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443章

作者:金面佛 标签: 年代文 复仇虐渣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周秋萍只呵呵。地方政府坑投资人的钱的事太多了,30年后都没断过。所以经常有投资不过某某某之说。这个某某某,东南西北都有。难听点讲,宁可信世上有鬼,也别信领导那张忽悠的嘴。

  偏偏八十九十年代是典型的人治大于法治的时代,一个领导就能决定一地的成败。

  厂长被呵的没话说了,只好自己主动找台阶下:“行,我去问问,绝对不会坑你们。”

  周秋萍甜甜地笑:“那我们就等您的好消息了。”

  张国富感觉自己要跟周经理好好学,同样是拒绝人,人家愣是叫人找不出理由挑不是,还得自我反省是不是太过分了。

  他们准备出去时,张国富接到了老白的电话:“好歹给我带一口啊,我这五个人,你看着来吧。”

  张国富气得直骂:“天大的事啊,你打我大哥大!”

  他这砖头一样的大哥大花了整整三万块!要不是卢振军说联系他不方便,硬逼着他拿手上,他真舍不得,打电话接电话一样贵的要死。

  老白却不理会他:“不跟你废话,别耽误我挣钱。”

  说着就干脆利落地挂了电话。

  气得张国富拎着一堆烤包子千层饼上去找人时,还很想将羊肉汤砸他脸上。

  老白可没空照顾他的情绪,白老板太忙了。作为整个乌鲁木齐都赫赫有名的外贸商人,他就是块活招牌。

  现在,他的大本营转移到了商贸城,就连白嫂子都把新华市场的摊位交给给她打工的亲戚照应,过来给老白搭手,不然实在忙不过来。伙计毕竟是伙计,不比老板这种能拍板的人。,

  就是今天上午,周秋萍他们过来的时候,俩口子忙着招呼中亚的客户,都没顾上跟他们说话。

  现在瞧见人,白嫂子就一个劲儿抱歉:“等晚上啊,晚上,晚上去我们家吃好的,千万把肚子空着。”

  周秋萍他们笑着答应,也没继续跟着卢振军在商贸城逛,而是先去找铺面了。

  之前说要开快餐店,她只是为了稳住马拉特脱口而出。说完之后却觉得这想法完全可行。十块钱一份餐对绝大部分国人来说昂贵,对这里的商贩来讲却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他们不在乎多掏点钱尝鲜。而来来往往的顾客又确保了有足够多的人来满足好奇心。

  唯一的遗憾就是当初规划商贸城时大家都没想这么多,以至于她现在想开店,已经没地方留给她用了,唯有另外寻找合适的铺面。

  曹敏莉也要找地方,她之前就隐约有念头要把艾森服装开到乌鲁木齐来。去年秋天她子啊这里见识到的繁荣与热闹,让她看好乌鲁木齐的商业地位。

  这次再来商贸城,瞧见来来往往的客商,她的念头就更强烈了,她需要把艾森推过来。

  在没有铺天盖地的房产中介的时代,找合适的铺面当真不容易。

  两人结伴,带上苏珊和朱莉外加余成,以及张国富派给他们的一个工程兵,开始看地方。

  因为念头兴起的仓促,他们能挑选的余地也有限。合适的位置地方小,地方大的位置又偏了。几人跑了一下午,到了八点钟天黑,也没找到心仪的位置。

  好在大家也清楚好铺位可遇不可求,失望归失望,情绪倒还好。

  那个叫小海的工程兵挺不好意思的,一边给他们开车,一边保证:“等明年春天暖和了,我们再盖房子。你们想什么样的就盖成什么样。”

  周秋萍倒是好奇了句:“那你们到明年春天前准备干什么?有活吗?”

  小海摇头:“我不晓得,没听张队长说。估计要么卢总带我们出国干活去,要么我们就暂时留在商贸城帮忙。”

  卢振军如果要人的话,那应该就是那位据说来头很大的官二代了,后者在东欧做房地产,也许需要熟练工干活。

  不过周秋萍他们同样没听他提起,倒也不清楚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计划。

  小海去过老白家,虽然天已经黑了,他倒没费多少功夫就顺利地把车子开到了老白家楼下。

  的确是楼,就是那种职工家属楼,盖了还不到十年,看着挺新的。但一走进去,对已经住惯了独门小院和别墅的人来说,就能明显感觉到憋仄。

  以为被称之为赫鲁晓夫楼的筒子楼的设计就这样,最早是兵营式建筑,本来就不是为住家设计的。

  周秋萍他们到的时候,白嫂子早就回来了,正跟赵凤英一道往桌上端吃的。

  高兴同志和彭阳还有卢振军以及老白则站在走廊上说话。不是他们脸皮厚当甩手掌柜,而是家里就那点大的地方,厨房就摆在过道的尽头,多一个人都嫌挤得慌,还不堵分工合作。烧饭的烧饭,看娃的看娃。

  青青和星星还有卢小明都没住过筒子楼,对这三层高的楼好奇死了,一直转来转去的,试图要探险。领着他们的是个十岁上下的姑娘,很有大姐姐的风范,一直强调:“不能跑。”

  白嫂子看到周秋萍等人,赶紧打招呼:“不好意思啊,地方太小,叫你们看笑话了。”

  原先他们住的是人家的民房,位置偏点,却有个院子,还算宽敞。现在倒是住进了三层楼里,却小的跟个鸽子笼一样。

  “没办法,家里蟹饭细儿一个个非要吵着住楼房。你看这屁大点的地方有什么好的,租金贵,也就是稍微近点儿罢了。”

  所谓的蟹饭细儿是他们老家那边对自家小孩的称呼。

  他们租的是人家工厂的家属楼。有的厂职工住房宽裕,夫妻俩在不同单位都有分房,或者跟老人住在一起,倒也能挤出空房子出租一个月赚个十几二十块钱。

  周秋萍笑道:“那你还不如弄个大房子住呢。”

  “想啊。”白嫂子这会儿又不嫌贵了,“上哪儿找去呢。但凡弄块地,我起码盖四层楼。家里老的一层,两个小的一人一层,我们住一层,省得吵死人。”

  赵凤英笑道:“那你盖楼房的时候带上我,我也盖个四层。”

  “你盖那么多?”白嫂子震惊,“你打算把你娘家都带过来?”

  赵凤英呸了口:“我没事做,让他们来做我的主?我啊,租出去,我也当个包租婆。”

  白嫂子笑道:“还算你清爽。”

  她嚎了一嗓子:“吃饭了,都给我回来洗手吃饭。”

  周秋萍本以为那十岁上下的小姑娘是这层楼其他人家的小孩,这回看人走近了,她仔细对照小姑娘跟赵凤英的脸,颇为惊讶:“哟,你把孩子接过来了?”

  她记得去年赵凤英是把小孩放在父母家的。哦,想起来了,小姑娘今年上初中了。

  赵凤英果然点头:“是啊,找人托了点关系,就在木材厂子弟中学读书。”

  周秋萍替她高兴:“那挺好的,小孩在身边也放心些。”

  大家坐上餐桌,瞧见刚端上来的大闸蟹,可算明白白嫂子说的大餐是什么意思了。

  已经过了秋分,倘若他们眼下待在江南,吃大闸蟹虽然也不便宜,但绝对谈不上多稀奇。

  可这是乌鲁木齐,能吃上大闸蟹这个过程,比大闸蟹本身还贵。

  老白带着隐隐的得意:“好长时间没吃这个了,刚好有朋友带过来,空运的,就吃一口新鲜。下午刚到的,洗的时候还活着呢。”

  周秋萍竖起大拇指:“你这可真是讲究了。”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老白笑道,“不然挣钱图个啥?”

  刚出锅的大闸蟹的确好吃,当真是一个鲜。但周秋萍不敢让小朋友们多吃,怕他们的肠胃扛不住。

  好在几个小家伙对螃蟹也不是很执着,他们对手抓饭更感兴趣。

  周秋萍一边吃螃蟹一边叨叨:“衣食住行,吃喝完了就是住房子,得改善住宅环境。”

  白嫂子摇头:“现在可没指望,就不会给我们发一块地盖房子,人家单位福利分房也没我们的份额。”

  眼下乌鲁木齐和全国绝大部分地方,甚至连商品房的概念都没有,除了自建房之外,基本上都是福利分房。

  老白也感慨:“说实在的,我觉得深圳也就那样。非得说什么好,那就是有楼房卖,你掏钱就能买。”

  可惜当初他闯深圳的时候还是穷光蛋,买房这种事想都不敢想,就琢磨着挣了钱好回家盖房。

  现在无所谓了,不差这点钱,买了也就买了,起码住着方便。

  周秋萍笑道:“没房的话我们可以盖呀,到时候卖给你们可好?”

  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老白猛的拍大腿:“可以呀,你们盖好了我就买。”

  赵凤英也在旁边附和:“我也想买,买个大点的,最好起码两层楼,这样住着自在。”

  她是受够了跟人挤在一起过日子的生活,有钱她就愿意花。如果不是怕麻烦,不想被人说嘴,加上也不方便,她真想在大饭店里天天包房。

  反正房费贵就贵点,她也不是住不起。

  卢振军来了兴趣:“那你们有多少人愿意买房啊?”

  当初他们来乌鲁木齐根本没考虑过住宅的问题,因为觉得不会有人买。就是京城和海城这种地方,名义上是有商品房了,但基本上除了家里有海外关系的人和效益好的单位买来给职工当宿舍外,一般人根本就不会买。

  实话实说,也买不起。

  就连《人民日报》都说了,大学生得不吃不喝10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两居室。

  但现在不一样。

  现在的乌鲁木齐愈发热闹,光新华市场和商贸城聚集的商贩就已经达到了几百户。如果他们愿意购房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做出个高档小区来。

  卢振军真心动了。虽然他现在贸易公司做的好,挣钱也多,但他们公司的本行是房地产啊。

  老白翻翻眼睛,这不是他有情绪,而是他在心里算账:“起码也有几十号吧,大家一块喝酒的时候就觉得住的不行。”

  虽然很多人都说男人把车看得比房重要,但大概是因为这时代私人也没资格买车,这帮个体户暂时没精力拼豪车,所以反而更加向往住的舒坦。

  想想啊,累了一天,能够有个舒舒服服的屋子,往里面一躺,多舒服啊。

  卢振军相当认真:“那你们对房子有什么要求呢?”

  这回是白嫂子先开了口:“就跟电视上外国人的房子一样,家里有那个热水器,然后烧饭要有煤气灶。”

  她一点儿不羡慕外国人看彩电啊,用冰箱之类的,这些她家里都有,花钱而已。可热水式的事情她是真没招,筒子楼的设计就没配这个装的地方。

  大家要洗澡的话,只能去澡堂,太不方便了。

  两口子加上赵凤英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半天,到了最后,高兴同志替他们总结了:“你们要的房子就是那个亚运村啊。”

  她现在又有点惆怅了,亚运会开着,也不晓得啥时候卖亚运村。

  算了算了,先到海城定下来再说吧。

  好在海城的房子不紧俏,因为太贵,一平方米赶得上工人一年的收入了,所以基本卖不出去。他们舍得掏钱,自然不愁买不到房。

  老太太还在发散思维呢,老白又拍大腿了,乐呵呵地点名:“好,就要那个亚运村。政委,亚运村怎么搞的你这房子就怎么搞。反正我定了,交定金那个叫什么来着楼花吧,我第1个买楼花,咱就跟外国运动员住一样的房。”

  白嫂子先是肉痛了一瞬,感觉这老小子有几个钱烧的。但她旋即又想开了,买就买吧,多大点事儿,住的舒坦也好。不然钱能用来干嘛呢?吃喝嫖赌抽吗,还不如好好买个房呢。

  赵凤英也表示她愿意买楼花,而且要大户型。

  当初她在老白的贸易生意里投了钱,可以说是投资了一只金母鸡。虽然后来她主动要求降低了分红比例,但每个月到手的钱也有6位数。加上她自己在新华市场做服装生意,同样日进斗金。所以别看她不显山不露水的,实际上她早就是百万富翁,身家相当丰厚。

  既然已经有三个商户表示想买房了,他们就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还积极主动地加入讨论,比方说小区名字就叫亚运村,因为是照着亚运村盖的,而且大家都有亚运会的激情。还有房子最好是大户型,200平方米的4居室,24小时都要有热水,照着亚运村来。

  至于今年来不及盖了,只能等明年开工。是好事啊。

  商贸城才开业呢,正好给入住的商户挣半年钱,到明年要动工的时候,刚好可以拿钱出来预售。

  众人说得热火朝天,老白更是拍胸口保证自己去帮忙打听到底有多少人想买房,又究竟想买怎样的房。

  赵凤英的大哥大响了,她站出去接电话。因为现在手机信号太弱,动不动就听不到声音。

  刚接电话的时候,她脸上还带着笑容。到后面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她就开始皱眉毛,声音冷淡:“关我什么事?找我干什么?”

  电话那头的人像是被吓到的一样:“哎呀,你怎么能讲这么没良心的话呢?一家人怎么都应该伸伸手,人要讲心讲感情的。”

  赵凤英像听到了天方夜谭:“我跟他们家任何人都没感情。还有,你从哪弄到我的电话号码的?不要随便乱打我大哥大。你知道我一分钟接电话多少钱吗,你替我付这个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