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360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到地方的时候,人已经没脾气了,处理完这里极为简单的公务后,剩下时间便是跟同乡喝酒。

  只是他们这些外地人不知道情况,九月份那会,在酒楼喝完酒,就敢醉醺醺地往衙门后宅走。

  这中间有段距离,明显能感觉到温度变了。

  可喝懵的几个人,反而觉得暖和,把皮衣一扒,靠在路边歇歇脚。

  但凡当地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就完了。

  偏偏那边天色已黑,路上行人又少,根本没人发现。

  而刘知州身边的随从也喝得差不多,根本顾不上大人。

  没多会,天空便飘起雪花,从小雪到大雪,也就一盏茶的功夫。

  还是酒楼的伙计越想越不对,赶紧出来寻找。

  可惜他们都不认识刚来没多久的知州,更知道这位的身份,压根不知道从何找起。

  附近小巷子那么多,倘若雪再大点,人都能盖住,那更找不到了。

  伙计并未放弃,而是按照本地的方法,把附近的邻居都喊出来,赶紧找找附近有没有酒鬼。

  最后在距离衙门几步路的小巷子里,发现烂醉如泥,但浑身冰冷的刘知州他们。

  刘知州但凡想到这个经历,便一阵后怕。

  他是被弄到这里心灰意冷,不代表他想离开人世啊!

  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些伙计还有酒楼邻居,则把这当为平常事。

  外地人不了解九月份的大雪,也不了解一夜之间雪能把地面覆盖,都是很正常的事。

  之后知道他们救的是知州,顶多也是笑几句。

  “实在是好汉,实在是好义。”刘知州感慨,“所以能把这里发展起来,就是本官最大的心愿。”

  刘知州不是没有能力的官员。

  但这地方长达七个月的冬季不能作假。

  他也想过种棉花。

  如果有棉花,说不定可以抵挡严寒。

  可惜西北棉在这里活不成,刘知州从拿到种子之后,年年试种,年年不成。

  甚至今年都种了,根本结不起棉铃。

  也就新来的滇州棉给了刘知州一点点希望。

  可滇州府那地方多温暖啊,他们这真的能种成?

  反正刘知州都有点失望了。

  再者,种棉花还有点阻力,它更想让纪楚帮这里发家致富啊。

  至少让本地不再那么穷。

  这也是他屡次提此地贫穷的原因。

  在刘知州感慨时,纪楚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种棉花有阻力?什么阻力?”

  刘知州一顿,再看看周围人,让其他人都退下,也不隐瞒:“猎户们不愿意。”

  保暖的物件是有冲突的。

  比如说曲夏州关内外冲突的提前爆发,就跟皮货交易锐减有关。

  而当地渔猎为生的百姓,其中猎户买卖也是大头。

  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所以本地猎户对棉花种植颇有些意见。

  这点也不能怪他们,这是生存问题,跟对错无关。

  刘知州惊奇道:“我以为你知道,所以才把滇州棉放在广宁卫去种。”

  纪楚倒不是知道,纯粹是因为,那边自己可以掌握罢了。

  没想到意外规避了麻烦。

  纪楚解释之后,直接开口:“不管猎户们答不答应,这棉花肯定是要种的。”

  “再者,这也不冲突啊。”

  以本地的寒冷程度,棉花加上皮货一起穿,才最保暖啊。

  当然,这话说得颇有些何不食肉糜。

  谁家也没那样的财力,把两者都购置齐全了。

  刘知州听此,就知道纪楚心意已决,又指点道:“那你应该知道,这事要说服谁。”

  本地同知晁盛辉晁同知。

  他跟本地猎户很熟悉。

  方才刘知州说了。

  见纪楚心思缜密,刘知州这才放心。

  不愧是年轻有为的纪大人,跟聪明人交谈,果然省心啊。

  昌河州各地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靠海的四个县。

  那几个县靠着渔业为生,兼卖些珍珠,还有两个盐场,盐场自然属于官府来管。

  但海盐不如井盐纯净,这里说不上利润丰厚,顶多是能吃。

  心中有数之后,其他事情也慢慢接手。

  纪楚本意是想去下面各县看看,但刘知州没有这个意思,显然是不爱活动的。

  倒是下面十二个县的县令主动前来拜见。

  新官上任,下面人肯定上心。

  一直到过完中秋,刘知州也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但离开之前,有一个地方肯定要去的。

  广宁卫。

  其他十二个县可以不去,但广宁卫肯定要跑一趟。

  八月十八清早。

  纪楚跟即将离任的刘知州便带着亲随去往广宁卫。

  广宁卫那边也早就接到通知,早早在卫所门口等待。

  前来迎接的,正是马上要接手广宁卫的邓副将邓融。

  纪振跟李纹介绍道:“邓叔很好说话的,对我们也很照顾。”

  作为邓成的大哥邓融,知道二弟跟纪楚关系好,自然让两个年轻人喊自己一声叔。

  说起来,纪楚跟邓将军,还有邓融虽然没见过面,可来往已经不止一次。

  所以见面之后,没有半点生疏。

  不出意外的话,以后的昌河州就是纪楚跟邓融两人,一个管民政,一个管军务,算是正式搭档。

  刘知州跟邓老将军看着,都是颇为感慨。

  把昌河州交给他们,两人也能放心了。

  他们会在九月初离开,一起前往京城述职。

  正因如此,邓老将军话并不多,显然已经交给儿子邓融去做。

  不过私下里跟纪楚见面,还是万分感谢。

  原因自不用说,所有人都明白的。

  如今还多了一条。

  “纪大人能主动过来,实在是昌河州,广宁卫的幸事。”

  甚至自己还没来,就让人把滇州棉籽送过来,还派人专门种植。

  不管成与不成,广宁卫都十分感激纪大人对他们的挂念。

  听着邓老将军的话,纪楚只觉得受之有愧,他不过是知道得多了一点。

  要论坚守,谁也比不过广宁卫的众人。

  只是无论邓老将军,还是刘知州,对他的期待似乎都很高。

  李师爷私下也道:“岂止,听李纹说,昌河州跟广宁卫的军民都在期待好日子。”

  李纹跟纪振齐齐点头,连先一步过来的温淳温书吏等人,也是这般说的。

  “四月份那会,消息就传来了,几乎大街小巷都在说这事。”

  “大人您名字响应,所以很多人都抱着极大的期望。”

  就连纪振都比划:“我们一直说,您就是过来当差,让大家降低期待,可是没人听。”

  李纹纪振两人在外面做事时间长,之前又跟着纪楚那么长时间,自然知道纪大人还没来,大家就这样期待,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可这话说了,根本没人听。

  这就跟,事情还没做呢,牛都已经吹出去了。

  办成了还好,没办成怎么办?

  岂不是名声尽毁。

  纪楚怕的还不是声名全无。

  就是觉得要是做得不好,反而让百姓们失望。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