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218章

作者:宣蓝田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两人都觉得这个好。

  老将军比他想得更深一层:“棉花填得厚实点,还能隔隔炮响,炮兵费耳朵,不是耳鸣就是耳聋,填塞棉花并不管用,咱们拿这耳衣试试。”

  “我即刻吩咐。”晏少昰又把护耳扣回自己脑袋上。

  军师陆明睿站旁边看着,酸得直撮牙花子。

  殿下这一身披挂,俩肥耳朵鼓在精铁盔甲外边,不伦不类的,像个杂伍兵。

  剑柄上栓着的红穗子快要拖到脚后跟去了,他连那红穗穗的尾巴毛儿都舍不得剪短点!就那么耷拉着,要是个腿短的,保管走一步绊个趔趄!

  葛规表是个实诚人,疑惑地盯着殿下的左手:“殿下扳指戴错手了吧?该戴右手才对呀。”

  扳指是防箭羽割手的,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引箭,他又不是右撇子,扳指戴握弓那手上有什么用?

  “我省得。”

  晏少昰点点头,摩挲着那枚扳指,淡笑不语。

  陆明睿牙凉丝丝地疼,抓着这傻大个儿下城楼。

  “你是不是兵书读傻了?殿下是什么人,能分不清左右么?玉石质地疏脆,经不住弓弦击打,这东西戴着图个好看罢了,正经扳指谁戴玉的?”

  正经扳指要么是精铁的,要么戴虎骨扳指,质地梆硬,碎了就换。不正经的扳指才往左手大拇哥戴。

  谁知道哪个姑娘送的……嗐,堂堂皇子殿下,谈个情还跟小孩儿似的。

  上马关棉、布储备丰裕,这护耳又没什么工艺可言,到了晚上,城墙和瓮楼上的哨兵就全戴上护耳了,给殿下抄回了一兜“爱兵如子”的好名声。

  今夜的宿卫头子是振威校尉张耿,早就听闻万里眼的厉害,奈何这神器不是人人能用的,校尉也得排号,排了半月总算轮上了他。

  顶着呼啸的寒风守夜啊,放往年那是叫苦连天的事儿,今年却成了得排队去抢的美差。

  他大步走上主城楼,想看看这万里眼有什么神通。说也奇了,张耿才附脸过去,看清景物,立刻惊得屏住了呼吸。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夜风吹得野草浮动,像一排一排的海浪涌过来,天地浩瀚,而人如草叶渺小。

  忽的,张耿目光一疑。

  远方的原野上浮着几十个芝麻大的黑点,若是看得不仔细,晃一眼就过去了,盯着黑点细细辨认,才认出那是个几十人的队伍。

  那些人骑着马,身子却伏低在马背上,鬼鬼祟祟地摸向这边来。

  有敌情!

  草原上月辉皎洁,天地交界之处向来是黑的,再往上,会有一条浅浅的灰蓝光带,那是银河星辉。

  因为有这灰蓝的星辉,人挺直身子骑在马上,隔老远就能看得着脑袋,如此伏低身子,才能藏在夜色里。

  可饶是这一行人骑着黑马,穿着夜行衣,猫着腰,哪怕他们马蹄上裹布掩盖了马蹄声,也要在这“万里眼”中现形!

  张耿拔刀大笑:“冲上去,宰了这群臭虫!”

  敌军想要摸过来裹乱子,阵仗不会小,就算他们想烧粮放火,起码也得是几百人的队伍才有搞头。

  这一眼能望尽的几十人,必定是北元见不得光的探子,要是叫他们趁夜摸进城下戍防营,杀几个兵,换上衣裳改换头面,就成了军队里的暗桩。

  张耿头回用这万里眼,热血上头,带了几百人就去宰臭虫了。他们骑着马愣生生跑了五里地,又等了好半天,才和北元的探子对上。

  骑兵从矮丘后冲杀上去,惊得元人探子狂吼乱叫:“有埋伏!快撤!”

  已是迟了。

  这番守株待兔,拿人头拿得轻省。清早军营中炊烟升起,张耿正提着两箱人头来请功,脸上血点犹在。

  晏少昰蹙眉:“夜里杀的?”

  介胄不拜,张耿屈左膝行了个肃拜礼,畅快笑道:“禀殿下,守夜时从万里眼中看见了这群蛮人,末将猜是探子,近前一瞧,果然是元军编制!杀敌三十余人,跑了俩,咱们这方只轻伤了几个。”

  他当这是大功,两眼精亮等着殿下犒赏。

  却见殿下和孙将军都皱了眉:“跑了两个?”

  晏少昰心沉了沉:“吩咐下去,守夜用万里眼的,不论看见敌军什么动向都不准妄动,报与我这儿。发现敌探踪迹了,也不准出城去,你们只管守好城下,等北元探子摸到城下再杀。”

  张耿吃惊:“看见了不杀,竟放他们近前来?这是何道理!”

  孙知坚摇摇头:“人家都摸着黑偷悄悄地过来了,你率十倍于人家的兵力专门设伏等在那儿,叫敌探有来无回。这守株待兔的路数多来几趟,敌将必定起疑,咱们有千里眼的事儿就瞒不住了。”

  “为何要瞒?”

  葛规表端着一大盆滚烫的热粥过来,笑呵呵说。

  “拿了这眼的都是将头儿,爱惜得跟命根子似的,不是栓自己脑袋上就是栓裤腰上,我睡觉都放在枕头底下的,绝不假以小兵之手。”

  “除非俺们掉了脑袋,不然绝无可能丢——再说了,就算蛮人知道咱有千里眼,万里眼,蛮人也不知怎么造啊!”

  晏少昰一宿没睡着,眼下挂了淡淡两片青黑,清早的低血压萦在头两侧,人就惫懒。

  他不欲与笨人争辩,只逐字重复了一遍:“夜里,看见敌军不准出城去杀,放他们近前了,再收拾。”

  这就是军令了。

  葛规表哈哈一笑:“殿下就是谨慎。”他一员大将,也不管守夜的事,笑过也就罢了。

  张耿心里不痛快,出门看见手下打着千儿凑过来,乐颠颠问:“大人,殿下如何赏咱啊?”

  “赏什么赏,滚蛋!”

  张耿踹了他一脚,看见两箱子血呼啦擦的人头,更觉晦气:“扔出城烧了。”

  逃出去的两个探子,一个淌了一路血,被狼群咬死在半道,另一个拖着一身伤逃回了元军大营。

  主帅蒙哥脸色阴沉地听完回报,看这小兵气息奄奄,再说不出什么东西了,抬手了结了他。

  伤药珍贵,他们千里行军,背后却没有盛朝那样绵延千里的补给线。

  元人从来不以后备补给为重,这些信仰狼图腾的蛮族,每一战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久攻不下的城,军营吃用靠连抢带夺,大仗小仗都是练兵。

  真要久攻不下了,军队里一天比一天少的存粮会让将士发狂,催逼出将士的凶狠。

  眼下战局初显,还没到那地步。

  主帅蒙哥盯着黑纱后的巫觋问:“大巫怎么看?”

  这名巫觋叫天戈,取“上天赐下的利刃”之意。

  元人部落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他们沟通天地人神,离群索居,从相貌到习性都透着诡。

  天戈巫觋不像利刃,更像个垂死之人,头顶长了满头的瘤子,眼底黄得像喝了十年老酒,耷拉着眼皮坐在席上,也不吭声,手里摇着一杆铜铃锤,喃喃掐算着什么。

  这铜铃声响了半个月,大巫嘴里没蹦出三句话。蒙哥听烦了,一掀帐出了毡包。

  北元大营坐北朝南,狂风推背,吹卷得人须发全裹着脸,像头狮子。

  这狮子燥怒至极,喝酒不顶事,吃肉不顶事,如何也压不下这股火,只狠狠剿灭了附近几个小股部落,泄了泄火气。

  接连半月,他们的兵线没能往前推半里,在试探完上马关的火炮射距之后,军队里隐隐就有了衰声。

  能射二里远的火炮,确实是厉害的威慑。可火炮打远不打近,只要分几路硬闯过去,兵临城下,火炮没法填药,就成了没用的铁疙瘩。

  可另有一股更大的恐惧,沉沉压在蒙哥心头。

  ——这是因为不论他们大军压境,还是前锋营举盾向前推,甚至是夜里派出小股的游兵、探子,竟无一队能近得了前。

  白天,上马关的火炮永远对着他们,火药填量准得离奇,炮弹总是能炸到他们脚下,说明盛朝的炮兵能准确估摸距离。

  这也便罢了,炮兵目力惊人,蹦出几个看得特别远的、手熟生巧的,也不是不可能。

  可深夜派出去的探子,一路潜藏身形,竟然会被早早设伏,杀个片甲不留。

  这不应当。

  除非盛朝人有天神相助,能提前算出他们的动向。

  传闻中,天神会保佑得胜的一方,赐予其力量、勇气,还有鬼神一般的灵通……

  蒙哥盯着远处的城池,徐徐龇牙,展出一个狠厉的笑。

  扯他娘的淡!

第200章

  盛朝和北元两边胶着之时,耶律烈刚领着辽兵窜逃二百里,过了托克托,在十二连城落了脚。

  这地方人烟稀少,界碑之后也没多少兵守。耶律烈分散了部下,抓了一群野山羊扮作牧民,在几个荒村住下来了。

  逃亡这些年,他们扮牧民的回数多了,脑袋上缠个头巾,轻车熟路地混进了山脚下。

  此地又叫胜州,望我军将士战无不胜的意思——唐朝时大败突厥,为扬我国威,沿着黄河建了三座受降城,接受敌人投降纳贡,胜州就是当年的东受降城。

  这片地界在黄河“几”字段的东北角上,临着河的地方不好守,北边蛮人部落取水都爱往这边来,谁都想临水而居,是以频频易主。

  半个千年过去,这片土地上界碑立了好几块,边境线总是模糊的。

  偏偏此地又在云中—榆林段长城的外边,山又矮,也没个天险可守,所以驻军不足之时,将士们总是退守内关,这块地方只会留下几支杂兵,荒凉得很,百姓也渐渐拖家带口地跑了。

  可刨掉人烟稀少这个缺点,这确实是个好地方,左边有山,右边有水,堪称有倚有靠。

  耶律烈流亡十年,就没呆过这么和平的地儿。

  他也从没离城池这么近过,近得天晴时他向西能望到西夏的王城,向东能望到盛朝的云中城。

  两座军事重镇城墙巍峨,对面而立。

  而他在两国脚下的野村里。

  戍兵每日在官道上来来往往,与他们只隔着一块贫瘠的庄稼地,谁也懒得瞥一眼这群衣衫褴褛的牧民,谁也不信西辽后主、草原上赫赫有名的野狼王会突然从这儿冒出来。

  曾经煊赫一时的西辽王朝,太阳汗的后裔,竟躲到西夏和盛朝两只臭脚脚趾上了,隐姓埋名,扮着牧民,学着汉语,藏在两国的羽翼底下,以躲避北元大军压境。

  ——这是西辽百年、乃至放眼契丹十二世帝王,都绝没受过的奇耻大辱。

  耶律烈足足三天没吭声。

  荒田里有小孩大笑着喊:“少爷,你瞧瞧这是什么?我掏着个野鸭窝,咱晚上烤蛋吃!”

  “出息。”耶律烈远远瞥了一眼,懒得动弹。

  他喝着寡淡的水酒,尝米汤里撒把盐煮菜的味儿,也审视着部落里的人。

  流亡路上生下的孩子也长得蓬头垢面的,干净不到哪儿去,生气时候会学狼叫,学马嘶,不管饭生饭熟都拿手抓着吃,打架打不过就上嘴咬,打赌赌输了敢剁自己手指头。

  他们像脱了一身毛的狼崽子,只是沾染了点人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