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安国公提心吊胆地跟在郑太后身后。
进了景阳宫内殿,郑太后挥挥手,所有宫人都退了出去。
安国公立刻摆好挨骂的姿势,动作熟练得让人心疼。
郑太后见他这副模样,愈发恼火,劈头盖脸地臭骂了一顿。
骂过了,该解决的问题还得解决。
“哀家立刻写一封信给韶华。”郑太后自己都没察觉到,叫起姜韶华的闺名是何等亲切:“这图纸是她献上来的,让她立刻再献一份来。”
“等图纸到了京城,你立刻召集翰林学士仿制图纸,这点差事要是还办不好,你趁早滚出朝堂吧!”
第189章 孝敬
郑太后的书信,八百里加急送到南阳郡。短短八天,就送到了南阳王府。
其实,在郑太后的书信来之前,姜韶华已先一步接到了京城送来的消息。
祖父南阳王撒了大把银子出去,在朝中广结善缘。如今南阳王故去,留下的人脉和遗泽还在,陈长史一直在暗中维护这些关系网。有关朝堂动向的消息从来都是最快的。
“陈长史,这是太后娘娘的来信。”姜韶华意味不明地笑了笑,将信给了陈卓。
陈卓迅速将信看了一遍:“果然是索要图纸。”
姜韶华挑眉一笑:“这图纸当然要给。不但要给,还要给得迅疾大方。工房里有现成的图纸,拿十份送去。还有,将我们南阳郡工房制好的新式辕犁,也送四十具去京城。”
“如此,也省得再和工部扯皮啰嗦。可以直接将样品和图纸发到各州,进行仿制。”
陈卓对这个主意大为赞赏:“郡主这一招甚妙。”
南阳郡需要郑太后庇护,所以,讨好郑太后是必要的。连金佛都送了,也不差图纸和新式辕犁了。
姜韶华笑着嗯一声,提笔写了一封回信,信中措辞亲密而依恋,充分展露出一个小姑娘对长辈的孝顺敬爱。
……
这封信连带着十份图纸和四十具新式辕犁送去京城。
一来一回,不过是大半个月的功夫。
郑太后接到姜韶华的回信,别提多妥帖了。看完之后,眉头舒展:“韶华这丫头,聪慧伶俐得很。光是图纸就送了十份来,还有四十具样品。”
赵公公立刻笑着接话茬:“郡主这是懂太后娘娘所想,急太后娘娘所急。”
赵公公自少读书,颇有些才学,确实会说话。
郑太后去了一桩心事,又被赵公公哄得开怀,笑着说道:“过些年,哀家得为她挑一个好夫婿。”
赵公公忙笑道:“有太后娘娘保媒,郡主定能嫁一个如意夫婿。奴才斗胆,以后写信给郡主请安的时候,得将这个好消息透露给郡主,也能搏郡主一笑。”
郑太后又是一笑。
安国公府里,收到十份图纸和四十具新式辕犁的安国公,此时也是开怀而笑:“南阳郡主行事真是敞亮。这四十具新式辕犁,简直是雪中送炭。”
“来人,立刻去翰林院,请五位翰林学士来郑府仿制图纸。”
郑宸今日休沐在家,亲眼见了这一幕,心里暗暗惊诧。
姜韶华麾下何时多了这等能人。
前世,南阳郡从未传出什么新式辕犁……等等!郑宸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张少年脸孔。
莫非这新式辕犁图纸,是出自崔渡之手?所以,姜韶华才处处维护?崔渡去田庄当差,莫非真有几分能耐?
“子羡,”心情大好的安国公,笑着看向儿子:“这位南阳郡主,确实不同凡响。只看这一回行事,就足以令人称道。”
郑宸听着父亲称赞姜韶华,心中涌起隐秘的骄傲:“郡主当然与众不同。”
安国公瞥一眼儿子,似是察觉了什么:“你上个月去南阳郡,见到郡主本人了。你觉得郡主如何?”
郑宸沉默片刻,斩钉截铁的应道:“郡主身手过人,聪慧果决,他日必成大器。”
安国公哑然失笑,语气中流露出一丝不以为然:“你这么说又太夸张了。一个十岁小姑娘,就是身手好些,行事周全些,又能成什么大器。她是大梁唯一有封地实权的郡主,这辈子能守住南阳郡,就是万幸了。”
这倒也是。
女子囿于身份所限,根本挤不进官场。权利争斗,是男人们的事。就连郑太后,也不能直接插手朝政,只能通过郑家来拉拢朝臣干预政事。姜韶华在南阳郡那块土地上能有些作为,也仅止于此了。
郑宸定定心神,低声提醒安国公:“王丞相党羽众多,麾下无数忠犬,稍微示意,就有人冷不丁跳出来。父亲在朝中要多加小心。”
安国公叹口气:“我在朝中如履薄冰哪!能用可用之人,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可惜你太年少了,还得等上几年,才能当大用。”
郑宸也有些无奈:“我也盼着快些长大成人。”
他被困在这具十二岁的身体内,想说的话不能说,想做的事做不得。
只是,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安国公低声嘱咐:“你在上书房读书,平日多和太子殿下亲近。别让王四郎抢了先。”
李博元粗莽没心机,高凉王世子姜颐虽然是皇室子孙,其实身份微妙尴尬,在宫中并不受宠,可以忽略不计。
郑宸真正的对手是王丞相幼子王瑾。
郑宸目光一闪,想起了前世王瑾坠马身亡的那一日。
那一天,他心情很畅快,独自在郑府里喝了一壶酒。
这一世,王瑾没有机会做他的情敌了。不过,他对王瑾的厌恶半分都没少。
“父亲,”郑宸低声道:“太子殿下性情温和,对我和王四郎都很宽厚。说到底,我和王四郎相争,就是父亲和丞相党羽相争,是郑太后和王丞相相争。哪一方占上风,在太子面前自然就占上风。”
这才是残酷又无情的现实。
安国公哑然。
父子相对无言。
良久,安国公才道:“总之,你在宫中说话行事,多加小心。”
……
五位擅长丹青的翰林学士,在郑府一待就是半个月,足足仿制出三百份图纸。这些图纸,随着新式辕犁一道被送往各州,由刺史再分配到郡县。
朝廷也正式下了公文,令各州郡照着样品和图纸打制新式辕犁,推广使用。
各州郡财力不同,有的拿到样品试验过后就开始推广,有的州郡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起了,根本没银子办这桩事。还有的官员散漫懈怠。更有一些,是王丞相麾下走狗,为了讨丞相欢心,故意搁置此事。
这些,就不是姜韶华关心的事了。
她该做能做的都做了,推广得如何,是太康帝郑太后的事,轮不到她来操心。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进了腊月寒冬。
“郡主,宋统领来信了!”
第190章 音信
陈瑾瑜笑意盈盈地拿着宋渊的书信过来。
宋统领一走就是两个多月,杳无音信。别说郡主,就是陈瑾瑜也暗暗心中忧虑。
这年月,出门在外不是易事。哪怕宋统领和一行亲卫身手骁勇,也难免碰到什么意外。
今日总算有书信来了。陈舍人喜上眉梢,就连素来沉稳自持的郡主也开心地笑起来:“快些拿过来。”
姜韶华迅速拆了书信,迫不及待地浏览。
信如其人。宋渊沉默少言,写信言简意赅。难得送信回来,竟只写了半页纸,目光一扫就看完了。
陈瑾瑜满面期待:“怎么样?宋统领他们寻到新粮种了吗?”
姜韶华目中盛满笑意,用力点了点头:“寻到了。一行人路上还算顺遂,一个月就到了南海郡,然后在南海郡码头等了一个月,终于等到一艘海船上有玉米和红薯种子。宋统领将这些粮种全部都买下了。整整装了三辆马车。”
“宋统领让人送信回来,一是告诉我这个好消息。二来,马车在路上行得慢,年前怕是赶不及回来。我们耐心跟着就是了。”
陈瑾瑜高兴不已,握拳欢呼一声。
姜韶华笑着吩咐:“快去请陈长史冯长史来,我要将这桩喜事告诉他们。”
陈瑾瑜应一声,应声出了内堂。马耀宗迅速凑过来:“郡主有什么吩咐?我来去跑腿。”
马耀宗办差利索,为人伶俐圆滑,处处让着陈瑾瑜,有跑腿出力的活计抢着去。
相处几个月下来,陈瑾瑜和他日渐熟稔,怎么也生不出厌恶来。闻言笑吟吟地说道:“郡主要见陈长史冯长史。”
马耀宗点点头,麻利地去传口信。
年末岁底,正是最忙碌的时候。陈长史要给京城那边有来往的官员们写信送年礼,要给十四县的官吏们考核计档,身边几个长随跟着一并忙碌。冯长史则要清点一年来的账目。
两人听闻郡主传召,各自放下手中差事,联袂而来。
姜韶华和颜悦色心情极佳:“这是宋统领的来信,陈长史冯长史都瞧瞧。”
陈卓看信的时候,冯文铭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直接将头靠了过去。
姜韶华看在眼里,颇觉有趣,和陈瑾瑜对视一乐。
人这一生,能有一个少时相识相伴数十年的至交好友,实在是幸事。
“宋统领此次立下大功了!”陈卓舒展眉头,笑得开怀。
“首功得是崔公子。”冯长史精神奕奕,笑着接了话茬:“等新粮种带回来,还得崔公子出力,将新粮种培育推广开来。如果真如崔公子说的那样,一亩地能产粮二十石,哪怕是打个对折,产十石的新粮。南阳郡十四县每年产的粮食就能翻两倍。”
“存够三年的粮食,不是难事。”
“到时候,郡主一定要重赏崔公子。”
说起来,崔渡已经一个多月都没回王府了。郡主选派了一百个亲卫家眷去田庄,崔渡既要照顾暖棚,又要忙着建新暖棚,恨不得吃住都在田头。
倒是郡主,每过半个月,就会去田庄探视兼巡查一回。
姜韶华笑吟吟地说道:“此事本郡主心中有数。现在不急,等新粮种运回来,试种一年看看收成如何。”
陈卓立刻道:“这桩好消息,总得先派人给崔公子送个喜信。”
所以说,有本事有能耐的人,总会被高看一眼。
崔渡刚开来王府的时候,就是个来历不明的小哑巴。这大半年下来,就连陈长史也要尊称一声崔公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