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为 第45章

作者:参果宝 标签: 平步青云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成长 穿越重生

  沈季友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沈江霖微微喝了一口后,两人才又落座了下来。

  沈季友感谢地看了沈江霖一眼,谢他刚刚给自己解围递台阶下。

  两人将陶临九夹在中间,却没有一个人给陶临九一个眼神,陶临九气的脸色发红,狠狠瞪了沈季友一眼——这天下姓沈的都是一般讨厌!

  一桌人因着这段插曲,气氛微妙,好几人都吃的食不知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慢慢的就开始有人往主桌那边去敬酒,今日的宴席这便是重头戏,能和几位主考官干一杯,甚至能得到几句指点,让主考官记下自己的名字,往后说出去,便是一层师生关系在了。

  沈江霖起身的时候,陶临九竟也同时站了起来,沈江霖目不斜视,没管陶临九想做什么,直接往主桌方向走去。

  陶临九这种人,沈江霖见多了,看似书生意气、端着君子之风,实际上执拗又嫉妒心强,很容易钻牛角尖。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十分内耗人格。

  对付这样的人,只要心胸够大,不将他放在心上,那么便也对沈江霖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

  沈江霖猜的一点都没错。

  陶临九虽然一句话都没有和沈江霖说过,但是从他落座到现在,他的整副心神都在沈江霖身上,只是沈江霖视他为无物,无论他如何言语挑衅,沈江霖都不动如山。

  这让陶临九十分郁卒,心中已经狠狠憋了一股气。

  两人一齐到了汪春英那桌,对着几位主考官挨个敬酒,沈江霖人虽小,但是说出来的话却十分进退有度、有理有节,让人称赞不愧是谢大人、汪大人一同选出来的魁首。

  明明同样少年英才的陶临九,在沈江霖的光芒下,被衬托的什么都不是。

  陶临九端着酒杯的手指暗暗收紧,原本浓眉大眼十分正派大气的长相,此刻眼底的妒意一闪而过,只是面上还强撑着笑,向各位考官一一敬酒。

  等到一圈敬完,汪春英也和沈江霖寒暄的差不多,本要让两人归坐,却听陶临九突然出声道:“学生和沈案首三次同场考试,三次不及沈案首,心中实在钦佩的紧。刚刚有一商籍考生沈季友也频频向沈案首表达钦佩之意,只是言语到底是有些出格的,不像我等读书人作派,不知道沈案首又对这商籍可参加科考有何高见?有没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地?也好一解我刚刚心中的困惑。”

  陶临九声音不大,但是其他几桌人都瞬间停止了交谈,望他们这桌的方向看去。

  本身主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所有的心神,再加上沈江霖与陶临九若有似无的硝烟味,很多人一看到他们两人一同过去敬酒,就已经留意上了,如今听到陶临九有此一问,顿时便都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离得有点远的沈江云也听见了,一颗心顿时就提了起来。

  陶临九这个问题问的很龌龊。

  当着这么多主考官的面,问沈江霖商籍可参加科考之政策的见解,而且还是不同于一般人的“高见”,实在是强人所难。

  首先沈江霖之父沈锐在朝堂上之前是出了名的反对派之一,而如今政令推行下来,是保商派赢了,那么沈江霖到底是该站在哪一边才算好?

  说应该推行商籍参加科考,便是与他父亲站在对立面;说不应该推行商籍参加科考,那是对朝廷政令有所不满?

  似乎如何回答,都会落入陶临九的陷阱之中。

  再则,这个事情当时多轰动?朝堂上的官员们辩了就有小半年时间,直到辩无可辩,沈江霖冷不丁之下,还能说出什么新意来?

  到时候说一些老生常谈之语,只会让人说他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这便是陶临九想了许久想出来的难为沈江霖的方式。

  陶临九看过沈江霖的文章、研究过沈江霖的诗,知道只是说一些四书五经的题目、作两句诗,是难不倒沈江霖的。

  但是时政不一样。

  时政需要非常敏锐的政治洞察能力,需要丰富的官场阅历,甚至需要极强的对人情世故的把握,而这些,陶临九相信都是沈江霖所缺乏的。

  沈江霖才十一岁,就算再怎么天赋异禀,很多需要靠时间积累下来的东西,是他所不能够在如今这个年龄就能达到的。

  在场众官员没有想到陶临九会有此一问,心思灵敏者如谢识玄,意味深长地看了陶临九一眼,不过其他人却都饶有兴致地看向沈江霖,想听听看沈江霖会如何说。

  沈江霖深深地看了一眼陶临九,嫉妒使人面目全非,明明应该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少年,却要如此阴暗的绞尽脑汁、设套为难人,若是他也学过哲学,便能知道,嫉妒是自我的否定,过分关注别人而以至于忽略了自己。

  “陶兄既是非要请教与我,那学生便说一点自己的浅见,还望诸位大人不要见笑。”沈江霖不因陶临九的突然出招而慌了神,反而依旧镇定自若,顿时让在座的众人更感兴趣了。

  “若要学生说,商籍恢复科考之权利,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

  沈江霖此言一出,众人面面相觑,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什么意思?

  然后便听沈江霖不紧不慢地接着道:“虽说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是任谁都无法忽视商人对于大周朝的贡献,据去岁的邸报看,商税已占我们大周朝所有税赋的三分之一,这些都是商人们做出的贡献,并且根据历年的邸报所披露出来的数额,商税每年都在稳步提升,十年之后,商业发展必将更加蓬勃,商税或许能占所有税赋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依旧不给商人最基本的科考权利,实在是说不过去,这便是必然性。”

  在座的官员虽然没有参加那场持续了半年之久的辩论,但是事情闹的最凶的时候,谁没有去关注此事?但是从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过这件事,今日被沈江霖一点出来,所有人都有些吃惊于大周朝对于商税的依赖。

  毕竟只有户部的人才成天和数字打交道,大部分的行政官员身边都有钱谷师爷,根本无需他们去操心这些,再加上许多文人天生对数字不敏感,便也不会从纳税数额来想这件事。

  沈江霖虽说是从邸报中得出的结论,但是每一期邸报内容繁杂,没有人专门去统计这些,需要看邸报的人自己从这些冗杂的信息中提取数据加以整合。

  可如今被沈江霖一点开,众人心中直呼,是啊,这种情况下都不给商人参与科举的权利,说的难听一点,朝廷做的不就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来骂娘一样的事情吗?

  谢识玄甚至听的入了神,忍不住追问:“那何谓“必要性”?”

  沈江霖沉吟了一下,继续道:“商人为了争夺朝堂的话语权,通过暗度陈仓之法,勾结官员获取科考名额已经是众所皆知的秘密,若是长此以往,官商勾结,互为把柄,官商之间会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这对朝廷所希望的抑商之策是相悖的,故而这便是“必要性”。”

  沈江霖说完,全场寂静。

  所有人都望着沈江霖,讷讷无言。

  谢识玄脑海中只剩下了四个字:振聋发聩!

第48章

  谢识玄是亲身参与到去年那场争斗中的人, 他与谢家人便站在了不同阵营,虽然他未正面说过话,但是暗地里还是给“保商派”不少的支持, 其中风云诡谲、双方暗地里无声的厮杀,比之在朝堂上的刀光剑影都要更加残酷百倍。

  在谢识玄看来, 无论选择哪个阵营,都不过是各自为了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但是沈江霖的话,让谢识玄仿佛突然之间被拉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再去看待这件事。

  沈江霖看到的,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从整个宏观层面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 才得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两个观点,这是沈江霖作为一个哲学人士, 惯常的思考方式, 但是对于在场的其他人来讲,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层次的压迫感。

  这种几乎是不带个人情感、不掺和个人偏向,近乎冷酷地道明这件事情的本质,揭开了一切笼罩在上面的遮羞布的言论, 实在是够发人深省、可放心中咀嚼再三的。

  甚至于, 沈江霖还点出了统治者要给商人参与科举之权利的本质, 那便还是抑商。

  究竟是官商勾结之后, 让商人的权力更加膨胀后, 朝廷处置起来容易?还是让商人独自为营,与官员暂时切割开来, 用另一种缓和的方式给予商人对于权欲追求的权力,然后再用官方手段去压制,更为精准打击呢?

  万般眼花缭乱的手段, 在沈江霖面前都失去了效用。

  沈江霖的许多未尽之意,或许场上许多生员都没听明白,但是谢识玄和汪春英却是都听懂了。

  此子在这般年纪,就能看透朝堂上的纷纷扰扰,甚至可以直指要害之处,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世间竟有这样的人,难怪甘罗十二可为相,以前只当是世人以讹传讹,为了缔造少年天才而故意美化,可若是甘罗和沈江霖一般人物,那么十二为相,竟也是合理的。

  还是他们自诩年长才高,就认为高人一等了,实际上还是井底之蛙了。

  陶临九听完沈江霖的回答,也是被钉在了原地,他很想再去抠沈江霖话中的漏洞和字眼去反驳他,可是他搜肠刮肚了一回,又将沈江霖的话语反复琢磨几遍,却发现自己无可辩驳。

  不是沈江霖的话术多么圆满高超无可辩驳,而是沈江霖话中有些意思,他甚至不能很好的领会,若是一知半解就去否定别人,那不是徒增笑话?暴露自己之短?

  毕竟陶临九自己也才十六岁,他能想出这样的难题去刁难沈江霖,并不意味着他自己就对这件事有多高深的见解。

  尤其是陶临九看到了主考官们欣赏震惊的神色,他只是因为嫉妒不甘而想对沈江霖发难,他的脑子依旧在,此时此刻他清楚,再说其他,都已是枉然。

  陶临九放下酒杯,对着沈江霖深深一揖,咬了咬后槽牙,低下头遮掩住自己愤懑的表情,“心悦诚服”道:“沈案首大才,临九自愧不如。”

  沈江霖脸上依旧挂着笑,只是那笑意却不曾达眼底,他也没有上前去扶陶临九:“临九兄不必羞惭,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往后临九兄有任何不解难题,都可以垂询于我,小弟必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主桌的几个主考官从刚刚的震惊中缓过神来,纷纷有些失笑。

  都是爱打官腔的文臣,最是阴阳老手,哪里听不出沈江霖话里的意思——就你这点水平,还来为难我,我都可以做你老师了,少在这里叭叭。

  只是众人非但不觉得沈江霖讨厌,反而觉得刚刚老成的少年人,一下子变回了他本该意气风发的模样。

  年少有志,昂扬不羁,应当如是。

  这一场宴席结束之后,沈江霖的名声迅速传扬开去,甚至沈江霖拜师时候的七步成诗也不知道怎么就被人都得知了。

  沈江霖的天才之名在京城文人圈内,已经初步具有了雏形。

  当然,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场宴席,沈江霖得到了众位主考官的一致认可和夸赞,而陶临九再次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回到座位上,一言不发、独自饮酒,任何人来攀谈都没个笑模样,众人见他心绪不好,便也无人再来敬酒,一直到散了场,才有些踉跄地独自一人回去了。

  沈江云看着陶临九离开的背影,用只有他们兄弟二人的声音凑近沈江霖道:“这人丢了这么大脸,后面不会还有后手吧?”

  沈江霖摇了摇头,安抚道:“能有什么后手?他一个弱质文人,也就在这种场合想点损招来为难我,出了这个大门,往后我们便是见面都见不着几回。”

  除非是以后会同朝为官,只不过如今他们二人还只是个生员,这以后的事情还早着呢。

  不遭人妒是庸才,沈江霖面对这种情况早就司空见惯,并不将陶临九放在心上。

  只是沈江霖只料对了陶临九这个文人的行为模式,却对接下来的事情没有预料到。

  兄弟二人今日都浅饮了两盏酒,便没有派人去雇马车,各自带着一个小厮往回走,准备散一散酒气。

  来之前他们便打探过,汪府宅院小,门前的小巷口也停放不了几驾马车,今日来往这么多人,再加上一众官员,沈江云他们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与人争锋,来的时候直接雇了一辆马车过来,等他们到了,人家也可自去,不至于在汪府门前造成拥堵。

  轻车简从,两人各带了一个贴身小厮跟着,毕竟到时候他们入了汪府院子,小厮们还要聚在外头等着,带了太多人亦是不像话。

  两个少爷走前头,知节和秋白跟在后面,京中治安好,又是四个男子,除了沈江霖年龄小些,另外三人光看个子,可都有成年男子的身高了。

  城西道路不如城东宽敞,小街小巷偏多,任他们四人谁都没想到,刚转进一处小巷,就有几个人突然从高处窜了出来,往沈江霖等人头上扔破箩筐。

  那破箩筐竹子编的,因着破损,有些便露出了尖刺,几个破箩筐兜头罩下,还没等反应过来,秋白就“哎呦”了一声,脑袋上被竹刺刮了一下。

  “哪里来的狗杂种,往你爷爷头上倒东西!”秋白疼的紧,一边着急把箩筐翻下来,一边破口大骂。

  沈江霖个子最矮,正正好好被罩在了里面,着急着要顶出去,结果被身后的秋白撞了一下,自己一个踉跄,连着破箩筐一起滚了出去,沈江霖头一遭遇到这种情况,赶忙将手臂捂着头部,滚了三圈撞到了巷壁才停下。

  沈江霖整个人都被撞懵了。

  沈江云惊声呼叫沈江霖的名字,眼看着要把破箩筐甩出去了,谁知道那些从高处扔箩筐的人都跳了下来,对着他就是一脚,沈江云被踹的晕头转向,咕噜咕噜滚到了沈江霖一处。

  刚刚挣扎着想站起来的沈江霖,瞬间又倒了回去。

  难兄难弟还没来得及互相解救,就听有个人哑着嗓子道:“确定是他们吗?”

  另一个声音细一点的人马上道:“就是他们,我跟了一路了。”

  哑声的显然是领头者,直接一挥手:“兄弟们,快上!”

  他们是城西的一群地痞流氓,成日里专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有人出了银子要他们兄弟几个打他们四人一顿,揍几拳给金主出出气,他们是干熟练的,甚至连面都不用露,直接把人往破箩筐一套,胖揍一顿,赶在巡街的官差来之前散了,被揍的人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到时候又到哪里去告他们去?

  他们也不需要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反正今儿个碰上他们几个,算他们倒霉,谁让他们得罪了人呢!

  他们也不打狠,最多让人疼的三天下不来床,修养个十天半个月后就活蹦乱跳的了,太狠的事情他们不沾,算是一群有原则的地痞流氓。

  十来个人打四个人,其中一个是孩子,另外三个除了知节还有一把子力气,沈江云和秋白都是手无缚鸡之力型的,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就在他们这群人要扑过来打人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突然又从外头窜进来一个纤细的黑影,对着这群人就怒斥:“你们作什么呢?赶快散了,否则休怪姑奶奶不客气了!”

  这群人理都不理突然冒出来的女子,眼看沈江云都要站起来掀开箩筐了,就想扑过去把人先打了再说,一个多管闲事的臭娘们,一会儿再收拾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