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想要讨好他的人, 绝对不会只有津海的官员。
金谷园老板也想靠上贾璋这棵大树, 就算不成, 能给贾璋留下一个好印象也是好的。
这些事情,贾璋暂且还不知道。
不过,凭借他前世今生的经历,就算他不知道这些事情,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来。
但在出门参加宴会时, 他依旧打扮得很朴素。
对贾璋来说,官服与飞鱼服、麒麟服等赐服太端肃了。
贾璋不喜欢在私人场合穿这样的衣服。
所以他只穿了一件淡青色直裰, 戴了一顶四方平定巾就出门赴宴了。
这种简单而服帖的常服,会让贾璋感到十分舒适。
与姚云起汇合后, 两家的车队并成了一家,逶迤前往金谷园大门。
而在车队前进时, 津海地方官员正按照官位大小、地位高低,在金谷园大门口站成两列,静静地等待着贾璋和姚云起的到来。
就在这些人等得百无聊赖时,贾璋和姚云起联袂而来,甚至还是从同一辆马车上下来的。
看起来,他们两个亲密无间,关系好得让人难以置信。
津海地方官员再次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头上这两位大人的关系不错。
他们这些底下的人,不用担心经略和总兵在上头斗,最后斗着斗着,却把刀砍他们头上的悲剧了。
压下心中想法后,这些地方官员迎上前去,热情地把贾璋和姚云起迎进金谷园雅间。
步入装饰典雅、摆设精心的雅间后,这些津海行省的地方官员一个接一个地介绍了自己的官职与身份。
在得到贾璋和姚云起点头后,众人中打头的天津府知府张松叫来了金谷园老板,吩咐厨房快些上菜,再把酒楼准备好的、专门唱曲儿的清倌人请过来。
张松就是战船抵达海河港口,贾璋拒绝津海地方官员的邀请后,津海地方官员中第一个主动向贾璋和姚云起请罪的人。
贾璋和姚云起对这个头脑灵泛的人,印象很深。
没过多久,酒菜就被青衣小二端了上来。
穿着兰色裙子、抱着琵琶琴瑟的清倌人也坐到了屏风后面,唱起了民间流行的小曲儿。
至于歌舞小戏等节目,却是半点儿都没有的。
前两天贾璋给张松提前寄过一封信,提醒过张松,他不喜欢那些乱七八糟的应酬节目。
贾璋都提前说过了,张松他们自然不会没眼色到安排贾璋不喜欢的节目。
在酒菜被端上来后,以张松为首的津海地方官向贾璋和姚云起两人敬酒。
因为没有跟这些地方官摆天子腹心架子的心思,贾璋他们两个无论是谁敬酒,都会赏光喝一口。
虽然每次都只略略沾了沾嘴唇,但贾璋他们两个是上官,这样做已经够给津海地方官员面子了。
津海地方官员有心奉承,贾璋这边又有心应承他们的讨好,所以雅间内的气氛,很快就融洽起来了。
他们这些人一边喝酒,一边说话,从诗词经义谈到排兵布阵,从津海胜景谈到京都古迹。
待到众人彻底熟悉后,贾璋才停下毫无意义的寒暄。
他终于提到了正题。
而在提起正题时,贾璋的态度就不那么宽仁随和了。
看到贾璋这副威严肃穆的表情后,底下下属的反应各有不一。
前两天被贾璋召去帮他接手津海政务的地方官,对此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而剩下的那些还没与贾璋没接触过的地方官,却颇有些恍惚的感觉。
是的,他们知道,他们这位经略大人不好惹。
可自下船后,贾璋待他们的态度一直都很和善。
现在突然见到贾璋威严肃穆的模样,这些人都有些惊讶,甚至还有些不习惯。
毕竟他们都四五十岁了,贾璋这个上官却仅仅只有二十六岁。
说句不敬的话,他们的儿子还要比藩台大人大一点呢!
所以,即便知道贾璋厉害,他们也没想过,贾璋认真起来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官威!
“你们当中,有消息灵通的人。这些人,应该已经知道陛下组建津海行省的目的了。”
“有人消息不灵通,这也没有关系。我会把陛下组建津海行省的目的告诉你们的。”
听到贾璋的话后,这些津海地方官员都露出了不解之色。
他们恭敬地对贾璋道:“还请大人为我等解惑。”
贾璋站起来后,对众人的态度很严肃。
他回到这些人的疑惑道:“陛下组建津海行省,一是为了推广金米良种,在津海实验金米的大规模种植;二是为漕运改革,通畅的海漕漕运是对运河漕运的有益补充,而津海,正是建造海港的好地方!”
他目光锐利,不少被他目光扫视的人都有些如坐针毡、如芒在背的感觉。
但他们又不知道那种感觉到底是什么。
而贾璋继续对众人道:“这也正是陛下派本官来做津海经略的目的。”
“金米良种与漕运改革两件事,上利国家,下利百姓,做好了大家都有功劳,做不好大家都要一起吃挂落!”
“我这个人向来赏罚分明,有功劳,绝不会漏掉自己手底下的人。”
“当初跟我一起纂修《大盛会典》的纂修官们,如今全都升迁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事,日后也能与他们一起步步高升。”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声,陛下他老人家给了我先斩后奏之权!若有谁耽误了金米种植与海运漕改的事,给我脸上抹黑,就不要怪我与姚兄的宝剑过于锋锐了!”
姚云起附和道:“临行前陛下就召见我,让我按照贾兄吩咐办事。所以贾兄说的话,就等于我的意思。”
“而且,这本身就是我想和大家说的话。”
“好好当差做事,才能有远大前程;若是不听话,也勿谓我们言之不预!”
听到贾璋与姚云起恩威并施、甚至带着一丝煞气的警告后,在座官员全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会努力当差做事的。
瞧起来,他们竟像是要披肝沥胆,好跟他们两个表忠心的模样。
可惜,他们这么做,纯粹是把媚眼抛给了瞎子看。
贾璋和姚云起两人,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他们两个根本不信津海地方官员赌咒发誓的话。
他们眼睛里,只有当差的能力、做事的水平与最后的结果。
无论是当文官的贾璋,还是做武将的姚云起,他们的判断标准都是如此,并且永远都不会改变……
说完这件正事后,雅间内的气氛再次松弛下来。
碧玉斗中,又一次注满了琥珀色的兰香酒。
而在屏风后面,咿咿呀呀的《梳妆台》又被唱起来,而雅间内的主宾们,同样再次推杯换盏起来。
绍治帝任命贾璋为经略,就是要贾璋在津海试行大规模种植金米。
其主要目的在于,绍治帝想看看茜香的金米,能否适应大盛的气候。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绍治帝会产生这样的犹疑,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津海是新建的行省,地方没有豪族大户。
贾璋他手里既有官兵这根大棒,又有税收优惠这颗甜枣,在津海推行新作物种植并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在津海试行金米种植的好处,还在于朝廷赈灾容易。
与其他行省相比,津海距京城近,丁口更是少了不少。
万一种植金米时,出了什么差错,朝廷能省下不少赈灾粮,还能节约转运粮食的时间……
在接风宴结束后,贾璋就带着津海地方官员紧锣密鼓地筹备起了春耕事宜。
张贴告示是最基本的工作,让官员、衙役走到田间地头,向他们讲述种植金米的好处以及种植金米的税收优惠,才是最要紧的事。
在贾璋的强制要求下,以往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全都走到乡野里,县学、府学的生员们同样被贾璋调派,参与到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当中。
至于贾璋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走上了宣传金米、讲解种植金米的税收优惠与金米种植方法的第一线。
“你们听说了吗?刘秀才说金米亩产六石,是稻麦的好几倍!”
“村正识字,他说县里告示上写了,种金米的地不用交税呢!”
“卫所里的百户大人说,金米不但产量高,秆还能当柴火烧,绿叶能喂牲口,老婆子,要不咱们今年去朝廷领一些金米种子,试一试吧?”
“听我的,咱们村种金米!经略使大人可是连中三元的文曲星,听他的准没错!”
“咱们村富裕,就算金米不高产,亏损得也有限。要是金米高产,那咱们就赚大了!县令大人都说了,今年种金米的土地,三年之内都不用交粮税。”
“我遇到经略使大人了,他可和那些眼高于顶的官老爷不一样。人家都是伯爷了,还不嫌弃咱,握着咱的手叫咱老人家,又送了咱一匣子紫金活络丹!说什么咱也得种两亩金米,支持一下经略使大人呀!”
在贾璋他们的努力与朝廷的背书下,大多数津海百姓都选择种上两亩金米尝试一下。
贾璋也不急着让他们全都种金米,推广新粮种这种事情,讲究一个事缓则圆。
若是强制黎庶小农全都种植金米,搞那种一刀切的把戏,很容易让老百姓对金米良种心生疑窦。
甚至可能引发骚乱。
贾璋可不想把好事办成坏事,所以,他当然不会那样做。
更何况,京中想让他成事的人有很多,想让他坏事的也有不少。
正是因为如此,贾璋才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了谨慎二字。
谁知道会不会有人想钻空子、想唆使津海百姓给他搞破坏呢?
因此,在贾璋换了深色布衣,深入到田间垄头时,他豢养的眼线也像涓流汇入大海一般融入人群。
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人群中,有没有妄图煽动民意、编造谣言,给推广金米良种一事搞破坏的奸细。
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贾璋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