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日光
虽然他们没有收税的权利,但天高皇帝远,到最后已经不是朝堂能控制的。
特别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手腕子越来越弱。】
天高皇帝远!
几个大字出现在天幕上。
【宗室们的肆无忌惮致使明王朝财政税收更加崩坏。
本来属于朝廷的税收被侵占了不说,但是宗室们的开销还要照常给。
可是朝堂没有银子怎么办,只能从底层百姓那剥削。
于是朝堂加重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这无疑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倒霉的还是大明的老百姓。】
【路人甲】:不过明朝的百姓的税看起来不高。
【明面上看,明朝对百姓收的税并不多,仅仅是十五抽一而已。
但是由于明朝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很多耕地都在不用交税的藩王和士大夫手上,因此朝堂压迫的只有自耕农。
朝堂没钱后,拖欠藩王俸禄,没有收入的宗室们则又开始变相抢百姓的钱和地,自耕农变佃农,恶性循环。】
乐瑶这形象的养猪说法可是直击了朱棣、朱高炽还有朱瞻基的心。
明太宗朱棣听此,陷入沉默,他没想到自己制定修正的宗室制度倒后期会变的如此不可控。
看来这政策还得重新定,不能让他们吸干了大明王朝的血。
朱高炽也是一脸严肃,他之前只想停了自家父皇下西洋之举,怎么就没想到从缩减藩王下手,如今能省下一大笔银子。
朱瞻基则在盘算到底能省下多少银子。
【以上是大明经济崩坏的第二个原因,宗室养猪政策。
第三点,咱们来重点说说,就是大明朝的重农抑商制度,特别是禁海制。
一个王朝要是收入不多,再怎么开源节流也是没用的,更不用说明朝也没节什么流。
像是明仁宗朱高炽只是停了郑和下西洋,看似是节约了开支,但实际上西方国家还是来大明进贡。
如此大明朝还是在赔本,但是原来还赚点钱的下西洋却停了。
只能说明仁宗朱高炽在经济方面也是没有才能,守城还行,但开拓方面的技能真是……】
听着神迹点名批评自己,朱高炽陷入深深的反思当中。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政策上的确行的是仁政,安抚百姓方面也可以。
开源节流这他是能省就省,但对于创收这方面他的确没什么措施。
【其实明朝明明是有机会赚大钱的,偏偏明太宗朱棣还有太子朱高炽都没有意识到。
明太宗朱棣只想着下西洋可以弘扬明朝国威,万朝进贡,确立明朝宗主国地位,从而保障明朝的军事地位。
而太子朱高炽呢,就看见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加重了朝堂财政的负担。】
朱棣……
朱高炽……
神迹丝毫不留情面的把二人心中所想全部说了出来,且说的分毫不差。
朱棣下西洋之举的确为了拖延大明朝的版图而已,他还没考虑过经济层面的问题。
而朱高炽则是连版图都没考虑,他觉得他爹打下的江山已经够大了,大到维持起来又是一笔大的费用。
刘彻一听,后朝王朝似乎也和自己想的一样,弘扬国威!
不过,神迹所说的下西洋是什么意思?
刘彻对此特别感兴趣。
【明太宗朱棣】:如何赚钱。
【明仁宗朱高炽】:如何赚钱。
朱棣和朱高父子二人默契发问,于赚钱方面,真是他们父子二人的短板。
【自然还是要展开贸易,而且大明王朝也有实力也有硬件条件来展开贸易。】
【朱高煦】:商人卑微,就凭着他们能给大明带来多少银子?
朱高煦还以为神迹要说什么好主意呢,结果是贸易。
看的出来,朱高煦的确是打仗的好手,但是对于经济这方面,要是他爹和他哥是零,那么朱高煦就是个负数。
【要是从数据看,商贸的确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咱们用数据说话,给大家举个例子。
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也是明朝最主要的收入大概为2600万石。
在其他朝代占大头的盐税200万两左右,茶税10万两,其他贸易税加起来不过十几万两银子。】
赵匡胤看到明朝的数据沉默了。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的财政真的完全依赖于农业。
在田赋之外的收入占比少到可以不计。
茶税竟然才占比不到一成。
要知道当时中国的茶叶是多么的紧俏,怎么肯定就这么点税?
为什么呢?因为大明压根就没有关税,为啥没有关税呢?
贸易都没有要什么关税!】
“关税???”朱高煦又懵了,啥是关税??
【而且一直持续到隆庆年间1567年明政府才开始意识到不对。
明朝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大家算算,到这已经过去了百年。
然而隆庆年间虽然开放了海禁,开始了贸易,但是明朝依然没什么关税收入。】
朱棣???
朱高炽???
【不是政策不对,而是这时候已经是明朝的晚期了,说白了皇帝说的已经不算了。
特别是利益既得者的沿海缙绅,这些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盆满钵满,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
沿海缙绅咱们放在后面说,也是让明朝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
【说白了,赚钱真的要趁早,特别是在大好局势下。】
【朱高炽】:大好局势??
【郑和下西洋后的万国朝贡正是大好局势。】
这下朱棣和朱高炽整不明白了,之前神迹不是说了,下西洋后的朝贡是赔本赚吆喝么,如今怎么又说是大好局势???
第150章
朱棣眉头紧锁, 之前听神迹所述,他已经做好放弃让万朝来明的打算。
明太宗朱棣原本还没觉的,自打看了国库的账本,又听神迹分析了这么半天, 此时的明太宗朱棣觉的大明是穷, 真的穷。
只让郑和下西洋去赚钱, 不让西方国家过来占他们大明的便宜, 如此他们大明不至于穷困而亡。
要说明太宗朱棣虽然武断了些,但真到了和大明国运之事, 他还是很愿意学习。
不过他思考了半天,却不能领悟大明在贸易上到底有什么优势。
说来也怪,在战场上朱棣能很快判断出局势,但在国家经济方面,他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太子朱高炽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高炽是知道大明穷, 却不知该如何, 反正能不花就不花肯定没错。
若是他知道大明有什么优势, 他也不会停了郑和下西洋,放着银子不赚, 自己是疯了么?
【明太宗朱棣】:大明有何优势可言。
【明仁宗朱高炽】:有何优势?
原本一向心思深沉的两父子一起发问, 能看的出来两人对大明的经济是打心底着急。
【路人甲】:那么大的优势啊, 你们怎么说没有呢。
路人甲就讨厌这些脑残粉, 错了就是错了, 还死不承认,永乐年间大明朝的经济优势就是很大, 还死犟说没有优势!
【接下来咱们说说大明的优势。
优势一,万朝来贡, 海外市场已经开拓。
优势二,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航道。
优势三,明朝商品价格的优势和不可替代
接下来咱详细分析分。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禁海,原因咱们也分析过,海盗还有反贼余孽是原因之一。
但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如此声势浩大,宣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也震慑了海盗和反贼余孽。
这是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蝴蝶效应,直接扫平了海外贸易的道路。
可以说现在的海上防线特别安全。
以如此高的代价换来的海上之路,明朝竟然只用来让西方国家来大明朝贡,真是暴殄天物。】
乐瑶放出一个小动画,一片大海上有很多海盗小船,只见明朝的大船行驶过来,然后那些海盗小船吓的全部开走了。
【明太宗朱棣】:那海上之路还能用来作甚。
【明仁宗朱高炽】:还能用来作甚?
海上之道谁都能开辟,明太宗朱棣并没觉出有什么优势来。
不过震慑周边小国,稳固政治而已,若这也算优势的话。
但这样的优势又能带来怎么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