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为 第32章

作者:参果宝 标签: 平步青云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成长 穿越重生

第37章

  陶云亭看着自己手中的奏本许久, 脑海中闪过万千思绪,最后却又一把将其撕了个粉碎。

  不妥!

  陶云亭虽然只是从七品检讨,在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 拿着一点微薄的俸禄,每日低着头兢兢业业做事, 就怕被上峰找麻烦,看着老实又普通,若是不特意注意到此人, 恐怕什么时候他不去点卯, 上峰一时之间都想起不起来他。

  陶云亭就像一个官场上不起眼的小杂草,无人会将目光注意到他身上。

  可是, 哪怕再不起眼,也别忘了, 陶云亭当年可是从一贫如洗的农家科考上来的, 一路披荆斩棘,冬日抄书攒钱,夏日与爹娘一同下地插秧,一朝鲤鱼跃龙门, 摆脱农家步入仕途。

  甚至, 陶云亭不满足只是做个二甲进士, 点官到下面做县官, 他凭着自己超于常人的努力, 又应考庶吉士,进翰林院。

  庶吉士除了一甲三人, 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外无需考,其他进士都要进行庶吉士考核,考中的才能当选庶吉士, 入翰林院。

  也就是说,但凡能入翰林院当官的,无疑不是学霸中的学霸。

  要知道,翰林院虽然平日里是个闲散衙门,但是翰林们素有储相之称,翰林官有机会伴驾侍读,一朝得势,那便可直接进入中枢衙门,便是入阁拜相亦是可以想一想的。

  由此可见,陶云亭内心素有野望,只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或许陶云亭的好运气都用在了科考上,入了翰林院之后,便如泥沙入海,翻不起半点风浪。

  只是,哪怕他在仕途上没有建树,但这样一个人,绝不会是一个脑袋空空的蠢人。

  陶云亭只是从七品官员,还没有资格奏折直达天听,他的奏折是要从内阁转呈的。

  当时陶云亭脑海中想到的便是去岁沈锐捅出的大篓子。

  虽然最后陛下并未惩处荣安侯沈锐,甚至最后还安抚了他,但是陶云亭知道,内阁之中的人三个都是“保商派”,尤其是首辅杨允功,是发起这次商户科举改革之人,陛下是放过沈锐了,不知杨首辅可有如此宽大胸怀,既往不咎?

  文人之笔,便是刀剑。

  陶云亭原本准备上奏折大赞当今天子乃盛世任君,天子脚下的少年人,十一岁便可摘得县案首,还是勋贵之后,不要祖宗荫蔽,而要自己奋发图强,实在是大周朝人才济济,英才辈出。

  笔里藏锋,暗中阴阳,陶云亭相信,这封奏折只要杨首辅打开看了,说不得要做一番文章。

  只是,这样一来,不仅仅要和荣安侯府对上,还要和谢识玄对上。

  荣安侯府有杨首辅来收拾,可是谢识玄此人是顺天府尹,位高权重,与他这种翰林院无实权的小官,实在是不可相提并论。

  以谢府尹的能为,若是看到了这个奏本,还能不明白他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哪怕心里再愤恨,陶云亭思前想后,依旧认为这般做还是莽撞了,谨慎惯了的陶云亭最后还是放弃了这条路。

  只是,此路不通,也有其他路,陶云亭无疑是个执着的人。

  也对,若无执着,他考不上进士,更做不成翰林。

  陶云亭白日里照常上衙点卯,但是私下里却是派了人偷偷地去对沈江霖做了调查。

  沈氏族学这么多人家,如今沈江霖又中了案首,就是不去问,人家还要显摆几句,所以沈江霖的事情很好打听。

  沈江霖在沈氏族学上学,师从张文山,拢共在族学里读了四年书。

  文人之中相互打听,很是容易,张文山只是个经年的老秀才,学识很是一般,甚至陶云亭还花了一点手段,拿到了张文山写过的几篇文章。

  看完张文山的文章后,陶云亭简直是嗤之以鼻。

  说句托大的话,他便是用脚写出来的文章,都比这张文山要强一百倍!

  陶云亭本身就想上折子阴阳一番十一岁案首的事情,心底想的是就算是真才实学,他都要让首辅大人给他们找点不痛快,即便没有作弊,也要搞出个嫌疑。

  有时候捕风捉影,比证据确凿,更加让人津津乐道。

  一旦那小案首有了这种似是而非的污点,往后便是卷子答得再好,阅卷官为了摆脱嫌疑或者以示公正,大概率是要被弃之不用的。

  但凡谢识玄并非出自谢家,没坐上三品顺天府尹的位置,只是一个普通县令,陶云亭的计策都能得逞。

  现如今,避开谢识玄的锋芒,陶云亭越调查,越觉得自己果然所料不差。

  一个这么多年毫无建树的老秀才,教了四年出来的学生,便能直接中个案首回来?

  这是陶云亭这么多年来,听到过的最好笑的笑话。

  若是那沈江霖真的有这个本事,荣安侯府会藏着掖着到现在?恐怕神童之名早就打出去了!

  其中猫腻,恐怕比他想的还多。

  原本那日陶临九和沈江霖等人在茶楼的冲突,就被有心人看在眼里,如今再有陶云亭从旁推波助澜,很快京城中就传出了十一岁案首是勋贵之子,官官相护,才得了案首之名的闲言碎语。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如今这个年代,没有太多娱乐活动,这般汇聚了科场作弊、十一岁案首、以及官官相护等关键词的新闻,就如同插了翅膀一般,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连沈锐,一开始听到同僚们恭喜他儿子成了县案首还洋洋得意,结果事情不出三天,传到沈锐耳朵里的喜事就变成了坏事,急的他连忙从衙门里跑了出来,将沈江霖喊到了跟前。

  “你今儿个给我说说看,你这个案首到底是怎么得的?这次县试考了哪些题目,你如何作答的?”

  沈锐将沈江霖叫到了书房里,屏退了下人,直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怀疑。

  沈江霖自从三日前看完榜之后同族学里的同窗等人聚了聚,回来之后就没有再出去过,府试距离县试很近,沈江霖头脑清醒,知道此时还不是庆祝的时候,哪怕沈锐和魏氏都送了东西过来说要给他庆贺一番,都被他婉拒了,一门心思闭门读书。

  沈江霖年纪尚小,身边都是拘于后院之人,消息并不灵通,但他何等敏捷思维,沈锐这般气急败坏地一说,他便知道定是外头有人说他这个县案首另有玄机。

  年少而成名,总要伴随很多的诋毁与成见,沈江霖对此并不陌生。

  看渣爹的样子,急的官服都没脱就跑了回来,恐怕心中已经信了三分。

  沈锐如何能不信?

  自己这个庶子这么多年不显山不露水,学业上一向平平,考了案首回来,不仅仅没有像普通人一般欣喜若狂,竟然还能坐得住继续读书?

  这会不会就是心虚的表现?

  沈锐一开始是被惊喜冲昏了头脑,只以为沈江霖一朝开窍,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了,是自己这么多年没有看清良才美玉,疏忽了这么多年。

  沈锐原本都已经开始打听起来,还有没有名师可以教导沈江霖,想着既然是个能读书上进的,总不能辜负了这份资质。

  可现在仔细一想,他一个十一岁的孩子,真的能够在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案首?

  一想到沈江霖或许是作弊了,沈锐一股怒气就直冲脑门——科举舞弊可是大罪,一个弄不好,连他的官位都有可能不保啊!

  这让他如何坐得住?

  “父亲是认为,孩儿不是靠真才实学考中的案首?”

  对比沈锐的急躁,沈江霖站在下首却是不急不缓,经过这一年的相处,渣爹是怎么样一个人,沈江霖也是比较了解的。

  好大喜功、清高自傲,但是若碰上事情,便跟个无头苍蝇似的,一点决断都没有,经常关起门来和他几个门人清客胡乱商量,好在自从商户科举之事后,渣爹谨慎了许多,朝堂之上不听到他的言论,在太常寺他的一亩三分地上,他还是可以安稳度日的。

  前几天知道他得了案首,还喜不自胜,当时把他也是叫到这个书房,大大地夸赞了一番,今日却又听风就是雨,不说去把外头污蔑他的人打的满地找牙,倒是先怀疑起自己的儿子起来了。

  沈锐脸耷拉下来,儿子的这种态度,显然有些触怒到他。

  以往这个庶子总是对自己毕恭毕敬的,怎么,如今得了一个小小案首,就开始不将老子放在眼里了?

  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一闪而逝,沈锐皱着眉头紧盯着沈江霖:“你只需要在我这里,据实已告便是。”

  沈江霖日渐有了底气,自然不想继续在渣爹面前唯唯诺诺,但是如今尚且还需要忍耐。

  “二月初五,头一场,试题是……”

  在沈锐有些不满的情绪下,沈江霖开始复述他这五场考试中所有的题目,以及他是如何作答的。

  一开始沈锐是皱着眉在听,可是听着听着,沈锐的目光中有越来越多的难以置信,到最后,甚至有些目瞪口呆,只能借着喝茶,缓解自己心中的震惊。

  这个孩子,他竟然,竟然能将所有的题目,所有当时的作答,全都可以复述出来!

  这简直有些可怕了。

  原本沈锐只想让他说个大概,可是如今沈锐听下来,他竟是把一切都原原本本地背诵了出来,中间没有任何一点点停顿的地方。

  五场科考,距离第一场已经过去十来天了,五场考下来,林林总总三十几道题目,有考核背诵,有考核释义,有考核时文、策、论、赋、诗,别说将自己的答案记得一清二楚了,就是把这么多题目都给记全,普通人都很难办到。

  沈锐瞬间想到了一个不太可能的可能,他从圈椅上站了起来,快步走到身旁的书架上,抽出了一本《礼运》,这是他们太常寺今年新编纂的讲礼节演变之书,尚且还未让书局大规模的刊印,沈江霖更不可能从外头看过此书。

  他随意地翻开了一页,递到沈江霖面前,因为自己的猜测太过惊人,他的声音都有些颤抖:“霖哥儿,你读一读这页。”

  沈江霖一目十行地看过去,然后抬起头冲着沈锐点了点头:“我看完了。”

  沈江霖看书的速度很快,常人才读一半的速度,他已经看完了全部,沈锐犹自有些不信:“真看完了?”

  沈江霖再一次点头,状似费解地看向沈锐。

  沈锐直接将书合上,身子下倾,头一次与庶子靠的这么近:“霖哥儿,那你可还记得刚刚那页书上的内容?”

  沈江霖闻言便开口,将那页《礼运》上的文字背了出来。

  “啪嗒”一声,沈锐手中的《礼运》应声而落,直接砸到了地上,沈锐也顾不得捡,他看沈江霖简直就像看一件稀世珍宝一般——他这孩子,居然有过目不忘之能!

  那篇文是他编纂审核的,霖哥儿只是稍稍看一眼,便背的一字不差!

  沈锐激动地不能自已,连声道“好”,心中是又愧又悔,家中出了一个天才般的人物,自己竟然不知,都是那个该死老道,说什么霖哥儿与自己命格有克,让他疏远了这孩子这么多年。

  这是天降文曲星到他们沈家啊!

  沈锐拉着沈江霖坐在自己近前,满脸慈爱地摸了摸沈江霖的脑袋:“霖哥儿,你何时发现自己有这般能耐的?”

  “父亲,孩儿一开始读书的时候,还很吃力,后来渐渐地,就觉得读书越来越简单,年纪越长,记忆力就越好,到如今,几乎可以看一遍书,就能背下来。”

  沈江霖给出了一个能让沈锐信服的理由。

  沈锐再没有不相信沈江霖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的案首,莫说沈江霖给出的答案确实作的十分好,就是没那么好,光凭这份本事,就可以压倒那些碌碌庸才。

  沈锐最爱少年才子,如今自己儿子就是,看沈江霖的眼神简直柔和无比:“外头都是一些妒贤嫉能之辈在胡乱嚼舌根,怀疑你这个十一岁的案首来路不正,你放心,有爹在,定然还你一个公道!”

  沈锐是个无理都要辩三分的人,如今觉得自己都是道理,哪里还顾得其他,此刻恨不能出去满天下的宣扬开他沈锐的儿子是个神童,好打那些乱嚼舌根之人的脸。

  沈江霖眼角一抽,连忙阻止道:“父亲,难怪你刚刚让我背这些,没想到竟是有人怀疑我作弊!这实在是可恶!不过,父亲还请不要为了儿子着急,我这个案首是谢府尹亲点的,谢府尹必当会还儿子公道的。”

  若是以前沈江霖说这个话,沈锐或许还要想当然的否决,认为如何能将希望寄托在谢识玄身上,但是如今沈江霖的话,在沈锐心中有了份量,他思虑了一番,竟觉得沈江霖说的有道理。

  自家人再如何去分辩,别人只会说他是维护亲儿子,谢识玄作为主考官,他亲点的案首,自然要让他来解释。

  沈锐按捺下了蠢蠢欲动的心,转头就对沈江霖道:“那好,这事我们问心无愧,你只管好好读书,应付接下来的府试和院试便是,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再费心思了。你院子里头,若有什么缺的,尽管告诉我,对了,我前几日刚得了一套上好的端砚,一会儿我让人给你送去。”

  沈江霖无有不从,父子两说了好一番话,沈锐才放沈江霖离开。

  沈江霖回去的路上,心中已然有了怀疑的对象,他这个案首最碍谁的眼,谁就是这个流言蜚语的怂恿者,但是历来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况且以那陶临九的文人作派和脾性,就算是真的当场对峙,人家也只会说我当时说的并非那个意思,是别人曲解了。

  文人那张嘴,最会煽风点火、指东骂西,只要不是站在完全强势的那一方,都很难让对方屈服,确实够滑不丢手。

  但凡事一体两面,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每一件事都有其正的一面,必包含了其反的一面。

  从陶家的想法来说,他们想要在他头上泼脏水,用舆论来打压他,让他身上有了污名,可是从反面来讲,他们的行为,势必要将沈江霖与谢识玄推送到同一条船上,为了证明沈江霖的清白和自己的公正无私,谢识玄势必要站出来维护沈江霖。

  既如此,沈江霖往后顺水推舟,搭上谢识玄这艘大船,便是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