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117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让你帮忙,还要给你脸色看。

  众人敢怒不敢言。

  还是师父发了好大的脾气,才让对方转换态度,安排好住宿饭食。

  从那之后,他们能不出去就不出去,更不奢望这些人会真正尊重他们。

  纪楚却不同。

  他从一开始的信件里,便没有什么格外敬重的语气,只是好声好气地探讨如何做农具,如何做水车。

  但字里行间,不仅对他们有尊敬,还有敬佩。

  真见面之后,也跟信里的态度一样,绝对不玩虚的。

  他们突然到访,甚至把官署给他们住。

  这份厚待,可不是嘴上说说。

  班凯班贤小声道:“师父,我们没说错吧。”

  “没有,行了吧,还不好好做事。”蔡老头瞪着他们,语气却不严肃。

  蔡先生一来,白家村的白婆婆知道后,也被请了过来。

  白婆婆更知道棉花的特性,之前还会织白叠子,知道棉絮的问题所在,还提起棉籽的问题。

  现在手动剥棉籽,难免会有疏漏。

  她认为,其中零部件经常需要更换,也许是这方面的原因。

  白婆婆年纪大,甚至算蔡先生的长辈。

  两人一个是农户,一个是匠人,也是相谈甚欢。

  不过他们两个都会技术,都忙得厉害,不是弹花机有事,就是棉花地有事。

  纪楚看着,只觉得自己有些幸运,能找到这么多技术专家。

  有专家在就是好啊。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技术专家。

  但蔡先生知道,白婆婆甚至有本自己的书时,心里微动。

  都是搞技术的,他要是有一本,也挺好的?

  念头一闪而过,还是赶紧干正事要紧。

  纪楚自然也没走,他跟安丘那边打过招呼,陪着蔡先生一起做弹花机。

  不仅是这事要紧,也因为他们两地发展时,蔡先生帮了大忙。

  那些农具以及磨油器具等等,都是依靠他们才大力发展。

  这话本是衙门之间内部自己说说,谁料想传到蔡先生他们耳朵里,一时间大家干活的热情更足了。

  都说人满足生存需要后,就会寻常自我价值实现。

  作为技术顶尖的工匠,就连班凯班贤都不缺吃喝,他们缺的就是这份尊重。

  不知道是不是这份热情,让改进弹花机的速度明显变快。

  这种关口,地里棉花又要收获了,纪楚只好两边一起跑。

  好在林元志林秀才赶了过来,他对棉花同样熟悉,可以帮忙打打下手。

  要说摘棉花也是个技术活。

  熟练的人,一天可以摘十五到五十斤棉花。

  不熟练的人,也就十斤左右。

  而且这棉花采摘也有不同。

  不是所有棉花都能一起开花,一起摘下。

  按照白婆婆的经验是:“大概可以采三回,就能全都摘完,或者直接不管,等全都开完再说。”

  摘完棉花之后,还要砍棉花秆,这可是好东西,晒干之后用来引火非常实用。

  然后还要快速翻耕,种上冬小麦。

  可以说在这个十月份,种了棉花的各地农户都会非常忙碌。

  好在现在种得不算多,各家都忙得过来。

  再想到棉花的保暖,可以给全家做棉被服,那动力就更足了。

  除了采摘之外,纪楚还在统计各家的棉花亩产。

  去年安丘官田亩产是四十斤。

  今年有了白婆婆,大概能多产一些?

  其实只看田地情况,林元志就道:“肯定比去年好,只看开花的情况,都比去年好了好几倍。”

  纪楚看到林元志兴致勃勃,还随口问道:“明年乡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纪楚问完,自己都觉得不对劲啊。

  他这跟看到家里小孩放假在玩,随口问他明年考试不着急吗,有什么区别!

  这是不是太扫兴了!

  果然,林元志深吸口气道:“大人,我肯定不会耽误考试的!”

  行吧,他也不是劝他不要忙棉花啊。

  纪楚好笑摇头,带着众人继续查看棉花情况。

  确实比去年好了很多。

  安丘,阳顺的情况也是这般,还有其他六个同样种了棉花的地方,给出的数量都很喜人。

  甚至连常备军种下的二十亩棉花地都传来好消息。

  他们上次偷懒一会,便毁了一些种子,之后再也不敢,认认真真跟着种。

  当然也在问弹花机的事,还准备派黄总旗等人过来学。

  一时间,蔡先生这边压力更大了。

  各地加起来近三千亩棉花,都在等着弹花机。

  纪楚都不好再催,只道:“没事的,去年没有弹花机也做成了,不过费点事。”

  “而且摘完棉花还要去籽,等到十月下旬才需要。”

  蔡老头的倔脾气又上来,焦急道:“但那会天气都冷了啊,你们曲夏州天气冷得还早,估计早就下雪了,这要怎么办?”

  本来棉花就是御寒用的。

  不能把棉絮弹好,很影响使用。

  错过了冬日,那岂不是白费了这些东西。

  蔡老头焦急万分,奋力改进机器,甚至说了很多纪楚根本听不懂的数学公式。

  众人写写画画,到晚上都不歇息。

  林元志看着场景,惊愕万分,指了指这些匠人,再看看自己。

  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可他们对比起来,自己才是更低的那个。

  纪楚同样感慨。

  如此有钻研精神的工匠,不该被区别对待。

  不过他也工夫想太多,还是配合各地收棉花才是。

  十月初五,十个地方,种下的三千亩棉花终于开始收获。

  种植最少的是常备军那边,二十亩地,但他们后续管得很好,肥料充足,最低产量一百二十斤,最高产量二百一十一。

  接着是另外六个县,他们都是在官田种植,每家一百亩,最低是九十七斤,最高一百九十二。

  剩下阳顺种了五百亩,最低一百一十二,最高二百零二。

  安丘则是八百亩,最低最高都跟阳顺差不多。

  最后的沾桥,共计种植一千一百斤,最低竟然也有一百三十五,最高则是二百四十六。

  产量最高的那户,自然是白婆婆家里。

  经过白婆婆亲自照料的棉花,显然种得比任何一家都要好。

  亩产最高,二百四十六!!!

  纪楚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简直喜笑颜开。

  按照白婆婆家十五口人来算,一个人能分到十六斤的棉花!

  做成棉被服的话,棉衣为两斤,棉被为四斤。

  每个人竟然可以得到近三套的棉被服。

  大冬天的,有换洗的三件两斤重棉衣,还有三双四斤重的棉被。

  这是什么感觉?!

  估计小富之家都没这么多东西。

  所以纪楚之前就说,一家种个三分地,就差不多了。

  按照均产,一亩地为一百八十五,得个五六十斤棉花,基本就够全家用的。

  听到这样的数字,如何不开心。

  纪楚甚至已经想到,各家都盖上棉被,穿上棉衣的感觉了。

  从他到任开始,就在解决的严寒问题,终于有了大跨越!

  这也是冬日漫长地方的人,最需要的事情。

  棉花不比什么乱麻芦花纸衣强上百倍?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