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 第33章

作者:远上天山 标签: 业界精英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不会不会,你现在可是先生的心头宝。”汤运凤摇了摇头,“你府试那两篇文章,我背都背腻了。”

  柳贺将院门打开:“外面热,你们进来歇一歇。”

  自柳贺住进城之后,汤运凤与于遥就老往他这边跑,在丁氏族学的时候,柳贺和于遥算不上十分熟悉,他与汤运凤关系更好一些,只是后来两人一同参加县试,又有汤运凤牵线搭桥,两人之间也慢慢熟悉起来。

  于遥发现,柳贺并非他想象中那种书呆子,偶尔也会突然幽默一下。

  “天热死了,在学堂完全待不住。”汤运凤抱怨道,“县试过后,族学中的风气就与去岁完全不同了。”

  柳贺与施允顺利通过了府试,尤其柳贺取得第二一事给了其他士子不少刺激。

  现在汤运凤几人已是老生了,可同批入学的弟子们却远不如刚考进来时活泼,一个个埋头苦学更甚入学时,汤运凤觉得憋得厉害,便时常来找柳贺玩。

  但他并非一门心思只顾着玩,来找柳贺时,他与于遥也会请教柳贺文章,柳贺过了县试,又过了府试,这本是一件喜事,然而族学中不少人认为自己入学时强过柳贺,眼下却不如柳贺,也不愿向柳贺请教。

  “进来先喝碗绿豆汤。”柳贺指着锅,“碗你们都知道在哪,自己拿。”

  汤运凤不客气地舀了一大碗,一气喝下去:“爽快!”

  他俩常来,纪娘子已经习惯了,天热时给柳贺煮绿豆汤时便会给两人带上一碗,汤运凤面对柳贺时是一副模样,面对纪娘子时嘴却甜得不行,常把纪娘子哄得眉开眼笑。

  他也爱给滚团带零嘴,因而和滚团关系也不错。

  “施兄今日没过来?”汤运凤问。

  “施兄说他琢磨文章又有心得,这半月都不出门了。”

  汤运凤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他有些嫌弃施允清高,不过施允也是直来直去的人,两人只是看上去不对付罢了,在柳贺看来,他们关系其实挺不错的。

  汤运凤来他这边是几位先生默认的,柳贺为学勤勉,汤运凤虽好动了些,于学问一

  途也肯刻苦钻研,并不叫人忧心。

  柳贺喝完绿豆汤,便将汤运凤文章铺开,默默看了起来。

  二月的县试汤运凤没有通过,他只能再刻苦一年,以求明年文章得县官青睐。

  汤运凤是军籍,属于镇江卫,卫所士子中考中科举的人数不少,是科举考生中仅次于民籍的一大来源。

  汤运凤想摆脱军籍,唯有通过读书一途,他也知晓读书艰难,自身才学又不能与柳贺施允相比,只能请这两人多多指教了。

  柳贺将他文章中的破题之句画出:“还是原先的毛病,破题乱了,因而文章中重复之意多。”

  “好文章讲究一以贯之,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一句你在起股中已讲了,后股中又有一句一模一样的,在考官看来就重复了。”

  汤运凤的文章文辞和内容都没有大问题,但他的逻辑不足,论述时便会显得啰嗦,尤其考官阅卷时一目十行,考官的思维本身是顺的,若是看到重复之句,等于将考官的思维都打乱了。

  “那我该如何破?”汤运凤无奈道,“我已改了三四回了。”

  “比上一次还是有进步的。”柳贺道,“不用怕改,再改上几回便好了。”

  汤运凤只得嗷了一声,继续去改他的文章了。

  替汤运凤看过文章后,柳贺又与于遥看文章。

  柳贺讲文章的时候不似丁显那般精深,也不爱搬弄圣人之言,他只纯粹以考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文章更受考官的喜欢?

  通过县试与府试二场后,柳贺对此把握得更深刻了。

  且他的层次与汤运凤于遥差不多,讲起文章来更浅显易懂,对汤运凤与于遥二人来说,柳贺讲过之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的确更进一步了。

第44章 读书

  柳贺的生活便这么平静度过着,替汤运凤于遥改文章之余,他也进一步精进着自己的文章,纵然酷暑难当,屋中却常常传来柳贺的读书声。

  文章不仅要写,也要读,大家文章气理皆具,读出声时同样铿锵有力,而柳贺一篇文章作完,若是读不出声,便是文章功底还不到位,脉络单薄了一些。

  他每日作时文数篇,下笔之前先将文章整篇构思一遍,写完之后再加以修改,以求文辞与内容都达到出色的程度。

  “贺哥儿吃碗冰凉粉,莫热坏了自己。”

  凉粉是纪娘子琢磨出来给柳贺做的,正好夏天家里绿豆多,她就做成粉,再用香油葱花之类的拌一拌,吃起来特别清爽,在这夏日里是和西瓜一样解暑的美食。

  镇江府城比下河村的气温要高上不少,纪娘子也想不出什么解暑的法子,只能从吃食上想办法,她倒是想帮着柳贺打扇子,可柳贺并不乐意,反而让纪娘子去院子里乘乘凉。

  小冰河纪的天气就是这样,夏天越热,冬天就必然越冷。

  柳贺在书房里放了一盆水,实在热了他就用帕子洗把脸,何况他读书不专注时才会觉得热,一旦注意力集中起来,炎热或寒冷都被他抛诸脑后。

  这一日,柳贺书读累了在家逗猫玩,施允却上门来找他了。

  对方来的时候恰是一日之中最热的时候,柳贺知施允读书刻苦,原以为对方上门是和自己研讨学问,谁知对方坐下来就和柳贺透露了一个大消息:“新任大宗师定下了。”

  施允说这话的时候气还有些喘,柳贺给他端了碗凉水,让他歇歇再说。

  “是甘肃巡按御史耿定向。”

  “是他?”

  柳贺也端起水来喝了一口。

  耿定向的官虽做得不是特别大,但在大明一朝,他与他的弟弟耿定力、耿定理都极有名气,有“天台三耿”之称,耿定向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他曾是王守仁心学的弟子,和泰州学派关系密切。

  “来了一位心学的大宗师。”

  在大明朝,为官和做学问必然逃不开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交锋,当然,官员们多是经世致用派,思想和文风上时不时发生转变,作为考生,若是遇上不同的考官,既要适当做出改变讨好考官,于文章上也要有自己的坚持。

  若是随波逐流,即便文章作得再漂亮,也缺乏读书人的节操。

  “你我只需写好自己的文章就是。”柳贺道,“我只知耿定向为人端肃,院试这一关恐怕不好过。”

  “院试黜落弟子并不多,这一点倒无须焦心。”

  小三关中,最难过的是府试,各府州刷起弟子来丝毫不心软,一场只给五十个名额,当然,这并不代表着院试便好过,尤其上届院试南直一省只取了三千多考生,南直又是公认的科举强省,考生一个个实力非凡,想争夺一个乡试名额并不容易。

  “你我好好备考就是。”柳贺笑道,“不管大宗师是何人,你我学问都不能有一日松懈。”

  耿定向为官时恰逢严嵩专权,他得罪了严嵩被贬至甘肃,眼下严嵩已垮台,且因两京学风日益松懈,他便被派至南京督导一省学政。

  一省之内乡试考生的选送及生员考核皆由提学官一人而定,若是生员犯了事,也只有提学官有权剥夺其功名,因而提学官虽只管一省学政,却是生员们见了都瑟瑟发抖的存在,因而有大宗师的尊称。

  “大宗师既已定了,院试恐怕也快了。”

  此前南直提学御史一职朝廷未派人填充,柳贺他们这些通过府试的考生都很忧心,毕竟嘉靖不算是个勤勉的皇帝,谁知他会在什么时候派新的提学官过来?若是再迟个一年,后年

  就是乡试之年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宗师须巡遍南直隶十四府四州,要考核各府州县学生员,要出院试的考卷,要准备考场要批卷,一个人当真分/身乏术。

  当然,南京好歹两京之一,在选派官员上还是比其他布政司要勤快不少的,且嘉靖懒归懒,在这一点上倒是比他的孙子万历要好得多。

  眼下大宗师已定,南直隶的童生们倒是可以安心应试了。

  “既是应考,不如去趟书肆?”施允提议道。

  柳贺点点头:“嘉靖三十五年的程文集不必买了,我这里有,到时候借你抄一份。”

  “我也有。”听柳贺这么说,施允忍不住笑了。

  他们丹徒的知县也是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丹徒县的书坊里,销量最高的恐怕就是这一科的程文集。

  柳贺眼下也不由感慨大明朝官场的残酷,同为一科三甲进士,耿定向眼下是正四品的提学御史,丹徒知县却仍是七品官,地位与名声截然不同。

  ……

  施允之所以提议柳贺去书肆,自然是为了购置耿定向的文章,就算此刻在书肆中寻不到,眼下大宗师任命一出,再过不久,书肆中恐怕就会有选录耿定向文章的新书。

  柳贺常去的那间书肆反应就挺灵敏的——柳贺这一届府试之后,唐知府顺利升官,书肆之中已经有了下一任知府的著书和文章。

  不过不管能否买到耿定向的文章,既然施允邀请,柳贺当然也不会拒绝。

  “天太热了,你俩出去怕是要烤焦了。”纪娘子喊住两人,“井里冰了西瓜,我切些给你们。”

  施允有些不好意思,但拗不住纪娘子热情,还是留了下来和柳贺一起啃西瓜。

  他趁此看了柳贺近日写的文章。

  “果然,读书两月,你的文章比府试时又有精进。”

  “若是毫无精进,何必苦读两月?”

  柳贺吃着西瓜,感慨道:“再来些葡萄就好了。”

  集市上倒也不是没有葡萄卖,不过今年天气太热,葡萄存放便有些难,价格倒是更贵一些,纪娘子便挑了又大又圆的西瓜买,西瓜解渴又解热,又不用吐皮,吃起来更方便。

  原先住在村里的时候,纪娘子在吃喝上就向来很舍得,眼下到了城里,集市上的货物比西麓乡多了无数倍,纪娘子给自己花钱总是再三掂量,给柳贺花钱却很舍得。

  所以柳贺读书更加刻苦,以求早日过了院试这一关。

  过了院试就是秀才,若是发挥出色考中了廪生,就有钱粮发放,镇江府放眼整个大明朝也算是富庶之地,因而廪生的廪膳是可以折算成银子的。

  银子数量虽不多,吃米倒是绰绰有余。

  柳贺家幸亏还有些田,加上考中童生后族中又给了补贴,否则柳贺根本撑不住在府城的开销。

  但不管怎么说,考试这事都不能太拖,若是熬个十年八年考不上,再富裕的条件恐怕都会被拖垮。

  ……

  “天还是热啊。”

  走在府城的集市里,柳贺与施允二人已经专找阴凉处了,却依然觉得脚底板热得发烫,此刻已是下午,集市上的店家们却都热得没心思招揽客人,只有两个伙计懒懒地守在门口。

  路上行人同样不多。

  “去省城应考的话,你我二人挑同一间客栈住下,这样方便讨论文章。”

  “行。”柳贺对施允的提议毫无意见,“此时不由羡慕起省城士子来,免去了劳碌奔波之苦。”

  不过镇江府已是距离应天府最近的府城之一了,坐船过了江即可,若淮安府及徐州的考生,来一趟应天府更不容易。

  两人走了一会就觉得口干舌燥,到了书肆时,只觉得长衫都被汗浸湿了。

  读书人的斯文真是件麻烦事,如果是在现代,这个季节柳贺就能穿T恤短裤出门,现在要穿长衫便罢了,连头发也要盘髻,洗头尤其麻烦。

  柳贺深深怀念有空调和吹风机的生活。

  书肆里客人不多,但两人一问耿定向的文章,店里的伙计立刻就反应过来:“两位公子,耿大人的文章眼下是没有的,要下月才到。”

  柳贺与施允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此刻却难免有白跑一趟的感觉。

  伙计看了两人反应,道:“不过耿大人与李卓吾等人点评文章的集册倒是有几本。”

  “速速拿来。”

  伙计当即捧了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