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356章

作者:蒿里茫茫 标签: 女强 励志人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无论是这些女吏,还是将来那些退伍士兵,其中总会有卷王,他们如果德操品行才学各项都能赶超士人,而上级官员还是不准备举荐他们的话,时间久了总会有人有怨言的。

  ……她该仔细想想。

  吃过晚餐,准备回城的路上,陆悬鱼突然遇到了张辽。

  ……好像她出城四处巡视时总有很高几率遇到张辽!

  而且这个哥明明有正经事做,但每次遇到她时,总还能带点东西来,不一定是什么,有可能是瓜瓜果果,也可能是一只什么毛茸茸的小动物,让她带去给小郎和阿草养着玩。

  ……有次张辽带了一筐的梅子回来,她还分了田豫和太史慈一些。

  当她说道这个是张辽带来的,他俩的脸色还有点精彩。

  但今天她的注意力暂时不在这上,她有别的事想问他。

  天慢慢变长了,城门进进出出的人也开始变多了。

  前面有车马在排队,似乎还造成了一点交通堵塞,于是后面的人有唉声叹气的,有大声抱怨的,还有人干脆箕坐于地,开始和前后排队的人聊起天来。

  两个人都有插队的资格,也可以换一个城门进城,不过暂时没事,下马牵着马儿聊会天也可以。

  “升迁?”张辽有点诧异,“我很少考虑这事。”

  “……为何?”

  “我是雁门人,”他说,“自我从戎时起,每一场大仗,只要活下来就有军功,自然能升迁。”

  ……这是什么地狱模式。

  “那要是,”她问道,“要是有一天没有战争了呢?”

  张辽摇摇头,“边关永远不会没有战争。”

  “但是就不需要那么多士兵了。”

  “这倒是不错,”张辽嗯嗯啊啊了一下,“不还有考试吗?”

  ……汉朝的考试,跟后世就不太一样。

  ……但她又仔细想了一会儿,觉得也对。

  “还不到时候,”她说道,“不过应该做点准备了。”

第331章

  对于现在的刘备集团来说,还不需要考虑科举的事。

  因为这是一个标准的军事集团,从刘备往下,所有高层都是将领,包括但不限于关张陆赵,甚至连徐庶这种谋士也能提着长剑上阵,两千石出身的陈登也能带头冲锋。

  当然集团里也有文人,比如简雍孙潜糜竺这种,但他们并不负责这个集团的战略大方向以及类似重要决策的制订。

  诸葛亮还有一年才成年,这个集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官僚系统。这意味着对于最有野心的武人来说,秦汉时期的军功体制就够他们用的,凭战功也能封侯;而对于那些想要进入这个集团的文士来说,这里还有大量的位置在招聘,不用卷,赶紧来。

  至于那些普通士兵,他们只要能读书识字,退伍后回到家乡当个里吏,再享受一点赋税上的减免,就已经心满意足。

  所以从上到下,大家都各有各的理想,各有各的奔头。

  但女兵就不太一样。

  最能卷的那批女兵们发现,她们靠军功是卷不过男兵的!因为选锋时不会选她们,先登也不会让她们去当先登。以她们现在集体作战的军事素质,卷过普通的流寇是没什么问题的,甚至卷一卷白波、黑山等黄巾余寇问题也不大。

  但当敌人变成曹操的兖州军,或者是袁绍的冀州军时,她们更多的就会放在技术兵种这样的位置上——卷起军功来自然就落了下风。

  陆悬鱼为她们选了一条新的出路,但这条出路也有天花板。

  她们现在是“岁奉不满百石”的斗食小吏,将来呢?

  此时托蔡伦的福,已经有了纸,“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但这种纸张普及的速度不是很快,因为有钱人用缣帛,没钱的用竹简,用纸的少,于是造纸的就也不多。

  所以在考虑科举问题之前,先得把纸张改良推广一下。

  ……同时上线一下印刷术。

  这个时代只有士人识字的原因就在于此,没有印刷术,书都是只能靠抄的,董卓烧一次雒阳,鸿都门无数藏书直接被付之一炬,从此许多孤本就再也寻不到了,引得天下士人们心痛不已。

  连士族都可能没书读,何况是田舍翁呢?

  她寻了李二过来,这样那样的吩咐了一遍,过了几日,李二就拿来了一堆泥质的印章,有点粗糙,用个俩月肯定就要变形,但反正她也不准备自己干这个活,有这么个东西就已经够用了。

  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剧城学宫里依旧保持着十分的清凉。

  这座学宫数度搬迁,最后建在了一户因为站错队而全家被赶去东莱海边的世家宅邸里。

  门口有古树,进门有修竹,长廊的木板铺就时,据说用了些特别名贵的木料,每逢下雨,雨水打在上面,总会发出阵阵清响。

  一间间的二层木楼被改成了藏书楼,两边的窗子放下了帘子,不令阳光晒到那些宝贵的藏书。无数卷竹简被分门别类地归置在书架上,其中有些已经发霉,即使小心保养也带了点霉味。

  但原来主人留下的熏香气息还留下了一缕,于是走进来时,霉味与熏香味就混在了一起,奇妙极了。

  当她抱着一兜子东西走进学宫的时候,几个士人正拿着竹简,围着一个人在那说些什么。

  有人走到她身边,上下打量了她几眼,语气还有点不耐烦。

  “你可知这里都藏了些什么书?”

  “……不知。”半文盲有点敬畏地摇摇头。

  “我看你也不知,”那人扬起了头,很是有点高傲地说道,“此处所收,皆兰台、石室所遗典策文章,向来是不外借的。”

  “我不看书,你说这些,我听不懂,”她怯懦地回道,“我就来这里找人。”

  那人瞪着她,似乎有一种炫富炫给傻子看的气恼,“你来找谁?”

  “我找孔使君,”她说,“我寻他有事。”

  那人沉下脸,“你若寻孔使君,该去刺史府门口等着,为何要来这里?”

  “我……”她刚想说话,又被那人打断了。

  他似乎很看不上这种行为,但也可能是她的5魅光环又一次起作用了,“尔等这般庸碌之辈,既不愿潜心学问,又不知报效国家,一味只会钻营!”

  她的嘴张了张,舔舔嘴唇,又闭上了。

  “子义将军日日在城外募兵,你若是想谋一个职位,为什么不敢去军中杀敌!偏要来这里央求孔使君!”

  ……阿巴阿巴阿巴阿巴。

  这人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那几个士人也被打断了思绪,纷纷看了过来。

  她向着周围望了一圈,被那几个人围着的孔融终于看到她了。

  “辞玉将军何来?”

  ……这一次换对方阿巴阿巴阿巴了。

  “那个人是管宁之子,”孔融将她让进里间,两人做下之后,稍微地替她解释了一下,“管幼安便是这样的性情。”

  她摆摆手表示不在意,然后又问了一句,“他不是避居辽东?”

  孔融笑着点点头,“不错,但听说北海修建学宫,便遣他的儿子乘船归来,为他抄录一些典策,也与这里的名士们论一论经学文章。”

  “哦哦,”她只跟着陈珪学过一点皮毛,所以听了这样的话也没什么反应,“大家都很努力。”

  孔融摇摇头,“是辞玉将军的功劳。”

  管宁自从去了辽东后,“语惟经典,不及世事”,一边教当地的百姓知识和礼仪,一边过着自种自吃的简朴生活,穿布衣布裤,从溪水里打水,尽管过的是隐居的生活,但威望却出奇的高,是个名声很响的隐士。

  “所以呢?”她还是没听明白。

  “现下他遣管邈回来,多是听闻北海被将军治理得民生安平,才放心遣管邈回来,”孔融笑道,“可惜,管幼安未归,他若能回来,刘使君必当征召他为官。”

  她大概听明白了一点。

  “他留在这里多久了?”

  “约有半岁,怎么?”

  “半年的时间,还没抄完吗?”她问。

  孔融笑了。

  “中原名士多为鸿都门藏书而至,有些竹册原已朽坏不堪,须得书吏先行修补或是抄录后,再借与他们抄录,有些后至的还要等上许久,哪有那样容易,一时便能抄完呢?”

  她小心翼翼地将怀里的包袱递了过去,“你看看这个行不行?”

  她没提前抄什么孤本,抄了个《仓颉篇》的第一段,用泥字印在纸上,给孔融看。

  纸不是什么好纸,这个墨肯定也不对劲,第一次盖上去完全是糊的,糊个两三次才清晰些,但是到六七次时,墨迹又已经变淡,完全看不清了。

  因此她拿了二十张印刷出来的文章出来,足足祸害了四五十张纸。

  ……但这仍然是惊到孔融了。

  “此为何物?!”

  她从自己随身带的皮袋里将铜印倒出来,和泥字放在一起,比了比,“其实就是这么个东西。”

  孔融那张脸一下子就充血了。

  对于这位名士来说,打仗是绝对不能打的,做官做得也很勉强,但要是让他收拾书,他可有兴趣了。

  因此拿了这东西,他立刻就能意识到,有许多的经学书籍可以被印刷出来,拿来给自己的弟子讲学,给学宫的那些文士们分发,再由他们带出去,流传到天下!

  那些随时可能因为下次战火而失传的孤本再也不用担心啦!

  还有他自己的辞!自己的赋!自己的文集!

  至于人力物力财力如何,这些问题孔融绝对不会考虑的——他都已经是两千石的高官了,他考虑这个做什么!他只要想一想,有了这个东西之后,天下将会多出多少儒生!他的文章流传度又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想到自己有了这东西,将来说不定在儒家的声望可以够一够祖宗的鞋底,孔融看向她的目光就不由自主带上了一点点的星光,感动得闪闪亮。

  “辞玉以此物授我,”他问,“我当何报啊!”

  “这东西是以前有个叫毕昇的工匠教给我的,使君要谢也该谢他,”她笑道,“我又不读书,这东西给我也没用,使君留着便是。”

  孔融摸了摸胡子,想了一会儿,终于眼睛又是一亮。

  “辞玉将军遣女吏去军中,欲令那些兵士习字,”他说道,“既如此,我令工匠们也为将军印一千套《仓颉篇》如何?”

  她立刻感激涕零,“那可太好了!我那里有万余士兵,却只有几十个女吏,若是有这些书,他们学习起来便容易许多了!”

  孔融立刻吩咐仆役,去将城中的能工巧匠们都喊来,还特意说了要是剧城不够,将北海东莱两郡的也都一起喊过来,反正这事一定要快点办,晚一天都耽误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