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其实他们他们还想递牌子求见太上皇跟太上皇诉苦,恳求太上皇免了他们家的欠债,再说说新帝的小话、进进谗言。
可惜太上皇病了,诸王也无可奈何,只得对此暗自嗟叹一二。
不过因为有瑞王他们几个王爷打头,宗亲们已经打定主意要拖到最后一刻再说还不还钱的事情了。
至于会不会害怕新帝的记恨……
怕自然是怕的,但是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毕竟法不责众嘛。
更何况有瑞王、齐王等人挡在前头,新帝就算记恨,也轮不到记恨他们。
宗亲这边做好了决定,勋贵们那边却乱成了一锅粥。
因为他们惊讶地发现,就算他们想要拧成一股绳赖账他们也找不到领头人。
八公里面出了四个叛徒,牛家、贾家和侯家全都把债给还完了,他们还债时甚至没有通知他们一声!
牛家和侯家出身的将军们在军中吃了点暗亏,不过贾家竟然奇妙地没受到什么影响,那些不想还债的勋贵因为贾赦兄弟二人过于废物找不到针对他们的价值。
荣国府唯一值得被针对的贾璋在国子监里,但是有叶士高这个国子监祭酒的庇护,又有谁能算计得了贾璋呢。
当然,因为这件事宁荣二府在社交场和勋贵圈的话语权向下滑落了不少。
但贾母不是很在意这件事,他们家自老国公去世后就已经不是勋贵圈的领头羊了。
等到璋哥儿考出来,他们家就转换门庭了。到时候,勋贵老亲这边的关系会不可避免地淡下去的。如今不过是提前了一点,本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而在诸王的母族和妻族中,死心的已经为了向新帝表忠心把债还了,余下的一部分心怀侥幸的觉得他们的王爷还有希望,这才看不清形势,梗着脖子不肯还钱。
会让他们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太上皇。
在新帝登基后,太上皇不但给儿子们都加封了亲王,还时常召他们入宫,给他们赏赐。那些不肯死心的王爷就是被这种“宠爱”迷昏了头脑,才觉得自己还有希望的。
但内阁阁臣早就看清楚了局面,别说新帝对太上皇十二万分的恭敬孝顺,就算新帝的举动稍有出格,太上皇也不会毁了自己推位让国、尧天舜地的政治作秀的。
新帝即位后通过西暖阁议事的形式分化几位阁老,提拔了不少年轻官员,太上皇对此都默许了。
这件事情足以说明新帝皇位的稳定性。
新帝当然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很稳固,所以他才对这些不肯还债,甚至还想赖账的臣子感到不满。
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御史清流拿不出来银子还债也就罢了,可那些在父皇的纵容下中饱私囊、富得流油的人家居然也好意思装聋作哑乃至进宫哭穷?
他们到底是贪心不要脸,还是根本没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其实真正新帝让不爽的是他的兄弟,但是只要太上皇活着,他就不能把这种不满表露出来。
新帝也听说过那些被编造出来的怨怼之言,什么太上皇的仁政,什么新帝的严苛,什么他们借钱是为了接驾银子全给皇家花了等等。但在新帝眼里,这些话统统都是不还钱的借口。
怎么,敢说自己借钱给父皇接驾,不敢说自己借钱给他那些该死的兄弟们花?
他自己就是皇子,还不知道那些人的银子用到了什么地方吗?
就比如说这个甄家,借钱给十二弟花了,却天天说他们借的钱都花在了父皇身上!
真是可笑,他们借钱接驾后,父皇没给他们金陵织造的差事让他们捞钱吗?
这样的肥差,不就是为了贴补他们家的损失?现在倒好意思说自己没钱了?
同样是金陵人,难道贾家没接过驾,难道王家没接过驾?王家还有王子腾在朝,也就不用多说了。贾家已经落魄到现在这种程度了,不还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凑够了钱把债给还了?
甄家这些人的话不过是他们不想还钱的借口罢了。
等着吧,都不用等到父皇去世,他就要把甄家给收拾了。
他的这些兄弟们总是幻想着天无二日,幻想着他会因为惹怒太上皇而丢掉皇位。但他会让这些人知道,他们只是在幻想罢了。
太上皇对他的这些兄弟们宠爱,不过是对他这个新皇帝的敲打。如果真把这份裹了蜜糖的毒药当真,那只会万劫不复。
新帝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收债,或者说是赚钱,内承运库空空如也的皇帝可不好当,新帝可不想当赏赐大臣都要抠抠搜搜的皇帝。
就在新帝在分化勋贵、约见宗亲时,内宦夏原吉向新帝献上一计。
“奴婢想着,陛下明年改元后,可以拣选名门贵胄之女入宫。他日旨恩赏娘娘们省亲,到时候那些哭穷的人家到底是真没钱还是不忠心,一看便知。”
新帝听到夏原吉的话后,就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一旦实行下去,他不但能得到夏原吉口中的好处,还能拉拢那些忠于太上皇的老臣。
除此之外,省亲必然要建行宫,他完全可以安排一二,借着这个机会发上一笔横财。
若是有人家能建起华美绝伦的园子,还不肯还债的话,就别怪他手下不留情了。
太上皇在的时候,他动不了太多兵力,也没法子查抄这些人家,但他自然有别的折磨人的办法。
细碎的打点、太监的勒索、前朝后宫的牵扯,在听到夏原吉的主意后,新帝一炷香就想出了十来个点子来。
此时此刻,新帝真的有些欣赏夏原吉了。
原本他从太上皇那里把夏原吉讨来伺候他,不过是在对太上皇表忠心罢了,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见识。
“很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你师父会让太上皇同意这件事吗?”
夏原吉低眉顺眼地匍匐在地:“奴婢会把陛下的旨意通传给师父的。”
新帝轻声道:“很好,你去找你师父吧。不要让我失望,事成之后,你就是新任的六宫都总管。”
夏原吉呼吸一窒,连忙磕头谢恩,千恩万谢地退出了殿内,找他师父去了。
在夏原吉离开后,新帝的贴身太监陆英把茶水端了上来,新帝接过茶水后,问陆英道:“听我把大总管的位置给了夏原吉,你失落吗?”
“奴婢不失落,夏公公比奴婢能干,能者多劳本是应该的。奴婢不想威风八面,能一辈子跟在陛下身边伺候就很好了。”
新帝听了后,脸上露出了一个无比真实的笑:“你这话说得对,夏原吉不但比你能干,他比戴权还能干呢。”
“我当然要用他,而且要重用他,他会是我的一把利剑!但是他当不成童贯,希望他能和他师父一样懂得惜福吧。我既然用了他,就不想他没了下场……”
第110章 无情帝王磨刀之策,会试主考原朴尚书
新帝心里已经定下了省亲之策, 不过他没有现在立即选秀的打算。
在改元前选秀,可不是什么聪明的选择。
就先让夏原吉去太上皇那里通风报信去吧,而他可以吩咐潜邸的心腹出京采买货物, 然后等待时机的到来。
时光易逝,荣国府分家的时候还是在秋天。转眼间就到了冬日, 国子监的历事监生们已经带着牙牌去衙门里当差了。
因为要备考明年恩科的缘故, 贾璋今年没有提交历事监生的申请。
他在荣国府还完债后, 一直都乖乖地跟在叶士高身边潜心读书。做学问这种事情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会试即将到来,他却是不能松懈半分的。
待到冬至前后, 各地学子纷纷进京赶考。贡院东条的民居、各省建造的会馆和京中的客栈里都住满了赶考的学子, 酒楼里也时常有人举办文会张扬才名。
一时间, 江南的才子,齐鲁的解元纷纷登场, 京城的空气里都沾染上了翰墨的气息。
盛朝尤重科名, 为了减少世卿世禄的弊端, 避免世家做大,太宗文皇帝亲自做出了非翰林出身不可入内阁,非进士出身者不可担任六部尚书及吏部左侍郎的规定。这意味着想做高官,进士出身是最基本的条件。
虽然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荫官者和捐官者也能做到二品侍郎的位置。但是官场上有潜规, 在没有靠山的情况下,同进士出身、举人出身、荫官出身与捐官出身的官员做到五品也就到头了。
正是因为这一点, 天南海北的举子们都极其重视明年春天的恩科。
一来,明年的恩科是新帝登基后举办的第一场会试, 录取名额必然会多一些。二来,新帝登基后嫡系不多, 作为天子门生,在这一科考中后很容易得到新帝的重用。
所以准备参加明年恩科的人也非常多,根据雪檀的禀告,贾璋知道贡院附近的客栈民居与各省的会馆里都住满了,就连京郊的庙宇里都有没地方住的举子落脚。
这意味着明年春天参加会试的举子人数没有一万也得有□□千,反正参加明年恩科的人数绝对会比参加前两科会试的人数多就是了。
眼下正是腊月,距离会试也没两天了。
对于新帝来说,会试主考官的人选最好是他的潜邸师傅,礼部尚书原朴。
要知道,在黄秋楼致仕后,内阁就空出来了一个位置。
而在新帝的嫡系中,原朴是距离这个位置最近的人。
新帝当然会想借着恩科的机会给原朴增添资历,然后把他增补进内阁,做自己的心腹。
诚然,杨宗祯和张泰维很让他满意。但是比起太上皇留给他的辅政大臣,还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用起来更放心。
当新帝向内阁阁员们提出了原朴这个人选后,张泰维抢先道:“原尚书做过陛下的老师,如今由他来主持陛下即位后的第一场恩科本就是佳话,臣对此并无异议。”
周东野咳嗽了一声,颤颤巍巍地道:“如果太上皇没有意见的话,那老臣也没有意见。”
李汲悄悄儿地瞪了张泰维一眼,然后笑道:“回禀陛下,臣附议周阁老的话。杨阁老,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你对原大人满不满意?不满意的话,你有没有别的人选推荐?”
杨宗祯不好意思地露出一个微笑:“原尚书文采出众,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李阁老,你也知道,我门下三个徒孙今年都要参加会试了,我对这件事得避嫌……”
他说的徒孙自然指的是贾璋这样的嫡系徒孙,而不是门生的弟子。像杨宗祯他们这样的当权大臣,嫡系弟子没两个,门生却收了一大堆。
若是对门生的弟子也得避嫌,那以后会试就不要找当权大臣主持讨论了。
不过今年确实巧,贾璋、叶荆和沈四象的弟子应辉都要参加会试,杨宗祯说他要避嫌也合乎规矩。
而周东野和李汲对新帝的态度并不恭顺,这与他们还债速度并不匹配。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无非是太上皇这个人罢了。
其实在太上皇刚退位的时候,周东野和李汲还纠结过他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太上皇和新帝才能保住自己的权位。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太上皇根本没给他们选择的权力。
在太上皇的规划里,年轻的杨宗祯和张泰维是新帝的辅政大臣,而周李二党不过是磨砺新帝帝王手段的磨刀石。
周东野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当初获得权位,就是因为他愿意奉承太上皇,愿意为太上皇做脏事。
如今太上皇虽然退位了,但是他手里拿着玉玺和兵符,和没退位也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他除了听从太上皇的吩咐外别无他计,即便他按照太上皇的意思去做,必然会得罪新帝。
可是他犯的事情太多了,周党身上的小辫子也太多了。若他不听太上皇的命令,周氏一族就等着满门抄斩吧。
李汲的心态却没有周东野那么好。
他向来自诩为清流领袖、朝廷栋梁,怎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杨宗祯和张泰维究竟哪里比他好了?
尤其是张泰维,他背叛师门、数典忘祖,简直就是天字第一号的阴险小人。这样的人,也配做朝廷大臣吗?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李汲选择摆烂。他才不要像周东野一样口口声声太上皇以至得罪新帝,遵循太上皇的心意去做这块磨刀石。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这块磨刀石不是他想不做就能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