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158章

作者:近日光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

  宋

  “这和咱的岁币差别也不是很大吧?只是比咱们大宋有面子些。”赵匡美道。

  “大明的皇帝不至如此。”赵德芳觉得如此宏韬伟略的大明皇帝朱棣定不会只为了面子。

  就像神迹之前说的,明太宗朱棣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定下战略,震慑了帖木儿帝国。

  如今又不惜下血本让万国来朝,怎么可能只为了面子工程。

  虽然前期明朝是赔本的,但只要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贸易体系,还怕赚不到银子。

  “瞧你对大明皇帝如此自信,你对你爹都没这自信。”赵匡美以开玩笑的口气道。

  “父皇自然也是极其厉害。”赵德芳朝着赵匡胤,一脸真诚。

  不说以前他爹怎样,如今他爹决定是一代明君!

  【除此之外,明太宗朱棣还会给这些进贡的藩国回赐铜钱。

  例如永乐四年,明太宗朱棣就给日本的国王和王妃赐铜钱1.5万贯,来的使臣也会赐予他们铜钱万贯。

  综上所述,来明朝进贡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像倭国日本当年为了争向明朝进贡,内部的两波势力都打了起来。】

  【路人甲】:明太宗朱棣在军事上的才能怎么不分到经济头脑上。

  【路人甲】:这哪里是万朝给大明上贡,明明是大明给万朝上贡。

  朱棣……

  此时,国库的账本也呈了上来,平日这些都由朱高炽一首掌管,朱棣基本不过问。

  朱高炽做的不错,总之没让朱棣这个当爹的缺过银子。

  【说完了朝贡体系,咱们再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开销。

  首先是造船的费用,如此吃水的海船需要从云南等地运输大的木头,且还需要大量的生漆等来处理木头。

  之前咱们也说过大明的漕运,经常堵塞,可想而知运输大宗木材不但加重了漕运负担,同时又增加了造船成本。

  如此算下来,一艘船的成本起码要四五千两银子,这还不包括后期的维护费用。

  出海之后,每日的瓜果蔬菜的开销,两万多号人,怎么不得两三万两银子,还有出海官员的俸禄。

  一共下了六次西洋,上述成本就得四五百万两银子。】

  “有这么多?”朱棣边听神迹所述边看账本,心底越发的沉。

  大明的国库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充盈。

  【或许郑和头几次下西洋是赚钱的,但随着明朝的朝贡制度的展开,众番国一起到明朝上贡。

  郑和下西洋赚的钱开始弥补面子工程的窟窿。

  拿一件事情举例子,便能看出后期明朝国库不容乐观。

  之前咱们说了明朝用高价收购了许多香料,这东西刚开始的确是物以稀为贵。

  随着朝贡制度展开后,明朝堆积了大量的香料,香料又不是什么硬通货,流转不了等同废物。】

  【于是朝堂想了个好办法,把压力转移到大臣身上,在《大明会典》中有这么一句话“今仍以胡椒苏木;折两京文武官俸钞。”1

  用胡椒和苏木等积压的货物给臣子们发工资,明朝的大臣俸禄本来就不多,这下好了,大部分还换了胡椒、苏木这些无用的东西。

  为了养家糊口,臣子没有办法,只能拿东西去变卖,市场下一下涌入了大量的胡椒和苏木。

  如此让胡椒和苏木再次贬值,而朝堂仍旧以数倍的价格从贡国买。】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的?大哥你么?”朱高煦问朱高炽。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不这么干怎么办,总得开源节流,不然哪里来的银子北征,哪里来银子迁都!

  朱棣一页页翻着账本,眉头渐渐加深。

  【结果省钱的是朝堂,倒霉的却是明朝大臣,可想而知,这些大臣心里是何其怨恨。

  这便是让朱高煦决心停了下西洋的第二个原因。】

  “怎么就第二个原因了,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朱高煦问神迹,他的心里话以弹幕的形式发了出去。

  明明他听的相当仔细,一字一句都没拉下,怎么还是错过了第一条原因,神迹说了么?

  “对呀,第一条原因是什么?”朱高燧也跟着问,他也没听神迹说过。

  “是吧,神迹没说吧。”朱高煦一看他三弟也没听到,更加笃定神迹没说。

  一旁的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二人同时叹气,合着神迹刚刚分析了那么半天,对牛弹琴了?

  让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么一问,乐瑶有一瞬间的失忆,她刚刚唠嗑的时候没有说第一条原因么??

  【第一条原因当然是下西洋赔钱,虽然面上是赚了,但是加上明贡体系,赚的不如赔的多。】

  朱高煦和朱高燧点点头,原来第一条原因竟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就是方才说的,被坑惨的臣子们的集体反对。

  朱棣在的时候还好,众臣不敢言,毕竟之前建议迁都的那个臣子已经被处死,谁也不嫌自己命长。

  等着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这些臣子立马上谏,请求取消下西洋之举。

  朱高炽与明太宗朱棣不同,他以仁厚为策,刚登基的时候就平反了当年靖难之役中明惠帝朱允炆的旧党。

  从明仁帝朱高炽的谥号就能看出,他受文臣拥护,说直白点,听文臣劝。】

  “和宋仁宗那个庸君一样?”赵匡美一看到仁字就想到他们大宋的宋仁宗,文臣心中最向往的帝王。

  【分析也分析完了,咱们来总结一下,郑和下西洋在政治层面上还是有很大意义的,但后期的确是拖累了明朝的经济。】

  【朱高煦】:那谁对谁错?

  朱高煦就想知道答案,是他爹对还是他哥对。

  【从后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闭关锁国而亡。

  大航海之策无疑是对的,这点明太宗朱棣比明仁宗朱高炽有眼光的多。】

  听神迹说自己错了,朱高炽心中再次波动。

  【朱高炽】:大明已无力维持航海下西洋。

  【路人甲】:怎么不能维持,明明是明朝的帝王不行。

  【这点还真是,明明大明王朝武德充沛,毕竟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王朝。

  但是老朱家似乎没一个懂经济的…】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既然已经讲到郑和下西洋,咱们就着这个话题来讲讲明朝混乱的经济。

  第一个被穷死的王朝。】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穷死?一个王朝还能穷死?”赵匡美惊呼道。

第147章

  【朱高炽】:如此修养生息竟然无用?!

  这一刻, 朱高煦向来稳重的心态被重重一击,心声出现在天幕上。

  穷死?穷?

  这个字眼深深刺痛了朱高炽。

  朱高炽听到大明最后竟是活活穷死的,心底彻底破防,好似自己的努力到头来全做了无用功。

  能省的他都省了, 该停的也都停了, 为何还会如此, 难道自己的儿子是个败家子?!

  朱高炽看向朱瞻基, 眼神骇人。

  朱瞻基……

  “怎么可能,我大明泱泱大国, 如此富饶,怎可能穷死,不可能!”朱高煦不信,他只听过昏君亡国的,穷死亡国, 什么东西?!

  “难不成是出了像隋炀帝的败家子?刚刚神迹说的朱叫门?”朱高燧记得神迹说过一嘴, 听这个名字就知不是什么好玩意。

  朱高煦和朱高燧齐刷刷的看朱瞻基。

  朱瞻基……

  此时的朱棣没有心思搭理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 他拿着账本的手顿住, 不受控制的颤抖了一下。

  自己终究是错了?

  朱棣方才仔细看着账本,虽然国库面上还富裕不少, 但正如神迹所述, 那些价值看起来很高例如香料珊瑚等物, 有价无市, 如同废物。

  这么算起来, 应该是大明赔了,用真金白银换来了一些无用的东西。

  朱棣想起方才神迹说的, 不是万朝给大明进贡,而是大明给万朝进贡……

  【明太宗朱棣】:大明王朝为何沦落至此, 朕到底哪里错了。

  朱棣想不出来,即便朝贡体系有问题,但太子登基便停了下西洋之举,该是及时止损。

  即便治国理念不同,朱棣对朱高炽的首层难度

  【要是细纠的话,大明的经济应该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要说大明的明君也不少,且是接连出现明君,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不必说。

  明太宗朱棣,咱们之前详细说过,功绩之大,单拿出一件来都是明君。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战略眼光不行,但绝对能算的上称职的守城之君。

上一篇:主席小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