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右都事谢富本就对纪楚佩服,此刻更相信卓主事所说的话:“在忙百姓的事。”
这句话竟然是真的。
纪楚以为还要多说几句,没想到他遇到跟廖知州一样的情况。
当初他答应廖知州接手火器重启的事,痛快得让人不可思议。
眼下的谢大人同样答应得极快。
答应啊!
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帮百姓们减免赋税,这可是圣贤书里记载的好官行径。
他能参与进来,再好不过。
纪大人说得还很对:“错过这次机会,就不好找理由了。”
先皇病逝,多好的借口啊。
再等一个皇帝去世,谁知道要到猴年马月。
“好!大人!咱们立刻向卓主事禀告吧!”
“而且九月还有税收,正好赶上!百姓们肯定高兴!”
一想到整个曲夏州农户,都会因为他们少交一成田税,谢富便无比激动。
自己会不会也被称为大清官啊,想想便激动得睡不着。
纪楚看向谢大人,又是无奈又是好笑,他肯定不会退让,直接道:“走吧,咱们去寻卓主事。”
对于此事,纪楚还是有几分信心的。
谁让如今的曲夏州税收逐步增加,那一成田税虽然还是油水,跟其他东西比,却不算什么。
再加上有个仁孝为先的太子殿下,没人会在这个节骨眼反对。
正本清源,本该如此。
平临国定下的田税,就该按照律法去收。
这也是他在户司做过最后一件事了。
虽然以后的官职还在这,但不会随意插手其他事,以免两边都不好做。
纪楚一想到自己要为工司申请的款项,便心虚地摸摸鼻子。
哎,工司费钱,大家都知道的,不怪他以后狮子大开口。
纪楚这会的表情,看在廖知州,沈通判,卓主事面前,便是有些紧张。
减税是大事,紧张很正常的。
对于纪楚的提议,他们三位长官都考虑过,一致认为可行。
归根到底,还是如今的田税占比没那样高,而且减免一部分田税,还能让大家多多种粮,这都是好事。
消息稍稍透露出去之后,其他各级官吏,大部分都赞同这个做法。
有些人真的为百姓考虑,认为田税的火耗收得不合理。
还有一部分知道,这是向未来新皇邀功的好机会。
太子至孝,如今天下谁人不知,之前曲夏州官吏说想替先皇借命,他们这方官员就被太子殿下交口称赞。
要是为了先皇减税,还是数额不多的税,再被太子记起,那可太划算了。
纪楚认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也有这点原因。
等此项政令正式发布,在田间收油菜,收棉花的百姓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官府说什么?
减税?
还是因为先皇驾崩,所以减税?
一时之间,整个曲夏州十七县百姓全都在讨论这件事。
别的不说,能减田税,自然有利于他们。
没想到皇上没了,还有这种恩德?
这下大家是真的怀念他了,更明白未来的皇帝是个孝顺的人。
整个曲夏州无不感念太子殿下的孝心。
其中拿火耗好处的各县官吏虽然各有不同,却明白州城的意思,只得照办。
要埋怨,只能说先皇死了,让他们少了银子。
跟少数人的不高兴相比,整个曲夏州的百姓高兴的确是难以言表。
“我活了几十年,头一次过得这样好。”
“是啊,原本以为有粮吃,有地种,还有棉衣这种好东西,已经是这辈子的幸运。”
“现在连田税都减了。”
“从七八成减到如今的两成,咱们曲夏州的官员真的在为咱们考虑。”
“其实五成税就很好了,三成税也能过得不错,如今又减了一成。”
“你们也太容易知足了,没学过律法吗?律法就规定了只有两成,最多两成。”
“那以前也没按这个来啊。”
“感谢当地的父母官,感谢纪大人。”
喊这句话的人,自然不知道此事是纪楚提起,就是本能的谢一谢而已。
因为不少人都觉得,是纪大人到了曲夏州之后,他们的生活才越变越好的。
这份感激,自然要说出来。
曲夏州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又听说安丘沾桥,还有州城的百姓,都在放鞭炮庆祝,自然也去跟风。
不只是鞭炮,还买的有烟花,晚上烟花一放,十里八乡都看得到,这可真漂亮啊。
但一问价格,他们根本买不起,只能买点鞭炮助助兴。
外地的人见他们这样高兴,肯定要问问原因。
不管是咸安府来买油菜籽的,还是永锦府来定棉衣的,全都知道这个好消息。
外地人第一反应,也是揉揉耳朵:“开什么玩笑,骗人的吧。”
“官府都是加税的,哪有减税的。”
“不可能不可能,肯定是骗你们的。”
“可我家今年种的绿豆,就已经减税了啊。”
“对啊,只收了两成税,还能骗你们不成?”
“感念本地的官员,也感念太子殿下的孝心。”
外地人只觉得心里难受,他们要是曲夏州的百姓就好了,也能像他们一样啊。
等众人再把消息带回家乡,整个陇西几乎传遍这个好消息。
百姓们自然是高兴的,对曲夏州愈发向往。
官吏们则表情不同,最后只能说一句:“倒是会讨好。”
这些官吏们,自然不能想象,真的有官员主动为百姓减税。
依照他们的品行,只能脑补出曲夏州官员,是为了讨好太子殿下,这才如此做的。
所以他们更不能理解百姓为重君为轻。
可他们不能理解,不代表其他读书人不理解。
天底下从不缺少英才,也不缺少品行高洁之人。
更不缺少赞同曲夏州官员高义的人。
否则天底下的故事传说,为何总是品行高尚的人成为圣贤。
其他争名逐利之人成为丑角。
所以自然有人高赞:“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还有人道:“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
平临国有这样一群人,必然会国富民强的。
消息再传到京城,咳嗽得太子都有点蒙。
听到那曲夏州减税是为了悼念父皇,他更是泪流满面。
果然,天底下有人同孤一样,如此怀念君父。
这些日子,多少大臣劝他多理朝政,连老二都说年前下葬即可。
可没有人懂他!
只有曲夏州的官员们懂!
这才是孤的臣子!
太子想到什么,看向守灵的户部左侍郎许义许大人,开口道:“内阁常设六人,现只有五位,就让许侍郎补上吧。”
今年五十五岁的户部侍郎许大人,直接进内阁?
若说没有沾了曲夏州的光,谁信!
那可是入阁啊,几乎是所有官员最想进去的地方。
而且许大人今年方才五十五,倘若能在阁内二十年,谁都不敢想他的成就。
许大人从曲夏州回来之后,便是一路直升。
饶是许义自己都颇为激动,朝太子殿下深深一拜。
曲夏州,或者说纪楚,真是他的福地,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