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国医无双 第60章

作者:老胡十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轻松 穿越重生

  刘副厂长的爱人起身,“上次的事本该亲自感谢小清同志,但那天我们去杏花胡同你婆婆说你在区医院还没下班,家里只有孩子在家,我们也不敢耽误,就先回来了。”

  “红旗,快起来,给清阿姨帮你看看,哪儿不舒服,啊。”

  “清阿姨。”

  清音将三根手指搭到他的桡动脉上,细细的把起来——如珠走盘,应指圆滑,是典型的滑脉。

  “滑脉?”刘副厂长的爱人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记得自己第一次知道滑脉这个词,是婚后第八年,她因为两个月没来例假,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去看母亲帮忙找的老中医,当时那位大夫就说她的脉是滑脉。当然,后世只要是看过几集古装剧的人,对“滑脉”也不陌生,因为后面总会跟一句“恭喜皇上,娘娘有喜了”。

  “小清,红旗真,真是……滑脉?”可红旗是男娃啊。

  清音哭笑不得,“嫂子您想哪儿去了,滑脉不仅是孕脉,也是主痰饮和食积的,你家红旗经常有抽风咳喘的老毛病,说明他体内痰饮就比一般人多,最近又被汤汤水水瓜果奶粉的滋补,脾胃运化不了,全都集聚成痰……”

  “那痰不是应该在肺上吗?怎么孩子还总说头晕,叫恶心呀?”

  清音让刘红旗伸出舌头,“你看,舌苔白腻,这就是痰饮和食积的表现。”

  又翻开孩子的上下眼睑,闻了闻孩子口中的气味,确定没有食物的腐臭味,也没有嗳气,清音才可以肯定是单纯的痰饮作怪,“大家所说的痰,其实是从咽喉嘴巴咳吐出来的痰,这是狭义的痰,咱们中医上说的痰饮其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因为聚集的部位不一样,表现也不一样。”

  “像红旗吧,聚集在肺上就会出现咳喘咯痰;聚集在脾胃就是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还老觉得肚子闷闷的;聚集到心脑,蒙蔽清窍就会头昏,严重还可能出现胡言乱语……所以,古人常说‘怪病多由痰作怪’。”范进中举也是这么来的。

  刘家两口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小清大夫可真厉害,不仅看得准,还解释得明白,让他们这外行都听懂了。

  “咱们卫生室的药也是齐的,我给孩子开个方子,你们先抓三副回来给他吃,应该能见效。”

  刘家人赶紧答应,找来纸笔,清音边写,她在一边默念:“苏子,半夏,厚朴,肉桂……呀,就这么点?”

  一共才九味药,她记得自己以前保胎抓中药,每次都是二三十味,有时候一锅都煮不下呢!

  “药贵精不贵多,更何况孩子底子弱,吃多了也不好,先吃三副看看。”清音也没走,一直等到刘副厂长去找白雪梅加班加点的把药抓回来,熬好。

  也是赶巧,这边药还没出锅,那边刘红旗又发作起来,看着比那天那场还吓人,两口子急得不行,也不管药烫嘴不烫嘴,直接给孩子灌下去,没想到药刚入口,大概也就半分钟的功夫,孩子居然就恢复如常了。

  “昨天可是在炕上抽了十几分钟哩,老刘这药有效啊!”刘副厂长的爱人激动不已。

  刘副厂长也见过儿子发作的样子,以前每次都要持续几分钟,“行,那就再喝点。”

  于是,刘红旗又被灌了半碗棕黑色的药汁,他皱着鼻子,“妈妈好苦呀,我要吃杏干儿。”

  女人有点心软,想给他两颗甜甜嘴,刘副厂长板着脸,“不行,你清阿姨说了吃药期间要忌嘴,酸冷甜的不能吃,再说你这毛病就是贪吃才加重的……”

  刘红旗扁扁嘴,但到了晚上还是乖乖又喝了半碗药。

  第二天下午,又到他经常发病那个点,两口子惴惴不安等到天黑,他都没发。

  第三天,第四天……一直等了六天都没发,只是在第七天傍晚喘了一会儿,但脖子上的青筋小蛇再也没有出现。

  一直到三副药吃完好几天了,刘红旗都没有再发过,这可把刘家两口子高兴坏了,孩子被那病折磨这么多年,人都住进省城最大医院了愣是没治好,现在小清大夫开了三副药居然就好了?!

  两口子觉着,上次送的礼也太轻了,这可是他们一家子的救命恩人呐!

  当然,这都是后话,且说清音当天刚从刘家出来,就见顾安双手插兜的等在门口,显然是看见她被刘副厂长叫走,就一直在这里等着她。

  “今晚我要去海城一趟……嗯,有没有什么要带的东西?”

  “是你哥的事有眉目了?”

  “不是,陪陈专家去出差。”

  也是,他现在可是保卫科正式职工,随行保护厂里的重要专家,这是工作任务。李科长能把这么长脸的工作安排给他,其实也是在给他机会,只要不出岔子,回头领导们一说起厂里的能人都得提他。

  清音也不是扭捏的人,认真想了想,“我想要两罐洗发香波,不拘什么牌子。”肥皂洗头发,她真的受够了,每次洗完头发都炸毛。

  “好。”

  “如果看见沐浴露的话,给我带点,嗯对了,还有电热毯,看见的话也给我带一条。”这才准备进入十一月,清音就发现不烧炕是真的冷,春天她还信誓旦旦的跟顾妈妈说以后都不烧炕了,她用电热毯就能扛。

  好嘛,等电热毯买回来,她就会发现,石兰省的冬天会收拾每一个嘴硬的人。

第036章

  当天晚上,刚吃过晚饭,厂里出动一辆捷克牌面包车,把顾安给接走了,至于车上还有哪些人,清音也没去看,更不会瞎问。

  倒是顾安这次出差,成为杏花胡同的重大新闻,被热烈讨论了好几天。

  要是放以前,顾安去哪儿,跟谁一起,大家压根不好奇,不关心,可现在,那可是厂里的面包车接走的,顾大妈都说了,这是出公差!

  出公差呀,一线工人哪有出公差的机会?柳技术员至今还没出过公差呢!

  顾安这小子,是真要往领导干部的路子上培养了,这可真是让有儿子的邻居们羡慕红了眼睛,有闺女的则是悔青了肠子,直夸清老爷子慧眼识珠,人给老闺女挑的,真就是最好的。

  反观清慧慧,大家摇头。现在谁不知道她跟柳志强处对象啊,偏偏柳家还要欲盖弥彰,不承认也不否认,以为还想骑驴找马,其实败的是他们家的口碑。

  这没对比就没伤害,工人是光荣,可哪有干部吃香?大家心思各异,但对顾大妈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尊重,羡慕。

  加上顾大妈挺长一段时间不去捕蛇了,大家也没那么怕她了,一来二去,顾大妈居然成了杏花胡同人缘最好的老太太。

  清音知道后,只是笑。这是老太太该得的,原书中这个时候,她已经因为捕蛇截肢了,还在坚持去保护小清音,给小清音送吃送喝。

  不过,顾安不在家,也不影响她们娘俩吃香喝辣。进了秋天后,她们又去过独山村几次,摘回来的野板栗和山核桃都有十几斤了。

  “今天咱们就吃板栗红烧肉。”刚剥出来的板栗是金黄色的,失水后稍微干皱在一起,这样生吃都很甜。

  清音一面吃生的,一面指挥顾妈妈把五花肉切成拇指大的小块,准备好配料,她到时候直接上手炒就行。

  别说,这几个月的锻炼,顾妈妈做菜手艺依然一般,但切菜技术大有长进,只要清音说想吃啥,她就知道怎么切,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吃过中饭,趁着天气好,俩人又把铺盖抱到院里晒晒太阳,不然晚上盖着都是凉的。

  “安子一走,这天气可越来越冷了,也不知道他啥时候才能回来。”顾大妈一边拍被子,一边叨叨,“你说这人吧,在你跟前的时候,你嫌烦,不在吧,又怪想的。”

  清音深以为然,这才几天,她都有点想念顾安了。他在,这家里好像也没什么特殊的,但他不在,就少了一个说话的人,连小白都没以前活泼了。

  “不过啊,我还是希望他多在外头待几天,在领导跟前好好表现,咱也不图当官,只要他知道上进就好。”

  “哟,顾大妈,过来晒被子呐?”后院的小张哥从前头过来,主动咧着嘴打招呼。

  搬过来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挺喜欢他的,因为他总是笑眯眯的,看见大爷大妈们干活都会搭把手,有时候看见清音一个人吊水,也会顺手帮一把,平时开车出远门啥的,有胆子大的还会请他帮忙带点外头的山货回来。

  因为他经常走南闯北,天南海北的东西都能碰上,现在城里缺的什么鸡蛋腊肉熏鱼之类的,他多少能搞到点,而乡下人紧缺的烟酒糖茶,他在城里生活也有点门路。

  刘大以前也搞这些,但他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只去鬼市交易,也从不给大院邻居寻方便,有他这个“反面例子”在,小张哥在大院的人缘非常好,就连顾大妈都喜欢他。

  “哎呀小张出车回来啦,顺利吧?”

  “顺,接下来能休息两天。”

  “这敢情好,我就羡慕你这样会开车有技术的。”顾大妈聊了两句,忽然好奇道,“你媳妇儿啥时候过来?”

  小张红着脸,“快了。”

  他跟对象结婚好几年了,一直都是两地分居状态,现在的问题在于他不可能调离钢厂,而老爹身体不好,媳妇儿又必须留在老家照顾,这不一耽搁就是好几年,年前终于说动老头子,同意秋收后带着孩子媳妇儿来这边生活,到时候他就是孩子老婆热炕头的人咯。

  结婚这么多年一直只有个闺女,他倒不是一定要生儿子,而是心疼媳妇。

  他母亲早逝,由父亲一人带大,父亲脾气古怪,一般人都相处不来,媳妇儿在老家也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要是能随迁过来,哪怕媳妇啥也不干,他也能看着点,少受老头子的气。

  顾大妈笑着打趣两句,小张哥几乎是落荒而逃。

  “这小伙子人不错。”

  清音不解,她对小张哥的印象一般般,热心倒是真热心,可吊水这点小事她一只手都能完成啊,除此之外也没别的接触,“您怎么知道?”

  “我的眼睛还没看错谁。”

  好吧,清音好笑,正打算拿本书来树荫下看,秦嫂子急慌慌跑来,“小清走,带你去个地方!”

  “哪儿?”

  “小河边。”

  清音不解,看向顾妈妈,就见顾妈妈脸上也迸发一种罕见的亢奋,压着嗓子问:“今儿开了?”

  “开啦开啦,我也是刚才娘家嫂子来说的,赶紧的,咱们跑快些还能遇到好东西。”清嫂子穿了一件巨大的旧军大衣,手腕上还挎着一个巨大的竹篮,这哪是去逛街,就是去进货呗。

  “音音别愣着,赶紧走,换件有口袋的衣服,篮子我来挎。”

  虽然她们是压着嗓子说的,但大院就这么大,其他人听见也纷纷效仿,尤其柳老太,一张苦瓜脸都笑成了窝瓜,她最贪心,直接拎两个竹篮,出门直奔北城片区。

  清音也没骑车,就跟在大家身后,没一会儿终于搞明白为啥大家这么兴奋了。原来是书城市的老规矩,每逢初一都会赶庙会,但自从风波开始后就被取消了,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是压不住的,这两年陆续在以前赶庙会的地方形成一种能在白天开的黑市。

  一开始管得不严的时候,是每逢初一都有,后来严起来之后,停了好几个月,据说今天小河边这次就是在停了八个月之后的首次开张。

  清音以前看年代文一直听“鬼市”,以为黑市都是晚上开的,哪里知道现在的书城市居然白天也能开。

  不过,看大家伙的兴奋程度也知道,自己今天遇上纯属巧合,不能代表常态。

  几人赶到小河边附近,已经有许多跟她们一样打扮的男女往里挤。清音一看这架势,连忙拉住顾妈妈和秦嫂子,提醒她们把身上值钱的东西藏好,小心点。

  这年头,丢一分钱都是巨大损失。

  等大家藏好随身带的钱和票,这才随着人流往里去。这个时候的黑市,衣食住行玩乐,那叫一个全面,一个眼花缭乱,清音的眼睛压根就不够用,而人们买东西也来不及砍价,因为你不买后面的人会买,但凡犹豫一秒这个东西就不是你的了。

  清音紧紧搀着顾大妈,走过了卖馒头花卷的,卖衣服的,卖鞋子的,径直来到卖布料的地方,她指着一堆藏青色和蓝色的棉布,也不讲价,直接扯了五米。天冷了,正好给顾妈妈做身厚实点的衣服,她现在穿的旧棉衣还是七八年前的,里头的棉花都早黑了,保暖性能大大降低,“咱们找找看哪儿有棉花。”

  顾大妈咋舌,“你买这么多干啥,买你一个人的就行,安子不用管他。”

  人太多,跟打仗似的,清音也来不及说是给她做,直接拽着她就往下一个地方去。

  而最最拥挤的,当属卖肉的无疑,无论是猪肉牛羊肉还是鸡鸭鱼,那都是水泄不通。好容易才开一次,清音只想买过冬的刚需品,也不让顾妈妈停留,径直往前走。

  幸好,过了卖肉的地方,后面就松散不少,看去都是些卖手表、皮鞋和人造革产品的,价格偏贵,也不是刚需,清音也不感兴趣,继续往前走。

  “小秦媳妇儿她们还在后头吧,要不等等她们?”

  “不用等,大家各走各的。”一等万一等出事怎么办,清音总觉得今天这个“自由市场”开得很不对劲,她觉得太过巧合了,都被取缔一年的集市忽然又开起来,她想到后世一个名词——钓鱼。

  但愿是自己想多了吧,清音也不敢耽搁,迅速溜达一圈也没找着棉花,知道这个季节的棉花那是比油还珍贵的刚需,“算了,改天去门市部排队吧。”

  她刚拉着顾大妈挤出头,从那边的一座小石桥上走过去,就见左边的小巷道里迅速冲出来一辆自行车,要不是清音动作快,直接就撞顾大妈身上了。

  清音刚想发火,自行车上的人却认出她来:“清音,你们怎么在这里?”

  原来,是裹着破旧军大衣,包着灰头巾,还蓬头垢面的苏小曼。

  不过,双方都来不及寒暄,小巷道里就有一群人往这边跑,“是便衣,快上车!”

  清音先跳上前面的大杠上横坐着,顾妈妈也跳上后座,车子顿时“嗖”一声冲出去,清音将刚买的布料藏到自己身上,塞出一个“大肚子”,顾大妈则将竹篮一把扔进小河里。

  后面的人倒不是冲着她们来的,到了桥头把里头的人一堵,正门那边也传来哨声和人群骚动声,清音就知道,她们今天是跑对了。

  路上遇见盘查的,清音就装怀孕,幸好这年代三个人骑一辆自行车也不算稀罕事,随便问两句就放她们过去了。

上一篇:大佬心魔都是我

下一篇:鬼怪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