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传 第160章

作者:惊鸦 标签: 红楼梦 豪门世家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BG同人

  在这种情况下,清廉的官员会赞美改革绍治帝是大盛朝的圣君明主,污弊的官员也不得不仔细斟酌生事的代价。

  改革的绊脚石必然会被朝廷收拾得凄凄惨惨,贪官污吏也必然会在煌煌史册上遗臭万年。

  而且有养廉银在,不听从朝廷命令的官员可不会被人同情,反而会被人戳脊梁骨,绍治帝也不会碍于众意,对不服从火耗改革的贪官心慈手软。

  想明白这些事情后,绍治帝已经下定了决心。

  于是在朝廷征收秋税前,绍治帝就对几位阁老提出了火耗改革之事。

  “朕闻地方官员时常贿赂钱官,在销熔碎银时恶意制造火耗。如此上下一心贪墨横行,实乃朝中大弊。”

  “朕有意进行火耗改革,把火耗的数额固定为一成——这是川西地区的碎银熔铸官银时的火耗数目。以此为标准,已经很照顾地方官员了。”

  周东野道:“地方截留火耗供给衙门日常应用,已成惯例。若是直接蠲免,统一标准,只怕下面的人会趁机作乱。或是搜刮民财,或是拖欠税款,若是因此损伤陛下的英名,却是不美。”

  周东野的羽翼已经被绍治帝拔去了,就连徐梦行都被撵回老家养老去了。

  因此绍治帝对周东野的态度很是温和,他也知道,周东野的话是老成谋国之语,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贾璋那个小年轻都能想到的弊端,内阁阁员们必然也能想到,绍治帝对这件事情接受良好。

  原朴在这个时候出声道:“首揆的忧虑极有道理,但下臣想,陛下德泽四海,胸怀天下,想来已经想到这个弊端,不知陛下是否已有定计?”

  原朴这纯粹是在唱双簧了,而且在这个时候捧皇帝学生一把,正好方便绍治帝在开完内阁会议后把火耗改革的事情交给原朴负责……

  至于向来反应很快的杨宗祯,则是在一旁作聆听思考的模样。

  他早就知道绍治帝想要进行火耗改革了,毕竟这件事的开端就是绍治帝与徒孙贾璋的奏对。

  在奏对当天,绍治帝吩咐贾璋不必说给杨宗祯听的意思是,当时不是火耗改革的好时机,贾璋不用提醒杨宗祯关心乃至在内阁里提出或高改革的事情。

  而非不许把他们两个之间的对话告诉杨宗祯。

  绍治帝也不傻,怎么可能会因为贾璋嘴皮子一张一合就说出的保证,就相信贾璋不会向自己的亲师祖转达他本人与君王间的奏对呢?

  贾璋是聪明人,他听明白了绍治帝的暗示。

  因此在这场奏对之后,杨宗祯和贾璋都没有提及过火耗改革的事情。

  绍治帝喜欢贾璋的一点就透,又喜欢贾璋本人的文华与荣国府及时还债的忠心,这才这般喜欢贾璋,让他做御前的红人,又给他积攒功劳的机会的。

  这件事情杨宗祯和贾璋心里都明白得很。

  而且杨宗祯已经猜到了绍治帝要把火耗改革的事情交给谁去做。

  原朴,一定是原朴。

  周东野已经彻底被绍治帝打垮了,李汲这个远不如周东野的阁老必然也会紧随其后。

  在这之后,他会是首辅,张泰维会是次辅,而且有太上皇给予的辅政大臣的身份,张泰维必然会是一个实权次辅。

  他和张泰维之间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是太上皇和绍治帝都乐于见到的局面。

  但是比起太上皇安排的人,绍治帝肯定还是更希望自己的老师原朴能在内阁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不用有太多的话语权,但一定要有。

  在周东野即将下台的时间里,原朴这个初入内阁、资历不够的新阁员只能靠功劳争夺话语权。

  所以,在从贾璋那里知道绍治帝有心进行话后改革时,杨宗祯就已经笃定主理火耗改革的人必然是原朴了。

  而在贾璋得到南下抄家的机会、叶士高被分到江南的好职位,就连太上皇的心腹林如海都得到御前的赏赐后,杨宗祯就对他的推测愈发笃定了。

  所以,杨宗祯才表现得如此沉默。

  他不沉默,原朴这个老实人怎么可能获得出头的机会?

  在原朴第一时间吹捧完绍治帝后,对此事浑然不知的张泰维与佯装刚反应过来的杨宗祯才顺着原朴的话一起夸了绍治帝一通,又问起了那个问题。

  陛下是否想好了应对的计策呢?

  “朕也知晓周阁老心里担忧的问题,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俸禄已经供应不起当下的花销了。为此,朕愿意每年给底下的大臣发放一笔养廉银子。”

  “同样让臣子们有钱花,养廉银子和默许火耗贪污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你们比朕经历得多,必然知道贪欲向来都是由小变大的。只有定下严格的标准,提高对贪墨火耗之人的量刑标准,才能减少地方的贪墨之举。”

  “而且杜绝火耗省下来的银子,可以完全覆盖养廉银子的花费,甚至还能剩下许多。如此朝廷多了一笔进账,朕与太上皇也就不用担心国库出现亏空的情况了。”

  绍治帝提出的养廉银制度得到了所有阁员的认可。

  忠顺亲王去江南抄家,抄了不少银子回京。国库也因为抄家的缘故丰盈了起来。

  在国库丰盈的情况下,养廉银子的开销并不算很多。

  如果火耗改革成功了,那么朝廷每年都会多出一笔总数不少的税银,地方贪墨之风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这是一项善政,又有什么好反驳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阁阁老比皇帝还不希望国库亏空。

  一来,是不希望百姓因此遭灾。

  不论周、李、杨、张等人有多狡诈,能在太上皇的眼皮子底下做到阁老的位置,还是有一颗爱惜百姓的心的。

  二来,这些阁臣们也不想被科道抓住把柄,被那些言官弹劾,损伤自己的清名……

  火耗改革既不会波及皇亲、勋贵和豪族几大利益集团,还能增加税收。

  即便在改革过程中避免不了流血,但也不过是纤芥之疾。这样的好事,又有什么好反对的呢?

  而且眼下绍治帝刚办了盐税案,正是威势赫赫之时。阁臣们人老成精,又怎会在这种时候挫绍治帝的锐气?

  别说他们不想反对,就算想要反对,也可以通过太上皇来反对。

  朝廷大事总要经太上皇的手,若太上皇不同意不落印,绍治帝也没辙。

  若真的想阻击绍治帝的新政,找太上皇进言比对绍治帝犯颜直谏容易多了。

  不过,杨宗祯、张泰维和原朴都不会反对绍治帝的善政,周东野和李汲更是对太上皇避之不及。

  周、李二人不愿意去找太上皇的原因也很简单。

  太上皇已经打算把周、李二党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周东野和李汲自然会担心太上皇在他们去乾清宫后给他们颁布一些离谱的命令。

  比如说给他们安排几个狠狠地得罪新帝的任务之类的……

  虽然绍治帝和周、李二人都对太上皇的安排心知肚明,但是周、李二人真的过于冒犯绍治帝的权威,绍治帝也会记仇的。

  就比如说周东野,这次周党被收拾得这么狠也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虽然周党被收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浊流一党枝繁叶茂、良莠不齐,招惹了皇帝的眼。

  眼见着周东野都有些控制不住周党的党人恶劣,太上皇和绍治帝又怎能容忍底下不受控制的疯狗与硕鼠呢?他们当然要借着盐税大案狠狠地削一削周党的锐气。

  但是,谁知道绍治帝心里有没有记恨过落他面子的周党党人?

  皇帝可是最小心眼的,若是那些事情真的对绍治帝没有任何影响,太上皇又何必做那等无用之功!

  他还不是担心周、李二人暗中与绍治帝达成协议,做戏给他看?

  不亲眼看着他为了平衡朝廷扶持起来的庞然大物倒下去,太上皇可不安心。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阁老们都赞同绍治帝提出的火耗改革与养廉银制度,纷纷赞美起绍治帝爱护臣民的仁爱之心来。

  在绍治帝的主持与几位阁老激烈的辩论后,就养廉银的额度、养廉银分配方案,火耗改革的试点省份、火耗数额的同意标准、火耗改革的主理阁员等事达成了一致。

  周东野按照最终方案拟好了旨意,至于这份圣旨能否通过,还要看太上皇的意见。

  不过绍治帝知道,太上皇会同意的。

  若是太上皇不同意,早在他找众位阁老提及此事前就会阻止他的行动。

  所以,这份圣旨必然会成为加盖金印玉玺的明旨,原朴也会按照他的心意,成为火耗改革的阁臣。

第133章 李汲苦恼退路无多,宗祯心许会典功劳

  如绍治帝所料, 乾清宫首领太监戴权很快就把加了印的圣旨送了出来。

  在原朴的主持下,这份圣旨很快就被下发到地方各布政司衙门,都察院的御史也纷纷前往地方, 监督地方官员改制。

  极力反抗新政的户部钱官被下狱,妄图消极反抗且贪弊银两颇多的地方官员被科道弹劾, 在这之后步入刑部大牢与户部钱官作伴。

  看着杨宗祯、张泰维, 乃至新入阁的原朴对科道的掌控力度, 李汲在心里暗暗磨牙。

  周东野这是彻底被打压下去了。

  如今太上皇和绍治帝压着周东野不放、不肯让周东野致仕,不过是不想让内阁首辅的位置空出来,导致他李某人上位罢了。

  杨宗祯、张泰维、原朴他们都在吸纳科道菁华。尤其是杨宗祯和张泰维, 这两人做得极为过分!

  前者靠着他那些实学大家的弟子收拢由地方按察使司升上来的盐官, 后者靠着前李党成员的身份来疯狂地挖他的墙角。

  这样对李党钝刀子割肉的手段, 让李汲恨得要命,而李党内部菁华流失, 只有臭鱼烂虾被留下的现状也是李汲难以忍受的。

  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李党会像周党一样树倒猢狲散, 还意味着他李汲要被扣上天大的污名!

  要知道, 周东野门下贪弊,一方面是因为周东野和底下的人都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周东野是太上皇的白手套,替太上皇背了不少黑锅。

  虽然朝廷内外都对浊流不齿,痛恨周东野这个阿谀媚上的首揆,但眼明心亮之人未尝不知道周东野的“委屈”!

  所以周东野即便有污名, 也能平安落地:他李汲若是有了污名,却基本上不可能得到与周东野相同的待遇。

  毕竟他一直以清流自诩, 自称高风亮节、爱民如子、纯然无私,若是他手下的门人全都是贪官污吏, 岂不是自打脸皮?

  而且他家在老家里田连阡陌,生意又做得极大, 这和他的阁臣之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即便那些商铺都挂在仆役的名下,可大家心里都清楚,到底谁才是那些商铺真正的主人!

  若是把他家的财富与底下的那些贪官污吏联系到一起,那他的名声就完了。而且他心里很清楚,周东野和张泰维不可能不对他落井下石。

  前者肯定会帮着新皇做事,从而给他家后代铺路。

  就算周东野家名声差又怎样?周东野本人给皇家背黑锅的忠心,已经证明了这家人是可用的。

  周东野本人都能做浊流的领袖,又怎会迂腐地要求家中子孙必须走文官科举路子。只要能手握权势富贵,绣衣使者、禁卫军、地方官,哪条路周家人走不得?

  后者会下手的原因也很简单,张泰维背叛了李汲,当然要落井下石,斩草除根。

  总不能眼睁睁地让李汲缓过来,让李党留下火种向他报仇吧?

  背叛者比敌对者更可恶,张泰维太清楚这个道理了。

  若是李汲或李党留存下来,必然会报复于他。所以张泰维才这么不留情面,跑过去疯狂地挖李汲的墙角。

  而且李汲自己心里也有数。

上一篇:吹响!小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