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57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她暂时不需要佛法,她只需要各种种子。

  张寔是一个信仰佛的信徒,在他爹中风昏迷前,他一直在外游历,追逐佛法。

  他爹中风之后,他就被找到,一路被人扛回西凉,接任了将军的位置,暂代他爹管理西凉。

  但是,张轨的心腹重臣虽然认可他,却很难从心里顺从他。

  打个比方,张寔要做一件事,西凉的官员们认可他为继承人,但觉得他要做的事不靠谱,所以颇多质疑和阻拦。

  这也是当初西凉政变和兵变的原因之一,张轨病得突然,他两个儿子都不能服众,加上西凉那地方……很迷信。

  虽然现在全国各地都迷信,但西凉似乎尤其迷信,反贼张越因为一句谶语认为自己可以取代张轨,于是犯上作乱,趁着张轨中风差点被颠覆政权;

  许多年以后,已经是西凉国主的张寔也会因为一场迷信活动被杀,就是他自己,也一直从事各种迷信活动。

  对于张轨,赵含章还是很敬佩的,加上爱将北宫纯出自他门下,所以她语重心长的劝道:“张爱卿,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讲究适量,佛法虽好,却也要保持清醒,离得不远不近,方能看得清楚。”

  张寔深以为然,一脸的虔诚,“臣现在就是离得太远了,未曾受佛点化,若能出使西域找到佛法根源,臣万死而无憾。”

  他有这样的志气,赵含章还是很佩服的,于是道:“好,朕便命你为使,出使西域。”

  但这么大的事,光张寔一人自然是不够的。

  赵含章的目光在百官中一扫,打算此事过几天再议也行。既然张寔早有打算去西域取经,那一定有过研究。

  她决定直接让他和鸿胪寺商量一下,之后便要在几大类报纸上刊登相关知识,最好把地图也给印出来,到时候放到书局里卖。

  拓跋猗卢见赵含章这样喜爱那朵白色的花,喜欢到都忘了他们父子两个的事,一时不知该开心还是伤心。

  终于趁着元立暂时离场,拓跋猗卢一把抓住了拓跋六修的手,压低声音道:“六修,你知不知道赵含章有取代国之心?”

  拓跋六修想要甩开他的手,拓跋猗卢紧紧地抓住,小声道:“你我父子如何闹都是家中的事,若让她趁机取走代国,你我都是鲜卑的罪人。”

  拓跋六修冷笑道:“姑姑比你仁义,她说,绝人之祀是天下大恶的事,不论是鲜卑,还是匈奴,在她眼里都是如汉人一般的子民。”

  “匈奴国曾经那样进犯中原,到现在,她不也善待遗存的匈奴人吗?”拓跋六修道:“她没有杀我之心,也无灭你之意,倒是您,杀我之心从未断绝。”

  他用力的挣脱开拓跋猗卢的手,冷着脸挪了挪屁股,离他远了一点儿,“她是您的义妹,亦是我的姑姑,算一家人。”

  拓跋猗卢气死了。

  然而更气的事很快就发生了,第二天大朝会,赵含章先是加封她的生母王氏为皇太后,丈夫傅庭涵为皇夫,然后下旨夸赞了一番西凉、成国和代国,其中拓跋猗卢和拓跋六修占了大篇幅,末尾就顺势立代国世子为代王,而拓跋猗卢要留在京中伴君,教授皇帝武功骑射。

  站在百官之中,拓跋猗卢手脚冰冷,他以为还有转圜之地,毕竟,今天立皇太后,明天立皇夫,后天还要论功行赏,等处理完这些事情,就算他没有想出好办法来,也挣扎了几天,或许没那么难受。

  但此时只过了一夜,他还没充分挣扎过,心中好不甘心啊。

  百官对于新立代王都没有意见,有可能会有意见的拓跋猗卢在那场德阳殿谈话之后也不敢有意见。

  见拓跋六修已经出列,他也只能走出去,和逆子一起跪下领命。

  太后和皇夫都有册封大典,只是仪式比登基大典小一些。

  国库没有钱,全是从私库出的,这两个典礼出去,赵含章的私库也光了。

  晚上,赵含章和傅庭涵就拿了笔在一堆名单前圈圈画画,“二郎尚武,我想封二郎为秦王。”

第1298章 功绩

  傅庭涵给她记上,“实封土地吗?”

  赵含章摇头,“又回到分封制,走汉晋一样的老路吗?始皇帝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所有功爵都只享有税邑,而没有食邑的实际控制权,我觉得很好。”

  “而且代国也要改实封和虚封,二郎就不能例外,还得作为表率才行。”

  现在是代国,以后西凉和蜀地,她也要收回来的,只是时机未到,所以不动而已。

  赵含章道:“不仅二郎是这样,将来我们的孩子也这样,谁也不许实封。”

  傅庭涵点头,他是没什么意见的,“封多少?”

  赵含章想了想后道:“我们人口太少了,虽然我想多封,但现在没那么多人,就封个五千户吧。”

  以后他封地里的五千户,按照每年当收的税赋上交给他。

  傅庭涵记上。

  赵含章看了看又觉得不好,“不行,国土还有很多未收回呢,以后他肯定还要立功的,现在就封亲王,将来还怎么封?总不能让他做太子少师,太傅之类的吧?”

  傅庭涵立即道:“我觉得朝中有很多人都可以当孩子的老师,二郎就算了。”

  赵含章也这么觉得,“封秦郡王吧,五千户,等将来他立功了,或许人口也多了,到时候再给他加。”

  傅庭涵记上。

  赵含章目光看向排在第二位汲渊,“汲先生于国有大功,他操劳得很,封公爵吧,和他一样有此功的只有北宫将军。”

  傅庭涵问:“石勒呢?”

  赵含章蹙眉,想了想后道:“我打算封祖逖为侯,他们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石勒就不能高封,和祖逖一样吧。”

  赵铭一直为她稳固豫州大后方,世家宗族这一块都是他在替她周旋,也当得一个侯位。

  赵含章的目光落在范颖和孙令慧身上,她将孙令慧的名字划去,“她和赵宽等人的功绩都还不足以封侯,范颖和陈四娘在朝官中名声不显,但我打下来的地盘能快速稳定,她们二人功劳不小。”

  范颖一直跟在赵含章左右,政务都是通过她的手去执行,可以说,民间知道赵含章的人都会知道范颖。

  在匈奴国灭前,她们二人一直形影不离。

  陈四娘更不必说,所有他们收回来的孤寡儿童、老人都由她来安顿,赵程虽然总责学堂,但四处奔波,实际落实的是陈四娘。

  民间女子读书颇受限制,这几年赵含章能源源不断的招收到女官,一靠的是她自己的名声和身份,第二靠的就是陈四娘的奔走宣传了。

  赵含章将陈四娘排在范颖前面,道:“几个女郎中若有一人得封公位,那一定是她。”

  傅庭涵挑眉,“我以为你会选范颖或是王仪风。”

  陈四娘一年都难见赵含章一面,更多是书信往来,她的工作几乎都在基层,朝中的官员认识她的不超过半数。

  相比之下朝官们对范颖和王仪风、王惠风姐妹就很熟悉,每一个人都认识她们,且对她们钦佩不已。

  赵含章道:“她做的事,当下不显,却是利在千秋。想像范颖、王仪风一样尽情挥洒自己才能的难,但能像她一样定下心来,为教育,为妇女儿童长久计的,更难。”

  赵含章道:“你以为我为何将她从地方召回来?为的是让她参与新法确立。为保证天下女子和儿童的权益,她一定要参与确法。”

  从跟着她的那一年开始,陈四娘就一直在做相关工作,且不止于这份工作而已,她做的事杂,但很有自己的思想。

  赵含章下床,跑到小书房里抱来一个盒子,打开给他看,小声道:“你猜这是什么?”

  已经看到信的傅庭涵看了她一眼,很老实的猜道:“是信。”

  赵含章就从底下拿出两封信来道:“你一定想不到,她在信里问我,为什么都是人,女子在这世间生存就要比男子艰难许多,像战争这些特殊情况不提,和平时期,也是女子颇多劫难,比如她,就算没有西平县那场战争,她在宋家的日子也不会多好过。”

  “她自己找到了原因,认为有两点,一是女子力气普遍比男子小,农耕时收获的价值要低;二是文化使然。为此,她还想办法解决这种情况。”赵含章道:“提高女子劳作价值是一方面,更要立法修书,从法律和文化上改善。”

  “没有我,她就已经在为女子的未来奔走铺路,除了女子外,还有孩子,孩子体弱,常被人欺辱买卖,她想要立法减少和断绝买卖之风。”

  “父母子女为人伦,卖儿鬻女为绝人伦之事,为什么现在的人却做得这么理所当然?我们不能怪这些普通,连温饱都做不到的百姓,因为这是他们从小接受的认知,所以要从律法和文化上改过来。”

  赵含章道:“我们看戏,看电视剧的时候常有一句话,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但其实历朝历代的王法从来就没有同罪一说,主杀仆,最多流刑,还可用钱赎罪,打上几十板子就算完了。”

  “可是仆殴主,却是死刑,所以啊,律法一直不平等,就算是我,也做不到一上来就要求将所有的法律推倒重立,”赵含章道:“陈四娘也有此志,我们想将奴婢买断的律法废除,只允许活契存在。”

  奴仆的死契和活契所代表的法律身份和权责是完全不一样的。

  死契的奴婢,不仅自己终生为奴,他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一生下来也都是奴婢。

  以为奴婢都像红楼梦里的副小姐们一样过得好吗?

  实际情况是,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奴仆过的都是和牛羊一样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

  像赵瑚算大方的主子了,但他的下人,只要不到他跟前的,绝大多数是穿着补钉累着补丁的衣裳,辛苦一年存不下来两个钱,生病了只能靠熬。

  要是生出好看机灵的孩子了,还可能被赵瑚拿去送人。而像三金五银那样能干得脸的,等赵瑚死了,说不定还会被要求殉葬。

  站在赵瑚的立场上,似乎是他该得的,但若身在奴仆的立场上呢?

  勤勤恳恳一辈子,最后啥也没落下,连生死都不能自由选择。

  作为国主,她必定不能只站在某一方的身份上想问题,她要保证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她先是希望每一个国民在她的国度里都有基本的权益保障,然后是所有生灵能和睦相处,天、地、人合一,万物和谐。

第1299章 论功行赏

  赵含章当然不止和傅庭涵论功行赏,也会问汲渊和明预的意见。

  问汲渊:“先生以为封明预、曾越等人为侯如何?”

  问明预,“先生以为当封为国公的功臣有几人?”

  还问了赵铭的意见,于是名单改了又改,在这个过程中朝廷并没有闲下来,赵含章留下了拓跋猗卢,赐了他一座宅子,然后让拓跋六修带上圣旨回代国。

  北宫纯已经接到带着三万户的箕澹,卫雄也被黄安找到,赵含章想要见一见这俩人,然后再决定代国长史的人选。

  在此之前,代国暂由拓跋六修代郡守之权。

  朝廷还在准备太后和傅庭涵的封典,赵含章又下旨追尊祖父赵长舆为高祖,父赵治为世祖。

  追尊叔祖赵仲舆为靖王,加封其孙赵奕为靖国公。

  封傅庭涵为赵王,赵淞为汝南王,赵永为秦郡王,弘农公主为镇国长公主,驸马傅宣为北地郡公,追封傅祗为泾原王。

  这些都是很容易确定的,等这一批封完,赵含章这才开始大肆论功行赏。

  她封汲渊为宋国公,因他出身豫州梁国睢县,梁国在周朝时属于宋国,同时将梁国改为梁郡;

  封北宫纯为英国公,这自然是因为他的英勇坚毅了,同时加封大将军,领北地诸军事。

  加封赵铭为蔡国公,升户部尚书,这是汲渊和明预共同的建议,他为宗室,位置应该更高一些。

  明预为魏郡公,中书令;祖逖为北平郡公,除领冀州刺史外,还领任兵部尚书一职;赵驹为西平郡公,领兖州刺史职。

  曾越为勇毅侯,升任禁军统领,元立为忠信侯,升任察事部正卿;陈慧娘为宣德侯,领任礼部右侍郎并国子监司业;范颖为宣平侯,升任中书侍郎。

  秋武为忠勇侯,晋工部左侍郎;季平为长信侯,晋宣威将军,左营都护;

  赵程被封为信义侯,晋礼部尚书及国子监祭酒;石勒被封为宣武侯,明威将军……

  除他们外,王导被封为宣文伯,王仪风被封为平西伯,刘琨、米策、常宁、赵宽、孙令慧、李天和、谢时、赵信、胡锦等人皆加封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