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你今日见到的疾医是谁?他可有告知你治疗之法?也许我还能为你再介绍几位医术精湛的疾医。”
这个问题一出,荀攸的表情略显复杂,张梁自然未曾为难他。
在听到他询问喘鸣之症的治疗方法时,张梁亦如实相告。
一些是平日需注意的生活事项,一些是食疗的方子,一些是调养身体的方式,而针对具体治疗此病症的方子,张梁却并未提供。
因为他直言,喘鸣之症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症状各异,方子亦不同,所以他的建议是让病人亲自带来。
当然,张梁亦极为坦诚,直说此病症无法根治,只能调养身体以缓解症状。
故而,荀攸的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他其实也能看出,张梁并未欺骗于他。
“是张梁,他已告知我治疗之法,此病症无法根治,他建议我将病人带来,缉儿这辈子或许无法摆脱此病痛了。”
作为父亲,荀攸此刻的语气充满了失望与叹息,荀谌一时之间亦有些无言。
此种时刻,似乎说任何话语皆于事无补。
但他此刻似乎又明白了,将军重视培训医工的缘由。
统治者为了管理之便,将不同之人固定于特定的阶级位置,虽有利于统治的稳定,却阻碍了诸多事务的进步。
许多人在拥有权力之后,都会拼命想要稳固手中的权力,然而将军此人却洒脱豪迈得很,他似乎更加理解了将军当时所说的那段话。
“公达,何以治鲁?”
荀谌突然发问,表情严肃。
荀攸露出诧异的眼神,见叔父神情认真,他恭敬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举贤而上功。”
“所以公达亦不认同尊尊亲亲?”荀谌紧接着追问。
荀攸点头,郑重地说道:“齐国鲁国最终皆灭亡了,但至少齐国曾强大过。”
方才荀谌所问之句,实则是当年姜太公与周公姬旦的一段问答。
当年姜太公问周公姬旦何以治鲁?周公的答案是尊尊亲亲,姜太公言鲁国自此便会衰弱。
而周公姬旦询问姜太公何以治齐,姜太公的答案是选贤任能,而后周公姬旦断言齐国未来会有弑君夺权之人。
后来之事果然如这二人所预测那般,这两个国家皆存续许久,一个愈发衰弱,一个最终被田氏代齐。
“看来公达与将军的想法倒是一致,既然灭亡是注定的,自然要轰轰烈烈赴死。”
此言一出,荀攸甚是震惊。
“叔父与将军竟然讨论过此问题?”
“自然如此,难道公达不觉得,将军的执政举措,如今能够使昭国愈发强大,未来或许会有齐国的结局。”
荀谌的这番话坦诚而直接,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
这令荀攸下意识地询问了一件事。
“所以这便是昭国让书籍皆有句读的原因?”
此言一出,荀谌瞬间笑出声来,脸上满是赞赏。
“公达你还是一如既往地敏锐,果然留意到了此事。”
“此乃将军所要求的,公达觉得将军此举将会如何?”
虽此前已有所猜测,但荀攸此刻仍是颇为震撼,他深吸一口气道。
“天下汹汹。”
“所以昭国并未宣扬此事,只是公达你太过敏锐。”
荀谌微笑着说道。
被接二连三地震惊,即便早已知晓昭国诸多奇异之事,但此刻荀攸还是不得不感叹一句。
“古之强者,皆无畏于死亡,将军这般,确为豪迈不羁、气吞山河之人物。”
关于二人所讨论的句读之论,其实就是古代版的标点符号讨论。
我们都清楚,古代的典籍普遍皆为竖排,并且是从右至左的排列方式。
这最初的缘由乃是因为竹简与龟甲通常是用刀来进行刻写,从右边往左进行刻写更便于操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的书写习惯。
当然,其中还有诸如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反正最初这种书写形式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现实状况,包括材料、工具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实际上,标点符号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不能说标点符号这种东西是未来才被发明出来。
在秦汉时期,人们会运用一些圆点、曲线、折线等等来作为断句的标点符号,这种做法自古以来就有。
然而,其使用并不规范和统一,不同的文献和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断句方式。
之所以在一些书法作品中看不到标点符号,那是因为书法作品往往追求艺术上的美观,为了达到整体的美感效果,便直接舍弃了标点符号。
实际上,在诸多交流信件的往来中,如果没有东西来进行断句,那么根本就无法确切知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只因为没有标点符号这一辅助断句的事物,常常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所以在这个时代,倘若书籍当中有标点符号来进行断句,也就是这个时代所称之为的句读。
这并非稀奇之事,因为这一事物原本就存在。
但是,众人在通信交流之间虽说可以自行断句,但却无人胆敢在各类儒家典籍中标注句读。
这主要是因为,受限于科学技术的缘故,秦汉传承下来的典籍,实际上基本上都属于家学,也就是众人通过口口相传、背诵的方式传承下来。
这就导致不同的家学,所传承的内容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也致使众人的断句方式各异。
再加上还有异体字、通假字等等情况,所以不同家学所传授的典籍内容,其意思或许都教导得不太一致,断句就更不可能相同了。
这也是后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何会有众多版本的原因所在。
只因为这等事宜,他们自己争吵了数千年都未能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
但其实这件事情,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儒家典籍当中内部作为研学的态度来进行争论,那也就罢了。
然而后来不知怎么发展的,标点符号这一事物虽然一直存在,但后来又形成了用“之乎者也”等一些语气虚词来断句的传统。
所以孩童想要学习,不论是学习经史典籍,还是学习基本的知识认知,从一开始就必须跟随启蒙老师来进行断句。
因为书本上是看不到标点符号的,只能跟随老师学习,才能够搞清楚这本书到底是如何断句的。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直接致使学习知识的成本大幅度提升,简直形成了一个极高深的门槛。
间接导致了对知识的垄断。
而后这群文人还热衷于通假字、避讳、代指、隐喻等手法。
如果没有一个启蒙的老师来教导学生将这些内容看懂,普通人根本就无法进入文人的圈子。
而后来有个十全老人,搞了个四库全书,里面竟然一句标点都没有。
实际上在带清时期,民间的书籍是有标点的,但是官方极为排斥,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一种倒退。
所以杨秋在昭国的诸多书籍上启用了标点符号,并且大量应用。
这件事情其实虽然与汉廷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倒也不算是开创先河,因为这一事物众人都曾经使用过。
但倘若将其用在儒家典籍之上,这才会变成一件大事。
因为众人的版本各不相同,就如同今古文经之争一般,会吵得不可开交、翻天覆地。
所以对于儒家典籍,至少从外面的书坊能够买到的书籍当中,其实并没有儒家典籍售卖,因为杨秋也担心惹出麻烦。
她若是直接印了一大堆儒家典籍,并且还搞出一个官方版本的断句,恐怕汉廷那边的大儒要闹得沸反盈天。
甚至为了自家的道统,直接跑到昭国这边来与她当面对峙。
严重一些的话,人家或许会以死殉道。
此般情形可能是为了自家的道统,也可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为这种做法直接断绝了知识的垄断。
这种利益之争有时无异于一场大地震。
而这里的人真的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所以杨秋根本就没有去搞这件会引发巨大争论的事宜,但荀攸之所以会发现,自然是因为他这个人常常能够以小见大、以点看面。
在书坊之中,他发现其他的书籍都有句读,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标点符号,所以他便想瞧瞧儒家的典籍是否应用了句读。
然而书坊当中根本就不出售这些儒家典籍,这令荀攸觉得十分奇怪。
因为这种书籍才是令人趋之若鹜的东西,昭国怎么可能刻意不卖,显然其中存在问题。
所以荀攸进行了一番猜测,并且最终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杨秋确实在内部的一些学堂之上应用了一些断句的版本,不然依旧采用以前的方式,学习的速度也太慢了。
至于值得争论的地方,日后若是有哪位学生成为了专门的学者,那再去争论。
这应当是学者应当研究的事宜,普通人无需研究到这般程度。
而这样的讨论不单出现在了荀攸和荀谌这对叔侄之间,蔡邕第二天也带着他的女儿蔡文姬来到了杨秋的面前。
“早就听闻蔡女郎博学多才,今日一见,实乃吾之荣幸。
昭国当下正缺乏一位五经博士,倘若蔡女郎愿意留在此处传道授业,这将会使昭国的庠序之教更为昌盛,不知蔡女郎是否愿意加入昭国?”
这对父女刚刚到来,双方才寒暄拜见完毕,杨秋便直接地发出了邀请。
这令蔡邕急得直瞪眼,这是干啥呀。
他带女儿前来本是有事要询问,怎料这位将军竟想要将他女儿拐走。
“将军,文姬前来是有事宜要询问,能否让文姬先将事情说完?”
蔡邕的打断令杨秋不禁轻笑一声。
“蔡公有如此优秀的女儿,怎能让文姬在后宅之中一辈子默默无闻。
倘若在昭国效力,千百年之后,文姬的博学依然能够被后人传颂。
蔡公是个颇为开明之人,难道真愿文姬明年便嫁人生子,而后在史书之上甚至连个姓名都留不下?”
当然,蔡文姬的优秀在原来的历史之上亦留下了名声。
她原本是蔡邕的女儿,嫁给卫仲道之后,因丈夫英年早逝,所以便归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