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17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看鱼人暂定的每天八个工分,小屋可以免费给看鱼人住,也可以带着老婆孩子来一起住,看鱼人每天负责的不光是防止晚上有人来偷盗鱼苗和破坏渔网,同时还要负责白天的巡逻和喂养鱼苗的工作。

  喂养鱼苗的鱼食,就是大队里每天的牛们吃草后拉的牛粪。

  现在已是三月份,堤坝上已经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大队负责放牛的老人和孩童,每天都要将大队部的牛赶到这里来吃草,所拉的牛粪就由看鱼人定时定量的撒入养鱼场中。

  等一切搞定,就由临河大队的大队部出资,去购买鱼苗。

  三年干旱之后,要说哪个大队还有余钱,无一例外,肯定是临河大队。

  哪怕三年干旱,到处缺水,对于他们这江南水泽之乡来说,买鱼苗依然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现在到了三月份,河水水位越涨越高,养鱼场内的水位和竹子河齐平,他们就在江建军和许红桦的带领下,去邻市买鱼苗。

  他们这些在河边水乡长大的人,是最知道在哪里买鱼苗最好,这时代也不存在用鱼药杀虫的现象,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鱼苗的拉网情况。

  一般来说,鱼苗拉的第一网是最好的苗,鱼苗基本都是‘肥’‘活’‘嫩’‘爽’,要是拉鱼苗的网拉多了,就会造成鱼苗的损伤,甚至有鱼苗伤残、老化、爆发蓝藻的可能。

  尤其是过去三年很多地方都干了,没有水,今年下了这么多的雨,水又涨上来了,各地需要鱼苗的水区就格外的多,所以他们去买鱼苗,都要小心观察鱼苗塘的脚印、泥巴、防止买到损伤过多的鱼苗。

  鱼苗的选择上,也多是以肉多刺少,且在一年内就能够长大的鲢鱼、胖头鱼、草鱼、鲫鱼等常见鱼类为主。

  许明月小时候,她爸养鸡场倒闭后,就承包过竹子河养鱼的许明月懂,本地从小和渔民们打交道的人更懂,不需要许明月操心。

  很快,一船船的鱼苗,就在所有临河大队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们期盼的目光和欢呼声中,倒入养鱼场。

第141章 那一船又一船的鱼苗,……

  那一船又一船的鱼苗, 让所有临河大队的人都可以预料到,到年底,他们将要丰收一大批的鱼虾作为他们过年的荤腥。

  这使得大队部的所有放牛娃和老人, 每天都特别积极的把牛往养鱼场的堤坝上赶,一般来说, 为了防止一块地方的草被吃的太干净, 放牛的人都是河里的堤坝上放一天牛, 山上峡谷中间的草地上放一天牛,让放牛的草地得意喘息。现在他们上山放牛,都要带个簸箕, 将牛们拉出来的粑粑带下山,第二天去堤坝放牛的时候,全都倒在河边的牛粪堆的发酵池里, 给鱼当饲料。

  实际上,猪粪、鸡鸭类的粪便也是可以当做鱼食的, 但鸡鸭猪的粪便是上好的农家肥,对于当下的临河大队的人来说, 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比什么都重要,让他们拿鸡鸭鹅猪的粪便当鱼食,是不可能的。

  而牛本身吃的全是草, 拉出来的也基本都是被消化过的草料, 在农村, 牛粪一般做两种用途, 一种自然是堆肥,一种是贴在土墙上做牛屎饼饼,当地人也并不认为其脏,讲究点的人, 贴牛屎饼饼的时候,还卷两卷稻草垫着,不讲究的人就直接上手,跟玩泥巴似的,将牛屎团成饼状,贴在墙上。

  此刻如果有人进入现在的农村,就会发现,农村的墙面上,到处都贴着这样的牛屎饼饼,牛屎饼饼晒干后,就是极好的烧炉子的燃料。

  当地有个笑话,有外嫁过来的媳妇问当地人,“你家的粥煮的可真香,用什么煮出来的啊?”

  当地人答:“用牛屎饼饼煮出来的。”

  外地媳妇恍然大悟,于是将牛屎饼饼倒入锅中,烧出一锅牛屎粥来。

  这个笑话被当地人引为笑谈,几乎人人都会讲这个笑话。

  现在这个牛粪又有了第三个作用,就是喂鱼。

  倒不是许明月不愿意用更好的鱼食喂鱼,其实她家小时候在养鸡场倒闭后,就承包过竹子河,她奶奶吴二姐又是从小在河边长大的渔民,对于一些鱼食的制作方法,她都是知道一些的,但那些鱼食都是需要粮食的,最起码得发酵后的菌糠,还得要米糠呢,现在的米糠可是好多家庭的口粮,人都不够吃,又有哪个舍得拿米糠来喂鱼?

  也就是牛粪不能吃,才会舍得喂鱼了。

  三四月份,是各种野菜最多的季节,这一年春雨过后,漫山遍野又都是各种采摘野菜的老人孩子,原本以为干死了三年的大山不会那么快的恢复生机,但植物的生命力是无穷的,哪怕是干死的竹林,在被人挖了又挖之后,清明节过后,又长出许多还不曾被人挖掉的春笋来,即使还没恢复成三年前的模样,也能看出来,要不了两年,就又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模样。

  自从临河大队发布了山上的山民可以用山上的石头,来临河大队换一日两餐后,每天就不断的有山民从山上挑石头下来,知道石条和碎石的价格不一样后,他们就和兄弟组队,有人专门在山上敲击一块块长方形的石条,再由另外两人将一条条的石条小心的抬下山,一般一天抬下来十根石条,换的的红薯粉,就足够他们一家人的口粮了。

  家里壮劳力没有那么多的人家,就尽量用独轮车推,一次也只能推动一根石条,木头制作的独轮车经不住石条的重量,也容易坏,好在山里的人大多数都会一点木工活,独轮车坏了就自己锤锤打打的修好继续推,每天多跑几趟,也能多换些红薯、大豆之类的粮食回山。

  山里一些还活着的妇女们,抬不动石条,便也跟着家中公爹,去山上,将一块块巨型的岩石,敲成一块块长约一米,宽二三十工分的石条,这样的一块石条,可以抵上百块的红砖,又比红砖砌出来的堤坝结实坚固几十倍,是最好的筑堤防洪的材料。

  临河大队征集这样的石条,便是为了做石桥的石墩。

  毕竟是未来需要通拉煤的货车的桥,在坚固程度上,必然要和那些泥土筑成的堤坝截然不同的。

  就在一块又一块的石条从大山里抬下来的时候,各个大队种植的冬小麦也终于成熟了。

  别的大队没有临河大队与蒲河口的田地多,收的小麦自然也没有临河大队的多,那些每天来往于各大队间,从山里抬石条到临河大队堤坝的人,看着被围在临河大队堤坝里面的一千多亩金黄的麦浪,也不知道有多羡慕。

  他们已经知道了临河大队的妇女主任又提出了引水进入五公山公社的计划,很快五公山下那荒芜的一万多亩荒地,也即将成为新的农田,五公山下的各个大队也将不缺种田的田地了,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羡慕的口水都流了下来。

  可惜他们是大山更深处的人,已经不属于五公山公社,或者有属于五公山公社的人,也分在五公山外围和山里,也只有五公山外围的大队能分到这些田地,他们山里面的人是分不到的,可他们还是羡慕临河大队有一个妇女主任叫许明月,他们也想让她也给他们大山里面的人求条活路。

  过去临河大队比他们山里面的人又好到哪里去呢?都是被隔绝在大河以南的,哪怕他们生长在河边,可以依靠着水,能多点水里的出息,也多不到哪里去,可现在再看看临河大队,十里八乡都找不到一个比临河大队更富裕的大队了。

  现在临河大队又在修建连通去炭山的堤坝和桥梁,可以想见,今后临河大队还会更加富裕,不光不缺粮食,连煤炭都不会再缺了。

  此时的他们,还知道看到这么多,还没意识到,道路的畅通,会给临河大队带来多么大的经济价值。

  *

  “阿姐,你在家做啥好吃的啊?老远就闻到香味了!”穿着灰色棉布衬衫的许凤莲背着个小挎包,满脸期待的从许明月家门口的竹排桥上,跨过了大水沟,进了院子,她没看到果架下正在侍弄瓜果的孟福生,就蹦跳着往后院蹿。

  此时的前院已经种满了各种各样葱郁的蔬菜瓜果,孟福生正在菜园子里伺弄各种瓜果,院子里的瓜果蔬菜在他的照料下,结满枝头,挂的满满当当。

  不得不说,当了干部就是好,有了工资后的许明月将前后院子都好好整理一番,原本全是泥土的菜园子,用山涧里的鹅卵石加水泥,砌成了一块块长方形的菜地,不需要踩到泥地里,只需要站在水泥和抱怨圆润的鹅卵石铺成的地面上,就可以种菜,整个菜园子被孟福生搭理的整齐又生机勃勃。

  许明月正在厨房摊面皮。

  自从小麦成熟了后,许明月家就分到了一百多斤的小麦,磨出了约百多斤的面粉,自从有了面粉后,许明月家里……不对,是全村,全村人都开始琢磨各种面食了,其中做的最多的,就是馒头和手擀面。

  许明月的花样则要更多一些,什么春卷、饺子、花卷、包子……

  之前的三年真是把她憋坏了,每天不是挂面,就是红薯粥,有好多次,阿锦说想要吃饺子、馄饨、包子,都没有面粉可以做。

  现在有了小麦,这些她们平时吃不到的食物,总算可以做了。

  许明月今天做的是韭菜盒子。

  她做的韭菜盒子并不是饺子状,而是用面皮将馅料包裹成长方形。

  她将韭菜和红薯粉丝切碎,放入炒好的鸡蛋,在韭菜里倒入花生油拌一拌,再撒上胡椒粉、盐、耗油、虾米等调味,因为是自家吃,放的馅料也不像外面买的那么抠搜,而是尽可能的多放,保证一口咬下去,外面金黄酥脆,里面香味扑鼻!

  现代的韭菜盒子常见到的是用油炸。

  这年代油可太金贵了,也就是荒山的家里她做主,她不论做什么,孟福生都不带有二话的,在孟福生眼里,也没有农村人常说的‘浪费’二字,对他们来说,想吃了,做就是了,多一两油少一两油,只要他们自己觉得开心就行了。

  至于许明月怎么花钱,他这些年的工资和票交给她后还剩下几毛钱,他都是不管的。

  许明月做什么他都笑着说好。

  可即使这样,许明月也很注意,哪怕是用油奢侈些,也不至于倒一锅油去炸。

  这年头哪里有这么多油啊!

  许凤莲一到厨房,就看到许明月正在摊面皮,将小麦面揉的差不多后,在铁锅上粘上一圈,迅速的把面团拿上来,再将站在铁锅上的面皮用锅铲铲上来,再迅速的摊下一张面皮,许明月面前已经摊了厚厚一摞面皮。

  许凤莲只见到灶台上放着两个黑色陶钵,一个陶钵里放着切碎的韭菜粉丝,一个陶钵里放着同样切碎的酸菜、豆干、肉沫、油渣。

  刚才她闻到的香味,便是许明月用切碎的油渣炒酸菜豆干的香味,此时鼻尖扑面而来的又是一阵熟面皮的焦香味。

  所有面皮都摊好厚,许明月在铁锅上淋了一圈花生油,再手脚麻利的用竹勺舀了一大勺的韭菜粉丝鸡蛋馅儿倒入面皮中,迅速的卷成一个长方形状,倒着放入铁锅中煎着,不一会儿,圆形的铁锅上,就贴了一圈的韭菜鸡蛋的春卷,面皮被油煎的金黄焦脆,激发出里面韭菜鸡蛋的味道,差点没把许凤莲给香迷糊。

  不怪许凤莲见识少,连个春卷都能把她勾迷了魂。

  这时代又不像后世,各种做菜视频满天飞,她一个生长在大河以南的小丫头,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一天天的野菜度日,好不容易到了吃大锅食堂的时代,她能在大食堂里吃饱饭了,吃的还是红薯叶子粥、红薯粥,后来更惨,日日苦菜粥、荷叶粥,加上这年代严重缺乏粮油,她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通通来自许明月。

  之前因为没有麦面,许明月也没有做过以麦面为主的花样,现在第一次见到用油煎得金黄焦脆的韭菜盒子,许凤莲当下就忍不住了,吸着鼻子不住的闻:“太香了!太香了!”

  太多油了!

  每次看到阿姐用瓷勺舀一勺油沿着锅面淋上一圈,看着金黄的油顺着锅面缓缓的向锅底滑动,她都在心底感叹她阿姐烧菜是真舍得放油。

  别人家烧菜,最奢侈的,也不过是拿油布在锅底蹭一蹭,就算放了油了,很多人家连油布都没有,纯水煮。

  她阿姐直接舀一勺油!

  她都看到每个韭菜盒子烤的金黄的面皮上沾着的香喷喷的油啦!(^o^)/~

  许明月见她馋的眼珠子都快掉到锅里去了,随手铲了几块已经煎熟的上来放入碟子中:“喊阿锦和你姐夫去洗手,一起来尝尝。”

  做完这些,许明月才问她:“咋突然来我这了?是有啥事吗?”

第142章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四……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四年, 许凤莲在两年前也和江建军结婚了,江建军现在在水埠公社的武装部任一小干事,许凤莲结婚后, 江天旺为了解决小夫妻两人两地分居的问题,将许凤莲也调任到水埠公社, 在水埠公社的会计室, 当一个小会计。

  许凤莲能写会算, 虽没有正式的文凭,当了几年记工员的她,在处理账务问题方面很有一手, 一手账做出来,比经年的老会计都不差什么。

  夫妻两人在水埠公社并没有房子,好在水埠公社不缺水泥和砖瓦, 江天旺调了一批水泥和砖瓦,在距离水埠公社主街外围, 距离竹子河码头不远的荒地上盖了一排小平房,供在水埠公社上班却没有房子的夫妇居住。

  他此举虽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儿子儿媳的居住问题, 但同时也解决在水埠公社上班的下面大队的人居住问题,挣得了不少干部的人心。

  这里虽是水埠公社主街外围,距离水埠公社却不远, 骑车的话大约五六分钟就能到水埠公社, 走路也只需要十来分钟。

  许凤莲咬了一口手中焦脆的韭菜盒子, 顿时被韭菜和鸡蛋的香味迷了眼, 顾不得烫嘴,拿着外焦里香的韭菜盒子舍不得撒手,听到许明月的问话,才想到自己回来的事, 忙说:“我公爹让我回来和大哥说一声,说是知识青年下乡,我们大队分了几个,让我回来通知建军大哥一声,要给他们准备住处呢!”

  听到这话,许明月恍惚了一下,这才恍然发觉,一转眼已经到了六六年,最混乱的那十年开始了。

  许明月恍惚了一下才问:“我们大队来了几个人?”

  许凤莲又咬了一口韭菜盒子说:“三个,公爹原本想多分几个在我们大队的,怕别的大队不服,就均分了。”

  和更遥远的边疆及西北地区早几年就有知识青年下乡不同,他们这里知识青年算是分配的晚的。

  临河大队最早接收的便是下放到他们大队当技术员的孟福生,也多亏了孟福生指导他们大队套种技术,才让他们大队在荒年平安度过,所以江天旺很重视上面分配下来的知识青年。

  许明月没将这事太放在心上,问许凤莲:“大队部好几间房间空着呢,也不需要特别准备,这事也不用你特意跑这一趟吧?叫个人回来通知一声不就行了?”

  许凤莲这才羞红了脸,小口的吃两口韭菜盒子,才将头靠在许明月的胳膊上低声撒娇地说:“阿姐,我有宝宝啦。”

  她现在头上终于没有虱子了,可以尽情的靠在阿姐身上撒娇,不用担心阿姐嫌弃她啦!(^o^)/~

  自从去了头上的虱子,她就像个粘人精,一来到荒山,就要抱着许明月胳膊和她贴贴,仿佛将那几年不能和阿姐贴贴抱抱的时光全补回来似的。

  她看着许明月的面色有些害羞,还有些忐忑,在得知这好消息的第一时间,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和阿姐说。

  她和江建军成婚两年,头一年夫妻二人一个住在江家村,一个住在水埠公社,两地分居之下,她一整年都没动静,心里自是着急,她婆婆心底也着急,却顾忌许明月现在是江天旺和许金虎的左膀右臂,没敢对许凤莲说任何抱怨的话,只去唠叨江天旺。

  江天旺又是个爱重妻子的,这才想法子把许凤莲调到了水埠公社,夫妻俩这才团聚。

  许明月听到许凤莲有孕消息,手中忙着的动作顿了一下,诧异地睁大眼:“你有孕还跑回来做什么?这么远的路?”她忙找了个凳子给她:“快坐下!”又絮絮叨叨的和她说了很多孕期要注意的事项:“怀孕了不能摸高,也不能深蹲、提重物知道不?可千万别不当一回事。”

  她闺蜜姐妹两人,都因为在孕期不把自己当孕妇,该做事做事,该干活干活,导致胎盘低置,妹妹生产时大出血,换了5000CC还是7000CC的血,具体不记得了,子宫也摘除了,也亏的几十年后的医疗水平发达,人才能救得回来,要是在这时代,那就完了。

  还有她闺蜜也是,一胎好好的,因为家里开酒店,太忙了,八个月的时候还把自己当正常没怀孕的人,跑着拿什么东西摔到砖头堆上了,早产;二胎也是胎盘低置,情况比她妹妹还要凶险,整个孕期她都担心死了,最后虽然平安生产,孩子也还是早产的,在保温箱里待了半个月。

  要是这时代,哪来的保温箱?

  这也是许明月和孟福生结婚后,一直避孕,不敢怀孕的原因。

  她真的是怕死了!

  后来她再有朋友怀孕,她就一定要提醒朋友,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做平常人,孕妇就是孕妇,你自己一个不注意,伤害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孩子。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