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125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观园中,红颜枯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成熟的男音笑嘻嘻说。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碰!铿锵有力的金戈之音。

  【惹恼了俺,提两把板斧杀进金銮殿!】

  诸人大为震撼。

  杀进金銮殿?

  金銮宝殿是皇帝的住所,说话人好大的口气!

  李白感慨:“好一个英雄只此敢争先!这是何人之作?”

  一句话道出了英雄的真谛,做旁人不敢为胆怯为之事,当为英雄无双!

  陈圆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好充沛的苦意,好艰涩的难过。

  陈圆圆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痛苦,联想到己身,从一被亲人卖掉的歌妓到宠冠平西王府的妃子,再到年老色衰,常伴青灯古佛,一代红妆繁华落尽,归于寂寞。

  一时间,无形的悲伤自心中袭来,忍不住哽咽。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汉书艺文志》里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由此可见,最早的小说家在古代担任着一种名为“稗官”的职责,专门负责收集民间的琐屑之言,与后来的小说家定义不同,他们更像是现代的新闻记者,深入民间搜罗各种八卦消息。】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墨家有墨子,儒家有孔孟,道家有老庄,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人才辈出,与这些学派对比,没有一位挑大梁人物的小说家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汉武帝年间。

  侍郎虞初不爽道:“什么叫没挑大梁的人物?虞某难道不是吗?”

  他写的《周说》足囊括了九百四十三篇短篇小说呢!人人都叫他黄车使者,就说他牛不牛吧?

  若小说家有鼻祖,他虞初当仁不让!

  东汉仲长统摇头道:“小说家,小道也。”

  他不明白天女为何要讲小说家而不讲儒家道家,民间文学再如何发展,影响也不似黄老之学和儒学。

  【因为不受重视,小说家从战国开始便慢慢衰落了下去,后来的统治者也不把这个学派放在眼里。】

  小说家们面色通红:“咱们确实是小儿科了一点.....”

  和老百姓走得近,和上流社会离得太远,讲的都是市井里的小事,难怪统治者会轻视他们。

  小说家们垂头丧气着,耳畔的天音却突然话语一转。

  【不过,当时的人们绝对无法想象——

  千年之后,最流行于广大群众间的名家不是儒家,不是道家,也不是其它各家。

  而是最不起眼的小说家!】

  什么?

  小说家们猛地抬头,满脸惊讶。

  他们是不是听错了,天女说后代子民最推崇小说家?他们不会出现了幻听吧!

  众人茫然道:“后世人很喜欢看小说吗?”不然为何会比儒学墨学更流行?

  其它诸家弟子们也百思不得其解,疑惑地看着天幕。

  【小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是民族凝聚的纽带。一个先进的国家想在世界上拥有影响力,国力是基础,是震慑力量,但真正让世人接纳它,愿被其引领,靠得却是这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这便是国际文化话语权。

  清朝末年以来,西方一直用文化殖民掌控他国,建立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企图让全世界生活在他们的影响下。

  电影、游戏、教育,多方面入侵各国的文化圈。】

  戚继光皱眉:“文化殖民?”

  殖之一字,让他想到了清末王朝向外国列强割地赔款的场景,所以文化是与国家领土等同重要的事物?

  戚继光不理解,文化难道还能比刀枪更厉害,刀枪有形,文化无形,说两句话就能影响他们中国人了?可那些传教士传了这么多年也没做出啥成果啊。

  直到随着天幕视频播放,戚继光看见,西方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让凶猛的北方白熊从巅峰跌落谷底,轰然解体,分裂为十多个国家。

  一切起源于思想根基的动摇,下一代年轻人的信仰被污染,从忠诚的国家战士蜕变成制度的背叛者。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西方阴谋家称之为“和平演变”,成功让对手从内部四分五裂。

  这个国家有着最冷酷坚韧的将士,德国的百万大军都无法打垮他们,却被一个国家用文化轻易摧毁。

  “.....”

  【历史证明,西方的文化战争取得了成功,用它战胜了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思想是无形的武器,刀枪能压迫敌人一时屈从,思想却能让你成为对方精神世界的主宰。】

  天音惆怅:【这就是,欲灭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安静。

  前所未有的安静。

  无数人背后发凉,不寒而栗。

  他们想不到世间还有这种龌龊的手段,文化有着这样的力量——能从意识形态上轻易分裂一个强大的国家。

  西汉。

  刘彻仿佛撕碎象征迷雾的纱帘,见到了背后的不可名状。

  难怪汉朝打败了匈奴,几乎灭绝他们全族,待他们休生养息后又总是卷土重来。

  一茬接一茬,如同烧不尽的野火。

  “原来如此....”刘彻瞳孔兴奋,“想彻底根除隐患,唯有从思想入手!”

  “此为文化融合大计!”

  用庞大的中原文明包住草原文明,教他们农耕,识汉字读书,入朝科举为官。

  有思想教化与利益的双重驱使,如此一来,无论血液如何,从精神上他们就是汉人!为正统华夏子民!

  刘彻哑然:“出此策者,心机与谋略都黑到了极点。”

  唐朝。

  李世民微微颔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授

  予四方夷国他大唐的官职,让他们学习汉文,与他大唐百姓通婚,慢慢蚕食其文化信仰,此为李世民统治各族部落的大杀器。

  天可汗名号的由来并非无缘无故。

  宴明婉的科普使李世民看得更透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治国策略。

  清朝。

  雍正拨弄着指尖佛珠,黑眸透出冷光。

  从佛教到道教,道教到伊兰教,他为何要加大宗教管控,就是为了不让他们茶毒百姓。

  儒以治国、佛以治心、道以治身。

  朝廷对佛教与道教大力支持的同时不失严格限制。僧人必须取得官府颁发的度牒才能出家,严禁僧人参政、娶妻生子,相较于佛教,雍正对道教的态度比较宽松一些,但同样保持警惕,防止其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到皇权。

  至于伊兰教,朝廷的管控就更加严格了,严禁伊兰教传播异端邪说,分裂民族的话语,此外伊兰教阿訇需取得官府许可,方可外出传教,因此伊兰教在几大宗教中实力最弱。

  雍正看向官员们:“你们听见了,文化乃国之重器,不可轻忽,虽学习西方科技,亦当明本末,勿使倒置。”

  官员们连连点头,明白明白,谁知道西方思想的渗透性那么厉害,北边的罗刹国说倒就倒,实在吓人。

  接到旁人惊恐目光的虞初:“......”

  不是,他也不知道后世的小说家能牛逼到这种程度啊!

  直接从投石车进化成灭世大炮了!

  虞初自闭了。他感觉后世人把文字玩出了花儿,衬得他这老老实实写文的太傻白甜。

  天幕继续播放:【在世人看来浅薄的小说家,早年就与民间紧紧绑在一块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到了明朝时期,小说飞快发展,成为老百姓最喜欢的精神粮食。】

  【明朝瑰丽宏达,有着诗人口中“楼前饮伴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的盛况,但更特别的还是它的图书出版热潮,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图书出版种类高达三万五千余种,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街头巷尾,士人们交流学问,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文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物,而是深入到市民大众中向他们敞开。

  唐寅摇着桃花扇轻笑:“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我大明文风鼎盛,远超前代!”

  【图书繁荣之下,众多创作者投身于文字创作的热潮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便有三本书的作者同出于此朝。】

  随着话语,三道黑色的剪影浮现于银月之中。

  罗贯中惊讶。

  三位作者?除了他和老师,另一位是谁?

  明朝的大手们纷纷紧盯天幕,有自恋的书生当即道:“我的小说广受欢迎,不输贯中先生的《三国》,这剩下一位十有八九是....”

  伙伴撇嘴:“得了,你书卖得好是因为你写的桃色艳情吸人眼球,哪能跟罗大家比?”

  “你懂个屁!”书生红着脸道:“人皆有欲,食色性也,你怎么就知道百姓喜欢的不是好东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懂不懂?”

  嘉靖二十一年。

  落榜了三次,心灰意冷走在大街上的吴承恩听到天音,愣愣地看过去,四大名著.....他想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小说初稿。

  吴承恩摇摇头,自嘲一笑。

  一个落魄的才子,怎么能幻想跟那样的风流人物并列一席呢?

  【我们今日便来向大家介绍这第一位——来自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时人说他文心独运。

  “百回《水浒》,秉春秋褒贬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