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都让即将考试的学生们无所适从。
再加上,都说今年的会试非常重要,父子们说,爹娘说,族里长辈更是时时念叨。
越是这样,大家越是承受不住。
这么重要的一次会试,要是落榜了怎么办,要是没考上怎么办。
压力之下,便想找个人问问情况。
尤其是纪楚,这几年的新起之秀,他年轻,不过是个举人,升官升的还快。
正好给如今这群要参加会试的举人们意见。
好像看到他,就看到未来的路,那就是即使考不上进士,也是没关系的。
纪楚看出大家焦虑的原因。
并不从科举开始劝。
而是说出读书的真谛。
读书本意在元元。
不管考没考上,不管是进士举人,哪怕是秀才。
都无所谓。
所以不要焦虑了!
人生不会因为这一次考试而失败。
更不会因为官做的不大而失败。
更应该找到读书,或者生活的本来意义。
有了这个答案。
那纪楚出不出现,意义并不大。
他可没张狂到,觉得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个。
这个答案,果然让备考的读书人们,心里慢慢平静下来。
会试决定不了他们的命运。
他们读书是要为天下百姓做实事,不能被做不做官限制!
第二日,四月初一。
满京城所有考生夫子老师爹娘族人,几乎都在心里默默感激纪楚。
不是他昨日出面安抚,学生们的心根本静不下来啊!
这下好了,现在都能老老实实坐下来读书了!
您真是功德无量。
以至于纪楚在衙门办差的速度都加快了。
一问就是,帮忙办事的官员,他家学生也在备考!
现在每日临时抱佛脚,也是好笑的很,但总算没那么躁动,这就很好了。
这官员说的好玩,但实际上能参加会试的学生,又岂会是泛泛之辈。
能走到如今的读书人,基本都是举人身份,不会很差。
大家缺的,就是这份安心。
别的就算了。
差事办的快了,却是他乐意看到的。
赶紧的吧,做完之后,他就能回老家了啊。
希望不要有其他事情,再拦住脚步了。
纪楚脑子刚闪过这个想法,就见薛明成急匆匆跑过来,他眼神带着不敢置信的惊喜。
“敬安,敬安。”
“你有个学生,叫林元志,对不对。”
林元志,安建三十五年的进士。
因为先皇去世,以及朝局动荡,在康绛元年新皇登基之后,才领了外放的官职去滇州府赴任。
这个学生脑子灵活。
在安丘县时,就跟着衙门一起栽培棉花。
之后更是因为棉花之事,跟当时曲夏州礼司主事周大人的属下起过争执。
说起来,这个属下,正是纪楚身边的黎士杰。
黎士杰一听到这话,就摸摸鼻子。
当时他眼看着林元志考上秀才,还不敢置信呢。
想想都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好在他现在脸皮厚,就当这事没发生。
不过一个外派到滇州府的小官,怎么会被吏部侍郎记得?
还专门过来问是不是纪楚的学生?
不知道外面如今都争着抢着做纪大人学生吗?
得到肯定答案之后,薛明成立刻道:“他,他找到了棉花。”
“适合较温暖地方种的棉花。”
“棉株已经呈给皇上了,咱们快去看看!”
在滇州府,找到的棉花?
那就是海岛棉?!
纪楚脑袋发蒙。
倘若真是海岛棉。
岂止是温暖地方可以种,整个平临国大部分地方都能种。
尤其是广宁卫一带,那里可太适合种海岛棉了!
那般寒冷的地方,极为需要适宜种植的棉花。
倘若真的能成,以后就不用千里迢迢送棉衣棉被了。
还有如今日益飞涨的棉花,也有了解决之法,简直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纪楚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
不管是不是海岛棉,他都要去看看。
滇州府可真是好地方。
什么东西都能找到!
第112章
漳兴二年, 四月初五。
一则从滇州府发来的急报,让内阁极为震惊。
滇州府游门郡云丰县的林元志林县令,派出去搜寻棉花的队伍, 似乎找到了当地的棉花。
棉花,上能改变战局, 提高经济, 下能改变所有人的衣食住行。
就算到现代,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新皇登基之后, 知道纪楚的学生林元志前往滇州府,就是为了寻找新的棉种, 便索性加大搜寻的力度。
随着棉花作用越来越大,搜寻的强度也在增加。
纪楚上次面圣的时候,他们还谈论过这个话题。
所以林元志不仅是县令,还能增派人手去滇州府其他地方巡查棉种。
甚至云贵一带的所有官员,难免都抱了这样的心思。
要是能找到新棉种,别说拯救本地经济, 也拯救自己的官运啊。
只是云贵地方之大, 远超众人想象, 山脉绵延不绝,族群之间的相隔也远, 想要依靠人力找到一样植物, 实在太难了。
毕竟云贵这地方, 别的东西或许不多, 植被却极为茂盛。
所以找了接近两年的时间, 基本也没什么动静。
也就林元志不一样,但凡空闲出来,一定要去周围去看看, 即使跋山涉水也要走一趟。
听说他已经被晒得成小黑人了。
但也是这样,上天才会眷顾他。
“文书里说,当地气候温暖,即便是冬日也不太冷,故而趁着过年放假,便去一个善织布的小族群看看。”
林元志已经习惯滇州府的天高地阔,以及延绵的山路,还有蓝天白云。
不过这次去那善织布的小族群,对棉花依旧一无所获,好在发现当地妇人的织布手艺别具一格,让手下赶紧记录下来,以后可以卖个好价格。
用林元志自己的话说:“棉花没找到,织布的手艺倒是记录了厚厚一摞。”
不同山上的百姓,都有不同的织布方法,百种千种织法,让布料显得美轮美奂。
林元志觉得埋没了十分可惜,便顺道记录下来,能做个本地的风物志。
除此之外,还把本地植物分门别类,做个总结。
他之前听纪大人说过,这么多动植物,就是天然的自然宝库。
如此大好河山,要利用好了,便是无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