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52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只见一年轻女子身着玄金色圆领衣裳,全无刺绣暗纹,甚是简单,腰上束着一指宽的黑色腰带,只在腰间挂了一只荷包,全无其他配饰,看衣著,除了布料及颜色还算上等外,其余竟连旁边招待伺候他们的听荷都不如。

  但,她的袖子是箭袖。

  传闻赵含章很少穿广袖,大半时候不是穿的箭袖,便是直袖或垂胡袖。

  这样的穿衣风格已经传到江南,有不少女子悄悄效仿,成日里穿着箭袖马服出去踏青游玩。

  所以这是……赵含章?

  念头才闪过,赵含章已经笑着与他们打招呼,“让诸位久等了。”

  诸公子没想到这还真是赵含章,对方竟长得如此清丽。虽然他们不相信外面传言的那样对方长得身高八尺,体壮彪形,但能在战场上杀出一片天来,总不会……太好看。

  诸公子慌忙起身行礼,等赵含章从他们身前走过,他们才发现赵含章长得……很高,似乎和他们是不相上下,身材修长,步伐轻盈,都不必抬头看,只听她走过的声音便知道她功夫不错。

  赵含章走到上座,压了压手道:“诸位不必多礼,请坐吧。”

  位置都是提前定好的,赵含章只需看一眼便能将人脸和名字对上,倒省去了令人尴尬的自我介绍。

  赵含章扭头问杨逸,“表舅舅们在江南可好?”

  杨逸顿了一下后道:“江南很好,只是饮食习俗不同,有些不惯。”

  赵含章道:“现今中原安定,流亡在外的游子回到故乡,也找不到熟悉的人了,表舅舅他们若肯归乡,或许游子也可找到归宿。”

  杨逸一听,心中微伤,其实他们这些举族迁徙的人何尝不是游子呢?

  杨家南迁时分了前后两拨,而他们这一拨是后出发的,走到中途,也有族人离去,或者停下,无力再走,最后到达江南的,不过三四,剩下的人或死亡,或流落到他处。

  如今中原安定,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回乡。

  若回乡,发现没有一个族人在故乡,那又是何等的伤心呢?

  其他人也深有同感,赵含章看向听荷,抬了抬手道:“我让厨房准备了些故乡的吃食,也不知味道正不正,你们替我试试看。”

  听荷躬身退下,不一会儿就带着人鱼贯而入,每张桌子上都放上两道各位公子祖籍的传统食物。

  都是很常见的饼子,馒头,包子,面条配一道家常菜,只不过各地做法略有不同。

  杨逸就吃到了一碗甜水面,这种甜水面只他们家那个县城做得出来。

  他们家的甜水面一直用的山上甘泉的水,这道面比他吃的差一些,却比他在江南吃的好太多了。

  不,江南,在外面的饭馆酒楼就找不到甜水面,要吃只能回家找自家的厨子做。

  这两年南方的饮食习惯随着北人越来越多也有所改变,但,像甜水面这种小众的东西还是没有。

  杨逸吃着,吃着,眼泪不由的滴落下来。

  其他公子也都红了眼眶。

  赵含章就也在吃西平的特色美食——面糊汤。

  见他们如此,她就放下勺子擦了擦嘴巴,问道:“怎么,是不合胃口吗?”

  众人眼眶红红,杨逸放下筷子,起身走到堂中跪下,“大将军,若我们回来,中原真的还有我们的容身之处吗?”

  赵含章就倾身认真的回答他道:“大晋是大晋百姓的大晋,尔等也是我大晋百姓,不论你们身在何处,都会有你们的容身之处,何况曾经是你们的故乡呢?”

  杨逸一听,便知道他此行的目的达到了一半,当即深深一拜,“在下代族人,代流落在江南士族拜谢将军。”

  赵含章起身下去将人扶起来,和同样激动的公子们道:“只要尔等愿回,故乡永远都会敞着大门等你们。”

  众人便纷纷起身拜谢,“谢将军!”

  “正好,你们既来了,不如今日就考校一下你们学问,”赵含章笑道:“就算是去了江南,也不能荒废了学业呀。”

  杨逸等人激动,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毕竟家中长辈交代的还有另一半任务呢。

  君子六艺,赵含章考校他们的可不止是文而已,且她出的也不是正常的考题,她直接问道:“国库有钱十万,正值春耕,一地粮种紧缺,需四万钱,又易生洪灾,修护堤坝预计要八万钱,又因地势起伏大,少雨时极易干旱,需浇灌,而建造水车一架需要两千钱,若你们为地方官,该怎么做?”

  杨逸等人傻眼,怎么做起算术题了?

  卢温却是垂眸思索,心中已有了大概的答案。

  赵含章见他们大多一脸懵,笑道:“答案不必现在给我,可以回去想,写好以后送到我府上来,走,今日我先考校你们武艺。”

  赵含章看向谢魮道:“早听闻谢将军功夫了得,今日可要切磋切磋。”

  谢魮忙道:“谢某已经辞官,且论功夫,在下岂能和大将军相比?”

  赵含章挥挥手道:“试试吧,你不在江南当官,可以到这边来嘛,官嘛,在哪儿当不是当呢,都是为了大晋和天下百姓,不是吗?”

  谢魮沉默了一下,她说的是没错,可她的热情总让他有些不安。

  赵含章招呼众人去演武场,这些都是世家子弟,骑射功夫都是打小练的,她想用他们做个范例,自然要好好的考校了。

  虽然想用他们以表达出对流落江南士族的态度,不管他们什么样,她都会给他们找个适合的岗位,但……她还是希望他们能干一点。

第1132章 安定郡

  赵含章让人把谢魮的剑取来,她也挑了一把剑看向谢魮,“谢公子不吝赐教。”

  谢魮有些紧张,但面上没表现出来,他点了点头,见赵含章站定,便先发制人率先攻去。

  赵含章抬手便锵的一声挡住,剑顺势一压便朝他斜刺而去,谢魮急速后退,她从容不迫,但剑尖却一直牢牢指着他的脖子三寸之处,只需手中的剑往前狠狠一刺便可以收割他的性命……

  谢魮抬手击歪她的剑,翻身飞起,飞跃离开她的攻击范围。

  赵含章微微一笑,他才落地,手中的剑便已攻至,谢魮立即回击,俩人你来我往,瞬间便对招七八下,只是攻守之势颠倒而已。

  谢魮看出赵含章未曾用尽全力,毕竟,她到现在都只用一只手。

  谢魮剑法灵巧,想要拖延更长的时间,只要多消耗她的力气,他就还有取胜的可能。

  谢魮守多攻少,赵含章自也看出来了,但她是真心想要与他切磋的,所以正在熟悉他的打法,并不想要快速的赢。

  不想快速的赢,可还是想要赢的,待看到谢魮开始用上重复的剑招之后,赵含章便加快了攻势,本来一直慢悠悠的身姿颓然快速起来,右脚抓地,左脚一蹬,身子半伏着快速一转,她瞬间从他身前移动到了侧后方,剑先是打在他往后刺的手腕上,然后顺势一抬,剑刃就压在了他脖子上。

  感受到剑刃冰冷的触感,谢魮冷汗都冒出来了。

  赵含章微微一笑,将剑收起来,抱拳道:“得罪了。”

  谢魮连忙抱拳回礼,“多谢大将军手下留情。”

  围观的杨逸等人都看得心潮起伏,纷纷围上来夸奖。

  赵含章摆了摆手道:“你们也不要荒废了骑射和武艺,将来大晋还需要尔等保护呢。”

  杨逸等人恭敬的应下。

  听荷过来禀道:“女郎,夫人到了,正在园子里等着见杨公子呢。”

  赵含章就让杨逸他们去拜见王氏,单独留下了谢魮。

  杨逸等人不由看了谢魮一眼,躬身退下。

  赵含章到底为什么对谢魮另眼相待呢?

  谢魮自己也在想这个问题。

  赵含章将剑插回去交给身后的亲卫,笑道:“是不是在想,我为何独对谢公子与众不同?”

  谢魮道:“是,还请将军赐教。”

  赵含章道:“所有的公子中,只有谢公子有过为官的经历,又年长。你当过官,说明你的思想比他们的更成熟,对政事熟悉,对家国百姓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看法;年长则意味着你有更多的阅历,不会被人轻易糊弄,自有自己的判断。只要我用你,你立刻就能做事。而他们,想要出仕,至少还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改变和适应。”

  谢魮微愣,问道:“大将军就这样用我了吗?我,我曾是琅琊王心腹,您就不怀疑我是细作吗?”

  赵含章道:“你若是细作,那我希望琅琊王多放一些你这样的细作过来,我身边急缺你这样的官员。”

  她笑道:“我用你是为治民,如你这般君子,就算效忠于琅琊王,难道会为了他而置治下百姓于水火之中吗?”

  谢魮闻言,内心一下复杂不已,既有被认同和夸赞的喜悦感动,又有一股淡淡的酸涩之意,连他都没弄清楚心中这复杂的情绪是什么,就听她继续道:“只要你无愧于治下之民,于上,是忠于我,还是忠于琅琊王,我不会深究。”

  “所以谢公子可愿出仕?”赵含章停住脚步,笑吟吟的看着他。

  谢魮握紧了手中的剑,他虽听从兄长的吩咐来了中原,可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犹豫的,毕竟,他和琅琊王的关系是真的很好。

  但此时,心间那一抹犹豫消失,谢魮躬身行礼,沉声道:“魮定不辱使命!”

  赵含章见他应允,忍不住开怀大笑,将他扶起来道:“好,明日你好好休息,后日上衙,你进宫来领官凭吧。”

  她笑道:“安定郡缺一郡守,你去安定郡上任。”

  谢魮惊讶,他直接就做郡守?

  他兄长现在都只是长史呢。

  “这,大将军,会不会太快了?”

  “不快,不快,”赵含章笑道:“我知道,幼儒的本事可不止在武功上,治理民政的本事也不弱的,安定郡现在日子很难过,雍州几年灾荒,一郡的百姓算起来怕是连十万都不到。”

  “你过去,怕是要过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不知你怕不怕?”

  谢魮肃然道:“大将军放心,我一路向南逃命时见过流民是什么样,自己也曾吃过苦,甚至见过人相食,不仅要与饥寒相斗,还要防备山匪和乱兵,更要警惕流民队伍,再难,也不会有从前那么难了。”

  “现今中原安定,再无战事,百姓可以安定下来耕种,只要大将军肯给我们时间休养生息,我想安定郡的百姓必能渡过难关!”

  赵含章点头道:“雍州是可以免去口赋和调的三州之一,田租也减半,我相信,谢郡守可以领着他们脱离粮荒,且保护好安定郡。”

  安定郡北面是羌胡,现在羌胡内部争斗不断,所以和雍州的磨擦一直是小打小闹,但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而且,羌胡那一块是陕西的北部,原属于并州和雍州一部分的。

  等待国强民壮,国库有余钱的时候,她是一定要把那一块收回来的。

  至于羌族,原来在那一片是怎么生活的,她会让他们在那里更好的生存的,也免得现在部落之间为了争个头领杀得你死我活。

  谢魮,文武双全,琅琊王一直用他做武职,但元立送回来的情报上有他提到过的好几条政见,以及他写过的一些文章,分明是个治民的好手。

  在治理民政上的能力不会比他在军事上的差,所以只放到军中太浪费了。

  暂时不打仗了,军中的人才可以慢慢培养,但治理地方的人才却不能一下拔出来,只能从别的地方挖了。

  她不管谢魮是不是琅琊王派过来的,她恨不得他多给她送几个人呢,中原和北地这么大,有的是有位置安排人。

  既可以用到他们的才华,又让他们和琅琊王联络不上,或者利益不能相通。

  她相信,不管他们来时内心是什么颜色的,终有一日,她能把他们都变成只有她的大红色。

第1133章 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