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我来当 第207章

作者:恐龙花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基建 BG同人

  据说这人后来在辽东郡开办教育,传授先进农具,为辽东郡的发展做出了些许贡献。

  由此看来,此人必定是一个务实之人。

  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分享出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只是,历史记载与本人实际上的人品是否相符,这还需要见面了才能知道。

  毕竟,按照历史上的记载,王烈来到辽东郡乃是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

  如今的青州可谓是战乱不休。

  除了因为董卓乱政,实际上残余的黄巾军和土匪也极为众多。

  那些流窜的匪寇如同一群饿狼,四处劫掠,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

  青州的大地,仿佛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有一批人毅然决然的逃亡到了辽东这边,王烈应该就是最近来到辽东郡的。

  如果杨秋所料不差的话,以后还会有陆陆续续的人逃难过来。

  而此时,杨秋和王烈此人直接来到了港口旁边的一处屋舍里面,经过过去几年的开发,沓津这边除建立了一座巨大城池。

  港口周边也修建了很多屋舍,为来往港口的商队提供衣食住行。

  所以杨秋和王烈相见的地方,自然就是港口旁边的一处精致屋舍了。

  “素闻王公高风亮节,未料王公竟至辽东游历,实乃辽东之幸也。

  有王公于此地教化,天下知礼之人必日益增多。

  不知王公莅临辽东几日?于辽东之地可有不适之处?下方官员可有欺上瞒下之举?王公但言无妨。”

  伸手不打笑脸人,杨秋这一开口就定下了一个和善的基调。

  毕竟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此人应该不是孔融祢衡那等人,见人就嘴巴喷毒汁,所以杨秋也愿意给大家一个和平的开端。

  王烈自然也接收到了杨秋和善的信号。

  他轻轻抚摸了一下自己的美须,心中暗暗赞叹。

  昭王虽是女子,但实在是有着一番宽松雅量。

  那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气度,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他此番不请自来,其实是有失礼节的。

  然而,来到辽东郡数月,王烈自然也仔细观察了辽东郡的治理情况。

  这结果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

  当初来辽东这边逃难之时,他其实已经做好了辽东之地生活极其苦寒的准备。

  在他的想象中,辽东地处偏远,气候严寒,必定是一片荒芜之地。

  但中原未来必定陷入战乱,留在家乡实在难以保全家人性命。

  唯有辽东这远离中原的地方,或许可保一方安宁。

  偏偏辽东此地竟然被昭国所占领了。

  因此,青州许多人都在犹豫,害怕来到辽东之后反而会受到迫害。

  虽然这一两年了陆陆续续有商队传过来消息,说辽东之地已经渐渐繁华,昭国治下公平严明,百姓吃饱穿暖,辽东之地未来将会成为一座繁华之地。

  但这话其实没有多少人相信。

  在众人的观念里,辽东那是苦寒之地,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得繁华起来呢?

  但此时天下已经大乱,也没有人会在意辽东之地是否繁华了。

  比起失去性命,在战乱之中惨烈死亡,还不如在苦寒之地求得生存。

  所以,王烈带着自己的家人老小坐船逃亡到了辽东郡。

  过去这几月,王烈惊喜地发现,那些商队说的话果真不假。

  辽东这地方居然建设了数座城池,那巍峨的城墙,坚固的城门,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大量的工坊建立之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荒田被开垦出来,此地的人完全不像中原地区的百姓那样,饱受饥寒之苦。

  冬日里面,这里有厚重的棉衣保暖,百姓能在红砖砌成的屋舍里面烧火炕取暖。

  而辽东开垦的荒田土地肥沃,其种植的粮食直接高产,让当地的百姓竟然面色红润饱满,路上甚至都看不到饿死之人。

  所以,王烈对昭国就此改观。

  能够让治下的百姓生活到这种程度,这昭王必为贤能之人。

  至此,王烈就安心在昭国辽东郡定居了下来。

  他经常四处探访,深入了解昭国的衣食住行究竟是何等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昭国许多特别之处。

  那些独特的制度、新颖的生活方式以及百姓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都让他心中涌起无数疑问。

  然而,昭王远在并州那一边,王烈尽管满腹疑问,也只能在心中默默保持沉默。

  谁能想到,昭王竟然亲自来到辽东郡视察了,还正好来到了沓津。

  所以,明知这一次的主动拜访有些失礼,但王烈觉得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此次会面,他定要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说出来。

  于是,这才有了今日的二人会面。

  “大王谬赞,吾来辽东已有数月光景。

  辽东之地,虽与中原风貌不同,然亦有其独特之处。

  至于不习惯之处,倒也无甚大碍。

  且观昭国之官员,多勤勉奉公,未见欺上瞒下之态,亦无大不妥之处。大王治下有道,辽东百姓,实乃有福。

  荀子有言,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大王贤明,故官员百姓皆向善也。”

  这样大方的夸赞,杨秋都惊讶了一瞬间。

  倒不是她觉得辽东郡现在不配这种夸赞,主要是对方身份是汉朝名士,哪怕在辽东郡逃难,有名士这一身份保护,其必定不会遭遇为难。

  所以王烈今日见她,肯定不是为了拍马屁,这话可能是真心实意……

  “王公过誉,辽东郡实有诸多不足之处。官员定有疏漏之处,若王公日后有所察觉,万望亲自指正,以助辽东郡建设日臻完善。”

  杨秋此言一出,王烈倒也直接开口了。

  “吾本闲人,不应干涉辽东政务。

  大王已将辽东郡治理极佳,百姓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得,居者有其屋,大王实已尽善。然吾有一事,不吐不快。

  数月以来,吾观昭国极重教化,辽东乡里之间,官吏主动教百姓识字,此诚大王善政,百姓之福也。

  然吾觉大王虽使子民识字读书,但其所学书籍略奇,内容以农学、算学、工学、医学等为主,大王莫非欲弃儒学?”

  原来这才是王公今日见自己的目的,这观察得也未免太仔细了,显然是真的深入打探过基层的治理情况。

  没错,杨秋抛弃了这个时代人们启蒙教化的规律。

  在这个时代,通常是先学习《急救篇》这种启蒙书籍,之后便开始读儒家经典《诗经》,再然后进行更多的经史子集学习,这是当下读书人的常态。

  可是对于乡下的百姓以及军队的兵卒来说,这些东西的学习当然也有意义。

  但杨秋最开始让人编写的教材,主要是让人学习基本的卫生知识,也就是医学。

  再然后是普通的农学知识,加上算学、工学,基本都是对生活技巧的掌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些书籍还在编撰完善之中,但目前的趋势是这个样子。

  所以在外人看来,杨秋让普通人学习的书籍基本都是杂学书籍。

  至少以目前士族阶层来看,学的东西甚至算是下九流,除了算学。

  但杨秋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又不可能有电视大张旗鼓地宣传什么卫生知识,比如如何消毒、如何注重卫生、如何避免瘟疫?

  这些内容从一开始就编写在书籍里面传播出去了。

  更何况,乡里之间的人虽然都可以上进考试,但肯定会有人考不上的。

  这种时候,肯定要给这些人准备其他出路。

  杂学的书籍可能让这些人擅长种地,也可能未来去当医生,也有可能去当工匠,反正都是出路。

  对于杨秋来说,她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但阴差阳错之下,那群士族阶层竟然以为杨秋这是妥协了。

  他们认为杨秋没有将高端的儒家经典交给那些他们认为的底层人学习,这是识时务的象征。

  所以,在重重误会之下,昭国的教材编纂,并未引起多大的风波,反而让那群士族阶层非常满意,认为他们没有受到威胁。

  毕竟杂学学好了,未来还不是当工匠医匠这种下九流吗?现在没人觉得,这些人未来会身份高贵起来。

  只是,杨秋都没有想到,这位王公到真的是高风亮节,竟然因为普通的人没有学儒家典籍而感到有些郁闷,所以亲自过来询问原因。

  “王公,汝之意吾已明白。

  只是,王公是相信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

  此情此景,杨秋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突然转移话题,问出了这样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王烈听完果然非常诧异。

  “此答案关系到大王为何对百姓以杂学教化吗?”

  杨秋肯定的点头,王烈的表情不由得深思了起来。

  其实有些问题,三天三夜都辩论不明白,也有可能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显然。眼前的昭王要的不是辩论一个答案。

  大王是想知道他的答案是什么。

第127章

  “大王,以吾私下之见,吾实则更信性恶之说,然若从天下万民而论,吾以为宣扬性善之论更佳。

  使百姓崇尚礼仪教化,构建良善秩序,有益于社会稳定。此观点于外人观之,或有投机取巧之嫌。

上一篇:森茉莉养鱼手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