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贵不可言 第426章

作者:枝上槑 标签: 穿越重生

  还是五仁,一盆凉水泼醒了他,带着他策马去了距离西雍州最近的一处要塞,遥指着城墙上悬挂的那一排人头,敬告他再如此骄矜自满下去,明日他的人头也会在上头。

  史弼吓了一身冷汗,自此戒骄戒躁,不敢有忘初心。

  作为第一个举起抗越大旗的人,他们这支队伍在当时得到了不少的支持,比如登高州的扶家。

  但当揭竿而起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豪右、巨室,缺乏政治人脉威望不足又是底层出身的史家兄弟就不够看了。

  本身就处于弱势,队伍又杂,内讧频繁发生,多少次史弼恼起来都想干脆散伙回家算了。

  关键时刻总是五仁出面调解矛盾、消除芥蒂,使大家团结一心,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向着一致的目标前进。

  安抚了众人,五仁又劝他勿要急躁,更不必妄自菲薄,暂时蛰伏乃至寻一势力依附亦无不可,当下应稳扎稳打,以赢得民心与道义支持为首要。

  更有队伍失去掌控、属下萌生自立之心……等等,一路走来,什么情况都发生过。

  然无论形势再怎么变化、局势再怎么不利,只要有五仁在,似乎就有了定海神针。

  便是史弼自己都承认:“无五仁,无大成。”

  可不就是这样。

  最初时,是她推着他走上了这条从未想过的路;也是她帮他树立威望、奠定名分。

  后来,是她让他学会礼贤拔滞、聚拢人心,对民秋毫不犯、对下赏罚分明;让他明白,威信不是靠着滥杀无辜来树立,队伍光靠着对朝廷的仇恨和对享乐的追求不可能走得长远、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向阳的纲领。

  也是她那些所谓的战略部署与内部建设架构,把一支散兵游勇打造成了军政肃然的强者之师,在豪杰林立的情形下杀出一条血路,从朝廷军和一众军阀的包剿中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大成的国号是五仁取的。

  就连做上国主之后那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政策也是五仁帮他制定。

  是五仁,一步一步把他推上了国君之位。

  也是五仁,手把手教他怎么做好一个国君。

第578章 君臣生隙

  而对五仁来说,这一切是顺手而为,也是不得不为。

  最开始她只把这些当做一场为求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冒险游戏。

  但是慢慢地,随着她与身边人建立了更多更深入的联系,她仍然无法完全融入这里,却也再难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因为目之所及,民生疾苦是真、哀鸿遍野是真,她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冷冰冰地NPC。他们泣的泪、他们流的血,昨日还鲜活谈笑转眼便逝去的生命,一切都是真实的。

  五仁做不到对这个真实存在着的世界视而不见。

  她觉得,南州需要一位好君王来救这些苦难的人们于水深火热,而史弼确有那份天资。

  所谓天资,除了武力,再就是流徙途中凡有疾病穷乏者他们兄弟常尽己所能营护振救,这份助危扶困的热心和对弱小者的怜悯恰是五仁最看重的,所以尽己所能地去辅助他。

  她既知道史弼的长处,自然也知道史弼的缺陷,便想方设法开阔其眼界充实其思想,不让这些限制他的潜力,成为他致命的弱点。

  她也清楚流民起事的局限所在,保守性、分散性、狭隘性、自私性,基础薄弱、内部矛盾、管理不力、执政无能,取得一定成果后便贪图享乐……既然知道,就都可以避开或设法纠正。

  也的确都达成了。

  比起其他那些打到哪算哪、没有明确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流民军,他们的队伍走到了最后。

  比起那些个目光短浅自身水平不高,又不肯请有深厚学识的谋士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唯恐谋士武将抢了自己风头的领袖,史弼对她予以充分的信任,肯听从她的建议广纳人才,且毫不吝于分权。

  可很多事,往往都是猜中了开头、难以料中结尾。

  不,结尾其实也料中了。

  只是总怀有一份侥幸,觉得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可这世间既无新鲜事,又哪里来的例外人呢?

  大成建立以后,史弼以辅国太尉之职许五仁,以报答她辅佐之恩,也是想要她继续帮自己治理好这个国家。

  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兴官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这些只是基本。

  此外五仁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抑制勋贵、发展经济,不到三年就使得田畴修辟,府库充盈。

  然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事——史弼突然萌发了称帝之意。

  坐稳国君之位的史弼,见国内局势安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北边的燕朝积弱已久、自顾不暇,且宣和之乱以后大越就已不再奉燕称臣,大成就更不可能再以藩属国自居,既如此,他何不称帝而要称王呢?

  史弼来询问五仁的意见,五仁自然是劝阻。

  大越开国之君屠佗也曾称帝,后来还是取消了帝号。

  除了中州君王的和抚之策,还因为那时分裂的中州已经重新一统,南州对中州来说或许棘手,但天无二日,真要惹恼了那边,等其恢复元气,想要征服南州不是全无可能。

  而且屠佗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并不认为俯首称臣是一件丢脸的事。

  反而借此机会卖给中州天子一个面子,以此换取更多优渥条件,从而大力与中州地区通商,为南州创造了和平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大成初立,此时贸然称帝,无异于宣告要与中州的天子争夺天下。

  说不定会让内里矛盾重重的燕王朝团结起来、挥师南下……建国未久、民生初稳,岂能再把百姓拖入战争的泥沼?

  史弼却不肯听。

  屠佗虽未明着称帝,在国内却一直用着帝王的名号,只有派使者赴中州朝见天子时才称王、接受天子的命令如同诸侯一样。

  他不屑似屠佗那般偷摸着来,要称帝也是光明正大。

  自成为君臣以来两人头一回爆发了争吵。

  原本刀枪不入的一面城墙就此有了裂痕。

  既生裂痕,自然有人趁隙而入。

  说来可笑,那人还是起事中途五仁所救的一个流亡的中州文士,名阎桧。

  五仁那时正替史弼延揽人才,见其有些学识,便邀请其加入了队伍。

  阎桧也一直表现得对五仁很感恩,但这份感激只浮于表面。

  他自认学富五车,亦想遇一明公,于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

  史弼虽算得明公,可他身边已没了旁人的位置。心腹是五仁、膀臂是五仁,最信任的永远是五仁,任谁都越不过她去。

  五仁呢,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且成略在胸、良计速出,又胸襟开阔、智慧非凡,让人不得不佩服,甚至是嫉妒。

  自己绞尽脑汁都难得良策,她眼睛一转计谋就层出不穷,每当此时阎桧都有种呕血之感。

  尤其在得知了五仁是女子之身以后,他那敏感的自尊心更难以忍受。

  他竟然输给了一个女子?

  他竟然处处不如一个女子?!

  阎桧视此为奇耻大辱,不过此人擅于伪装,心里再如何嫉恨怨毒,表面依旧恭恭敬敬。

  他像是一只蛰伏于阴暗处的毒蛇,终于等到了机会。称帝就是他的谏议。

  君臣二人有了分歧以后,阎桧又开始在史弼耳边说一些牝鸡司晨、女子掌权会如何如何不吉的话。

  “大王有所不知,中州那边的女子都是关在后院里的,哪敢对男人的事指指点点?若让中州的君臣知道,肯定要耻笑大王是靠一个女人才走到今日……而今无论朝中还是民间,五仁声望极隆,许多人只知五仁而不知大王,她不同意,称帝之事看来确实还需再议。”

  这些还只是阴风,更有诛心之语在后头。

  “五仁有谋夺天下之才,幸而对大王忠心耿耿,否则真要后患无穷……”

  除了阎桧,五仁施政期间造福了无数生民,却也没少得罪人。

  对那些权势熏天、树大根深的新老勋贵,她手段虽已尽量温和,但要为百姓做成事,很难不触及其利益。

  他们知道五仁深得国君信任,表面不发作,内里却找到了竞都王史弶……

  在多方作用之下,君臣二人关系益发紧绷。

  这日,五仁因史弶近来动作频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提醒一下史弼。

  不料竟惹得史弼勃然大怒,掀翻了御案。还斥问她居心何在,为何要离间他们同胞手足的关系。

  五仁当晚归府,于院中静坐了一夜,翌日直接递了一封奏表,辞任辅国太尉之职。

  史弼拿着那份奏表,没有驳回,沉默许久,问她有何打算。

  五仁打算了许多,比如开个织绣厂。

  她家里就是做这个的,自小耳濡目染懂得不少,近来也正打算发展这一块。卸任以后自己身体力行来带动百姓也不错。

  或者彻底放下,无事一身轻,余生什么也不做了,就四处走走看看。

  史弼一听她打算远走,当即变了脸色。

  阎桧说得没错,五仁确有谋夺天下之才,这一点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史弼这些天总忍不住想,如果哪天五仁与他离了心,亦或生了异心,她是不是还能捧出另一个君王来?

  他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他不会让五仁继续执政,他也不会放五仁离开。

  那么怎么安置她才好呢?

  苦思良久,终于想出个他认为属于五仁的最好的归属——后宫。

第579章 但求一死

  五仁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

  确认之后,第一反应是大笑不止。

  史弼后宫中除了做王后的发妻和几个早年间纳下的妾侍,其余尽是些十几二十花骨朵一般的美人,她当时已三十好几,容貌寻常,实在不觉得自己有那个荣幸。

  自起事以来,多次出入死地,两人一直并肩作战。

  她为他出谋划策、四处奔波,他为她奋不顾身、力排众议。

  她曾背着他从死人堆里走出来,他也曾为了营救她放弃过唾手可得的城邑。

  不敢说生死与共,也是风雨同舟、分甘共苦。

  作为最亲近的伙伴、彼此最信任的人,天长日久地相处之下,又有初见时的那份好感,彼此之间或许确曾产生过一些不一样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