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34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种田文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虽不至于为平阳君披麻戴孝,但把丝绸衣服或棉布衣服换做素净麻衣,也算是朱襄和雪姬的一份心意。

  在朱襄和雪姬为平阳君哀悼的时候,赵国都城乱起来了。

  在原本历史中,赵王会晚四年才去世。

  这一世虽然没有了邯郸之围,但赵王的内心更加煎熬,身体便一直不太好。

  赵王在继位的时候就立了太子。因没有邯郸之围,那太子没有死在惊恐交加中。赵国上下都以为将来会是这位太子继位。

  但或许冥冥中真的有什么是注定的,那位太子明明已经长成,却在今年病逝了。

  赵王也是因此才大受打击,病重辞世。

  除了太子之外,赵王膝下还有两位公子。赵王最喜爱春平君。

  战国现在的封君都已经差不多改成“侯”了,就像是应侯和应君在史料中称呼并用一样,民间传统称“君”,但实际封号是“侯”,春平君即春平侯。

  朱襄和李牧在官方记载的正式封爵,也是“长平侯”和“武成侯”。

  碰巧的是,朱襄前世的历史中,也有一位著名的外戚“长平侯”,名为卫青。可惜朱襄不知道卫青的封号,否则一定会道一句“好巧”。

  赵太子还活着的时候,他的太子之位很稳固。赵王一直希望春平侯能像平原君辅佐赵惠文王一样辅佐太子,所以在公元前251年,也就是前年的时候,因赵豹时常清醒时常糊涂而离开了相国之位,春平侯出任赵国相国。

  但春平侯并不讨赵国宗室和赵王近侍郎中喜欢。

  春平侯确实有才华,也受赵王宠爱,所以性格较为矜持骄傲。他年少时与平原君和平阳君走得近,不喜欢在赵王身边阿谀奉承的人。

  赵国出兵楚国边境,帮楚国调停的时候,为避免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朝堂提议向秦国派遣质子,顺便修复和秦国的关系。

  他们说,秦王子楚曾是秦国派往赵国的质子,在赵国生活得并不好,他一定深恨赵国。如果赵国不派遣质子去秦国,向秦王子楚表达善意和臣服,秦王子楚恐怕会为自己和挚友朱襄报仇。

  这不是无稽之谈。

  当年秦昭襄王就为了给应侯范雎出气,把魏国、赵国都折腾了一遍。长平君之于秦王子楚,恐怕比应侯范雎更甚。

  赵王十分恐惧秦国,被说动了。

  这质子人选,太子肯定不能去,因为赵王的身体时好时坏,太子随时都准备着继位。赵王只能在春平侯和幼子赵偃中选择。

  赵王本是属意赵偃当质子,但赵偃的老师是赵王宠信的郎中郭开。赵王身边的郎中都站在赵偃身边。

  再者赵王对春平侯的宠爱,让太子深深忌惮。

  虽然赵王让春平侯当相国,是希望春平侯成为下一个平原君。但太子却不是赵惠文王,没有赵惠文王那样的容人之量,不信任春平侯。

  何况赵惠文王也是自己当了国君之后才重用平原君,而不是赵武灵王重用平原君,这完全不一样。

  太子还未继位,让另一位赵公子当相国,谁看着都觉得荒唐。

  可惜赵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平原君已经去世,平阳君也老糊涂了,无人阻止。

  赵国有识之士也希望春平侯暂时离开邯郸,等赵太子继位之后再回来。

  赵国已经经不起一次内乱。只有春平侯离开邯郸,赵太子的地位才更稳固。待春平侯从秦国当完质子归来时,赵太子也才会大度地重用这位弟弟。

  赵王被说服了,含泪送春平侯离开邯郸,前往咸阳。

  谁曾知,春平侯刚离开邯郸不久,赵太子就患疾病暴毙;赵王大受打击,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同时赵豹也受此打击,跟随赵王而去;赵王后早在前些年就已经去世。

  这下子邯郸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赵王没有留下谁继位的遗言。有的卿大夫认为,现在只有公子偃在邯郸,自然是公子偃继位;有的卿大夫认为,赵王让春平侯当相国,很明显是除太子之外就最重视春平侯,且春平侯更有才华,让春平侯继位更为合适。

  于是赵王的遗体被留在宫室中无人理睬,赵国的卿大夫们一边吵架,一边派出人去找刚离开邯郸没多久的春平侯。

  想让公子偃继位的人自然是去刺杀春平侯;支持春平侯的人则去保护春平侯,护送春平侯回邯郸继承王位。

  平阳君的家人此时冷眼旁观着,以丧礼为借口,置身事外。

  平原君的家人早就已经回到了封地,不问政事。

  这时候没有平原君和平阳君力挽狂澜,也没有蔺相如和廉颇护着赵国内政外战。

  燕王喜在继位之后,一直对赵王遣廉颇攻燕,导致君父悲愤而逝一事耿耿于怀。他一直派细作盯着邯郸,希望能找到报仇的机会。

  当赵太子病逝时,赵王病倒的时候,细作就将消息快马加鞭传到了燕国。

  燕王喜大喜,立刻派剧辛仓促攻打赵国。

  燕国国内反对的人很多。他们认为燕国被廉颇屠过之后,国力还未恢复。而且现在燕国和赵国算是盟友,正在调停楚国的内乱。看看远方虎视眈眈的秦国,燕国怎么能背弃盟约,攻打赵国呢?

  但燕王喜搬出父仇,反对的卿大夫便无法阻止燕王喜了。

  涉及“孝”一字,他们阻止燕王喜为父报仇,就是让燕王喜不孝。有这个开战的借口,背弃盟约也没什么了。

  接下来就只看燕国能不能趁此机会啃下赵国一块肉。若燕国此战能胜,一切都没问题。

  剧辛是燕昭王的宠臣,原本是一位很厉害的将领。但燕昭王去世后,他被新王排挤,已经很多年没有用过兵,现在已经快七十岁了。

  但他名声犹在,燕国上下都对他很有信心。

  此时赵国又已经没有名将,燕国就算仓促出兵,应该胜算也较大吧?

  燕国出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邯郸城。

  有外患当前,邯郸城争权夺利的人立刻就冷静下来。

  为了出兵抵御燕国大军,赵国现在必须要有一位赵王。春平侯还未回来,那就只能让公子偃当赵王了。

  于是赵国一触即发的内乱,在燕国大军压境的刺激下消弭,公子偃登基为赵王。

  春平侯其实已经快回到邯郸城了。当他听到公子偃继位的消息后,立刻调转马车,往秦国逃去。

  赵王偃一继位,就面临无将可用的大危机。

  这时,有人举荐了一位老将,庞煖。

  庞煖是赵武灵王的重臣。赵武灵王被饿死后,如许多只认可赵武灵王的人才一样,庞煖也离开了赵国朝堂,隐居民间。

  原本庞煖隐居楚国,现在已经回到了邯郸。虽然庞煖已经年近八十,也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但他有不少兵家著作,只从著作上来看,他是一位能领兵的人才。

  现在赵王无将可用,不如试试这位老将。

  赵王偃虽对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很没有信心,但他也只能病急乱投医,召见庞煖。

  庞煖精神矍铄,舌绽莲花,立刻就获得了赵王偃的好感。

  于是赵王偃拜庞煖为将,迎击燕国。

  凑巧的是,庞煖和剧辛年轻时是一对好友,曾同在赵武灵王麾下为官。

  剧辛被燕昭王的求贤令吸引,去了燕昭王麾下为官,燕昭王去世后被冷藏至今;庞煖在赵武灵王死后离开赵国,也隐居至今。

  他们都是青年时成名,之后便沉寂至今,到了白发苍苍时被君王看重,拜为大将,率兵出征。

  魏无忌也得到了燕国军队压境的消息。

  他本就能征善战,个人脾性品格也颇受边疆将士喜爱,还有李牧书信作为媒介,很快就取代了雁门三郡原本李家的地位,将赵国边军如臂使指。

  得知赵国危险后,魏无忌认为自己已经是赵将,虽然赵王没有发诏令让他救援,他也应该做好准备,于是整备军队,随时准备救援邯郸。

  当庞煖领兵出发的时候,魏无忌让门客留守雁门郡,亲自率领三千精兵,无诏离开了雁门郡。

  这支庞煖和剧辛都不知道的奇兵,提前为燕赵战争划下了句号。

  燕国背盟,也给楚国造成了影响。

  楚国的和谈迟迟没有结果,不是楚国对战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而是出兵“帮助”楚国和谈的魏国、韩国、燕国、赵国、齐国五国要从这场和谈中谋取利益,楚国没有和他们谈拢。

  燕国和赵国在燕王喜派剧辛出兵时,便放弃了商谈,匆匆回国,担心被对方袭击。

  剩下的魏国、韩国和齐国见己方势力减弱,秦国的信平君廉颇还时不时来瞅一瞅他们在干什么,便也不敢再耗下去,匆匆拿了些钱财奴仆当好处,也撤兵了。

  楚国僵持许久的和谈终于结束。

  和谈约定,双方以高邮湖到巢湖(后世名称)一线为边界,分南北楚。景昭二族以及所有支持者去往南楚,南楚就相当于他们的新封地了。

  不过景昭二族不可称王,而是称南楚君,名义上仍旧是楚王的封君。南楚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将来楚国出兵,南楚君也得协同出兵。

  楚国迁都之后,现在核心地带都在淮水岸边。南楚国划分出后,南边与南秦比邻,受李牧兵锋威胁;西临大别山,受王翦兵锋威胁。楚王划分南楚国,便是让南楚国成为抵御李牧和王翦的屏障。

  楚国叛军在楚王拜项燕为将后,战事失利较多,势力比较微弱,只能无奈接受了这个提议。

  但他们要求,借项燕为将,将秦人从长江北岸驱逐。

  楚王同意了南楚国的要求,将项燕借给南楚国,任南楚国大将军,率领南楚国的军队进攻秦国趁乱在长江北岸占据的城池。

  待南楚国出兵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四月了。

  朱襄在广陵城周围种下的水稻已经快丰收,桑基鱼塘模式也已经初见成效。

  郑国确实不愧是以郑国渠青史留名的水利专家。他听闻“桑基鱼塘”之后,立刻就将鱼塘纳入他的水利渠道网络中,给广陵城打造了一片灌溉、养鱼、泄洪的水利渠道网络。

  而且他的成本管理也十分到位。

  这个水利渠道网络虽然完全修好,至少需要三年,但并非修好之后才能用,而是修好一条就能用一条,所以现在就用上了。

  广陵城丰收在望,朱襄的声望却不如在南秦那样空前提高。

  他敏锐地发现,广陵城从士人到庶民,对秦国的忠诚度都很低。他们虽然现在很听话,但对秦国仍旧很排斥。

  这很正常。

  长江北岸已经归于楚国几百年。与南楚不同,广陵城与楚国主要经营的地区没有长江隔绝,人员往来十分密切,所以风俗民情都完全融入了楚国,对楚国的认可度极高。

  即便楚国出现了饥荒,因后续景昭二族叛乱,广陵人都十分朴素地认为这是叛乱者的错。

  人祸是叛乱者的祸,天灾是神灵惩罚叛乱者而降下的灾祸,楚王是清白无辜的。

  至于秦国,本来在楚国的名声就很不好,又是趁火打劫夺取广陵城,所以广陵人都厌恶秦国,不认为自己是秦人,等待楚王派兵来拯救他们。

  朱襄来了之后,才把这种“仇恨”降成“冷漠”。

  长江北岸秦军占领的城池并非广陵城一座。其他城池都零星出现了反叛,被秦军镇压。朱襄来到广陵城后,还未出现广陵人叛乱,说明朱襄的民间声望确实高,广陵人已经很给朱襄公面子了。

  朱襄很清楚这一点。

  广陵人厌恶秦国,若楚王出兵,他们必定支持楚兵,秦军在楚国喘过气后,要继续占领广陵城很困难。

  李牧也发现自己决策失误,送信给朱襄,让朱襄赶紧回吴郡。

  李牧得知楚国和谈结束后,跑去战船甲板上背着手吹了很久的海风,吹得第二天咳嗽,现在正在喝药。

  李牧不认为自己之前的判断出错。

  以他的判断,楚国和五国联军肯定还会继续拉锯战很久,直到双方都精疲力尽,五国得到了想要的利益,和谈才会结束。

  楚国元气大伤,一定无力再管长江北岸这几座时时刻刻会遭遇秦国舟师威胁的城池。

上一篇:为了和魔尊离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