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这个丑陋不堪如黑老鼠一般的男子,叫蔡叶,是南阳郡郦县的蔡县令。
刘恒昌见了蔡县令,立刻舒展眉头笑了起来:“我早该想到,皇上会派你来。”
十几万做过柔然奴隶的可怜百姓,需要慢慢安顿,要安居乐业。必须得派一个精明能干且以民为先的亲民官来。还有谁比蔡县令更合适?
女帝陛下一道圣旨,蔡县令从七品县令,一跃成了郡守。这十几万从草原回来的百姓,以后都归蔡郡守来管。
蔡郡守升了官,还是那副谦逊低调的模样,呵呵笑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只担心能耐平平,不堪重任,辜负了皇上的信赖。”
左大将军笑着接了话茬:“蔡郡守的赫赫大名,大梁朝堂无人不知。皇上既让你来,便是信得过你。蔡郡守不必自谦,缺人手了,只管张口。”
蔡郡守半点不客气,立刻道:“安顿百姓不是易事。要给他们分田地,帮着他们建房子。下官确实打算向大将军借些人手。”
左大将军:“……”
南阳郡出能人,半点不假。
陈丞相和冯尚书就不必说了,如今都是大梁中流砥柱。如陈瑾瑜汤有银马耀宗杨政等人,也都是精明干练的臣子。
眼前这个相貌丑陋的蔡郡守,更是人不可貌相。来了之后,一刻不停就开始忙碌起来。
左大将军放了大话,只得借出了两万人。
蔡郡守做事仔细,将这两万人按着原来的规制分了数百个小队。每队一百人,负责建一个村落的房子。
房子要建得快,还得防风保暖。零零总总的要求,写满了一页纸,被发到所有队长手中。哪一队建的房子出了问题,后续都能寻到这一队人。
左大将军也看了这一页纸,抽了抽嘴角,转头问刘恒:“蔡郡守以前在郦县就在这么当差做事的?”
刘恒昌一脸习以为常:“这都不算什么。大将军就等着看吧!最多三五年,归梁城就会成为大梁诸郡中最耀目的一个。”
没错,皇上亲自为归来的大梁百姓设了归梁郡。
百姓安顿的地方,就是原来的彭城。历经数年,空荡荡的彭城早已破败不堪。不过,原来的城墙修一修还能用。里面的屋子宅子有的收拾收拾还能住,不能住人的,也能拆些石木材料。
十几万百姓都安置在城内不太现实,蔡郡守便挑选出原来的彭城百姓,让他们先住进城内。
其余百姓,延着彭城建了一圈的村落。有左大将军麾下的精兵相助,砍树造屋的速度快得惊人。不过月余,村落便建出了雏形。
左大将军要领兵回朝,蔡郡守又厚颜找到了范大将军借人。
每座村子还得围一圈栅栏,还要挖水渠哪!
范大将军对着天子心腹爱臣,和气得很,痛快地借了一万士兵。
蔡郡守连连拱手道谢,顺便厚颜向范大将军请求:“村子建了大半,百姓们已经都住进去了。下官接下来要领着百姓们开荒耕田,养鸡养猪,种些蔬菜瓜果。种子都是皇庄那边长宁侯送来的,产量高得很。等百姓们自给自足了,多出来的就卖给军营如何?”
范大将军:“……”
第830章 番外之归梁(三)
蔡郡守离去后,范大将军对左右心腹叹道:“南阳是龙兴之地,人才辈出。这位蔡郡守,能得皇上器重,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可不是么?
这十几万百姓,来自不同地方,有的口音都不相通。在柔然各部落里被蹂躏欺辱数年,或逆来顺受,若性情呆木,或惊惧仓惶,还有一些格外冷漠戒备,就如刺猬一般随时都会扎人。比普通的流民更难管束。
左大将军带着他们一路从草原回来,路上全靠武力镇压才令他们老实安分。想让他们迅速安顿,开始崭新的生活,这是一个美好的期愿。真正实施起来,难之又难。
蔡郡守来归梁郡不过短短几个月,已经让百姓们都住上了屋子,组织百姓们开荒种田。最重要的是,慌乱的人心迅速地安稳下来。
蔡郡守其貌不扬,却是真正的能臣!
蔡郡守不知道范大将军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便是听到了,也只一笑,然后继续奔走忙碌。
归梁城内治安还好,安顿在城外各村落的百姓问题就复杂多了。躁动逃窜的都有,甚至还有暗中集结生乱兹事的。虽然影响不了大局,小事也得迅速处置。决不能让任何不良的苗头滋长。
蔡郡守之前在郦县,安顿流民的经验丰富。得先让百姓们都动起来,人一旦忙碌起来,就没空胡思乱想,也没精力惹祸了。开垦荒田就是一个极好的办法。
蔡郡守从边军“借”精兵,一来是修水渠建栅栏,二来,也是在用强大的武力震慑所有百姓,
恩威并济,刚柔并施,才是上策。一味的怀柔绝不可取。
朝廷对归梁城也格外重视。就像当年支持平州后来支持豫州一样,不停地送粮食粮种和各种物资。
蔡郡守也不客气,缺什么就写信去京城,找天子诉苦,向陈丞相求情,最后再向冯尚书哭诉。
然后,送来归梁的物资就愈发丰富,朝廷还送了不少精明干练的低等官员来。蔡郡守再能耐,也只一个人。有了下属班底之后,办事效率陡然高了许多。
昭平七年秋日,归梁城的百姓收获了第一批粮食。
已经抛荒了许久的土地,被重新翻田耕种,碧绿的玉米杆子上结出了丰硕的玉米,地下挖出累累红薯。
百姓们捧着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激动喜悦之情无以言表,纷纷跪下向皇宫的方向磕头。
“皇上将我们救出来,还让我们过上了安稳日子。”
“蔡郡守说了,这半年里,我们吃的都是朝廷送来的粮食。是皇上给了我们一条命。”
“我们给皇上磕头,求老天保佑皇上平安康健,长命百岁。”
千岁万岁都是吉祥话,不能当真。长命百岁,才是百姓们最真诚也最质朴的愿望。
……
“皇上!归梁郡的蔡郡守送了奏折来。”
昭和殿里,愈发沉稳的陆舍人捧了奏折前来。
姜韶华略一点头,看了奏折后,露出欣然的笑意:“归梁郡这大半年里一直在开荒种田,今年是第一年秋收,产量不算高。不过,勉强也够百姓们吃喝了。”
陆舍人笑着接了话茬:“这可是太好了。朝廷总算不用再送粮食去了。”
加加减减算来,朝廷养了十几万百姓将近一年。消耗的粮食是个庞大的惊人的数字,看账册都会触目惊心。
国库早就被掏空了,内务府的家底也都被用光了,宫中用度一减再减。整个朝堂都节衣缩食地过日子。好在总算熬过来了。
姜韶华舒展眉头,笑了起来:“蔡郡守确实能干。”
陆舍人对蔡郡守也是满心敬佩:“是啊,还没到一年,就安定民心,让百姓们的心都向着大梁。这才是真正的归梁城。”
姜韶华心情大好,亲自提笔批了奏折,在大朝会上,当着朝堂众臣的面,夸了蔡郡守一通。
女帝陛下威严日盛,喜怒不形于色。鲜少有这般满面笑容的时候,像这般满口夸赞一个臣子的,更是少之又少。
蔡郡守原本就声名赫赫,这一日过后,更是名动朝野。
朝廷不必再运粮去归梁郡,冯尚书也长松一口气。不过,小的支援还得继续。譬如高产粮种得紧着归梁城,譬如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得送一些去。零零总总,桩桩件件,依然得操心。
姜韶华亲自写了一封书信给蔡郡守。在信中,姜韶华盛赞褒奖了蔡郡守的忠心能干,鼓励蔡郡守用心治理归梁郡。
蔡郡守收到天子来信后,心潮澎湃激越,冲着皇宫的方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皇上放心,臣一定尽心竭力,让归梁郡的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
他有没说出口的野心。他要让归梁郡,在他治下安居乐业,成为大梁第二郡。
大梁第一郡,当然是南阳郡。哪个郡也超越不了。
一旁的蔡夫人,也跟着磕头,口中默念数句。
蔡郡守扶着老妻起身,随口笑问:“你刚才在心里许什么愿望了?”
蔡夫人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用不惯丫鬟,平日都是自己操持家务。虽然是郡守夫人,一双手却如村妇一般粗糙。穿戴也朴素得很。就这么走出去,还不如京城勋贵家中的管事妈妈们体面。
蔡夫人低声笑道:“我盼着上苍庇护大梁,保佑我们的皇上龙体康健。对了,我还求老天保佑归梁城,归梁城的百姓日子好过了,你这个郡守才能消停几日。”
还是老妻最了解他。
蔡郡守笑了笑,旋即长叹一声:“这只是个开始。百姓们有住的地方,有一口吃的,离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还远得很。”
“我哪里能消停,还得天天奔忙。家里什么都顾不上,辛苦你了。”
蔡夫人笑着白他一眼:“一把年岁了,还说这些肉麻话。你做的大事,家里这点小事,不用你操心。”
蔡郡守心头一热,握着老妻的手,想说几句贴心话。门外响起了急促的声音:“郡守大人,村子里为了水渠的事闹起来了。”
第831章 番外之归梁(四)
得,什么好听话等有空了再说吧!
蔡郡守匆匆推门而出,骑上自己的灰马,领着一众衙役去了闹事的村落。
北地干旱,开垦良田首先就得修建水渠。水源充足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土地都能浇上水。水源不足的时候,为了抢水,大打出手的不在少数。
蔡郡守今年处理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起了。
去了之后,先看有没有死伤。还好,今日闹腾的百姓有三个受了轻伤,没闹出重伤或人命来。
蔡郡守先松口气,然后沉着脸下令,衙役们将领头闹事的百姓绑了起来。
蔡郡守也不回府衙,就这么当着村民的面开始审问。
“府衙出的公告都看了没有?”
“水渠里的水,不是哪一家哪一户的,也不是哪一个村子的,都是府衙的。水渠里的水要计划着用,不能抢,更不能因此生乱闹事。”
“今日谁先动的手?罚半个月劳役,去挖水渠。”
“所有人都给本郡守听着。再有下一回,整个村子都别想用水渠了。”
治理百姓,只说好话是不成的。该立威的时候,不能手软。蔡郡守疾声厉色地审完案子,就让村民们都散了。
被罚劳役的八个汉子,都捆了手脚,直接送到修水渠的地方。那里全是边军里的军爷们,别说八个汉子,就是八十个八百个,也不敢闹事。军爷们可没那么好的脾气,一瞪眼,就握拳揍人。
处理完这个村子的事,归梁城里又闹了事端。这一回是同住一个院子的住户闹了矛盾。
从柔然部落活着回来的百姓,大多是青壮年男子,女子孩童少之又少。能破镜重圆的夫妻,更是凤毛麟角。一堆光棍汉,凑合着住在一处。短时间还好,时日一长,摩擦矛盾就都来了。
这也是短期之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想让这么多壮汉都成家,就得有许多年轻女子。女子数量太少,能婚配的男子只有一两成,剩下的八九成,在未来几年内大概率还是光棍。
蔡郡守也没好法子,先将斗殴的双方都怒斥了一顿,同样罚去修水渠。
这般忙碌到天黑,蔡郡守才拖着疲累的步伐回来。再处理一批公文,忙到深夜才睡下。隔日五更就起床,精神抖擞地出了府衙。
昭平八年春,归梁城开垦出了四十万亩良田。这一年的秋日,归梁城大丰收。蔡郡守终于可以挺直腰杆收田赋了。
大梁田赋,一直都是五税一。也就是说,每五斗粮食,要交一斗。女帝陛下登基五年后,将税赋改为八税一。今年又下了旨意,改为十税一。
百姓们种上了高产粮种,收的粮食是以前的两三倍。交的田税又大大减少。这么一加一减,百姓们家家都有余粮,有了好日子。
于朝廷而言,田地产量上来了,十税一收上来的田赋,和以前差不多,并不影响朝堂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