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89章

作者:浮笙闲 标签: 幻想空间 历史衍生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对他哥,虞翻是真情实感连超过高祖都敢夸,愿意拿着长矛走在前面为他哥探路,愿意让当时与军队失散的他哥骑着唯一一匹马,自己跟在后头步行,甚至为了让他哥安心,不惜口出狂言称能日行三百里。

  对他……

  孙权忍不住心里翻了个白眼。

  虞翻能跟他好好说话就是胜利。

  直臣是真的直臣,谏言也是真的什么都敢说。

  但是为什么孙权想到他就膈应?

  当他哥珠玉在前告诉他虞翻其实很会夸人也很会委婉劝谏的时候,孙权听到的是完全没有语言艺术加工的直白辛辣……

  这谁顶得住(。)

  【顺带吐槽一句,我有的时候觉得孙权对于家族宗室……他给出的信任其实完全称得上诡异地高了,高到和他面对其他事情的疑心病比起来,简直反常。

  可能是被亲哥惯得吧(。)对家里人过高的依赖和亲近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

  这位孙暠老兄,他最后的下场是解除兵权软禁,不仅没牵连到他的弟弟们,甚至没牵连到他的子孙后代……

  他的弟弟孙瑜、孙皎和孙奂,都因为很听孙权的话,成为了东吴的重臣,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他的子孙,额,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孙权托孤宗室一方的,脑子并不很好使的权臣……】

  孙权:?

  不好的预感在脑海中警铃大作,他眯起眼,坐直了身体,思维迅速回忆着后世人先前的论述。

  然后愣在了原地。

  【对,孙綝、孙峻那两,都是他的孙子。

  Emmmm,我不好评价,我只能说孙权你不计前嫌起来是真的很饥不择食、呸、“宽宏大量”啊。】

  孙权:……

  他面无表情:

  想骂他在这件事上没长脑子可以直说。

  因为他也想骂人。

第95章

  “宽待孙暠并不是什么大事。”

  周瑜敏锐地发现了身边孙权的心情,于是带着点安抚地开口。

  “他到底在成事之前就已经被仲翔劝了回去,并没有对主公的基业造成大的损害。”

  所以想要进行严苛的处罚,也没有什么特别合适的理由。而宗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共同创业的宗族之间的关系,总不能说是完全漠视亲情的冰冷。

  于是孙权还只能从宽处理,就当顺手卖给孙静一脉一个人情——事实证明对面确实惦记并且感恩着这件事情,对他也称得上中心。

  只是,“我恐怕也没想到,都隔了一辈了,血缘的关系竟然会这么强大吧。”

  孙权有些头痛地摁着额角:他不太觉得孙綝、孙峻的所作所为会收到孙暠本人言行的很大影响。

  毕竟孙暠都被他软禁了,原本未来的他估计也是因着这一点,才选择相信孙綝能够作为宗室力量的代表稳定江东的。

  可是这种诡异的巧合,实在让本质迷信的吴主眼前一黑,怀疑这种血缘上的联系是否关于强硬顽固了些。

  太荒谬了。

  【除去宗室之外,孙权所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依旧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江东士族。

  不过这次倒不是北伐不北伐的问题,而是该如何与其相处,让对面先承认孙家领导权地位的问题。】

  孙权:(闭眼)

  为什么天幕这一段,基本上都要提一些想想就觉得头痛甚至于痛苦的名字啊!

  快点结束掉这种折磨他的过程吧……

  【因为我们之前说过,孙家并不算江东的大族,相较于真正的地头蛇们来说,完全就是个暴发户。

  所以尽管有一些家族选择支持孙策,也自然会有另一部分瞧不上眼,对于孙家接管江东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消极甚至嫌弃,比如陆家和孙策之间的对立与战争。

  面对这个局面,孙策给出的方针是很干脆的杀。从物理意义上消灭不服从于自己的家族,凭借武力建立一种区域性的霸权。

  额,也就是某种意义上,陆机说的“桓王基之以武”的真实含义:正儿八经的刀架在脖子之上,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地位。

  这种做法当然粗暴,在双方实力差距的前提下也是真的好用。但是光依仗武力而忽视使用足够的手腕去收复乃至于安抚,那问题就有点大了。

  光打大棒不给糖?江东士族还没完全落寞呢。

  所以孙策最后才会落得个被刺杀的下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最后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他出乎手下众人意料地选择了孙权。】

  “?”

  刘备因为后世人这个用词而一怔,认真思考了一会,但当时重点关注北方东向,对于江东具体发生了什么并不算了解的主公最后还是没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于是略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诸葛亮:“为什么会是出乎意料?”

  “孙伯符死的时候尚且年轻,江东局势不稳,总不能在当时依旧坚持幼主即位。那么兄终弟及,选

  择他二弟难道还不够合理吗?”

  总不会当时他的属下,甚至都不能保持住对他们一脉的忠心,觉得要另扶旁支吧?

  联想到前文的宗室问题,刘备对此的态度都有点微妙怀疑了起来。

  “当然是兄终弟及。”诸葛亮摇摇头,打断了主公脑海中因为信息量不足从而走偏的猜测:“但是孙伯符还有别的弟弟。”

  “孙翊,孙叔弼。”因为兄长的原因,对于东吴内部的关系还算得上了解,他直接将那个原先大臣们最为青睐的人选抛出:“孙伯符的三弟。”

  “骁悍果烈,有策之风。”

  极简短的一句评价,但是刘备瞬间从这句话中得出了答案。

  对于当时追随着孙策的江东士人来说,下一任的主公,自然最好能和原本的孙策性情相近性格相似,那才更好相处,能够减去不少磨合、乃至于转换方针的时间。

  于是他点了点头,对于逝者带上了基本的尊重:“孙伯符虽然为人刚烈,但到底不是偏执之人。”

  他尽管没在一开始就弄明白软硬兼施的道理,却在自己切实吃了大亏,生命垂危之际,依旧果断且极具魄力地做出了转换方针的抉择:

  放弃让肖像自己,却很可能跟自己走上相似的老路,不能够在江东势力中平衡扎根下来的三弟,而是让在政治上表现更为出彩的二弟上台稳定局面。

  ——哪怕代价可能是曾经追随自己的亲近旧臣们会因此逐渐走出权力的核心。

  —

  曹操换了个坐姿,脸上的表情也带着几分感慨。

  孙家人的骨子里,难道流淌的都是接近冷峻的锋利吗?

  【这里也给孙家兄弟辩解一下:

  孙策手底下人在他开口之前没考虑过把孙权当做接班人人选,倒不是说孙策比起二弟更喜欢或者更看重三弟,甚至衍生出来孙权是兄弟姐妹中被忽视的老二云云。

  毕竟孙权在历史上第一个有记录的官职,就是十五岁被朱治举孝廉,然后被亲哥塞了个阳羡长的位置。

  嗯……东汉的孝廉,一度是要求四十岁以上才可以被举荐的。哪怕很快就被废除,像曹操那种官宦子弟,被举孝廉的年纪虽然很早但也有二十岁了。

  而孙权是十五岁,更准确一点,实岁十四。

  十四岁,是县长公务员.jpg

  啧,东汉药丸是一方面,孙策宠弟弟也是真的。】

  刘秀:……

  痛苦扭曲。

  连选拔人才的制度都崩坏了,那确实怪不得要完。

  —

  孙权:都说了我哥爱我。

  看着后世人奇奇怪怪的猜测,孙权也一时无语。

  为什么他在后世的误解听起来一大把的样子……连他哥爱他这个江东上下众所皆知的事情,竟然都还要人来特意为他证明清白……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那种情况,就是很单纯的,大家一开始默认的孙权的定位不是孙策那样的“主公”,而是孙策如果成功活下去成为江东之主之后的决策层左右手。

  属于与既有认知不相符合,大家还把他当辅助看,没考虑到还有辅助转正主这种操作。

  《三国志》写孙权早年跟随孙策左右,能够参与进孙策的决策之中,时有精妙发言能让他喟叹,以至于孙策常常在宴会上指着宾客们说“这些人未来都是你的属下”。

  有些人看了之后就觉得,怎么孙策活得好好的,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未这种话?

  然后认为是因为孙权未来接了孙策的班,所以史书在给他贴金粉饰,以证明孙权接手东吴的合法性,对于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嗤之以鼻。】

  孙权:……

  麻。

  虽然他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觉得他哥心真大,怎么随随便便什么容易惹人误解的话都往外说。

  但是直接被否认这些事情的真实性还是让孙权哽住了。

  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感慨他哥果然气度非凡,他们兄弟两感情真好以至于后世人都没办法理解,还是该哭笑不得后世人的逆反精神。

  最后脑中的思绪千回百转,好半晌他才最终拼凑好了自己想说的话语。

  孙权:比较优秀所以让人觉得在贴金还真是不好意思了……(完全没有真的不好意思)

  【唔,肯定是有这部分原因在的。但是并不完全。

  顶头上司当然是上司,但你不能说二把手就不是上司了啊?

  我寻思,为什么选择孙权,孙策临终之前就说的很明白了:“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权当时也就十八岁的样子,孙策都能坦率且犀利地点明自家弟弟在政治上的才能,这难道不就反向证明,他早就在和孙权的日常相处中发现对方的天赋技能点在哪里吗?

  那怎么发现的?你说孙权没在孙策面前多多少少聊过一些决策和政策性的话题,那孙策敢这么笃定押宝自家二弟吗?

  要是真没有,这不叫大胆这叫莽。

  那他既然发现了,兄弟感情又不差,在自己基业不稳的前提下,提拔自己亲弟弟作为股肱羽翼难道不很正常吗?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人难道不算是孙权未来的属下吗?

  司马师还有司马昭呢,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