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186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以后的数科会如何,他不清楚,但现在的数科,已经够让他满意的了。

  纪楚却心道,这才刚开始呢,等数科成为万物之源的时候,再来感谢不迟。

  一顿宴会宾主尽欢,而数学联盟的消息也彻底传出去。

  并非数科联盟,而是数学。

  天底下所有爱好数学的人,都能参与其中,一起研究探讨数学。

  这第一桩事,便是设计出数学符号。

  在旁人来说枯燥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是无比有趣。

  所以多数人也没觉得什么。

  什么诗会茶会多了去了,多个数学联盟而已。

  对于曲夏州州学,则觉得颜面有光。

  数学联盟的总部就在州学里,还是在老数科里,这样的好事,就跟天上掉馅饼一般。

  以至于王学政看向小宋训导时,总是面露慈祥。

  这孩子跟他三叔一样厉害啊,数科这事办得好。

  遇到纪楚的时候,同时忍不住点头微笑。

  看得两人头皮发麻。

  王学政,要不您还是冷着脸吧!

  小宋训导觉得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时候,还在认真筹备数学联盟的事,经由他手,完善符号的事情已经提上日程。

  对此最为激动的,还是蔡夫子。

  去年那会,他还在羡慕白婆婆有自己的书。

  如今他更是不同,不仅在编纂自己的书,还带着许多人一起,牵头完善数字符号,这种殊荣,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啊。

  现在全成为事实。

  蔡夫子现在日日都要夸一遍纪楚,没办法,谁让他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数科这样的想法,自然抓紧做事。

  今年的弹花机八号陆陆续续做出来,按部就班地发到曲夏州各地。

  他们事情做得有条理,大家也不好说什么,只是一股脑地预订预订。

  他们想要卖棉花被!

  越早卖越好啊!

  眼看棉花都要收获了,再不准备,真的要来不及了。

  安建三十四年十月初。

  曲夏州各地的油菜已经收获完毕。

  像安丘县罗玉村弓春荣他们的车队,已经在各地运送油菜籽。

  本地油菜籽价格平稳,咸安府跟本地抹油作坊还能优先收购,所以这买卖做得平稳无波。

  这对百姓们来说,就是最好的事。

  地里的油菜一收完,那土地上的棉花便格外起眼。

  远远就能看到白绒绒一片,煞是好看。

  如今大家都知道棉花的好处,还知道棉花引起的争议。

  但这都不重要,重点是马上入冬,大家都想用啊。

  刚把油菜籽卖了,换了不少布料,只等着做棉衣棉被呢。

  条件好点的人家,准备给每个人都做一套,条件不好的,也能做个旧布做成的棉衣。

  谁让现在的曲夏州百姓,依靠着赋税逐渐恢复正常,以及油菜籽带来的额外收益,都有闲钱买布料了。

  至于那棉花,各家基本有种植,没种棉花的少数人家,也能问亲戚朋友们买一些。

  所以一到十月份,曲夏州街头巷尾聊的事情,只有棉花二字。

  纪楚也颇为紧张,他看着数科送出五六千弹花机,确定各地都有相应的弹花作坊,又跟工司这边确认无误,这才稍稍安心。

  接着就是等待棉花收获了。

  去年种植范围不广,今年却是全州一起,难免有些不一样。

  户司这边也在关注这事。

  甚至永锦府都写信来问,到底是跟纺织行业相关,他们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十月初三,各地陆陆续续开始摘棉,纪楚还去城郊看了看,确定大家学习的都没问题,也就放心了。

  随着棉花摘下来,已经有勤快的人去弹棉花,不知多少人都在期待棉花被的出现。

  其中阳顺县一家百姓便是如此。

  他家是曲夏州最普通的人户,带上老爹一家四代,共有六七口人。

  朝廷要田税多的时候,他们险些把田地全卖了,之后田税少了些,才又开了些荒田。

  这个李家看着周围其他人种油菜,也就跟着学。

  再之后,油菜就不用讲了,这份收益让他们家还把之前的田地赎回来。

  听说那地主家是被警告,不准拿着田地不放手。

  这些东西他们都不太懂,反正有田之后,就要盖屋,这是所有普通百姓的想法。

  可惜去年只想着盖,忘记种棉花了,让他们只能看着周围人穿上棉衣。

  去年耽误,今年可不能。

  李老汉早就盼着种棉,早就盼着做棉衣棉被。

  都说这东西,比兽皮还保暖。

  是真是假他们不知道,反正跟着做肯定没坏处。

  李老汉一高兴,今年种了整整一亩地的棉花。

  虽然伺候庄稼的时候很辛苦,但如今看着白花花的棉花,还是欣喜的。

  所以十月初五一大早,他们全家就去摘棉花。

  摘完之后自己跟儿子送到弹花作坊。

  媳妇,女儿,儿媳妇则在家缝棉衣的布料。

  家里七口人,李老汉咬牙做了决定,家里老父亲一身,儿媳儿子,还有未出嫁的闺女,一个小孙女。

  再加上自己老两口,一共七身衣服。

  棉被只做四条。

  老爹的,自己跟媳妇一条,儿子一家三口,还有闺女的。

  做这么多东西,要的布料可不少,即使新旧布料混着用,也要不少银钱。

  “要不是油菜籽卖出去了,我是真舍不得。”李老汉抱怨道。

  村里其他人也点头:“谁说不是啊,你家还好点,我家十二口人,个个都要棉衣穿,反正我是不做棉被了。”

  “你家人口多,种的地也多啊,怕什么。”

  “总不能把家底全花了吧,穷怕了,不敢啊。”

  只听前面又有人道:“把你家剩下的棉花做成棉被,有人收购的。”

  “或者去接点针线活,给外地人做棉衣棉被,应该能把布料的钱赚回来。”

  这,这可行吗?

  更有甚者道:“那我家都不用棉被服了,全卖出去行吗?”

  这话一说,众人都看向他笑话:“冻不死你。”

  “今年天冷得这样早,你窝在家里不出来?还是不多用炭火取暖?会不会算账?”

  “先顾着温饱,再想你的银子吧。”

  银子再好,也是要换成物件的,抱着银子睡?天还没亮,人就硬了。

  百姓们并不愚昧,他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先顾好自己的温饱,有余力了再去做针线活贴补家用。

  李老汉盘算着这件事,家里做的七件棉被加上四条被子,一共用了六十斤棉,家里还有一百斤剩下的,要不然做成棉被卖出去?

  不对,自己再留一点棉花,把卖棉被的钱换成布料,给孙女单独做一条被子。

  李老汉的儿子肯定愿意啊,那是自己闺女,能不想着吗。

  回家说给其他人听,也是点头的,李老汉的儿媳妇还道:“可以把我这件棉衣先卖了,立刻换成新布给孩子做被子。”

  听到这李老汉扣扣搜搜拿出攒下的银钱:“先做吧,反正还能回本。”

  全家老少这才明白,李老汉这个当家人,精打细算到什么程度。

  哎,不过大家也没什么怨言,日子都是这么仔细过的,估计想着孩子年纪小,等明年再做也不迟。

  但现在能做针线补贴家用,还能把剩下的棉花卖出去赚钱,自然没什么好说的,立刻给孩子补上。

  阳顺县李家人别提多高兴了。

  跟他家一样高兴的,在曲夏州各地比比皆是。

  只要各家种了棉花,基本能做棉衣棉被,多出来的则有专门的商贩收购。

  出乎户司意料的是,不管外来的商贩还是本地的贩子,全部都老老实实的,不敢坑骗百姓。

  问他们为什么?

  “你们户部有个纪楚对吧?”

  纪楚当时一边收拾沾桥县的麻烦,还能一并收拾恶意降油菜价格的贩子,那事早就在陇西右道传遍了。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