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极人臣 第123章

作者:姽婳娘 标签: 女强 女扮男装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勋贵们来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他们在军中根基深厚,索性狠下心,让原本埋的暗线浮出水面,煽动士卒联名去击登闻鼓,去替王守仁鸣冤。普通士卒哪里知道这些弯弯绕绕,就算是寻常将官对《大明律》也不会熟悉到这个地步。这是文官侵夺武将职权的办法,武将不通文墨,就必须要文官来辅助。这一群军士心思淳朴,他们只知道,王守仁帮他们拿回了粮食,拿回了月银,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本事也越学越多,是堪比神仙的青天大老爷,朝廷怎么能把这样的好官关起来呢?他们要去向天子鸣冤,求皇上放过王郎中。

  他们是为救人而去,天还未亮时,上百人浩浩荡荡地走在了大街上。镇远侯顾仕隆因公外出,谷大用呆在宫中,得知消息时,都是大惊失色。他们快马加鞭,去将人劝了回来。登闻鼓虽然没响,可影响已经造成了。结党营私的屎盆子,已经扣在了王守仁的脑门上。

  李东阳已经是焦头烂额了,他们比谁都明了王守仁的重要性,可这时越是保他,反而越会引来政敌的攻讦。特别是,文官也不是铁板一块,看不惯他们的人,也不是没有。

  他思来想去,决定借职权之便,去都察院监见王守仁。沉沉的夜中,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李东阳身披斗篷,行走在腥臭的监牢中。此时已是初夏了,可对老者来说,这等阴暗潮湿之地,还是让人难以忍受。

  他咳嗽了几声,忽然想起了去见李越的那个晚上,他也是拎着一盏羊角灯,走在这望不到尽头的路上。他在总角之年就登天子堂,如今却已是白发苍苍,半截身子入了土。这段时日连遭打击,即便心智坚毅如李东阳,也生灰心之感:“日后寿数终了,于阴司望乡台上,回首前尘,只怕是一生劳碌一场空。”

  狱卒听到他的叹气声,不敢相询,只说:“您小心脚下。”

  李东阳很快就来到了王守仁的监牢。他将灯笼慢慢提起,淡黄色的烛火在漆黑中照出了王守仁的身影。这位小友肃然危坐于乱草之中,察觉到灯火后,他霍然睁开眼,双目湛然若神。李东阳为他的神态所震,心中犹疑如潮水般退去,尔顷方道:“伯安真高士也。”

  王守仁看到他,眼中浮现了笑意,他道:“原是李先生到了。”

  李东阳道:“伯安身陷囹圄,竟是丝毫不忧不惧吗?”

  王守仁笑道:“吾心自有光明月【1】,何惧尘世忧与怖。”

  李东阳不由与他相视一笑,他道:“但明月不可只照一人,当照万民万世。”

  王守仁一愣,他如今被关在这里,哪里还谈什么万民万世,他想了想道:“李先生可有策教我?”

  李东阳说出了早就想好的话:“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时运不济文运济,与其在此枯坐,何不著一二兵书,以传后世。说不定,这是伯安你的脱厄之机啊。”

  王守仁恍然,他道:“也好,也好,人活世上不过须臾而已,如能立德立功立言,方能称不朽。若真能理传后世,是生是死,又有何差别呢?”

  居庸关的客栈中,郭良不敢置信道:“所以,就那么短短十来天,王守仁真就写出一本旷世兵书来了?”

  董大道:“对啊,京中文武传阅,个个都十分叹服。听说,就连圣上都起了爱才之心,不忍杀此旷世奇才,只是将他贬去了岭南。”

  郭良道:“岭南?那可是个好地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啊。”

  董大道:“可岭南除了荔枝,还有倭寇。”

  郭良悚然一惊,他只是贪生怕死,却并不傻,他喃喃道:“真是一盘大棋啊……”他忽然回过神来,自己原也是棋上的一粒子,李越应该也是,圣上对他们又是何种态度呢?

  他不敢直接问自己,而是道:“不知宣府那位,京中对他的议论如何?”

  董大翻了个白眼:“那简直要吵上天了,我们东家都要愁死了,幸好碰上了郭少啊。”

  董大举杯笑道:“来,我敬郭少一杯!”

  郭良只得跟着笑:“客气了,客气了。”

  他在心底暗自咋舌,老姑婆凶归凶,眼光却是一等一啊。第二日,郭良和董大到了宣府。

第227章 千古团圆永无缺

  我不信苍天真的没长眼。

  直到半夜, 几人才在郊外会面。郭良一见李越一行人,吃惊的神色就摆在脸上,连压都压不住。他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一篇话都撂在九霄云外去了, 脱口就是一句:“你们这是干什么了, 怎么一个个都同鬼似得。”

  郭家的管事忠伯又出来描补:“诸位真是劳苦功高、劳苦功高。”

  刘瑾翻了个白眼,张彩撇了撇嘴, 时春沉浸在思绪中,月池也早就没有在藏春园怼人的兴致,她问道:“东西呢?”

  郭良招了招手,一群人抬了胭脂盒上来,将胭脂揭开, 露出其下淡黄色的硫磺粉末。月池的嘴角抽了抽,她道:“真是妙计。”几个人七手八脚地倒, 最后才堪堪凑出一箱半。而一旁的董大也招了招手,却抬了三大箱火药上来。张彩霎时瞪大了眼睛,刘瑾也在吃惊之下,仔细打量董大的容貌,这才勉强认出来:“嗬,原来是小董。妆扮成这样,我都一时没看出来。”

  董大拱手一礼道:“刘太监清减不少啊。”

  郭良的到来在月池的预料之中。瑞和郡主心智坚毅, 既然已经出手,就断不会走回头路。她的年纪决定她不能再等下一个机会, 必须要孤注一掷。但董大和他带来的三箱炸药的确超乎了月池的预料。时春十分欣喜,她难得展露笑颜:“有了这些,不知能做多少梨花枪和蒺藜雷。”

  月池怔了一会神儿, 她的面容依旧平静, 问道:“可有别的什么话带来。”

  董大摇了摇头, 他拱手道:“主子说,您都明白。”

  他又问:“您可有什么话要带回去?”

  月池举目远朓,夏夜中的北斗七星闪闪发亮,她勉强扯出一个笑来:“不必说。他也是知道我的……”

  张彩定定地看着月池,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当然能猜出董大的来历。想来是负责北直隶地面查探的锦衣卫番役,作为朝廷专管一方的探子,早就有了明面上的身份,将地皮全都踩熟,所以才能越过重重关卡将火药带到宣府来。而在这种时候,还能拿出这么多火药的,只有宫中御马监。

  他心里很清楚,李越分明对皇上无情,她对哪个男人都没有那种心思,因为她给自己的心压上了太多包袱,都步履维艰了,哪里还有心思去谈男欢女爱。但在这个时候,他又分明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有远超常人的默契。

  可世上怎么会有这种默契?张彩暗道:“你明白我,我知道你。你要往南到海角,我要向北至天涯。我知你的去向,你明我的归宿,可是我们谁都不会回头,谁都不会稍稍妥协、改换方向,尽管都知道别后就是永诀……不,皇上还是希望李越能活着的,可是李越呢?她是怎么想的?”

  他猜不透她的心思。张彩忽然想到了自己,他苦笑一声,真是丈八的烛台,照得见别人,照不见自己。那两个是怪胎,他也不是正常人。当一个男人明明猜不透一个女人的心思,还会为此天天苦思冥想时,这个男人就没救了。他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往悬崖去,可还不是头也不回往下跳。

  东岳庙中,折腾了大半夜,大家是又累又饿。桌上摆着一大盆水捞饭,张彩和刘瑾就着红艳艳的鸭蛋黄吃,一人吃了一大碗。时春还处于云里雾里,她拿着王守仁所著的兵书不肯动箸:“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可这书越难得,那些嫉贤妒能的人,应该越是不放过王郎中才是。怎么会……”

  月池抿了一口香薷饮,答道:“那些毕竟是武将出身,玩弄文墨还是差了些。《大明律》律条虽多,可归根结底不过是三种法。”

  张彩是文官出身,可他也没听过这种说法,不由问道:“是哪三种?”

  月池道:“道之法,俗之法与术之法。所谓道之法,即维公道义理之法,譬如《大明律》中对逃狱罪的规定‘若罪囚反狱在逃者,皆斩。同牢囚人不知情者,不坐。’可以看出,道之法对适用对象的认定,对处罚的办法,规定得都是非常明确。所以,将官逃狱一案,他们皆难从判例上来驳斥,只能从找证据中入手”

  张彩想到那一晚的血腥屠杀,心头仍是一紧,他听月池又道:“俗之法,即礼教良俗之法,常与伦理挂钩。俗之法的规定也很明确,比如通奸罪,奸夫淫妇各杖八十。可既与人情挂上了钩,就免不了因地制宜,依情况而断。什么样才算通奸,除非当场捉奸在床,否则都难以完全断定。特别是事涉贵胄,调停的空间就更大了。”

  时春挑挑眉:“这就是他们构陷谢丕和贞筠失败的原因?”

  月池点点头,她道:“对,那一群蠢材,他们用来构陷王先生的是术之法。术是指权术,乃是上位者平衡朝纲的手段,所以术之法的规定非常不清晰。就说结党罪,‘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可是否知情,不就是拷打时一句话的功夫吗?”

  张彩恍然:“决定权就落在了圣上手上,圣上可以依自己的心意来判定,究竟是否要杀。他要是想保,知情也可以变成不知情,可他若是想杀,不知情的也必须得知情。”

  月池颌首:“所以,王先生必须箸兵书,只有让圣上看到了他极大的用处,才会冒着开罪勋贵的风险,一定要保他。而我在最近惹出这么大的事,勋贵们只会想人都流放了,还是算了吧,关键还是要来害我,如此也就不会穷追猛打。”

  张彩不语,刘瑾夹了一筷子抄豆芽,边大嚼边道:“不不不,他们还是成功了一大半。他们用此罪,就是为了让爷不再全信王守仁,将他赶出京军。他们做成了啊。京军把他视为圣人,可哪个天子敢用活的圣人?就连那孔老夫子,不也是死了许多年,才出名的吗?你只是让他们没有直接一棍子把人打死,但是只要王守仁出了京,再继续追杀不就完了。”

  时春没好气道:“你倒是熟练得紧啊。”

  刘公公又开始啃泡鸡爪:“嘿,本来就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月池却道:“可皇上还会保他,因为倭寇之事还要用他。”

  刘瑾道:“前提是他不作死。要是作成你这样,坏了根本大法,皇上即便有保人的心,也无保人之力。”

  时春喝道:“你瞎说什么,她坏什么根本大法了。”

  刘瑾冷笑一声:“文武制衡,不就是圣上的根本大法吗。这股妖风不能长,如若一个七品巡按靠玩弄律法,就能斩杀近百位武将,那这天下,究竟是谁家的天下?我就盼他们能卖大力气,拖久一点,拖到鞑靼人打过来。不然,全部都要玩完。”

  面对张彩眼中一闪而过的惊色,月池拣了一个梅子道:“他会拖的。空出的官位越多,越有利于圣上安插上自己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利益又是一致的。”

  刘瑾略略展眉,他这些日子都准备另辟蹊径了,此刻又稍稍定了定神,他疑道:“可他还能怎么拖?”

  月池摊手:“这就不是我们该操心的事了。他什么事做不出来。”

  刘瑾撇撇嘴,他道:“也是噢。”

  月池连杀数将的消息传到京都后,所有人都惊呆了。自开国以来,还从未有哪个臣子能做出这样的惊天血案。这一回,绝大多数的国公和侯爵都站在了同一阵线。就连较得朱厚照看重的成国公朱辅,英国公张懋都上奏请求提李越回京受审。即便是得了官位的平民武将也觉不寒而栗。他们私下都道:“虽说人没了,我们就能上位,可这也太吓人了,万一我们做得也不合他的意,那不是也会让我们来一场逃狱?”

  内阁四公为此也是头痛不已,他们保住了王守仁的命,又上本要求在勋贵、武职世袭之前添加比试环节。世袭将官的继承人如不能在比武取胜则不能袭替,而勋贵如是草包,虽不能抹去爵位,但也要将每年的禄赐减半。

  不少文官都叫好,大家都是靠科举考试一步步升迁上来,凭什么有的废物能靠祖荫就高他们一头,还把王守仁这样的栋梁之材都逼得去蛮荒之地,也该让他们付出一点代价了。这正是朱厚照喜闻乐见的,他立马就批准了。李东阳等人本来以为,接下来只需要应对勋贵们的纠缠就够了,可没想到,李越又折腾了这么大一件事。

  内阁衙门中,阁老们又开始围坐品鸭屎香。茶是香煞人,入口回甘无穷。事却是太棘手,闹得人坐立难安。刘健砰得一下将茶盏磕在桌上,他是真心实意地发问:“他是不是疯了?”

  谢迁刚把儿子捞出来,一口气还没放下去,如今又吊了起来,也是发愁,他道:“事缓则圆呐。这样的大事,他怎么能这么做呢?”

  李东阳一直如泥塑木雕一般端坐,他脸上的皱纹就似干枯的树皮一样,他缓缓道:“兴许,他是觉得,再从长计议也无法让这些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干脆……”

  杨廷和资历最轻,他秉承的原则一直是多干事,少说话。此时,他已经把李越的奏本翻了七八遍了,他将那一叠叠盖满血手印的状纸摊在了桌上。他道:“难怪宣府卫所中军户能从洪武年间的十万,减少到如今的三万。难怪朝廷每每挪用京官俸禄去补军费的缺,却始终补不上这个大篓子。原来是为这。”

  谢迁叹道:“听说,他一两纹银都没留下,全部都发放了出去。”

  刘健无奈道:“他是在为民请命,可也是在坏朝纲之法。他完全可以提交三法司会审,即便不能全部处置,也能处置一二……”

  刘健说到最后自己都说不下去了,他拍桌子道:“何必要为一群人渣铤而走险。他明明可以大有作为,为何非要干这种不过脑子的事!”

  杨廷和道:“李越天生有一股拗性。年幼时能为方氏弃前途,后来能为保诸位弃高位,如今自然也能……事到如今,只能往这群人罪有应得、一朝事发,密谋造反上运作。”

  刘健道:“即便如此,他也不可能像以中那样全身而退。”以中是谢丕的字。

  谢迁哎了一声道:“那和伯安去作伴也不错啊。说来伯安是李越的座师。他们师生还能相依为命。等待东山再起之日。元辅,您觉得呢?”伯安是王守仁的字。

  李东阳微微颌首:“就这么办吧。尽量拖延,如有与鞑靼一战的胜利,事情更易解决。”

  刘健不得不泼冷水:“可万一,要是输了呢?”

  李东阳缓缓合上眼:“我不信苍天真的没长眼。你忘了,伯安毕竟是他的座师,伯安年少时曾游历九边各地。我们看到的《武略》都不是全本。”《武略》就是王守仁所著兵书的书名。

  杨廷和恍然大悟:“难怪,是最后一章,圣上发给我们传阅时,特地截去了最后一章!”

  李东阳道:“看他的造化了。”

  东暖阁中,朱厚照拿着王守仁的兵书若有所思,文士为何普遍修养较高,因为他们的培养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制度。他们读得书都是四书五经,考得试也是统一标准,照这样的模范培养出来,虽不至于个个是能人,可滥竽充数的白痴也混不进官场里。

  但武将不一样,全国上下的武学没有统一学习资料,没有固定的上升途径,一切都是混乱的,不规矩的,所以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破事。如果能统一军队训练的科目,统一他们的文书课,是否会好上很多?可那群兵痞子,让他们看这样的书,他们也看不懂。朱厚照腹诽道,说实在的,朕读有些章句都觉得有点勉强,有点墨水的人就喜欢拽文,反而失了实用。

  朱厚照心念一动,白居易作诗都能做到老妪能解,何况此物,让谢丕和董玘来改写成大白话不就好了。他想到此终于眉头舒展,一旁的高凤忙逮住机会道:“爷,进膳的时辰快到了,龙体为重啊。”

  朱厚照道:“那就传吧。”

  头蒙白布的小太监鱼贯而入,上了一桌的淮扬菜。朱厚照怔怔地望着切得整整齐齐的三层玉带糕,喉头滚动了一下,终于溢出了一声叹息。他指了指糕点道:“把它供到佛前吧。待会儿朕要去做晚课。”

  高凤应了声是,忙端了下来。他暗自咋舌道,爷对佛老之说,倒是越发笃信了,看来以后要往这上头做文章了。

第228章 热血千年啼杜宇

  他的道,和他的道是南辕北辙的。

  这段时间, 关于李越的大案就有两桩,先是一众人受武定侯、三关镇御史奚华和大同御史胡靖指使,到都察院去状告李越杀良冒功、残害百姓。都御史张缙负责主审此案。张缙可是一员干将, 在朱厚照做太子时, 他就奉命去四处办差,负责过疏浚河道, 赈灾事宜,办事能力极强。

  这样一位耳聪目明的能吏,本就对李越在宣府的作为心中有数,又岂会轻易被蒙骗。他眼见,这群人目光虚浮, 浑身干瘦,言谈举止没个章法, 可却能坐着马车到都察院附近,还能交上来一张写得花团锦簇的状纸。

  张缙一下便起了疑,他将这些人先分开关押至监牢中,一个个地提上来刑讯,要求他们在大堂之上多次重复李越的罪状。这群二流子来之前,是被好好教了一番话的。可是不是每个人每次都能把谎圆得天衣无缝。特别还是在公堂上,在一班衙役的虎视眈眈下, 这群人心里有鬼,说着说着就开始颠三倒四, 自相矛盾。张缙本来还打算诈一下他们,谁知到了最后连诈都不用诈。他们自己就漏洞百出了。

  到了最后,张缙将所有人召集到了公堂上, 一一指认他们供词的矛盾之处。他朗声道:“一个说李越夺赵家田产八十亩良田, 一个却说是夺了一百亩。一个说李越杀申家屯村的良民冒功, 另一个却说是杀陈家屯村……你们都说自己被李越害得家破人亡,可有多人目睹,你们是坐马车进得京。”

  这篓子太多了,一群人哑口无言,张口结舌。张缙厉声喝道:“你们究竟是受何人指使,上京诬告朝廷命官,还不快从实招来!”

  这些人来之前是既收钱,又吃吓,此时怎么敢认,只能一口咬死自己说得是实话。张缙于是对他们用杖刑,可这些人都是违法乱纪的老手了,挨几十板子根本不在话下。张缙没办法,只能大刑伺候,可刚伺候了一天,就有人弹劾他屈打成招,包庇属官。张缙十分气愤,深觉这群人简直是其心可诛。他正准备上本自辩,可没想到,有人的动作比他还快。

  瑞和郡主之子替母亲上本,言说李越并无私夺民财之恶行,他目前所用的军费,都是郡主所出。这就相当于过了明路了。许多人都知道,瑞和郡主虽然身家丰厚,可也拿不出这么多钱。许多人也都能揣度到,李越所取的银两,究竟是来自何方。

  可关键是,因为这些银钱来路不正,苦主不能直接去申诉,只能将其托词为民财。然而,来告伪装的百姓露了马脚,瑞和郡主又主动跳出来承担责任。这下闹得,让武定侯辩也不是,不辩也不是。他要是站出来说,这些钱都是他的,他就要解释,为何他会在宣府有这样丰厚的家产。他要是指责这些银两都是瑞和郡主贪污所得,那都察院就有由头顺藤摸瓜查下去,那死老太婆肯定马上就会把他卖了,还能把罪名推得干干净净。

  反正无论怎么着,私夺民财的罪是落不到李越头上。既然这桩罪是子虚乌有,那么其他罪名也属存疑状态。三法司目前就是要深挖到底,找出幕后主使。

  武定侯本来是想借民意将李越拖下马,可没想到瑞和郡主横插一杠,反而是他自己陷入到了泥坑里。他日日数星星、盼月亮,就等着朝会上,李越因滥杀将官被判斩刑。人死如灯灭,他都因这样的大罪死了,谁还会管他之前的诬告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