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119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这弹棉花的地方一成立。

  基本就改变了棉花只做布匹的历史。

  但他不知道的,其实州城的棉花之争还在继续。

  因为这东西真的上市了。

  有地方真的做成棉被棉衣了。

  只是讨论时,京城传来消息,让棉花之争一锤定音。

  “京城那边说,富贵者不穿,实为不雅,不堪细看。”

  京城都这样说。

  曲夏州这边,还能有争论?

  故意棉花之争一哄而散,有钱人再也不提了。

  这东西已经定下,只是穷人家穿的玩意。

  纪楚听到这话,瞬间觉得,给周家的三百五十斤棉花,好像真的给少了。

  要不然咬咬牙,再给他们五十斤?

  以后的棉花不再做上供的白叠子。

  要做穷人穿的棉被服。

  他们要在衣服里填充厚厚的棉花,好度过无数寒冷的冬日。

第47章

  州城, 乃至京城的言论,影响不了下面各县。

  尤其是种植了棉花的九个县,以及常备军。

  但种出来是一回事, 弹棉花,以及做成棉被服又是一回事。

  这就要请陶乐薇, 以及李娘子, 还有去年做过棉衣的妇人们过来了。

  怎么把棉被服做得保暖,同样有诀窍。

  怎么把棉花弹得松软, 也有不同的手法。

  蔡先生他们着急做出弹花机,就是害怕临到冬天手忙脚乱。

  眼看各地开始下小雪, 众人动作加快不少。

  先做出十二台弹花机,再教导大家如何弹棉花,等到机器送到各地之后,还要学习怎么做棉被服。

  以及棉花怕火怕水,怎么用怎么储存等等。

  以安丘沾桥阳顺为首的几个地方,在冬日热热闹闹学起来。

  但凡种了棉花的各家, 都在认认真真学习。

  白婆婆所在的白家村, 种植棉花是最多的。

  大家先把去了籽的棉花拿到弹花机作坊, 排着队等着弹,弹好之后, 就可以做衣服了。

  她家邻居白六婶今年种了四分地, 收获棉花七十八斤, 自家六口人, 肯定用不完的。

  便跟没种棉花的娘家换了麻布。

  因为是自家亲戚, 大家并未计算其中价格,算是各取所需。

  白六婶计划给自己还有她家男人,下面四个儿女, 每人做一身棉衣。

  棉被只做三双,毕竟棉花足够了,但是布料不够。

  就算是这样,其中一些布料都是买的旧部,还有从娘家换的。

  但不管怎么说,她都兴致勃勃的,想要全家作身好衣服。

  听说有钱人过年的时候,都会给全家买新衣,她家今年竟然也这样做了啊。

  放在早些年,就算有棉花,她家肯定也不舍得的。

  只要有点东西,都要拿出去换口粮。

  毕竟什么都不如吃饭最重要。

  能做这么多东西,还是因为今年能吃饱,手里有闲钱。

  再说保暖的物件是保命用的,肯定要备齐了。

  听说多穿棉衣可以省炭火呢。

  白六婶看着前面的队伍,踮着脚往前看:“咱们沾桥县不是两台机器吗,怎么还这样慢。”

  “弹棉花的人多啊。”有人随口答,“咱们沾桥产了二十多万斤呢。”

  这么多啊。

  白六婶不说话了,只好跟着排队。

  但按照这样的速度,估计明天也排不上吧。

  殊不知纪县令也在着急这件事。

  一台弹花机一日大概能弹三十斤左右,两台也不过六十斤,算是一个普通家庭的量。

  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等棉花弹完,冬天是真过去了。

  蔡一繁带着工匠众人,则日夜不停赶工。

  从这也明白,他为什么要把材料尽量减少,把弹花机做得十分简单。

  不仅如此,所用材料还尽量廉价便宜耐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复制弹花机。

  经过蔡先生同意之后,纪楚在当地找来不少木匠帮忙打打下手。

  具体的手艺是不能学的,可做些木工活完全可以。

  甚至从安丘也调来一些人,目的就是把弹花机尽量铺开。

  现在做出来的机器,三个人便能成为一个弹棉花的小队,而且东西组装简单,甚至可以走街串巷去弹棉花。

  纪楚看的时候,都不由得感叹蔡先生的厉害。

  怪不得他设计的时候头发都要愁掉了,估计从一开始,他就考虑到这个问题。

  也正是这种精神,才能设计出如此好用的弹花机。

  等到大雪下来。

  沾桥安丘,分别有了十五台机器,弹棉花的压力终于减轻。

  各家把弹好的棉花拿回家,便开始一针一线地做衣裳。

  大家都是头一次做衣服,虽然有人传授经验,但难免遇到问题。

  什么棉花不够均匀,不舍得用线等等。

  但在大冬天里,反而是一种乐趣。

  因为都知道,这是在为更冷的深冬做准备。

  一想到能穿到暖和的衣服,甚至比羊皮衣服还要好,所有便无比高兴。

  白六婶也在其中。

  她本来就会做衣服,听完其中诀窍之后便道:“就是多缝几针,不让跑棉吗?”

  “看来针脚重要,棉花也要铺得均匀。”

  大冬天的,不少妇人们凑在一起做棉衣。

  手头快的,熬个两三天就能做一身,手头慢的,则要□□日。

  但无一例外,各家陆陆续续都穿上棉衣了!

  白六婶先做了家中孩子,还有她相公的。

  孩子们用新布,同样都是棉花换来的。

  这新布颜色鲜亮,四个孩子一人一件,看着虽然鼓鼓囊囊,但穿上之后,人人都道:“好暖和。”

  “很暖,跟羊绒一样。”

  “你知道什么是羊绒衣服吗。”

  “不知道,但我摸过小羔羊!”

  等她跟相公也穿了棉衣,竟然也跟孩子们感觉一样:“活了半辈子,没想到还能穿上这么暖和的衣服。”

  “白日做衣服,晚上可以当被子。”

  “能少烧好几斤炭火啊。”

  “突然觉得,用棉花换布,是不是有点亏?”

  “不知道,管他呢,都是乡里乡亲的,这可是保命的东西。”

  亏不亏的,大家都不知道。

  因为所有人拿到棉花后,在官府鼓励下,都是给自家做棉衣。

  这事都不用再说了。

  人人都知道纪大人极为重视,去年冬日就说让他们做衣服,大家潜移默化地,便再无其他念头。

  再说了,这可是冬天,谁不想要保暖的被服啊。

  至于售卖价格,官府那边只说,还未定下来,让大家不要着急。

  有了油菜的先例在。

  不论安丘还是沾桥,甚至阳顺百姓都知道,先不卖是最好的,听纪大人怎么说。

  跟着他的定价,绝对不会吃亏。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