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其他各司主事一一汇报情况,基本没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今年的昌河州,开荒为第一要务。
唯独工司主事上前,主动道:“大人,下官还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纪楚听到这话就头疼,直言:“在咱们这,有什么说什么即可。”
工司主事立刻道:“回大人,下官要说的,是水泥作坊。”
水泥作坊。
平临国其他地方,基本已经铺开了。
毕竟是去年年初的消息,各地不少水泥作坊,已经开始稳步运营了。
倒是他们昌河州还未开始。
纪楚对此早有想法,甚至早就想办了。
可他指了指昌河州的账本。
没办法,这里实在没钱。
不仅没钱,也没人。
无论哪里,都抽调不出人手。
其他的地方是缺地,他们这里是缺人啊。
之前的刘知州没有第一时间办水泥作坊,也是这个原因。
穷。
真接手这里之后,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穷。
工司主事颇有些失望,纪楚就当没看到,他这会也变不出银子啊。
等其他人离开。
纪楚跟李师爷算了算账册上的银钱。
开荒虽然不用工钱,甚至不用管吃喝,但工具还是要买的。
还有给曲夏州的麦种钱。
以及各地官吏们的俸禄。
再加上水泥作坊迟早要建。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纪楚忍不住叹口气。
要说一地之长,他不是没当过。
但一个安丘县能有几个官吏,稍微赚点银钱,就够县衙吃喝的了。
可整个昌河州,情况还是不同。
也就广宁卫暂时不用管,那里的花销都由朝廷供给。
其他十二个县,还有州城本身的花费,就要靠他们自己的账目银钱。
说起来,他所在的地方,已经很久都没为银钱担忧过。
来到昌河州,颇有些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不管怎么样。
开荒,还是要开的。
这件事不能耽搁。
只是方才工司主事一说水泥作坊,就勾起纪知州的“伤心事”。
怪不得之前跟曲夏州知州提修路,要数科官署,长官们都颇为无奈。
不是他们不想给,实在是花费太大。
当下属的时候,觉得上司扣扣搜搜,自己当上司之后,也是这样啊。
“还是抠门一点吧。”纪楚叹口气,“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纪楚心里倒是有赚钱的法子。
但每一种方法,都需要人手。
而这里最缺的,就是人。
想要吸引更多人过来定居的方法,只有一个。
赶紧把棉花种成!
只要棉花成了。
这里的大片土地,自然而然会吸引更多人过来的!
李师爷也挠头。
估计谁也没想到,昌河州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人吧?
这话要是说给“人满为患”的中原一带,估计还觉得稀奇。
从来只听说过人缺地的。
可没听过地缺人。
什么?
这里太冷。
那没人不是很正常的吗?
所以话题又回到原点。
种棉花吧。
只有把棉花种成了,才能吸引更多人过来。
纪楚这么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而棉花的消息,也传到昌河州各县。
县里已经通知到了,各村抽调出最后种田的五个人,赶在四月初五左右,前往州城的官田。
一起伺候那二百亩棉花地。
如果放在其他时候,这种抽调,大家肯定避之不及。
因为本地农忙都赶在年初。
三月初七种麦子。
三月二十种高粱黄豆。
各家庄稼刚忙完,就要派人出去继续种地?
大家很闲吗?
官府让他们干活给钱吗?
不给钱凭什么去啊。
放在内地,百姓们肯定不敢多说。
又或者因为没有田地,早就主动去做佃农。
谁让内里不缺人。
可这里完全不同。
地多人少,跟人少地多,完全是不同的情况。
只是这种情况下。
种棉花田,又是个例外。
谁去帮忙种棉花,谁就能学会这本事。
等到棉花收获分棉籽,他家就能先种。
这种情况下。
别说不给钱让他们去帮忙。
就算要先交报名费,才能做工,他们都会抢着去。
就在大家为名额抢破头的时候,其中两个县极为不同。
他们这两个县,每县多了二十个名额!
都是他们县令冒着风雪,帮他们抢过来的!
一时间,这两县令的名声立刻与众不同,十里八乡听到这话,都要夸一句他们是好官。
这件事也被杜通判如实记录下来。
杜通判被纪知州点过之后,跟晁同知的关系自然而然疏远了些,同时也履行自己的职责。
不能因为这地方偏远,自己就松懈了啊。
各地官吏的考核,他都会记录在案的。
去年就算了。
今年各位官员的考核,他跟吏司都会如实查验的。
那两个县令自然不怕。
他们一听到消息,就跟着纪大人看棉花,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故而选拔种棉人选这件事,他们两个最是上心。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想。
纪大人喜欢看政绩,喜欢看实事,那他们照办即可。
其实这世上,办实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反正如今这情况,事情不算难办。
别的县还在想塞自己的亲朋好友,只有他们两个县,在认认真真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