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35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种田文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他本以为,这几座城池,他吃定了。

  李牧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燕国要背盟。

  好吧,赵太子和赵王相继去世,赵王之位迟迟未定,这确实是出兵攻打赵国的好机会。

  但这个机会不是这时候用啊!

  李牧得到消息的时候,燕将剧辛被信陵君魏无忌奇袭,方寸大乱之际又被庞煖迎面撞上,腹背受敌,已经败了。

  仔细看了燕国出兵始末,李牧不是燕人,都因为单纯看到燕国的策略没有一处正确,而头疼了起来。

  俗称,眼睛被辣了。

  若他领兵,定是等春平侯回到邯郸,春平侯和公子偃开始兵戈相向时,再偷偷出手。

  只要支持春平侯和支持公子偃的人真刀真剑打了起来,就算外患来了,两拨人也不会轻易停手。因为已经撕破脸,先停手者一定会被清算,他们赌不起。

  燕国甚至可以派人去支持势力较弱的那一方,承诺帮其当上燕王,然后轻松割据几座城池。

  无论怎么想,也不可能在春平侯还未到达邯郸争夺王位战场的时候出兵啊!你这不是让赵国立刻结束内乱,推举唯一在邯郸的公子偃为赵王吗!

  李牧都怀疑,燕王喜身边是不是有赵王的奸细,故意对燕王喜出这种馊主意,以保全赵国。

  听闻燕国此次派出的老将剧辛曾在赵武灵王手下为官,说不定自己真的猜对了?

  燕国的愚蠢,让燕国和赵国退出了向楚国施压的队伍,其他三国自然也只能退兵。

  楚国没有了外部压力,迅速和谈,现在矛头对准秦国了。

  李牧双手捂住脑袋,头疼啊,头太疼了。

  他不知为何,又想起在咸阳时,与白起一起住在朱襄家中聊兵家之事,白起说过的话。

  武安君白起当时唏嘘,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赵括为什么那么做,让他差点陷入两难之境。还好朱襄来了。

  李牧终于明白了白起的心情。

  燕国人你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蠢?满朝卿大夫难道找不出一个清醒人吗?

  不是不让你们出兵啊,你们在春平侯和公子偃打起来后再出兵不行吗?你们是赶着去帮赵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吗?

  李牧痛苦无比。

第188章 沿江内迁令

  朱襄得到消息的时候,广陵城的士人们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消息。

  他们有些兴奋,又有些迷惘。

  楚军要来收复广陵城了,但他们却成了痛恨的叛军的封国。

  南楚国?这怎么行啊!

  朱襄的心情就轻松不少。

  现在项燕已经和张若交战,大概是想从西往东打,给秦军施加压力。

  项燕并非莽夫。他知道秦军的舟师都驻扎在长江三角洲附近,兵力最为强大。他若直接攻打广陵城,肯定损失惨重,所以给东边秦军充分的退兵时间。

  只要他能连克长江北岸西边几座城池,秦军见楚军势不可挡,自己就会离开。

  船就停在广陵城渡口,朱襄想走,等探得项燕拔营前来广陵城的消息时走要和来得及,所以朱襄不急。

  他一边将秦国官吏的家属撤走,一边有条不紊地把夏季收获和耕种的事布置下去,同时选了一批当地的楚国士人和和气气做交接。

  陈启被广陵城中众士人推举为新的广陵县令,被朱襄带在身边,手把手教导如何继续广陵已经起步的工作,耕种、水利、城池修缮、税收……

  “税收这一块,南楚国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希望陈老能劝说南楚君,至少今年不要大幅度更改税收政策,有利于生产恢复。”朱襄道,“郑国已经快把水利渠道接下来的工程建议准备妥当。你们可能不会信任秦人,请南楚君派来工匠看一看再建,最好别荒废。”

  陈启恭恭敬敬道:“是,长平君。”

  朱襄道:“如果南楚君没有派人来,你们凑一凑钱,把标红的那几条水渠修了。把这几条水渠维护好,广陵城周边的基础灌溉也能满足了。”

  陈启道:“长平君放心,老朽一定能劝服城中人。”

  朱襄笑道:“那我就放心了。虽然下次再见,你我就是敌人了,但……唔,也不一定,我又不打仗,都是等城池攻破后来帮忙重建。”

  陈启也不由失笑:“老朽年纪大了,恐怕也不一定等得到再次与长平君见面的那一日。”

  朱襄道:“那挺好。”

  他低下头,继续把已经准备好的交接文书一件一件反复叮嘱陈启。

  陈启和他身边被新选出来的楚人官吏心情很复杂。

  他们心中对秦国很排斥,对长平君的态度也算不上好。

  不过长平君从来没在意过他们的态度,只要他们能把吩咐的事办好,还会夸赞和奖赏他们。

  现在长平君要离开广陵了,居然像是普通要卸任的县令一样,还把未完成的事安排下去,好好地将每一项工作都布置好,让后来者可以立刻接手。

  按照常理,秦国弃城退兵时,为接下来接管城池的人制造麻烦。

  抢夺和烧毁粮仓是常见的事,有的人在撤退前甚至会把城墙、房屋全部毁掉。

  长平君若直接退走,什么破坏都不做,就已经是这个时代难得的仁人君子。他居然还盼着自己离开之后,广陵城能继续繁荣?

  他们看长平君的头顶,好像顶着一个“傻”字。

  傻,太傻了。

  朱襄给这一批楚国官吏安排完事后,终于有个暴脾气的壮汉官吏忍不住,问道:“朱襄公,你是秦国的长平君,你现在为广陵做的事,岂不是资敌?”

  陈启使劲干咳,阻止那个脾气暴躁的壮汉官吏。

  说什么呢!人家长平君给广陵的好处,你就拿着,揭穿干什么!

  朱襄无奈地一笑:“不是资敌。你们也看到了,秦国有再次一统天下之势,楚人将来也是秦人。先把底子打好,将来我回来时才轻松一些。”

  在场楚国官吏皆脸色煞白。

  朱襄轻叹道:“广陵离中原遥远,你们对天下大势可能不是特别清楚。”

  他对着西边一拱手,道:“自秦昭襄王以来,秦国就已经有吞并天下之势。如今秦国兵锋暂缓,只是因为秦国不是为攻城略地而出兵,而是为天下一统而出兵。每一处打下的土地,都要让黎民百姓归心后,再打下一处。”

  朱襄扫了在场楚国官吏一眼,道:“你们虽然对中原情况可能不是特别了解,但南秦三郡离你们只有一条江水。以前这里是吴越之地,后来被楚国攻占,现在归于秦国。世事轮转,即是如此。”

  焦匀抱着剑瞥了那几个想要和朱襄争论的楚国官吏一眼,想要出声的人立刻噤声。

  长平君虽是仁人君子,秦军可不是。

  当李牧攻占广陵时,可没少杀人。

  那壮汉支支吾吾道:“但你把粮食送给项将军,不就是资敌吗?”

  陈启赶紧拉住壮汉,道歉道:“长平君,这是个粗人,别听他胡说!”

  朱襄摆了摆手,道:“一县之粮,给了他又如何?吃不到几日。不过你们还是想办法把粮食保下一些吧。广陵城粮仓本就已经空了,就等着这批水稻成熟。若楚国军队把粮食全抢了,你们就辛苦了。”

  朱襄说完,没有再等这些人说话,让他们退下。

  焦匀将陈启等人送到门口,回来后问道:“真的把粮食送给他们?”

  朱襄平静道:“人心都是肉长的,知道谁对他们好。秦人来广陵城之后给庶人分田,教导庶人种植,眼见着快收获了,楚军将粮食抢了,你说他们还会对楚国归心吗?”

  焦匀道:“朱襄公看到的是庶人的心,不是士人的心。”

  朱襄摇头:“士人的心也是肉长的。他们就算平时看不到庶人,但当周围一片欣欣向荣,突然变成了地狱,他们也会心痛。再者,秦国还未在广陵城周围分田,最肥沃的田地,都是那群士人的。若粮食被抢,他们损失最为惨重。”

  焦匀问道:“朱襄公确定项燕会劫掠?”

  朱襄淡淡道:“哪国军队攻城之后不劫掠,不说楚军,秦军也不例外,兵过如篦。”

  攻城后劫掠是提升士气,奖励兵卒的惯例。能约束兵卒的将领不仅少之又少,即便将领有心约束兵卒,还得给兵卒提供足够多的非劫掠也能拿到的奖励。否则将领约束兵卒劫掠,就会造成军队哗变。

  即便是后世公认较为爱民的李世民,征战的时候都是“就地取粮”。

  大唐初年后勤搞得一团糟,五陇坂之战的地点离京城不过一百里,李世民的兵都无粮可吃,“举军失色”,著名哭包李世民又气又饿哇哇大哭。

  这样的后勤,初唐将领不就地取粮都没法打。

  大唐初年并非真正的乱世,隋文帝的治理成果仍旧还在,在唐太宗时期隋朝所置粮仓都是满的。这种条件下打仗都得劫掠保证后勤,战国时代这样的粮食生产力和运输能力,就更不用想什么部队纪律了。

  李牧率领的军队现在不劫掠,也只是瞧不上那点东西,所以故意做一做高姿态,减少楚人抵抗而已。

  所以朱襄对项燕所率领的楚军没有任何期待。

  看看项羽其人,就知道楚国的老牌贵族是个什么模样。

  焦匀道:“即便没有这些好处,朱襄公也不会毁掉粮田。”

  朱襄瞥了焦匀一眼:“就你话多。不过我会布置好,不会资敌。”

  焦匀心道,朱襄公看来对那楚人说他“资敌”很不服气。

  焦匀跟随朱襄许久,待的还是朱襄常在的厨房,朱襄知道焦匀对他很了解,看见焦匀的表情,就知道焦匀在心里促狭他。

  别看焦匀平时面瘫似的,其实心理活动特别活跃。

  朱襄转移话题:“浮丘随蒙恬去打探项燕消息,怎么还没回来?这人也是,跟着蒙恬去干什么?”

  焦匀道:“他会多种吴越语言,比蒙恬更容易探得消息。”

  朱襄叹气:“好端端的一个儒士,不留在我身边帮我处理文书,总爱往外跑。”

  焦匀心道,儒士和处理文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师承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儒士都喜欢乱跑。

  朱襄抱怨了几句,又叫了一批楚国士人进来,继续交接工作。

  第二日,浮丘黑沉着脸回来,还带来了几个衣衫褴褛,但头冠仍旧端正的士人。

  浮丘开门见山道:“朱襄公,项燕屠城了。”

  朱襄手一抖:“什么?!”

  浮丘带来的人跪在地上,哭着将事情道来。

  最初项燕遭遇了抵抗,入城后说城民帮助秦国,背叛楚国,于是准许全军劫掠屠杀一日,以儆效尤,并放火焚烧了城池。

  如此行为后,秦国攻占的城池立刻发生了哗变。城中居民本就不服秦国,他们担忧被项燕屠城,所以想在项燕来之前赶走秦军。

  秦军或许早就接收到了李牧的命令,表现得很克制。

  他们迅速将人手撤离,带走一半粮食,然后开仓放出剩下一半粮食,撤回到长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