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个水瓶
程颐卿捧着酒杯凑到她嘴边,他嘴角一咧开,顽道:“我的小师叔,今个儿可是叫你栽了才好,我这等着喂酒呢!”
这是她师兄刘苑的弟子,本来是能给她做师兄的,哪知道她一下拜了丁院长为师,活生生长了一辈。
这会子也就他敢来闹了。
苗大人也没定下主题,起哄的考生们只是催着做诗,故意闹着玩而已。
贺云昭自然不会扫兴,她推开酒杯,瞧了一眼桌边的炭炉,她沉思片刻便道:“云昭献丑了。”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程颐卿捧着酒杯一愣,“回文诗?!!!”
第43章
回文诗又叫‘回环诗’, 这种诗可回环往复的阅读,即正读倒山读皆成诗句,有时还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程颐卿端着酒杯呆在原地, 倾斜的酒杯漾出一缕酒液顺着他手指滑落到手腕, 一时间竟毫无察觉。
谁也没想到仅是闹着玩便听到了这样一首充满趣味的回文诗!
确确实实是在起哄, 贺云昭能写出那些美妙绝伦的诗句并高中解元, 她要是现场作不出一首诗来才真是要该罚!
主考官苗博讶异一笑,他惊道:“竟是一首回文诗!一四句, 红炉透炭炙寒风, 风寒炙炭透炉红, 妙极了!”
又有人道:“二三句是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
“此诗不仅是一四句二三句是倒过来的, 二句前四个字是第一句的后四个字, 三句的前四个字是二句前四个字的倒读,四句前四个字是三句后四个字。”
此诗便是正着念反着念,循环往复,怎么读都有趣味!
“好你个贺云昭还藏了这一手!”
“有趣有趣,看来日后文会又要多出一项来为难人了,都怪云昭兄又出难题了。”
“秒啊!越品越趣味横生, 来来来给我纸笔, 待我记下来日后回味。”
“去你的,要记也是我来记,不准抢我的活计。”
贺云昭挑眉一笑,她侧头去瞧程颐卿, 轻轻摇头玩笑道:“大侄子,这酒是你喝还是我喝啊?”
众人瞬间哄笑出声,纷纷开始占便宜, “我与云昭兄可是同年啊,小颐卿!这下子你也得叫我声叔叔了!”
“好侄子还不快回你师叔?”
程熙卿才回过神来,他扭头就道:“走开走开!”
一转身他就要跑,贺云昭哪能容他放肆,一个侧身就挡住去路,指着他道:“你小子起哄最快,跑的也最快。”
说话间已经有人上前‘偷袭’,一把抓住程颐卿,贺云昭大笑一声上前以两指抵住酒杯底端。
程颐卿哀嚎一声,最后还是仰着脖子就他好师叔的手把酒喝了进去。
喝完一抹嘴巴,他假哭道:“早知你有这诗,我就不出来,天啊!师叔待我太残忍了。”
“哈哈哈哈哈哈!”
连同贺云昭在内的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坐在上首的主考官苗博更是笑倒在桌子上。
既为座师举办的文会,那不仅是嘉奖诸位举人,更要给诸位展示的机会。
贺云昭眼神一闪,便扭过头去,她抬手点了一个人,“江兄,刚才就属你最起劲,你的字写的最好,还不快给我们露一手,便要你双手写字,写不好的这杯酒你可必须喝下去了。”
江举人蹲着酒杯还有些懵,一听明白意思才反应过来。
他最擅书法,两手同时写字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其实方才他起哄声很小,这会也明白贺云昭是给他了露脸的机会。
他笑的脸颊泛红的上前,连忙有人铺上宣纸等他展示。
只见江举人两手同时执笔,还是最小号的狼毫笔。
从上到下竟用小楷同时写字,左手写的便是贺云昭那首诗的前两句,右手写的便是那首诗的后两句,书写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
这一手展示出来更是叫主位的苗博惊大了眼睛。
不愧是京城啊!这位江举人名次都排不上前十五,但竟有这一手本事。
不得不说单论考试成绩京城的学子可能考不过那些文风更加鼎盛的地区,但是论起自身综合的素质京城考生可绝不输任何人。
苗博本有意展示自己的亲和,实际能看得上眼的不过是前几名的举人。
贺云昭一打岔,她又帮了几位眼熟的同年展示一番。
一时间人人皆展示了自己拿手好戏,诗文好的便念诗,文章好的便当场写文章记录文会,绘画好的已经到一边去几笔勾勒出现场情景。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贺云昭明白自己的名声已经足够,不需要再每一场的文会都把自己弄成主角。
她很愿意帮助很多学子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是真诚的表示出赞赏。
或许有人背后说她此举是为了邀买人心,为人不真诚,但受过贺云昭帮助的人只会说那些怀疑的话语是嫉妒者阴暗心思作祟。
矮桌后,贺云昭笑意盈于眼眸,她抬手支着脑袋,跟随同年们的玩笑声低头浅笑。
苗博居于高台之上,他望向贺云昭若有所思。
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便以才华闻名,但从未听说贺云昭有什么倨傲名声。
在这种场合她也不急着展示自己,反倒是很愿意给其他举人提供扬名的机会
怪不得贺云昭在京城的文人圈子里名声会那么好,毕竟谁都不会拒绝一个很会夸人并且愿意提供机会的朋友。
许多人都自称自己是贺云昭的友人,她从来不会反驳,只要你说她就认你这个朋友,前提是你必须走正道。
一场文会,苗大人展示自己平易近人的目的有没有达到不清楚,贺云昭倒是又收获了一堆粉丝。
即使贺云昭自己不说什么也有许多人主动为贺云昭背书。
……
皇帝李燧是喜好文学之人,他平日里也会看一些诗集,关注一些他喜欢的大儒可出了什么注解。
这一首回文诗出现的地点是官府举办的举人文会上,且这首诗趣味十足,只听人描述便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场景。
李燧斜靠在圈椅上,他翻开这一本,“红炉透炭炙寒风……”
回文诗有趣便有趣在玩弄文字,若说含义倒不至于多深刻,但就是叫人看了一遍又想反过来念一次。
他琢磨两下,笑道:“有趣!有趣!”
内廷总管崔德中在一旁笑着提醒道:“陛下,您再瞧瞧那作者。”
李燧视线下移,‘贺云昭’三个字映入眼帘。
他哑然,随后恍然道:“又是贺云昭?这孩子是个极有才华的,之前见过一次,令朕印象深刻。”
崔德中心里好笑,何止是陛下,几年过去了连他都对贺三郎记忆犹新呢。
这般年岁的少年郎,那般聪慧勇敢,既有才华又不失狡黠,未来定然是一方了不得的人物。
别以为太监是不识字,皇帝喜欢文学自然不会叫那些粗鲁不识字的奴婢伺候在身边。
崔德中的往事不必再提,他是念过书有些学问的,对贺云昭的本领十分清楚。
他道:“陛下还不知,今科乡试的解元正是这位小贺公子。”
“哦?”李燧惊讶道,没想到这孩子不仅是有诗词上才华更有实务上的能耐。
要知道多少有名的诗人科考上却屡屡受挫啊,贺云昭则是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李燧对贺云昭还真是起了一些兴趣,不过他作为皇帝反倒是习惯克制自己。
这个时候想召见贺云昭可不是什么好事,要是引得朝臣纷纷猜测他心思倒也烦人的很。
思及此处,他便打消了心思。
当奴婢的最重要就是体察主子的心思,崔德中一瞧陛下的表情便猜到了
他思考片刻笑着道:“陛下若是想知道些事不妨召小曲大人过来。”
“嗯?这是为何?”李燧问道。
曲德中答道:“陛下有所不知,小曲大人和小贺公子那可是京城最有名的一对友人啊。”
李燧的好奇心被勾的下不来,召见贺云昭还需要多思考思考,但是召见一个翰林院的官员就不需要了。
“来人,传召曲瞻。”
不过两刻钟,曲瞻已经到了太极殿,他跟着宫人进门。
他躬身作揖道:“臣曲瞻,陛下圣安。”
“近前来,”李燧招招手,他笑着道:“也是朕好奇心作祟,念了一首诗句,作者便是贺云昭,听说你都与他是好友便叫过来问问。”
他之前并不知晓二人是好友,这会子倒是细细一瞧,再回忆一下记忆中的贺云昭的相貌。
有些好奇道:“你们二人倒真是都生的一副芙蓉面,还都是才华卓绝的人,可会不服彼此。”
曲瞻在御前侍奉许久,自然知道这这位陛下是个性情极温和的人,等闲事都不会怪罪人。
他便幽怨道:“陛下可真是神机妙算,云昭服不服我倒是不清楚,我最开始可是不服他的。”
李燧轻笑一声,问道:“难道还有什么趣事不成。”
这曲瞻在御前一向进退得宜稳重的不像是一个年轻人,难得见他这幅表情。
曲瞻叹口气,“臣与贺云昭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或者说是我单方面挑衅才对。”
他口才不错,在御前又锻炼多时,把本就一波三折的故事更是讲的妙趣横生。
连本来已经了解过其中原委的崔德中跟着都听的入神。
更别说完人听到的都是传言的版本,曲瞻这可是第一手消息,好多细节只有他与贺云昭知道。
由他这个手下败将说来才真是颇具趣味,要是换成贺云昭本人来说反倒是失了这种感觉。
李燧早清楚贺云昭的家世,对曾经的贺老爷子与贺父都记忆深刻,这会把祖孙三代连起来也不由得啧啧称奇。
只是说话间,他想到贺家也是三代单传香火未断,如今又有贺云昭这样出息的孩子,贺家父子泉下有知也必然欣慰。
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