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双叶成林
锦岁大喜:“太好了!海商兴盛,海军也就兴盛。”打小日子的时间快到了。
她又建议:“闽州港呢?”
顾长萧摇头:“暂时不开放闽州港,朕准备三年后再放南边的海港。海军不强盛之时,开放海港对当地反而是害。”
锦岁点头道:“确实如此,若无强大的海军护航,南方的沿海州城只会引来海盗和地方豪强的剥削。
但是我们得把南边的海岛守好,派重兵看守,把火药投石机装到船上,绝不能给海盗侵扰沿海百姓的机会。”
开放海禁是件大事,士族、商人看到的是海外极高的利润,百姓看到的是更多的就业机会,趁农闲时进城找几个月短工做。
渔民看到的是能随船出海,挣更多的工钱。但朝廷就要考虑,沿海州城安全的问题,海上贸易海盗的问题等等。
锦岁之前说顾长萧以后要用钱的地方更多,指的就是个这个,海军几乎是从零开始建起,官方的战舰也是。所以开始时我们只能开放少量的港口,还要控制出海船只。
等朝廷的战舰强大到纵横四海,那时就能开放沿海港口,还能把包括小日子外,一切历史遗留问题全给解决了。
往东海基地的路也很好走,中途除了官方的一个驿站,还有燕家建的一个大客栈。因为这一片有燕家租得地种仙人掌,采收胭脂虫和别的草药。
这是十二娘的产业,但燕九和燕十一对妹妹的生意很是重视,哪怕胭脂斋的利润燕九根本看不上,哪怕十二娘嫁到长安暂时不回来。
两个哥哥也没想过调离胭脂斋的骨干,反而派更能干的管事,替十二娘管着胭脂斋。也是替锦岁鬼挣钱,因为胭脂斋在北疆特别的火,而锦岁占了胭脂斋四成的利润。
说来惭愧,她已经很久没给胭脂斋新的配方,至于利润,她直接让给北疆的流云当经费,流云负责救助在北疆的汉奴,还有照拂去北疆的商队。
当一个地方有了客栈和工坊,那很快就有集市,然后渐渐就发展成了小镇。
顾长萧面上不显,却不时低问锦岁:“上次来往基地的路上都无人烟,如今怎么这么多人?”
锦岁指指那些麦田:“一些难民来这边开荒,这边的沙地种的番茄和瓜果特别香,屯田营也来开荒。再往前就是基地的工坊和盐田,人一多就兴盛起来。”
顾长萧大为惊叹:“这才多久,我都快不认识路了。岁岁真的很厉害,边城交到你手里,几年之内必成天下第一富裕之城。”
锦岁忙道:“你别夸我,这是程榆的功劳。他说早晚要开放海禁,东海基地得早点发展起来。他还把一些海外紧俏商品的工坊,安排在这里。”
“看,那边准备建的就是丝绸中转仓库,从蜀中和江南运来丝绸从这里中转出海。
那边的是纺织作坊,从北疆买来棉花和羊兔毛,在这里纺织成布,卖到海外利润极高。
那边另挖蓄水池的是造纸作坊,造纸对水污染严重,不许污水入江、河,特地重新挖塘引渠排污。我们的纸都不用走太远,高丽、倭国那边都愿意出高价买。”
说到这里,锦岁想到一件趣事,笑问顾长萧:“你知道高丽和倭国还喜欢咱们的什么货物吗?”
顾长萧见她笑的像只小狐狸,心一动,笑道:“莫非是琉璃?”
锦岁大赞:“陛下神机妙算啊!”
顾长萧拱拱手:“好说好说,是老师教的好。”
两人相视一望,都笑了起来。后面跟着他俩的人也都笑了,虽然听不到陛下和准皇后在说什么,但看他俩笑的那么开心,就算一路挨冻也值了。
唯有燕九,他不时看一眼锦岁的背影,脑海中浮现那一晚两人挑灯夜谈三十六计,并且约下改日再秉烛而谈的约定,可惜,这个约定永远都不会实现了。
“高丽人是真的很喜欢琉璃,已经远胜北疆人了。倭人也差不多,唉,你说以后咱们去打倭人,会不会从他们国库里搬回一船的琉璃啊?”
“对了,之前听燕家主说倭盗在闽州沿海劫掠,咱们的海军建成,一定要去驻守闽州。听说那里祭祀成风,也要引导。”
顾长萧点头:“从陆地到闽州道路难行,朝廷对闽州的掌控没有中原那么强。如果能从海上掌控闽州,也能教化百姓,屏去陋习。”
“闽州时疫多,我准备未来用皇后之名,组一支医疗队,深入闽州、滇州这些偏远州城,传播医学,教化百姓。你觉得行吗?”
顾长萧连连点头:“皇后有封赐女官的权力,只是历代皇后的女官,只管着后宫而已。
岁岁完全可以封女官更多的权力,像你说的医疗队,若由女官带领,再由黑羽营随队护卫。
女官领俸禄有官职,只是从皇后这里领,不从朝廷领。就算是文武百官也没资格反对。”
锦岁眼睛一亮,对啊,如果我的女官团队成长起来,我有自己的一套班底,不涉政,不涉军,只利民惠民,百官没理由反对。
如此一来,我能做的事就更多了!除了医疗体系,还有教育、邮局、银行、商会,我都能做。
这才是一国之母该做的事吗,总在后宫那一亩三分地争抢权力,有什么意思?
她兴奋地道:“先我先谢谢陛下!不过,我的女官都有大用,陛下千万别中途让我管后宫的琐事,那样我宁愿回学院住一辈子。”
顾长萧失笑:“是朕没说清楚吗?岁岁要个承诺也这般委婉吗?那我就再跟岁岁说一遍,我君晏清这一生,唯爱岁岁一人。
我的后宫,也永远只有岁岁一人。”
锦岁抬手:“击掌为誓。”
顾长萧立即与她三击掌,锦岁笑道:“那说好了,陛下放心,我也不会变心的。”
顾长萧瞬间眸光一凝,侧目看了眼燕九,又想到那个把岁岁囚禁在神宫的巴特尔王。
我不会给岁岁变心的机会,更不会给你们一点机会!
离东海还很远,刘县令带人迎了过来,就是我们的刘校尉,如今东海基地俨然是三县的规模,刘校尉升官为刘县令。
虽然这两个官职属于不同体系,但是陛下特旨,谁也无法有意见。
刘县令很可惜:“应该等陛下来时再收冬白菜的。”
收白菜已经让长安来的人震惊数次,刘县令这是想让顾长萧也震惊一下。锦岁失笑:“陛下已经知道白菜高产,不用当面看了。”
刘县令憨厚一笑,他这一年升了官,但苍老了很多。现在的基地比以前的屯田营难管多了,咱们刘县令白天管理,晚上还要挑灯读书。
不是像启蒙孩子一样读书,而是学着画舆图、修水利等等,不然他跟不上发展啊!
这个情况适用所有边城的旧官吏,连以前的黄校尉,现在的黄将军,之前总以得到凌老大赏赐的望远镜为荣,现在也没心情跟长安人显摆了。
长安的官员一来,他也有了危机感,非常后悔之前没好好读三十六计。现在不管是凌老大还是程大人,都不可能再到军营授课,他只能自学。
以防被长安的官员比下去,给陛下丢脸。毕竟在长安官员眼中,他们这些黑羽营的老将领,都是陛下亲信。
顾长萧这次来基地,除了和燕九看海港的事,另外就是看火药作坊。
跟之前一样,锦岁不让他进作坊:“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更何况是陛下。我并不是说作坊不安全,但有隐患,我们不能赌。”
见顾长萧还是想进去,她冷声道:“你别说什么天佑之类的话,万一有誉王党的奸细怎么办?这样好了,你非要进去也行,我跟你一起去。大不了咱们一起被炸。”
这下顾长萧服软了:“我不进去就是,岁岁别生气。”
“我没生气!你带兵打仗也有风险,但那跟这个不一样。你再给我点时间好吗?等火药基地的安全系统周全了,我一定让你进去参观。”
不能进也能看投石机试掷火药,已经给长安的官员表演好几次了,每次看完表演,官员们都老实很多。
这一次是给陛下演习,还有燕家主也在,黄将军很是兴奋。
第229章 发展中的东海基地
把最新款式能连抛三弹的投石机推了出来,两架投石机,先朝海上发了三炮,又朝沙地发了三炮。
顾长萧和燕九一人一个望远镜,看着那炮弹炸出几十米高的水幕,炸出巨大的深坑,炸崩山石,都觉得血脉喷张,以后的战场,就是我大夏火炮为主导了!
顾长萧也理解了为什么锦岁坚持不让他进工坊,这确实太危险了,巨大的工坊完全就是一个火药桶,稍有不慎就炸毁了。
同时他想到之前锦岁在工坊研究火药和石油,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岁岁总是说自己有办法保护安全,但在顾长萧看来,这一样是拿生命在冒险啊!
他看着锦岁严厉地道:“岁岁以后也不要再进工坊!”
锦岁笑着点头:“好。”
见顾长萧依旧是一脸担忧,她只好调整面部表情,郑重地说:“我保证,以后不会去军工坊。”
反正她只给设计图就好,至于新的配料她可以在空间调试,那样更安全。
顾长萧这才满意:“朕要给军工坊的官吏、士兵全部升官赏赐,有这样的武器,以后我们大夏战士,便是如虎添翼!”
他又惊叹道:“当初我去长安时带的火药已经够猛了,没想到短短半年,投石机竟然又得改良,火药的威力也更猛。”
锦岁道:“只要找到改良方法,武器就能一直进步。我们如今要攻克的是将投石机改良成炮台,改良的更小但射程更远,这样就能装到战舰上。”
“如此一来,打倭国时我们的战舰在海上就能将他们的海船全部击沉。”
……
锦岁和顾长萧聊着去倭国的航海路线,以及把长安的工匠全部调过来,造海船,造火炮。
而燕九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全程没有发表评论,但只是看火药演习,他就明白一件事。
士族门阀,已经彻底没有翻身的余地了。如果说土改是打了士族的骨头,那军工的这新式武器,便是折了士族脊梁。
以前他们为之骄傲的部曲、护卫、佃户,私藏甲胄、刀剑,但在火炮面前,便如土鸡瓦狗一般,根本不堪一击。
燕九心中一叹,不过陛下并没有下死手要将士族全部打压诛尽,他还需要士族门阀做开拓者,去北疆、西域、海外发展商贸。
别人能不能看清楚,想明白陛下的手腕,朝廷的实力,能不能及时找到家族转型的办法,燕九管不着,且有心无力。
但燕家,他这个掌舵人一定要掌控好燕家这艘巨船,绝不能让其遭到灭顶之灾。
响应陛下的土改制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积极配合陛下和凌姑娘对倭的战争。
他已然发觉了,凌姑娘对倭国有执念,那执念比开学院、当皇后还要深。
如今大夏还没有海军,在朝廷建海军、造战舰、发动海上战争之前,我燕家能做什么呢?
很快燕九就想到了,燕家之前就有跟倭通商,可以利用海商派更多的人潜入倭地,收集情报打探消息,待开战之时,他会将这些情报全部献给朝廷。
看完军工部的火药演习,一行人又在刘县令的带领下来到基地,还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犹记第一次来时,锦岁他们全都是露宿海滩,一眼望去除了海就是戈壁滩,而现在沿海是盐田,戈壁滩上是工坊和房屋。
因为要防海风,房屋建的都不高,且也不是墙墙相垒屋屋相连的,都是独栋地基,每户中间隔了一条可供两人通行的小巷子。
所有的房子都是红瓦青砖,用石灰刷的雪白,这片建筑群跟长安和边城的风格都不同。没那么大气磅礴,但很唯美。
特别是清晨和黄昏时,夕阳一半铺在海面上,一半洒在小城里,就算是劳作的再辛苦的百姓,也会抬头看两眼远处的风景,赞一句‘真美啊’!
“真美啊!”这也是锦岁此刻的感觉,她和顾长萧、燕九、刘县令爬上了灯塔。目前灯塔还不是海上启明星的作用,而是瞭望塔的作用。
配合望远镜,整个小城尽收眼底。小城中心是县衙,外面是个半圆形的广场,宽阔的马路两边是工坊和居民区。
再往外,沿海是盐田,靠南边燕州的一带是开荒的田地,靠北边是座森林,而穿过森林就是牧区,以前这一片无人来放牧,但现在能看到成群的绵羊。
锦岁赞道:“规划的挺好,就怕一开始没规划好,建房子时东一栋、西一套,路就变得弯弯曲曲不好走。
以后想拆迁重建又极麻烦,还是一开始就规划好,工业区、居民区、商贸区、官府机构,这样既方便管理,城建又快。”
刘县令得到夸奖很是高兴,拘谨地笑道:“是凌姑娘和程大人的功劳,之前是您给图纸,帮我们规划了路线,和几大区域划分。
下官脑子笨,不会想新点子,就听您跟程大人吩咐,不敢乱改乱加。”
顾长萧表扬道:“你做的很好,基地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