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363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平步青云 种田文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看起来好像确实如此。

  自纪楚到昌河州,所有人都觉得他能改变这里。

  就连走了的刘知州跟邓老将军也是这般。

  这种压力下,确实很容易出错。

  棉花又是纪大人一手主导,倘若有问题,更加难堪。

  “大人今日难得回州城,大家千万不要提棉花的事。”杜通判道。

  晁同知点头,他也知道啊,肯定不会乱说的。

  在众人的“默契”下,纪楚都准备好糊弄大家的话术,通通都没用到。

  本来以为大家都会问问滇州棉的种植情况啊。

  李师爷他们道:“估计是觉得我们没种成,所以不敢问。”

  纪楚笑着摇头道:“把京城来的信件给我找出来吧。”

  整个昌河州里,只有李师爷知道纪楚的真实想法,两人搭档多年,早就有了默契。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大人对滇州棉在昌河州栽种很有信心。

  所以从一开始,李师爷没觉得这棉花会种不成功。

  实事也证明,大人的信心是对的,他对大人的信心更是对的。

  不过这话纪楚从未说出来过。

  若不是多年默契,李师爷也是看不出来的。

  那既然知道能成功,为何不提前说?

  谁也不告诉?

  就连现在真正成功了,也不告诉其他人?

  这自然是另有想法。

  而这个想法,就在京城。

  不是滇州棉成功的消息不能说。

  现在还不到时候罢了。

  李师爷找到京城来的所有信件,一一拆封让纪大人看。

  好让他们了解京城那边的情况。

  没错,昌河州的棉花种植成功的好消息是否公布。

  要看京城的消息。

  准确来说,是滇州府的消息。

  纪楚还在京城那会,朝中对于滇州棉的种植情况,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虽然那会才四月份,可林元志把棉花情况说得非常明白,而且棉铃情况也告知。

  这让京城的皇上跟大臣们都知道一件事。

  那就是平临国的棉花,终于有了第二产地。

  第一产地自然是陇西一带。

  可陇西的种植面积有限,种出来的棉花顶多自给自足,但凡流出去,价格都不会便宜。

  所以寻找新棉种,以及第二个能种棉花的地方,就尤为关键。

  林元志意外找到适宜的新棉种,眼看着产量还不错,这自然是大好事。

  但这事上,也有些美中不足。

  便是滇州府的地理位置。

  换个平临国的其他地方,那自然再好不过。

  偏偏是山多且高的滇州府。

  那边的山路有多难走,还用得着说?

  那边的山有多高,更不用讲。

  只说一件事,大家心里就有数。

  朝廷规定,每年乡试中举的考生,第二年进京会试必须参加,如果不参加,那是违背圣意。甚至会被抓起来问罪。

  唯独有三个地方的考生不受这个规矩。

  一个是海南一带的考生,然后就是云贵考生,朝廷允许他们下一届进京参加会试即可。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什么叫山高路远了。

  这般遥远的距离,就算种了棉花,怎么运出来?

  消化给当地人?

  先不说滇州府那样温暖的地方,对棉衣的需求本就不高,种植热情肯定也不高。

  就说平临国其他地方的人肯定不愿意啊。

  尤其是京城这些官员们,他们也想要棉花啊。

  这种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甚至早就有人提过这个建议。

  修路。

  在滇州府内里修路。

  滇州府那么多上好的药材,那么多上好的木材茶叶。

  一直都运不出来。

  不就因为道路没那么通畅吗。

  如果修几条好路,岂不是两全其美。

  可修路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劳民伤财。

  普通官员或许不怕劳民,但一定怕伤财的。

  让朝廷来出,朝廷更没有那么多钱。

  所以一直僵持着。

  滇州府的乡党提了许多次,甚至有些心灰意冷。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滇州棉。

  滇州棉!

  你们各地想要棉花是吧?!

  那就给我们修路!

  我们要修路!

  没有道路,怎么给你们运?

  我们自己修?

  凭什么啊,又不是滇州府百姓需要棉花,我们那地方四季如春,谁要穿棉衣啊。

  谁的需求,谁来解决。

  滇州府乡党看准这个好时机,从五月开始,就一直在提这件事。

  朝中也讨论了多时。

  等到五月份滇州棉的产量出来,他们的底气就更足了。

  想让滇州府种棉花,那就给我们修路。

  当然,这么好的机会里,也有一个漏洞。

  滇州府乡党党魁白大人说道:“时间不等人,就怕其他地方也能种棉花,咱们滇州府的优点就没了。”

  是的,这就是唯一的漏洞。

  如今的滇州府是仗着自己“奇货可居”,让朝廷,以及各地士族出钱给他们修官道。

  倘若其他地方也能种,这就完了。

  特别是得知纪楚拿到三百斤棉籽的时候,几乎要被气死了。

  放在纪楚里的东西,总会有奇迹啊!

  要是他种成了怎么办?

  好在纪楚那边一直没有消息。

  没有好消息,也没有坏消息,这对滇州府来说,就是最好的事。

  九月十五,京城朝会上。

  新上任的工部知事景若瑾站了出来。

  “必须修路。”

  “滇州府绵延山脉,必须重修道路,修一条方便运输,方便百姓行走的道路。”

  景大人还记得纪楚说过的话。

  那滇州府是天然的宝库。

  唯一可惜的,就是交通不便。

  只要有几条可走的官道,便能跟内地连接起来。

  不仅朝廷便于管辖,更利于货物的运出,也利于百姓们的生活。

  别的不说,就说滇州府学生们想要出来科考,路上都要走个一年半载的,这像话吗?

  以前就算了,现在他们都有水泥了,这路必须修。

上一篇:八零香江大美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