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日光
若大明与帖木儿帝王交锋,谁胜谁负还真难以意料。
这一刻,朱高煦庆幸那个叫帖木儿的死的早…
连朱高煦都不了解的帖木儿帝国,朱高炽就更不知道。
在对外战略上,朱高炽真的差的太远,他的目光只局限于明朝的一亩三分地。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巧合的事?
1404年,帖木儿决定率军东征,而在1405年,明太宗朱棣让郑和下西洋,这个时间是不是过分的巧合?
且明太宗朱棣给郑和船队的配置,足足配备了五个卫的明军,这个架势更像是去海战。
并且郑和下西洋都已印度洋南端为终点,方才列举帖木儿帝国功绩的时候,已知帖木儿帝国已经把印度北岸攻占。
可以说郑和再南下一点,就能与帖木儿帝王兵戎相见。】
乐瑶把明朝时期的世界大地图放了出来。
地图一出,神迹前所有的帝王反应相当一致,立马把眼前的地图已最快的速度记下来。
嬴政那边因为用竹简记录太慢,于是他让臣子一人记下一处位置,牢牢记住。
随后让这些臣子直接去专门的大殿,把记住的地图画在宫殿墙上。
那大殿的墙上画满了不同地图,都是嬴政根据记忆画出地图。
【由此可见,明太宗如此规模的大远航,目的可不仅仅是表面看的那么简单。
有人说1405年,帖木儿已经死在路上,但是帖木儿死了,帖木儿帝国还在。
并且后期的帖木儿帝王一直和明朝保持良好的关系。
一向以侵略为主的帝国,竟然与他觊觎的大明王朝交好,大家猜猜是为何?】
朱棣沉默不语,眼神深不可测。
果真是神迹,连自己最深层的谋划都知。
朱棣庆幸,幸好神迹只出现在大明宫殿,若出现在外族势力那里,大明危。
【刚刚咱们说完了明太宗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条目的。
接下来咱们说说第二条,明太宗朱棣通过多次下西洋,展现大明实力,扬大明国威。
然后建立以大明为核心的天朝体制。
就如同当年的盛世唐朝一般 。
从这能看的出明太宗朱棣确是一位有野心的虎狼之君。】
【但是与后期崛起的西方以野蛮手段夺取不同,作为千年古国,华夏之君。
明太宗朱棣想要建立得天朝体系还是基于儒家思想的世界观。
虽然有武力上的绝对优势,但是郑和的船队从不侵略对方土地,从不抢夺对方人口,也不抢夺对方财富。
不但不抢夺,甚至还给更大回报,只要肯与明朝建交,明太宗朱棣根本不会在乎对方会付出什么,他要的是一种态度。】
听到此处,朱高炽再次默默地叹气。
他佩服自家父皇的雄图伟略,但是对外族如此大方,明朝这点家底哪里能这么败。
起码,让他们付出同等的回报。
【关于明太宗朱棣给进贡的藩国怎样的回报,咱们一会讲太宗朱高炽为何反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再说。】
【这样第二条目的咱们就先说到这,接下来咱们再分析分析明太宗朱棣这几次下西洋到底有没有赚到银子。】
“好好听着。”朱棣对朱高炽道。
【郑和下西洋时,带了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这些东西在明朝是再常见不过的。
但对于西方来说却是价格不菲的奢饰品。
当时咱们的技术可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比如咱们的丝绸白如雪,可西方国家,比如英国,1685年它的纺织业还是新兴产业,只能织出粗糙的亚麻布。
在当时的贸易中,咱们的东西不但好且物美价廉。
咱们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看出咱们的贸易顺差有多大。】
“太子,你可听清楚了。”朱棣对朱高炽道。
【丝织品,咱们的价格是西方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
麻制品,咱们的价格是西方市场价格的八分之一。
铜铁制品,咱们的价格是西方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
那要得到这些东西,需要用什么交换呢?
西方国家由于战乱,除了一些香料外,很难一下拿出那么多对等价值的商品。
于是只能以金银来购买,以硬通货来买可再生用品,咱们无疑是赚麻了。
由此也能看出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
赚钱!
天幕上出现金光闪闪两个大字。
【可想而知,在如此大的贸易顺差下,郑和几次下西洋必定是赚钱的。
不然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又是迁都又是北伐还修了运河,这些全都需要钱。
对于内战过后的大明,显然不会有这么多税收,那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竟这么赚钱。”朱高煦不由感叹,他只会打仗,但对经济这块却一无所知。
“大哥,如此赚钱,你为何不继续下西洋,难道你不喜欢钱?”朱高煦大为不解。
【既然又能赚钱又能扬大明国威,为何到明仁宗那却停了呢?
刚刚咱们有个说了一半的话题,明太宗朱棣为了建立以大明为中心的天朝制度,对来大明进贡朝拜的国家尤其优待。
咱们具体看看明太宗朱棣是如何优待的他们。】
第146章
【通过郑和几次大规模的下西洋, 宣扬大明国威,来给大明“纳贡”的国家越来越多,巅峰时期多达148个国家来明朝贡。
是中国历史上朝贡最多的一个王朝。
来明朝的这些贡国必须带贡品贡,比如香料、琉璃、珊瑚甚至还有长颈鹿等明朝没有的动物。
除了以上所说的“正贡”外, 他们还会带附加的货物, 且他们带的这些附加的货物数量往往是“正贡”的数倍。】
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
天幕的画面出现万朝來拜的宏大场面。
这恢宏的音乐在唐朝时也出现过。
直播间那头的嬴政还有李世民他们听到熟悉的音乐, 自认为明朝应该和唐朝一样。
“万朝来贺。”秦始皇嬴政重复道, 这四个字再次激发起了嬴政的野心。
他也想见识见识万朝来贺的场面。
*
宋。
赵匡美听到大明竟然有148个朝贡国家,不禁感叹, “人家大明朝贡,咱们大宋岁币,唉……”
赵匡胤……
*
明殿
朱棣听神迹说大明是历史上朝贡最多的一个王朝,内心不由自豪起来。
“壮我大明国威!”朱棣声音微微颤抖,看出此刻的他十分激动。
这天下盛世, 他, 朱棣对得起大明的江山!
朱棣最大得心病就是怕自己被后世诟病, 所以才疯狂的努力, 想做一位雄君,即便后世对他多有所耻, 也不会苛责。
朱棣这情绪刚起来, 恢宏的音乐骤停。
【不知大家是不是感觉不对劲, 带着附属品比朝贡还多, 这哪里是来朝贡的, 分明是来做买卖的。
没错,朝贡就是通行证而已, 他们的确是来做买卖的。
不过这个买卖却不是和百姓做,而是跟明朝政府做。
这些东西由明政府定价, 然后购买,说白了就是换种方式给来朝贡国家钱。
人家好不容易来一场,为了体现大国风范,自然要满载而归。】
听到这,朱高炽不由的叹了一口气,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完全赔本的买卖,每次见到番邦国来朝贡,他爹朱棣是觉的有面高兴,而在朱高炽眼中,这些人就是来打秋风的。
关键,他们大明也不是那么富裕。
【咱们来看看明政府是如何定价这些附带的货物。
为了彰显国威,体现大明的宗主国地位,往往将贡国的货物翻高几倍,甚至是好几十倍。
举个例子,日本的腰刀,若放在市场上交易是三贯钱,但是明朝给出的收购价格却是十贯钱。
再比如胡椒的市场价每斤三贯钱,但是明朝给出的收购价高达十倍。
乌木的价格更为夸张,市场明明每斤500文,但是明朝官方定价却高达40贯。
除了价值差异外,许多番国进贡的东西虽然属于稀缺之物,但说实在的真的什么用处没有,比如进贡的狮子、长颈鹿只有观赏价值。】
朱高炽不由点头,想起那脖子长长的动物,不能下地种田只知吃草木,有什么用?!
“这不是赔本赚吆喝么!”朱高煦惊呼,关于朝贡的事他原本只知道特别有面,不想面子是建立在撒钱上。
怪不得一个个都争着抢着来大明朝贡,让谁谁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