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爱冰萄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州文苑仰宗师。”
他就是拳踢恶霸,棒打无赖,为人有侠骨义肠的中国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
第91章 小说与名著篇2怒起扬鞭惩恶患,半生……
头戴扁笠,一身黑衣英姿飒爽的浓眉男人独立于山头上。
他向前挑衅的招了招手,下一秒风声骤响,十几个大汉挥舞着铁棒朝他头顶劈来。
男人微微冷笑,侧身摆头,一招顺风扯旗夺过了棒锋,一脚踹中大汉要命的小腹部位,舞起夺来的铁棒,游龙横扫,大汉们顿时滚出一丈多远,吓得扭身就逃。
做完这一切后,男人回过头,扶起跌倒在地上的老者,把对方刚才被恶霸抢夺落在地上的茶叶筐捡起来递给他。
风吹过男子的衣摆,扁笠上的红带随风飘扬。黯淡的光影下,侧脸冷峻而分明,好一个电影级别的经典镜头。
文人们:......你们明朝的小说家这么能打?
这功夫,也忒生猛。
大家闺秀们脸颊羞涩,眼神难以从主人公身上的八块腹肌拔开。
哎呀,身材真好。
正在江阴教书的施耐庵看见天幕里自己暴打匪徒的场景,在黑衣勾勒下若隐若现的身材曲线。
这衣服怎么回事?
他记得他当时穿着很正常,没有任何漏风感,怎么在天幕投放下就如此.....“咳。”
施耐庵闭眼,耳根烧红,下回该换更严实一点的样式了!
罗贯中努力忍笑,原来平日里孤傲寡言的师父还有这般特别的一面。
施耐庵在他头上重重敲了一下。
“嗷,老师?”
“看什么看,赶紧完成功课!”
【施耐庵原名施耳,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元末明初。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施元德以撑船为业。
施耐庵从小独立,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家里条件不好,长辈没钱给他买书,他就向家中有书的小伙伴借书抄录学习。
施耐庵刻苦用功,长大后他参加科举考试,未及弱冠之年,一跃成为秀才,在十里八乡中出了名。
到了二十九岁那年,施耐庵考中举人,一举改换门庭,从最底层的船夫之子一跃成为备受尊敬的士人。】
武则天凝望着天际,这一瞬清晰地感受到明朝的科举考试对底层人们的意义所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它能使身份最低微贫寒的人阶层跃升,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进入仕途,平步青云。这是被权贵控制,阶级固化的现下武周社会难以做到的。
所以她为何要扶持寒门,推行糊名制度,不仅是为了扶持新势力和关陇贵族抗衡,更是为了给百姓一个更公平的上升渠道。
饮鸩止渴不如釜底抽薪。
她的国家,不需要一群只会空谈的废物,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
明清两朝的学子们对施耐庵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亲身体会过科举,知道究竟有多难。
明朝考试制度成熟,但竞争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激烈,以乡试为例,参加考试的人数每年有上万人,录取率却不到百分之十,会试的录取率就更低了,只有不到百分之五,中举者寥寥数人。
施耐庵如此低微的家境,能这么快考上举人,那些世家大族出身,自幼享有优渥资源的天才也莫过于此了!
简直是天纵奇才!
施耐庵无声地笑了一下。
高中算什么,他有读书之才,更有泼天的胆气。
不但是读书考取功名,他后来还参与了谋反!
【施耐庵考中进士后,被朝廷派发到钱塘做官,他在钱塘为官三年,见识到许多黑暗腐败的官场现象。
在蒙古人侵占中原建立国家政权后,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政策上把中国人分为四等,分别是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蒙古统治者将汉人称为下等人,禁止汉人打猎、学习拳击武术、持有兵器、集会拜神、赶集赶场作买卖、夜间走路,律法规定,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用劳役或罚银抵除。
由于政府对汉族实行的歧视政策,元朝始终未能赢得中原民心,加上他们变本加厉地向汉人收取名目繁杂的赋税,民众心中的不满情绪持续积累。】
【一方面,施耐庵骄傲的性格不允许他逢迎这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另一方面,他敏锐意识到了时局的变化。
于是他弃官回乡,静候机会。
很快,民众再也无法忍受朝廷严重的剥削,民变爆发,天下大乱。】
【施耐庵挥笔在纸上写下一个“杀”字,说道:“元朝气数已尽,我的机会来了。”】
元朝百姓一片哗然。
杀人不偿命,这样的朝廷他们拥护来有何用?
“我的女儿啊!”垂垂老矣的夫妻跪倒,捶胸痛哭,他们的小女儿出落得如花似玉,才十三岁就被好色的蒙古贵族看上掳回了宅邸,没过两年就被磋磨死了。
花苞一般美好的年纪,却被一卷竹席草草裹了扔到乱葬岗。
他们恨这个不公的世道,恨那些为非作歹,欺压他们的夷狄!
一声声带血的泣声中,无数人眼中燃起了火焰,这股火名为仇恨,迫切地渴望吞噬对手。
朝野不少士大夫羞愧掩面,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帮助官府镇压农民起义。如今看来,此举大错特错,不仅丢掉了属于读书人的骨气,还成了夷人欺压同胞的帮凶。
天幕里有了新的画面。
标注着张士诚名字的长相英武的男子,来到施耐庵的隐居地前。
“请问施先生在吗?”他敲了敲门:“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特地登门拜访,想邀先生共商抗元大计,还请先生一见!”
无人应答,张士诚推开门走了进去,看见施耐庵在书房挥洒笔墨,专心致志地撰写一物。
凑近一看,书页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
“《江湖豪客传》。”
【《江湖豪客传》即为后来的《水浒传》,现代公认的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采用白话文撰写的长篇小说,全文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消灭乱臣贼子,劫富济贫,使水泊梁山发展壮大的故事。
有现代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息息相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众人神色微变,迟疑着说:“梁山好汉?劫富济贫?这行为.....不就是匪首吗?”
莫欺他们读书少,正经人哪会占山为王啊!
施耐庵一位中举的读书人,竟然写这种玩意儿,真是.....“成何体统!”老学究们梗着脖子骂道。
武将们哈哈大笑,倒是觉得施耐庵写的小说比一些酸腐才子白日发痴,意淫有仙女下凡嫁给他们生儿子的无聊故事有意思多了。
【施耐庵的文学创作生涯刚刚开始,就被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召走当了军师,帮起义军出谋划策反抗元朝。
张士诚的地盘越来越大,占据了高邮、江苏、浙江,将天下赋税尽出其半的东南膏腴之地收入囊中,如日中天。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施耐庵遇到了罗贯中,被这位小年轻的才华吸引,收他为徒。】
外界的观众们真开眼了,敢情施耐庵写小说只为兴趣,人家的主业是造反头子!
随手写的小说竟成了四大名著之一,谁敢信?
《水浒传》在明清两朝是禁书,不过在天幕说明其地位后,民间不断有人偷偷阅读,藏匿此书,官府禁不住,干脆摆烂不管了。
喜好水浒的读者小声道:“难怪施大家写的杀人场景那么真实,招招致命,武松杀了几个人刀还记得换刀,金银也要踩扁了再装进兜里带走。施大家绝对是行家,懂真功夫的,说不定手上还沾过不少人血呢.....”
朱元璋委屈:“所以咱关他没毛病啊!”
施耐庵其人本来就有造反的经历,是个不安定分子,写的又是关于造反的小说,他没砍他的头已经很善良了。
大臣们死鱼眼,陛下你摸着你的良心说说,要不是刘伯温再三为施耐庵求情,你能轻易放过人家吗?
【施耐庵以为自己遇到了明主,然而随着张士诚势力不断扩张,他的短视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当时的几位起义队伍中,张士诚的地盘并非最辽阔,却是最富饶的,若他能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极有可能一统天下,但他却选择了安于现状,沉溺于酒色美人,将军权大事全权交由其弟张士信处理。
张士信的操作放在历朝历代都极为离谱,为饮酒作诗,携带大量歌姬出行前线,期望这样的人成就大业简直是天方夜谭。
施耐庵多次劝谏张士诚无果之后,愤然辞官离开。
这段经历让他感慨良多,离别之际,施耐庵创作了一首送别诗赠给昔日的同僚们,表达对他们的不舍之情。】
天幕上打出了《新水令秋江送别》。
西窗一夜雨濛濛,把征人归心打动。
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
海上孤鸿,飞倦了这黄云陇。
张士诚脸色难看,都当王了享受享受怎么了,他不主动挑起战争是为了百姓好不好。
远离战役之苦,苏州百姓多高兴啊!
不过弟弟确实荒唐了点,带歌女去前线,他以为自己是去军队里搞文艺啊,这不故意动摇军心么?
鲁亮等手下却是暗中犹豫,天幕都说朱元璋才是新朝皇帝,子安都跑了,他们还要在这条大船上继续沉着吗?历史难以改变,天命归明,他们要不也找个机会跑吧!
“报!”手下的小兵急匆匆跑进来,满头大汗。
“大王!朱重八带着三十万大军打到城下了!”
“什么!??”张士诚大惊失色。
【离开苏州后,施耐庵流落江湖,他拜师学艺,自学看相等多种风水技能。大多文学创作者身体柔弱,四肢不勤,但施耐庵却不一样,他是武功了得的肌肉猛男,十几人一起上都撂不倒他。
且为人侠肝义胆,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恶霸,英雄救美。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像摔死狗似的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结果无赖们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却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施耐庵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1]
据说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了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里去。】
“啧啧啧,难怪侠义之风流于笔端!”
直郡王府,胤禔翻看着偷偷搞来的《水浒传》,发出感慨。
什么?偷看禁书?他人被囚禁在府邸,总得给自己找点乐子吧,否则怎么熬过这漫漫长夜。
胤禔顺便也给自己妻妾送了些才子佳人话本,让她们打发时间去。
上一篇:脸盲在木叶和暗部谈恋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