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朝堂皆是我弟子 第164章

作者:月月捣药 标签: 情有独钟 系统 爽文 科举 穿越重生

  这怎么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反正他在北方的声望也已经足够了,正好要开分院校,他打算去南方找个合适的地方,再开展第二所分院,换谁去,都不如自己亲自去放心。

  况且,退一步,也算是给皇上留下一个证明。

  表示自己真的毫无谋反做大之心。

  毕竟都干脆利落的“自贬”出乡了,还能怎么一呼百应呢?

  学院里不少先生们仍旧难以接受,可一些人,如柏老、曹老等人,却莫名的被这套理论所说服。

  他们是知晓分院校的事情的,原本想的是对方随便派几个老师去打前阵,等房子、地方都一并收拾好了,童启再过去招生不迟,可万万没想到,对方竟希望自己亲自去选择,从择地开始。

  这份一心为了教书育人的纯粹,令不少人都感觉到了自省之意。

  果然,折子递上去,皇帝看完后,也是十分的惊讶。

  他既震惊于童启竟然愿意用山长之位,来换取十几个百姓的性命,又意外于以华夏书院如今如此庞大的影响力,已经是个完整的书院了,可童启却能够说退就退,毫无犹豫。

  难道,对方就不贪恋这背后的权力吗?

  他到底图什么?

  不为钱不为官,现在连名也能不要,简直令人难以理解。

  可想起自己还打算让童启入朝为官,担任辅政大臣的事,他又彻底的安下了心来。

  不管如何,对方能够做到如此诚意,便已经表明了对大奉朝的忠诚。

  他作为帝王,自然也乐得成全。

  尤其是折子上那:“臣自愿前往南方,教化蛮夷,为圣上培养更多的忠良之士……”等话,更是无疑戳到了他的心坎上,让他甘愿给对方留下更多的空间与时间,慢慢科考不急。

  大手一挥,同意了童启的要求。

  几十名犯事的百姓被正式发往环县,担任苦役,但好在郭胜开在那处做父母官,所以可以稍微照顾着点,比起凌迟砍头之类,已经算是非常好的结局了。

  亲自送着几十名百姓家属眼含热泪的离开,童启重新收拾行囊,准备前往江南,参加轮值讲学,然后再继续往南走,思索适合他建立分院校的地方。

  学生们休沐归来,得知山长即将离开,且不再担任山长一职后,个个如同天塌了一般,嚷嚷着便要一同跟随。

  童启立马阻止了,他道。

  “明

  年就是恩科考试了,难道你们不打算参加了吗?不必跟我走,科考最重要,我是去建校,又不是游玩。等分院校建好了,你们再去参观不迟。”

  又不是什么生离死别,搞得这么重大做什么?

  他明年可还要回来呢!

  毕竟家就在这里。

  对哦……

  因着童启这如常的态度,学生们原本的不安与焦虑也重新被安抚了下来,不再闹了。

  可原本说好了要带去江南的学生名单,也跟着重新换了个遍。

  童启从自愿跟随的学生们里面开始挑,不必马上参加科考的,年龄小的,优先考虑。

  而赵天阙要去京城受封,所以李元昊和折继世也跟着被划分了出去,作为保护之人。

  回头,有机会的话,京城再聚。

  即便赵天阙泪盈盈,一步三回头,可皇命难违,也只能听从。

  最后,他身边,只留下了王小花、童庆安、童淳、柳三变、苍蝇五人,童母被留下照顾妹妹,其他人则轻装简行,一路往南而去。

  这边事了,且把目光轻移,放到远在广州的吴韧身上。

  对方带着一家老小,自中榜之后,便被分到了广州,这里不同于现代的繁华、热闹,相比起中原之地,简直冷的不能再冷,偏的不能再偏。

  不少百姓甚至连一身完整的衣服都凑不齐。

  因着禁海运,禁走私,市舶司也形同虚设,压根没有任何大船停留。

  别的同窗被分到任地,许是还要考虑与仕宦乡绅斗斗法,与世家子弟博博弈等之类的事情,可他呢,在这里别说世家乡绅了,连个识字的都少之又少。

  更关键的是,还穷!

  不仅树林多,瘴气多,遇到回南天阴雨绵绵,连衣服都很难晒干,搞得王绾儿带过来的下人们纷纷起了一身的红疹,吓人的紧。

  呆了一年,吴韧几乎所有的事都亲历亲为,这才勉强将下下州,收拾成了下中州。

  饿死、冻死的事情是彻底没了,可如何让百姓们富裕繁盛起来,营造出独属于广州的特产,方便与外界通商交流,便成为了他新的困境。

  不忍心事事麻烦于山长,他与郭胜开、常仕进等人也经常以书信联络,讨论求助。

  几个人倒是提出了不少有用的意见,可其中一条“制糖”之法,却只是听闻山长说过,未见其用过。

  “我们这里甘蔗倒是非常的多,吃也吃不完,极甜,可却难以保存,若能够榨成汁,或做成山长口中曾提到过的雪花般的白糖的话,那想必一定能成为当地的致富之源,可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刘卜温来信,说“不如问问山长,先生向来不吝赐教与分享,若有这方子的话,定然会毫无保留的。”

  常仕进却表示曾隐约听到山长提起过,是需要用大火蒸发的,然后拿某种物质来脱色提纯,使其干燥,便成了。

  汪启元道,反正原材料足够,不想麻烦山长的话,不如请当地的工匠一一尝试一下,这样既总结出了经验,也不至于毫无思考,有时候来的过于容易,反而让百姓们养成了堕懒的心思,不利于管理和经营。

  吴韧觉得都有道理,于是花钱请了不少能工巧匠过来,专门辟了一座宅子,来研究制糖之法。

  就像是童启曾做过的那样种植实验一般,设置了好几套变量,作为观察。

  一批批的甘蔗被拉近宅院里,再换做一匹匹榨干的碎渣被倒进田中。

  辛苦了两三个月后,他们总算是成功研究出了白糖!

  收到成品的那一天,那种骄傲与欣喜,简直难以言表。

  他匆匆拿着呈糖的罐子,回到府中,递给王绾儿。

  “猜猜看,这是什么?”

  晶莹白洁的粒状体在日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王绾儿轻捻了一点放入口中,惊喜不已。

  “甜的,你制成了?恭喜,终于制成了!”

  两夫妻欢快的拉着手在府中蹦蹦跳跳起来,开心的就像是个孩子一般。

第123章 轮值讲学

  或许是相比于其他人来说,华夏书院的学生皆成名过早。

  所以按照大众惯性,百姓们一向是更加信服老一点的父母官。

  尤其是吴韧这种二十岁不到便考中了榜眼,坐上了知州之位的,便更是容易让大多数百姓感到不安与不靠谱了。

  刚开始,对方声称要用甘蔗制糖时,几个当地的种植大户还稍显漫不经心,认为其是在吹牛。

  有心提醒两句吧,又见到对方买了大批的甘蔗,做实验,银钱一把把往外花,相反,他们的甘蔗却有了去处,省去了再往外运送售卖的环节,因此,也就乐得闭嘴不管了。

  可眼睁睁看着对方真的制作出糖之后,他们的态度瞬间大改,想的却又不同了起来。

  那可是糖啊!

  像雪花一样的糖啊!

  甘蔗不易保存,廉价、薄利,可白糖却是天价,贵重、易销!

  这两个性质,是完全不能比拟的。

  任谁都知道要选哪一个才对!

  于是,当晚,县衙门口便围满了来套近乎的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种甘蔗大户,目的却只有一个——索要白糖的制作方法。

  以往憨厚老实的庄稼汉、地里人头一次脱去质朴的伪装,露出狡猾、贪婪的野望来,舔着脸极尽拥捧道。

  “知州大人,我就知道,您是个做大事的!咱们这地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要不是您心怜我们,谁肯费心费力啊?这好不容易搞出来个东西,让您就这么掏出来,也未免有些不懂事,这是家里存的野货,您瞅瞅得用的着不?喜欢的话,我还有!”

  “大人年轻有为,真是风姿卓越啊!听说那白糖制作起来极其容易,不知道您打算把方子给谁用呢?”

  “我家小女年十又二,长得俏丽无双,愿自荐枕席,作为妾室,送入府中,只要您一声令下就行!”

  “别的不敢说,单说这利益,我愿与大人四六分,共同富裕啊!”

  ……

  吴韧抬起手,无奈的阻止了大家乱七八糟的献媚。

  同时让衙役们通知下去,将所有州府里种植甘蔗的农户全部集结了起来。

  一起开会。

  他做官并非为了赚钱,更无意拿这方子去要挟索取什么东西,纯粹是为了遵守山长所说的,一切为民罢了。

  想起曾经目睹的那场琉璃方子拍卖会,他如法炮制,也不要这些人奉上什么,只要他们赚钱了各自承担一份责任就行。

  责任?

  十几个农户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这方子我会免费分享给大家,不收取一文钱,你们种出甘蔗后,是愿意制成糖往外卖,便自己往外卖,愿意提供给衙门,统一按照市场价收取,就统一按照市场价收取,这皆是你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事情。而你们要做的,便是领取一份工事作为替换。”

  他掀起木板上张贴起来的工事记录,一一展示给大家看。

  只见到其上有修路、修庙、疏通排水沟、架设桥梁、义诊、施粥等多种方法,皆是衙门里原本应该干的事。

  可由于衙门里没钱,所以便一直拖到了现在。

  如今借着分享制糖方子的方法,他将此事统一托付给每位大户去做,既减轻了衙门里的负担,又不用收取百姓的银钱,完美解决了基建问题和引领百姓致富,这不是双赢,又是什么呢?

  有人当场便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雇佣百姓劳役们修路与制糖卖糖之间,赚取的银钱,到底哪个更多一些。

  但很快的,大家同时得到了一个结果。

  那就是,即便是修路要修个一年半载,比起来,也远不止制糖方子所带来的利润,那么多。

  更何况,这方子是可以世世代代往下传的,纵是吴韧离开此地,去别处当官,他们也依旧

  可以继续做这个营生!

  于是,众人纷纷签字同意,各自认领起自己想要的段落来。

  当然,也有那疑心重的,仍旧忌惮其中是否藏着奸佞之事,等他们修好后,会不会再次遇到刁难,反复以不满意为由,拒不查收的,犹犹豫豫着提出可不可以把这工事换算成银钱,让官府统一出人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