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40章

作者:墨尔玉 标签: 系统 爽文 直播 BG同人

  他抑制佛教的发展,限制僧人数量。

  最后,朱元璋把在元朝默默无闻的儒家搬回来了。

  元朝很多统治者,比如伯颜,很不喜欢儒家,儒家在元朝沉寂下来

  可朱元璋觉得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很有教化意义,可以稳定江山社稷。】

  【朱元璋把思想方针问题解决了,着手解决民生问题。

  他实行了安民为本的主张,鼓励百姓开垦民田,又兴修水利。很多农民获得了小块耕地。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以前是农民,被地主毒打过,吃过这方面的苦,所以他晓得地主的面目有多可憎。于是实行了一项阶级改革。

  元朝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是主仆关系,朱元璋改成了长少关系。*

  以前佃户干活等于白干。现在地主让佃户来干活的话,需要支付工资。

  除此之外,他还做出了降低赋税等等措施,提高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工作兴趣。

  据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的垦田数目比洪武元年增长了一倍多。疲惫不堪的经济渐渐复苏起来。】

  【朱元璋把大明的思想问题以及民生问题都做出了规划,后来,着手对付官僚系统。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这就注定了,他的态度跟其他皇帝不一样。历史上很少能找得出他这样敢于硬刚官僚系统的人。

  简单来说,只要被记了过的人,就再也不录用。

  只要贪污了,就要被充军。贪污六十两以上就要被砍头。

  这也是朱元璋为人诟病的一点,太喜欢杀人了。可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确实比较清廉,到了明朝中叶,官场特别腐败,海瑞希望恢复朱元璋治贪的方法,但是没能成功。】

  【朱元璋这个人到底对文士是什么态度,从他这首诗就能看得出来。

  《骂文士》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萧何望着天幕中的那首诗,有些情了,这朱元璋不会是刘邦转世吧?两人都是一

  样的流氓啊。

  很多官员深感自己被侮辱了:“这天下哪有这样的皇帝?!”

  “粗鄙之语,简直脏了耳朵。”

  汉高祖刘邦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他自己笑得前仰后合。这朱元璋骂出了他的心里话。

  他笑了好半天,笑得肚子疼,方才收敛笑容,渐渐正色,心里有了猜测。朱元璋手段这么狠,未来风评肯定受影响。

  殊不见,那始皇帝被骂得有多惨。

  这天下最不能得罪的就是读书人呀!

  天幕下,朱元璋听到自己未来被诟病,倒也没那么在乎:“那些贪官叫叽喳喳,满嘴喷粪,怎么叫也叫不醒,咱又有什么办法,只能送他们去西天见佛祖了。

  咱被骂了无所谓,贪官少了就很不错了,那可都是朕的钱。”

  这时,他听到天幕说:【赵匡胤曾经说,与士大夫共天下。

  从这首诗能看得出来,至少朱元璋心里不愿意跟士大夫共天下,连表面工作都不太想做。

  后来他干脆废除了宰相,一个人干无数人的活。对别人来说,下班很快乐,但朱元璋却说,下班很痛苦。

  他恨不得一个人996到死。】

  【总而言之,朱元璋明明起点很低,但是非常聪明,直接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不仅保障了大明,也对后来的清朝有很大影响。

  乾隆曾经说:“我朝现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承明制”。】*

  虽然听不懂九九六是什么词,但朱元璋能听得出来这人是在夸他勤奋。

  朱元璋的唇角止不住上扬:“也没那么勤勉,一般般吧,她有些言过其实了。”

  朱允炆:"皇爷爷曾经写诗—————百官未起我先起,百官已睡我未睡"。古往今来,哪有几个皇帝能比得上皇爷爷勤政?简直屈指可数。”

  宁王朱权:“是啊,那所谓的大清看来就是学人精,走不出父皇的影子。”

  儿子们和文武百官连忙花式吹彩虹屁。

  朱元璋整个人像泡温泉一样,通体舒泰。他真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啊!

  然而紧接着,便听到天幕话锋一转:【说完了朱元璋的功,我们来说一说朱元璋的过。】

  朱元璋:“?”

  扣心自问,他有些小错,但已经做得够好了,哪里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大过错?

  【人有阶级的局限,也有时代的局限。人无完人,朱元璋不可能没有失误。

  朱元璋还没称帝的时候,手下的谋士就跟他说:“皇上,你跟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草莽出身,经历很相似,你要学习刘邦啊。”

  朱元

  璋听了。

  很多皇帝其实只是公司的董事长,股份多一点儿,所以被其他的董事推到了这个位置。对于朱元璋和刘邦来说,与其说是他们打下了这个天下,不如说是兄弟帮他们打的。

  他们自然不想自己的位置被威胁,所以要从其他的董事手里抢回股份。

  当时,被赶到北方的北元,还在虎视眈眈。朱元璋于是把自己儿子都封藩王,让儿子们戍边,相当于从功臣手里抢回军权。跟刘邦的做法差不多。

  朱家人总比外姓人值得信任。

  但朱元璋并没有完全学刘邦,他觉得刘邦的做法有弊病。汉朝末年,宗室尾大不掉,那些诸侯俨然搞成了国中国。

  可是朱元璋也不愿意完全抑制宗室。比如唐朝因为过于打压藩王,导致安禄山等将领崛起。

  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分封藩王,但是给他们的权利并不多。

  朱元璋觉得自己做得够周全了,可是他死了没多久,朱棣就打进京了。】

  天幕不说这个还好,一说朱元璋就来气,怒瞪朱棣:“咱们老朱家,向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怪你这个不孝子,非要抢你侄子的皇位!你平时装得多乖呀,咱可从来没看出来,您这么厉害。”

  朱棣眼神躲闪:"父皇,我是真的没想造反,这里面一定有隐情。"

  朱元璋:“有个屁隐情,你当咱没读过书、没看过史啊。那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一群狼子野心之辈想要清君测,结果还想把皇帝给清了。”

  朱棣哑口无言,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只想出来了一个可能:"那晁错提议汉景帝削藩,才导致七国之乱。我可能也是被逼的。”

  朱元璋闻言有些不满,转而瞪了一眼朱朱允炆:“咱留的祖训,你是一点不看呀。”

  他觉得自己的

  制度已经非常完美了,于是颁布了《皇明祖训》,要求子子孙孙世代遵守,不想看到子子孙孙瞎胡闹,败光了家产。

  朱允炆连忙找补:“皇爷爷,到了汉景帝时期,藩王横行乡里,不得不肖。不是我的错,可能是您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再说了,你的祖训也说了,如有必要,可以削减藩王。”

  朱元璋心里有些不高兴:“削减藩王可以是可以,但这么迫不及待做什么?我想的那是好几代之后的事情了。难道你这些叔叔对你不好吗!”

  朱允炆支支吾吾,他们的存在就是对自己的不好,可这话要是说出来,肯定会被群起而攻之。

  朱元璋并不厚此薄彼,训完孙子,又开始训儿子:“朱棣,允坟良善,即使削也不会削的太很,你还敢说不是你的问题!”

  朱棣在此之前对朱允坟的观感还行,也想不通自己为何要造侄子的反,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索性闭嘴不言。

  两位对立的叔侄都被朱元璋训的跟孙子一样。

  在朱家人急不可耐的时候,古青青慢悠悠说:【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他留下了遗诏。

  简单来说,有三条,分别是传位朱允炆,丧事从简以及禁止藩王进京奔丧。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是非常挂念骨肉亲情的,那为什么不让儿子送自己一程?

  有人说,是因为边境的压力太大了,儿子离开边境,外族人很可能作乱。还有人说,这就是为第一条服务的。

  朱元璋在死的时候,应该意料到了,二十一岁的朱允炆太弱了。文官武官个个是人精,藩王也都年富力强。他宁愿丧事简陋,都要给孙子铺一条花路,让他少一点危险。】

  【但朱棣接到消息的时候,早就到了南京城外。

  当时朱允炆的亲信说:“燕王朱棣非常聪明,跟先帝非常相似。北平这个地方容易出猛将,不如把朱棣扣住,然后把他迁到南昌去,这样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但是朱允炆想了一晚上就说了一句:“我们是骨肉至亲啊,怎么可以这么做?”

  然后就把朱棣赶走了。】

  朱元璋面上不露分毫,心中五味杂陈。

  明明不让朱棣进京,他却非要来,儿子是真孝顺啊。

  可这对于孙子来说确实是

  威胁。如果他是孙子,早就扣住朱棣了,孙子有点优柔寡断了。

  【然后朱允炆的亲信继续劝:“不如先从周王开始,周王跟燕王关系好,削周王之后,燕王肯定就没有办法跟他串通了。”

  然后,朱允炆开始削藩,第一刀砍向了周王,把周王贬成了平民。】

  周王刚刚还不赞同朱棣呢,现在人都傻了,结结巴巴表水:"父皇,我在封地没干过坏事儿啊。我为了让那些百姓能吃饱饭,做了回神农,亲自尝百草,特意写了本书叫做《救荒本草》。我一直忙着写书,哪有时间谋反,真的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啊!”

  朱元璋心中莫名,他记得周王博学多才,素有贤名,算是子孙里比较出息的。

  紧接着便又听天幕说:【然后朱允炆又把岷王变成了平民。】

  岷王吃瓜吃到自家,面色苍白,手中的酒樽掉到地上,发出哐当的响声:"父皇,我也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啊!我对太孙的忠心日月可鉴!”

  随后天幕又说:【同年,朱允炆把代王囚禁在大同,把齐王囚禁在应天。】

  代王和齐王面色骤然变了。

  【紧接着,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湘王。】

  【据史料记载,湘王朱柏长相俊美,而且非常聪明,总之是位高富帅。经常读书读到深夜,每次看到风景名胜都会吟诗作赋。

  与此同时他的骑术还很精湛,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朱元璋非常宠爱他。

  湘王朱柏来到封地之后,依旧勤学苦读,还尽忠职守,带兵攻打异族。

  后来,朱元璋过世了,湘王朱柏非常伤心,据说伤心得都不想活了。

  “自□□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湘献王神道碑文》】

  【湘王朱柏和燕王朱棣关系很好,而且也都文武双全,算是小号的朱棣。

  朱允炆想刷一个小版朱棣来练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