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苏斯图亚特 第18章

作者:二叶舟 标签: 情有独钟 爽文 BG同人

  这位玛丽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也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妻子虽然送了他一顶英格兰王冠,但这个“英格兰并肩王”并没有分享到足够的治理权,他也就一直懒怠去伦敦;至于和她同居同房……唉,应付一个曾与自己父亲有婚约【注一】、满面沧桑的老女人(因婚前没见过真人,婚后,他还一度诅咒那些美化过她的宫廷画家),哪能开心得起来。

  现在,老婆翘掉了,小姨子即将登基。腓力二世打起了如意算盘:这个伊丽莎白·都铎,因为牵涉到谋反背叛姐姐的案件、被关押伦敦塔时,他还帮其说过情,算是她的恩人;作妹妹的,比姐姐小了足足十七岁,比自己亦小了六岁;虽说也是二十五岁的“老姑娘”,容貌倒还过得去;倘若娶回家,也算美事一桩。

  这样子,他还能继续在英格兰施加哈布斯堡王朝的影响。

  《圣经》教义,固然禁止鳏夫娶亡妻的姐妹,但腓力有信心从教皇那里拿到特许。于是,西班牙大使就奉旨,向陛下的前小姨子去宣告求婚意愿了。

  腓力二世内心又有点担忧:他早听闻,伊丽莎白不很忠于天主教,更倾向于那些异端邪说,他得先确定,能把她扭回来。

  偏生,大使给他传回来两个坏消息:一、那个新女王的信仰,果然颇不可靠;二、对于婚事,伊丽莎白含糊其辞,还宣称自己“愿意保持独身”。

  腓力二世既犹豫,又生气。

  就在他举棋不定、英格兰宫廷拖着没给答复时,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作为和谈的诚意,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对象”。

  而远在苏格兰的法国太子妃,直到最近,才有些后知后觉的想起来,腓力二世的三婚老婆,正是自己那如花朵一般娇嫩的小姑子——伊丽莎白德瓦卢瓦。

  这一个伊丽莎白,年近十四。而她年方十三的妹妹克洛德,正即将和法国宫廷童养夫、洛林公爵完婚。

  玛丽真想骂:好狠心的父母……这样不科学不健康啊啊啊!

  与洛林公国的联姻,是法兰西早早就准备好的一步棋。就玛丽从前所见,这对孩子(真的还只是孩子)相处得还不错——青梅竹马,俩小无猜,和自己与弗朗索瓦差不多(其实差很多)。抛去早婚这个不利因素,尚算登对。

  可另一个联姻的棋子,伊丽莎白德瓦卢瓦就只能嫁个老丈夫了。

  本来呢,玛丽听吉斯舅舅透露情况,亨利二世的长女,大有可能嫁给西班牙王储唐·卡洛斯。卡洛斯是腓力二世第一段婚姻中、与葡萄牙公主近亲结婚的后代,身体不怎么结实,胜在性格柔和亲切。然而,法西两国和谈着,和谈着,西班牙国王先成了鳏夫,于是索性把“儿媳妇”娶了回去。

  英格兰王冠虽好,可前一桩婚事中,腓力二世始终拿不到实权;跟新女王的婚姻谈判又诸多不顺,他的兴趣也就淡薄了。恰好,老妇下葬,迅速接受一个年轻新娘填房,挺合适的。

  怪,也要怪前小姨子伊丽莎白没诚意。

  虽说王室婚姻是国事,但作为来自后世的灵魂,玛丽也难免视之为八卦趣事。她慢慢想到,最近没待在法国,宫廷里一些大事,自己恐怕要错过了。

  譬如,除了早婚的洛林公爵夫妇,另有一对大龄男女,也将会在不久后步入教堂宣誓。

  女方是亨利二世的妹妹玛格丽特,一个存在感稀缺、差点要终老修道院的公主。

  当前,法兰西王室遵循最严格的的萨利克继承法,王家女性,包括她们的后裔,都完全没有染指君位的权力。所以,他们的公主地位有点微妙。但拿去联姻,只要嫁妆给足,身份还是挺能唬人的。

  玛格丽特的结婚对象,就是前些日子还效力于西班牙、把法军打得屁滚尿流的萨伏依公爵,伊曼纽尔·菲力贝托。

  在这个意大利没统一的年代,萨伏依领地因为处于法国边境,时常遭到法兰西和西班牙轮流蹂(;;)躏。公爵的目标,一直是拿回祖上丢失的领地。如今,他不用帮西班牙作战流血了;和平复国的同时,再解决下人生大事,菲力贝托可谓称心如意。

  玛丽知晓,如果历史不曾改变,就在这对大龄男女的婚礼庆典上,亨利二世将因为逞强比武而殒命。

  大约就在1559年7月。

  不过,那个可能意外害死亨利二世的蒙哥马利伯爵,已经被自己带到了苏格兰。历史的河流,大概会奔向另一个方向?

  哦,在那之前,各国仍会先签订《卡托-康布雷齐和约》,一个历史上、影响了西欧接下来近百年势力分布的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相对彻底的结束法兰西、西班牙和英格兰在领土上的纷争,并厘清意大利诸地区(目前还四分五裂)的控制权归属。

  所以,她还是好好考虑自己和苏格兰,能在这一系列和谈中取得些什么吧。

  就玛丽各方面的认识,亨利二世,当前定是愿意与伊丽莎白和解的。

  根据英格兰法律,还有玛丽·都铎的遗嘱,她的异母妹妹伊丽莎白是王位的正统继承人。然而,伊丽莎白是个新教徒,算天主教眼中的异端。她双亲的婚姻,也遭到教皇和父王双重否认——母亲甚至被砍了头,导致她长期顶着私生女的名号。所以,在英格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在信奉天主教的君主眼中,她有着充足的、被废黜的理由。

  不过,伊丽莎白毕竟是当下英格兰权贵、以及大部分新教徒平民所选择的女王。外国人私下质疑她的合法性,暂时还不痛不痒。所以,只要英格兰周边最有实力的两个国家,法兰西和西班牙都不跨海去跟她干仗,伊丽莎白的位子就稳稳当当。

  诚然,亨利二世对英格兰有着野心。可是,“血腥玛丽”衬托下的伊丽莎白,显然较得民心——即使她还没为人民做过什么。动动嘴皮,人家肯定不听他摆布;武力征服,自家都快养不起军队了;策反英格兰天主教徒,或许可行,但,绝对是个长久之计。

  因此,正如玛丽过去与亨利八世所谈到的,对于隔海的英格兰,法国再怎么垂涎三尺,也会顺其自然,务实的先承认这个异端女王。

  反正,历来,为了对付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法兰西从不惮于和异教徒合作——先王弗朗索瓦一世,就曾和奥斯曼土耳其那些穆(;;)斯林联盟“御敌”呢。

  不过,亨利二世牢记着伊丽莎白“得位不正”。必要时候,他大可以举起罗马公教的大旗,宣称那个异教徒女王为非法。

  这个野心,需要通过玛丽来实施。因为,指摘对手非法的下一步,是推举出一个他认为合法的天主教新君——他的儿媳妇,便是最好的人选。

  英王亨利八世所谓“有继承权”的直系后代,如今只剩下伊丽莎白了。但他故去的姐妹,其父亨利七世的女儿们,倒还有好几个孙辈存留。其中,看上去最有实力的,当数玛丽·斯图亚特。

  亨利八世死前为继承问题排序,明确剔除了姐姐玛格丽特的后裔、也就是苏格兰王室那一支。所以,其子爱德华六世临终时,抛开两个“私生女”姐姐后,选择了另个表侄女简·格雷——然而她实在弱势,只在位九天,便被玛丽·都铎给推翻。

  不考虑亨利八世当年对被斯图亚特王室“吞并”的担忧;总体看来,还是有着法国支持、血统高贵的苏格兰女王,最有“资格”统治英格兰。

  至于英格兰人不大欢迎外国女王(兼职他国太子妃),那是另一桩事了。

  法国和西班牙已经争斗多年,损失均不小,大约很长时间都打不动了。为了和平,亨利二世最终不得不放弃意大利。那么,若能夺取隔海相望的英格兰,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所以,他抢先把女儿嫁给腓力二世,好避免西班牙再度和英格兰联姻。

  西班牙也渐萌此意。苏格兰的玛丽尚在猜测的时候,西班牙来使已进入法国王宫,并抛出如下言论:“如果西班牙助贵国战胜英格兰,也希望,贵国国王支持我国对意大利的征服。”

  最终,西班牙的天平果然向更“忠于”天主教的法兰西倾斜了。

  英格兰国势正衰,新君上位,政局怎么也要动荡些时日。待法国稳定几年,再响应英格兰旧教徒寻求保护人的呼声,请求教皇剥夺伊丽莎白的王位,然后以苏格兰为基地,发动入侵……

  法国国君觉得,此法可行。

  而玛丽,在离开法国宫廷之前,亦曾和亨利二世达成过该类共识。

  不过,具体实施方案,大约还会有很多变动。

  毕竟,玛丽尽管表面完全附和法国国王,但她本人利益,和公爹大人未必一致。

  法国太子妃,一点也不想当附庸,而是更注重自己身为苏格兰女王的立场。

  玛丽最初希望的,是苏格兰独立自主;她可以在本土大显身手,搞科研搞基建,打造一个富饶文明的国家,过上自由恣意的生活。

  这样,即便法国……弗朗索瓦那边……万一有什么变故,她也能维持稳定,安然无恙。

  然而,回到故乡、脚踏实地开始执政后,玛丽彻底认清现实;野心也就不得不膨胀起来。

  苏格兰决非封闭的堡垒,而是个被强邻觊觎、被亲戚操控的小国。在“全球化”(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中,因为体量过小,“独立自强”简直是奢望。

  可不是么。一片贫瘠的土地,二十余个自私的勋爵领主,区区几十万国民。农业上的自给自足体系都难以建立,更遑论工业了。

  指望什么小富即安,就是放屁。法国尚且不提。英格兰人历来就对苏格兰有企图;他们连更荒凉的爱尔兰都不放过,假若发现嘴边冒出一块肥肉,肯定要啃上来。

  仅考虑颠覆一个伊丽莎白,并不能保证自家安全。

  既然不是吞并,就是被侵占;那么,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幸好,这个年代,国家的观念,更倾向于君主的私人财产。而玛丽·斯图亚特,以其祖母身为亨利八世姐姐的血脉关系,理论上,拥有着都铎王朝的“继承权”。

  她若能借此,把英格兰纳入名下,占据整个大不列颠;所谓“独立富强”的未来,才有指望。

  因此,争夺英格兰王位,是玛丽与亨利二世“共同的理想”。

  只是,在那之前,玛丽惟愿,目前的和平坚持更久一点。

  她深知,伊丽莎白没那么好欺负,新教徒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亨利二世若想干预不列颠,最后必然要用上武力。

  让法军把桥头堡苏格兰作为驻地,接管军政事务;这一点,跟玛丽期望的“自主自强”恰相违背。

  但倘若,法国出兵之前,玛丽便有实力吃下南边的邻居……那事情,就大不一样了。

  这大概是一条相当艰辛的道路。

  不过玛丽尚有几分信心。

  目前,亨利二世兵力本就不足,还要考虑国内其他势力的牵制,根本无法远程控制苏格兰,只能任她自由发挥。玛丽既不打算依赖他,对于海那边的指示,也就无需过于在意。

  总之,要按自己的步调来,充分利用好盟友。

  ——回到故乡的玛丽,终日忙于“国家大事”,如今,俨然是个政治动物了。

  只不过,她隐约觉得,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

  哦,她忽略了弗朗索瓦。

  新婚伊始,他们就分居两地,只靠书信来往。现在,因为路途遥远,通讯不便,她淡忘了“家庭”的束缚,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完全将他抛诸脑后。

  也没有彻底遗忘,她还在一心算计他的父亲、他的国家呢。

  这,仿佛是拔吊无情的典范。

  玛丽不由得扶额长叹。

  其实,他们还没有过那啥呢……

  通常,根据现行教会法规。夫妻关系要发生过“实质行为”,才算生效。所以,他们之间,还有其他转圜的余地……

  这么一思索,好像,更显得自己忘恩负义、凉薄寡情了。

  玛丽简直不敢多想。

  还是专心搞生产建设吧。这,也是她把诸领主召集来的主要目的。

  当然,这位发愤图强的女王,隐蔽了最真实的想法,用的是另一套更冠冕堂皇、却又直指人心的说辞。

  1558年11月,爱丁堡内集会的众苏格兰勋爵,对于女王抛出的建议,简直“大惊失色”。

  虽然他们中很多人,已在暗地里考虑皈依新教,也希望效仿英格兰那些压制教权的举动;但是,听闻他们那个理应笃信天主教的女王,竟撇开其母亲、其婆家的影响,号称要主动搞宗教改革时,爵爷们几乎全体躁动了。

  玛丽的原话如下——

  “诸位,我们必须承认,罗马教廷曾经为基督教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他们某些作派,已呈现出滞后与腐朽的一面,并渐渐成为社会的顽疾,反而妨碍了天主福音的传播。因此,我希望,以国家的名义,以君主的名义,对此进行改良。”

  “看看我们的邻国。亨利八世曾用国王的权力,为国民选择过相对稳定的道路。爱德华六世却走向加尔文派的极端,迫害大批天主教徒;他们于是武装起义,推翻他的遗愿。玛丽一世想恢复教皇的绝对权威,手段激烈,造成死伤惨重,因而遭人怨恨,被骂‘倒行逆施’。如今,有望成为英格兰新君的伊丽莎白,大约要再次举起新教的旗帜……”

  “国君的更替,固然可能会动摇国家的局势;而信仰的偏向,则制造了更多的骚乱和不安。”

  “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基督有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既然世俗的生活,和精神的生活,理应由国家和教会分开负责;那么,教廷就不应把祂的意志,强加于国家权力之上;那么,信仰的内容,不该成为世俗生活的主宰,成为罪与非罪的绝对标准。”

  要按照罗马教廷的观点,玛丽这就是“新教改革”了——她以个人的角度在解释《圣经》。但是,天主教高层,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时不时冒出教义争辩。所以,她用一国之君身份所发的言,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意志,并不是教皇可随意审判的对象。

  “英格兰诸位君主的更迭,已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邻国曾经历过的动乱,我惟愿,不要在这片高地上发生。”

  “国家的利益,理应高于一切。”

  主权国家,高于教权的统治。其实,一直以来,许多君主都暗中以这条原则在行事。然而,这次,借着西欧宗教改革的飓风,玛丽正式将此宣之于口,并决定,公之于民众。

  而后,她甩出了第一条改革举措:没收修道院,并废除部分教士特权。

  ——一心想搞经济建设的玛丽,兹决定,尽可能把教会不动产和收入“据为己有”。

第20章 政治动物(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