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171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姜月华点点头,心里暗暗腹诽。你当然不急,你天天和祖母弟弟生活在一处。哪里知道我们远离亲人的苦楚。

  姜莞华已经按捺不住,小声对宝华公主道:“我想打发人去昭和殿,给父亲兄长送个口信。”

  宝华公主很是善解人意:“别太张扬,悄悄打发人去。”

  姜莞华轻快地应一声,立刻起身出去。

  姜韶华注视着姜莞华的身影。

  前世东平王暗中勾结高凉王谋杀新帝。新帝死后,东平王府和高凉王府都被灭了满门。

  可怜姜莞华,还没来得及嫁给心上人,就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第280章 藩王

  此时的姜莞华,自然不知自己的命运,兀自沉浸在即将和亲人重逢的巨大喜悦中。

  宫中规矩重重,又是天子丧期。姜莞华行事还算小心,先打发人去送口信。然后便去椒房殿里跪灵。一直等到天黑,东平王父子才来。

  东平王领着世子觐见郑太后,父子两人沉痛地表达了对皇上离世的哀恸。

  论血缘亲疏,东平王是正经的皇室近支。和死去多年的先帝是堂兄弟。太康帝在世的时候,也要称呼一声王叔。

  大梁有封地的实权藩王,一共有五个。以前以南阳王为首,南阳王死后,就以东平王辈分最长年龄也最大了。

  满头白发的东平王,颤巍巍地哭道:“皇上英年早亡,实在是令人痛彻心扉。”

  东平王世子今年四十,正值盛年,此时也红了眼,落了几滴泪。

  郑太后满心酸楚,被东平王父子这么一哭,也跟着哭了一场。哭完后,倒是没忘吩咐一句:“你们也有几年没见莞华了。莞华,你送一送你祖父和你父亲。”

  姜莞华按捺住激动欣喜,低声应下。

  宫里四处悬挂着白灯笼,散发出白惨惨的光芒,兼之春寒料峭凉风习习,胆子小一些的,全身的汗毛都会竖起。

  姜莞华送祖父和父亲进厢房后,含泪跪了下来,咚咚咚磕了三个头:“祖父,父亲。”

  东平王长叹一声:“莞华,这几年苦了你了。”

  姜莞华身子一颤,泪珠串串滚落。

  五年前,东平王世子妃病逝。郑太后怜惜她丧母无人照料,将她接进宫中。这是太后娘娘的恩典,不容拒绝。她也是变相的人质,是郑太后用来牵制东平王府的一颗棋子。

  身在宫中,她要谨言慎行,不能为祖父和父亲惹祸。个中滋味,也只有她自己清楚了。

  东平王世子见女儿哭得如此委屈可怜,心里不是滋味,上前扶起姜莞华,低声问道:“今日久别重聚,是一桩喜事,你别哭了。”

  姜莞华抽抽搭搭地问道:“父亲,你们在京城会留多久?等你们回东平郡的时候,能不能带我一同回去?”

  东平王世子有些为难,转头看东平王。

  东平王眉头微微皱了一皱,沉声道:“你今年十六,已到了议亲出嫁的年龄。就别回去了,直接从宫中出嫁。”

  姜莞华愈发委屈:“皇上归天,我要守一年孝。这一年里,不能谈婚论嫁。我想随祖父父亲回去。”

  “不得胡闹。”东平王加重了语气:“你在宫里住得好好的,忽然此时要回去,我怎么向太后娘娘张口?”

  “太后娘娘的脾气,你总该知道。”

  郑太后做了多年皇后太后,这几年插手朝堂干涉朝政,早就养出了唯吾独尊的脾气。此时张口说要带姜莞华离去,郑太后必然恼怒不快。

  “可是,姜韶华就一直没来京城。”姜莞华一个没忍住,脱口而出道:“去年圣旨到南阳郡,她都没来。”

  “她可以抗旨,为什么我就一定要听太后娘娘的?”

  东平王目中闪过不快,瞥一眼东平王世子。

  东平王世子只得沉下脸呵斥女儿:“混账,怎么敢这般和你祖父说话!还不快些向你祖父赔罪。”

  姜莞华用力咬了咬嘴唇,倔强地不肯张口。

  几年不见,难免生疏。姜莞华又闹起了小性子,东平王愈发恼怒,出口的话语愈发冷厉:“你和姜韶华怎么能比?”

  “她是南阳王府的独苗,是有实权有封地的郡主。南阳郡富庶地广,更胜东平郡。论兵力,更是藩王中的头一份。”

  “别说你,就是我在她面前,也不便摆长辈架子。”

  说到底,无非是她不够重要。姜韶华有任性的地位和权利,而她,却要担负起东平王府人质的重任,由着郑太后拿捏管教。

  姜莞华将头转到一旁,眼泪簌簌落下。

  东平王世子叹了一声,低声哄女儿:“我们难得相聚,你别闹性子。你今年十六了。此次我们来京城,一来奔丧,二来,便是为你定下亲事。你不是一直心仪李家小子吗?这桩亲事,你祖父会亲自为你操持。等孝期一过,就让你心愿得偿地嫁娶李家。”

  姜莞华果然不哭了,用袖子抹了眼泪,羞涩忸怩地说道:“结亲都是男方提亲,哪有女方张口的道理。要是传出去,我定会被人取笑。”

  “傻丫头,得了如意夫婿,才是最重要的。”东平王怒气稍稍平息,也张口哄了孙女几句:“颜面不颜面的,有什么要紧。”

  “这件事你就别管了,等着祖父的好消息便是。”

  姜莞华破涕为笑,娇羞地嗯了一声。

  东平王父子,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哄走了姜莞华后,东平王父子两人低声秘议许久。

  ……

  两日后,淮阳王携淮阳王妃和三个儿子进宫奔丧。

  姜月华进宫四年有余,终于得以和亲人相聚,一双眼哭成了红桃子。

  淮阳王妃身为女眷,要在椒房殿里跪灵,姜月华得以整日和淮阳王妃待在一处。姜莞华有些眼热,转念想起祖父和父亲说过的话,心里又喜滋滋的。

  至于姜韶华,陪着郑太后在椒房殿里待了两日,之后便去了昭和殿。

  家国天下,家族还在国家之前。朝中重臣,几乎无一例外都出身名门大族,每一个朝堂高官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从这个角度来说,姜氏皇族其实已有了凋零之兆。太康帝一死,皇室就剩太子公主和二皇子。

  宝华公主在椒房殿,二皇子年少不懂事,在灵堂里待一会儿就哭闹,时不时地往后宫跑。

  太子时常一个人跪在棺木前。姜韶华来了之后,一直伴着太子一同跪灵,也算给太子壮了声势。

  随着藩王陆续抵达宫中,跪在天子棺木前的姜家人越来越多,都围拢在太子身边。太子一方总算不显单薄了。

  等路途最远的藩王到宫中的时候,丧事已近尾声。

  与之一并而来的,还有平州乱军四处掠劫打地盘的噩耗。

第281章 锋芒(一)

  天子丧期,一切国朝政务都停了下来。

  唯有平州战报没有停歇。这一个多月来,一封接着一封送来京城。

  太子连着跪灵多日,疲累不堪,心情焦躁阴郁,再看到平州战报,几乎气得七窍生烟。终于忍无可忍,将王丞相安国公等重臣叫去偏殿里议事。

  东平王父子淮阳王父子都一并去偏殿,还有脑子被烧坏的高凉王,也被儿子姜颐扶进了偏殿。

  无人留意,一身白衣的南阳郡主也悄然进了偏殿。

  当然,等众人站定的时候,便都察觉到姜韶华也来了。

  王丞相皱了皱眉,淡淡道:“太子殿下召臣等来议战事,打打杀杀的事,郡主一个姑娘家,听了定会做噩梦,还是不听为好。”

  张尚书素来是王丞相的铁杆心腹,立刻出言附和:“丞相所言甚是,便是太后娘娘,也从不列席军事会议。事关大梁疆土平安,还请郡主暂避。”

  戴尚书也出言附议,请郡主离去。

  安国公没出声,心里却也想着,南阳郡主还是老实安分些,早点离去。别扰乱政务正事。

  太子殿下略有犹豫,正要张口说话,就见姜韶华上前两步,不疾不徐地说道:“平州之乱,影响深远。王丞相当日力荐卫将军去平乱,结果卫将军大败,杜将军被杀,英卫营死伤惨重。现在残兵败将如丧家之犬,惶惶然赶回京城。”

  “平州乱军却越打越勇,人数越来越多。现在更是趁着宫中大丧之际出了平州,掠劫周边郡县。再这么下去,只怕北方诸郡都要跟着乱了。”

  “我南阳郡离平州确实颇为遥远,一时乱不到南阳来。可我身为大梁郡主,深为大梁国运忧虑,也愿为朝廷献出力,早日平定平州。”

  “王丞相张尚书戴尚书都是朝廷重臣,当知众人齐心力高的道理。这等要紧时候,还在明嘲暗讽,指责我一个女子不该参与朝政,实在令人心寒不齿。”

  “怪不得朝廷接连打败仗。有你们这等轻重不分只会内斗争权的臣子,真是大梁朝堂的悲哀。”

  这一番话,刻薄至极,也凌厉至极。

  王丞相霍然变色。

  张尚书戴尚书也齐齐变了脸色,怒目相视。

  如果不是碍于太子殿下和一众藩王都在对方又是一个没及笄的姑娘家,只怕当场就要怒言相向吵起来了。

  太子殿下也被惊住了,愣愣地看着大展神威的堂妹。

  安国公等人更是惊愕得眼珠子快掉下来了。这些日子,姜韶华在宫中大多陪伴在郑太后身边,虽然每日都在昭和殿的灵堂里露面,也算低调安分。

  谁曾想,这一张口,就如石破天惊,锋芒毕露。

  姜韶华没有看别人,只看着面色难看的王丞相,淡淡道:“我是女子,更是先帝亲封的大梁郡主,有兵有粮,地位等同藩王。这一点,王丞相比谁都清楚。”

  “往日我在南阳郡,不能参与朝事,也就罢了。如今我既是进了宫,军国大事,自然有资格参与,也有份列席。”

  “王丞相对此不满,是在质疑先帝吗?”

  这么一顶帽子压下来,饶是王丞相也担待不起。

  王丞相立刻拱手,向太子请罪:“臣一时失言,绝没有指责先帝之意,请殿下恕罪。”

  姜韶华冷冷道:“王丞相口中说没有,心里却是有的。所以,我南阳郡向朝廷进献高产量的新粮,王丞相甚至没派人去南阳郡调查核实,就断言我姜韶华是胡言乱语居心叵测。”

  “今日,我便当面问一问丞相。敢问王丞相,我姜韶华要将南阳郡所有的新粮都献给朝廷,到底犯了什么错?居了什么不轨之心?我能从中谋什么好处?”

  谁也没料到,姜韶华会接连发难。

  偏偏这个问题,根本就难以回应。

  在场众人都清楚,去岁南阳郡献粮种是好事,王丞相将此事压下,是为了压下太后一党。病倒在榻的太康帝,为了朝堂安稳,只得站在王丞相这一边。便是郑太后,也无法为南阳郡张目撑腰。

  姜韶华受得一肚子窝囊气,今日借着这大好机会通通发作了出来。

  她明亮的眸光,犹如两柄利剑,直直地刺中王丞相的心窝:“王丞相为何不出声?莫非是心虚难言?”

  不愧是王丞相,在最初的愤怒和难堪下,竟迅速冷静下来:“臣行事,素来是为大梁着想。之前南阳郡献粮种一事,臣以为产量虚高不足信,所以力主驳回奏折。当时皇上还在世,也赞成臣的提议。”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