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 第125章

作者:虎昭昭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棉花在姜国也才刚刚推广,四国的人就想来捡便宜。

  薅羊毛也不能只逮着她一个人薅啊。

  为了不被四国偷家,姜蓁敲了敲桌子,吩咐道:“偷水稻的商贾,按照间谍的罪名处置,把这事情通报在官报上。宋国对我姜国虎视眈眈,居然采用如此阴谋诡计,影响我姜国的粮种优化大计。今年秋天的棉花,还有棉花种子,都不许卖给宋国。”

  在官报上把宋国这个靶子立好,姜蓁又另外对卫蝉说道:“给都邑和蓝河县那边的官员通通气,今年地里的棉花,只能卖给本国人,违者重罚。”

  她辛辛苦苦的忙活一通,可不是为了给别人做嫁衣的,她弄出来的棉花,首先得保证姜国百姓的需求。

  等姜国的百姓人人都能穿上棉衣,姜蓁才会开通棉花的生意。

  在此之前,不卖的理由姜蓁都帮姜国百姓找好了,担心棉花流向宋国,姜国也不会向另外三国的商队卖棉花,万一他们是帮宋国买的呢。

  宋国的商贾偷姜蓁的水稻,宋国背这个锅,也是应该的。

  【虽然阿蓁下令不让卖,但肯定会有老六禁不住钱财的诱惑。各大城池进出的时候,也得严查才行。】

  【棉衣的重要性不比盐铁低,可以按照查盐铁的标准来查棉花。】

  有直播间的查漏补缺,姜蓁很快又对卫蝉补充道:“各城池和路上的关卡都要细查。”

  “臣马上就把这件事情通知下去。”卫蝉回道。

  如果说有的商队抠搜,不愿意进城过夜,但路上的关卡他们是跑不掉的。

  以前土路的时候,就会有关卡收路费,如今都邑到大峰郡的路都成水泥路了,路费虽然上涨了一点,但大家也乐意走这条路。

  商队在这条路上节省的不单是时间,还是钱,那点路费他们也愿意给。

  都邑通往大峰郡的路就一条,只要走这条路的商人,就别想带着盐铁和棉花躲过这条路的搜查。

  作为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姜蓁的政令一出发,都邑和蓝河县的官员都行动了起来,召集各乡三老,让他们监督各乡的买卖情况。

  “大人放心,我们乡里的人都听话着呢,绝不卖一粒棉花种子给他国之人。宋国人不安好心,咱们不能便宜了他。”

  “就是,王上费尽心思,想给我们找出更好的稻种,让我们不饿肚子,宋国居然敢派间谍来偷稻种,简直非人哉!”

  不管是都邑的百姓,还是蓝河县的百姓,全都是姜蓁的铁杆,坚决拥护姜蓁的利益。

  这新出来的棉花种子,除了各县的农庄,就他们这两处的百姓有,姜蓁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优待,哪怕不能卖给他国商人,会少挣一点钱,他们也不在意。

  各位乡老回去一说,乡里的百姓纷纷和那群已经预定的商人解约。

  “实在对不住,上头不让卖给你们,你们要怪的话,就怪宋国人吧。”

  “这…咱们当初说好了的啊。可是价钱给得不合适?”

  “你把我想到哪里去了,我可没有想提价的意思。是上头真不让卖了,你就算买了棉花,你也带不走的,路上还有那么多关卡呢。”

  当初的约定只是口头约定,并没有立下契约,农人不用赔钱,但主动毁约,这位农人也挺不好意思的,主动说道:“棉花我不能卖给你,但今年我家的红糖和白糖,我全卖给你。”

  “既如此,棉花的生意就算了,但糖的生意,你可不能到时候再变卦。”

  “放心,大家都是朋友。棉花的事,我做不了主,但糖我还是能做主的。”

  蓝河县的蔗糖,也是极其畅销的产品,根本就不愁卖。

  近水楼台先得月,住在蓝河县的百姓,只要家里有地,这两年都挣了不少钱,不止能填饱肚子,攒一攒还能给家里修个新房子。

  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各乡的百姓,都不允许用良田来种甘蔗,因为产量少,蔗糖的价格反而居高不下。

  蔗糖虽然稀罕,但有蜂蜜和饴糖替代,比不上如今被追捧的棉花。

  一部分想买棉花的商人,被农人用蔗糖安抚好,但另一部分只奔着棉花来的商人,却是安抚不好的。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立了契约的,毁约就要赔钱,这部分百姓没有办法,只能向县衙求助。

  双方虽然打官司打到了衙门,但蓝河县的县令寐生早就做好了准备。

  “不准让棉花流入宋国,是王上的命令。对方也不是有意要违约,你若是强行要买的话,本官下令给你这个特权也不是不行,但你能保证你可以带着棉花离开姜国吗?”

  寐生理直气壮的说道:“反正我是不敢保证别处的官员会给我面子的。”

  有县令罩着,之前一直心虚的蓝河县百姓,一下子就挺直了腰杆,苦口婆心的说道:“之前都跟你说了很多次了。真不是我故意不卖你。我又不是有钱不赚的傻子,是有的钱真不能赚。你也听我一句劝,什么钱都赚,只会害了你自己……”

  个人的力量,怎么和国家的力量对抗?蓝河县令都这么说了,想来事情是真的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这个时候,哪怕寐生特意批准他买棉花,他都不敢买。

  商人不敢买,百姓不敢卖,违约金什么的,自然也就不作数了。

  “这姜王还真是小心眼,宋王的得罪了她,管我们齐国何事?怎么连齐国也不让买了。”

  “棉花不让买了,那桑泽郡的的布匹和长宁郡的罐头有影响吗?我大哥正带人去长宁郡买罐头呢。”

  “我花钱向官府的胥吏打听过,只禁棉花。绸缎、罐头、蔗糖之类的不禁。”

  “听说是宋国谍者偷了姜国新稻种,把姜王给气着了。姜王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新粮种,宋王不帮忙就算了,还来捣乱,姜王下了令,以后姜国农庄出来的新粮种,不许卖到宋国去。”

  大部分的新粮种都还在都邑农庄,现在推广开了的,就只有一个棉花。

  但以后,就不单单是棉花的事了。

  姜国好东西多,各国的商人都爱往姜国跑。姜蓁弄出来的每一个新鲜玩意儿,就代表了一个新的财源。

  得知稻种的因果不仅会牵扯到棉花,还会绵延到其他粮种上面,一大群商人就捶胸顿足了起来。

  “宋王糊涂啊!为什么就非要派人去偷稻种呢!像现在这样,正大光明的买不好吗?”

  “就是。姜王的好东西从来没有藏过私,不管是稻种还是其他种子,宋王早晚都能拿到手,何必要用那些下作的手段呢。”

  除了宋国来的商队不敢骂人,其他人都开始带着宋王骂。

  政令是姜蓁下的,但她把锅扔给宋王之后,就在这场变故里完美隐身了。

  【也是时机合适,宋王刚好撞在枪口上了。】

  【确实,哪怕没有偷稻种的的。阿蓁也会下令,禁止大批量的棉花种子外流。咱们姜国的百姓都还没普及呢,凭什么便宜其他人。】

  种子的体积小,若是要藏的话,还是很好藏的,但小批量的种子影响不了大局,姜蓁也没必要去管,她担心的是一车一车种子往外送的情况。

  【虽说锁国政策会让人退步,但在咱们占优势的情况下,敞开怀抱让人薅羊毛确实不爽。】

  【咱们先把大门关上,闷声发展几年,等时机合适,再打开大门,痛揍他们一顿。】

  姜蓁瞄了一眼弹幕,回道:“这算什么锁国?我就是不让卖粮种而已。其他的东西我还是卖的。”

  【你卖奢侈品,也就是为了捞他们的钱。】

  【要说狠的话,还是卫国狠,民间禁酒,糖和肉收高税,琉璃首饰和瓷首饰都不允许在正式场合佩戴……这不是妥妥的针对姜国吗?】

  姜蓁忍不住‘嘁’了一声,嫌弃道:“他们要真有本事,就把琉璃窗户和琉璃镜子禁掉。我从卫国人身上挣到的钱,不比其他国家的少。”

  姜蓁用奢侈品在各国贵族的口袋里掏钱粮,但却把自己的口袋 捂得极其严实。

  别人刚想从她口袋里掏点棉花,她立马就变脸。

  这些套路,各国君王心里也有数,但他们却控制不了国内贵族的钱包。

  别说国内的贵族了,连自己的钱包,他们也守不住。

  姜国产的精盐和蔗糖,他们要用,姜国产的镜子,他们也割舍不下……

  技术比不过姜蓁,他们就只有老老实实的掏钱买。

  但如今,他们想掏钱,姜蓁却不让买了。

  面对姜蓁禁卖棉花的政令,被千夫所指的宋王,首先派使者来向姜蓁解释。

  “那商人虽然是宋国人,但他偷稻种只是见财起意,和宋国无关!此人绝不是宋国间谍!”宋国使者态度激昂的向姜蓁解释。

  牧冷着一张脸,站出来说道:“他的身份,蓝河卫已经查过,确实是间谍无疑。”

  “我信蓝河卫的调查。”姜蓁表明自己的态度,看向宋国使者的眼神十分冷漠。

  “我出使姜国之前,王上曾向群臣发过誓,此事要是他做的,就让他的天子剑断裂……我拿我的性命发誓,我宋国绝对没有派人偷稻种,若有此意,我不得好死!”宋国使者一脸决绝。

  【艾玛,这誓言发得也太狠了。】

  【为了宋国的名声,没办法。现在各国商人都在骂宋王卑劣,你想想这群商人传播流言的速度,宋王不急才怪。】

  【骂宋王就骂宋王呗,只要不骂阿蓁小气就好。死道友不死贫道嘿嘿~~】

  明知道那个商贾不是宋国的间谍,为了禁售棉花的事情顺理成章,姜蓁依旧表示:“我不信。这商人就是你们宋国派来的!”

  姜蓁话音刚落,宋国使者就一脸悲壮的说道:“您既然不信,我就只能撞柱以证清白!”

  ‘咚’的一声,宋国使者一头冲向柱子,站在他旁边的姜国臣子,反应不够及时,只能拉住他袖子,但使者的力气太大,就算袖子被扯断,也不能阻止他撞柱子。

  虽然没能及时抢救,但此时姜国的大臣们也不显慌乱,淡定的上前伸手探鼻息。

  “没死,还活着呢。”

  这个时候,太医也越过众人,查看了一下宋国使者的瞳孔,又替他把了一下脉,肯定的说道:“还有救。”

  撞柱、剖腹和自刎的事情,在各国朝堂上没少发生。哪怕是前几年,姜大头在任的时候也是如此,诸位大臣都非常的习惯。

  若是这位使者死了,大家都会闭好的自己的嘴,以示尊重惋惜。

  但这位使者没死,姜国大臣们的嘴就不会饶人了。

  “事情做了就做了,若是宋王能认下此事,我还服他坦荡,偏偏要派使者来这招,呵呵~~”

  “水稻被偷,本就是事实,就算宋国使者撞柱又如何?”

  蓝河卫是姜蓁的心腹,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姜蓁想要的结论。

  朝中的几位重臣,在姜蓁发布禁止售卖棉花的政令时,就已经品出味儿来了。

  不管那个人是不是间谍,这个事情是不是宋国做的,背锅者都必须是宋国。

  在太医救治使者的间隙,诸位大臣又把宋王骂了一顿。

  姜蓁也跟着说道:“把这位使者抬下去吧,好好救治。为了宋王,他也算是尽心了,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替宋王掩盖事实……”

  此事到了这个地步,也算是盖棺定论了,下次宋国使者还想求见,姜蓁可以直接拒绝。因为这次见面,已经用光了宋国的面子。

  姜蓁虽然下令不允许把棉花种子卖给他国,但棉花种子的价格并没有降多少,因为姜国商人的数量也足够多。

  蓝河县和都邑的棉花作坊里,许多百姓都要背着自家的棉花来去籽,手摇扎花机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配备的东西,各乡的百姓只能花钱排队,到作坊里来去籽。

  商人们就在作坊里蹲人,和人谈价。

  姜蓁并不反对百姓把棉花种子卖高价,毕竟他们也就只能赚这两年,过两年棉花普及,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

  各县的农庄都栽种有棉花,今年农庄的棉花丰收之后,种子就会分给各乡的百姓,虽然数量少,但种个两年,各地的百姓都不会缺种子了。

  现在敢花大价钱买种子的,都是大户,家里的田多,分的种子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