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44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他已经听许明月说过她在蒲河口又选出两百青壮训练民兵的事了,虽然正式民兵她只招募了一百人,可剩下经过军训的人,却可以作为后补民兵,随时补充到他们的手下,这次又安排了一个排的兵力到五公山公社,许金虎已经决定再从蒲河口调两个排的兵力到水埠公社来,防止这次事件后,吴城那边派更多的红小兵来捣乱。

  吴城那边是不可能就这么坐视下面公社革委会权利过大,听调不听宣的。

  唯一难办的,就是木仓支弹药有限,现在水埠公社的武装部之所以木仓支这么多,还跟在公社成立前,水埠公社是个行政区,地理位置属于水陆交通要塞有关,同时,那时候水埠公社的书记周书记是部队里转业出来的,他本身就有部队背景,有能力给他手下的武装部搞到木仓。

  但现在的许金虎可没这个能力。

  他突然就想起了江天旺,这老小子也是部队里出来的,一直是周书记的心腹,现在周书记都成了吴城县县长兼县委副书记了,他就不信这老小子就搞不到木仓。

  别看江天旺一直隐在他身后,看着像是个活菩萨似的,什么事都没做,可实际上,江天旺才是水埠公社名义上的一把手,真要没能力,也不可能这么多年和许金虎分庭抗礼这么久,表面上好像是他在让着许金虎,但实际得到的好处却一点没少。

  若从地图上看五公山公社的地图,就会发现,五公山公社就像是一个烟花的形状,五公山公社正处于整个公社的正中间位置,向东的那条道就是炭山,向南去的那条道通向的是石涧大队,向西南方向是五公山,向西区的地方便是大山更深处。

  地处这样一个四方的中央地段,它距离炭山也好、石涧大队也好、五公山也罢,还是它下面所属的其它大队也好,全都是差不多的距离。

  石涧大队的王老太左等右等,等不到儿子回来,她大女儿大女婿又是个叫不动的,就抓了两颗水果硬糖,叫了村里半大小子去五公山公社找好说话的王招娣和谢二牛,想让他们想想办法去找找王根生,看能不能把王根生找回来。

  等老王庄的小子到了公社大院,才发现五公山公社已经换了人了。

  他以为公社大院做主的还是王招娣夫妇呢,就那么大剌剌的冲到大院门口喊:“小阿姑,小姑父,小阿叔好几天没回来,阿奶叫我来喊你们回去一趟!”

  话都没说完,就被在公社大院门口站岗的两个民兵给抓了去,一问,是石涧大队来的,直接就把他关到公社大院的临时大牢里去了,里面还关着王招娣夫妇和王根生在石涧大队招募的几个人。

  小少年一见王招娣那惨样,吓得当场就哇哇大哭了起来,后悔自己为了两颗水果糖就被抓了起来。

  这段时间王根生四处抓人批斗游街,他作为石涧大队老王庄的人,可是没少跟在那些红小兵们身后起哄,跟着一起抓烂泥巴、土坷垃砸那些‘富农’和坏分子,没想到眨眼睛就要轮到他了,他越想越害怕,哭的更厉害了。

  那头,被看守在蒲河口的王根生还在眼巴巴的等着王招娣夫妇察觉他多日没回去,派人来找他呢,结果他姐姐姐夫派来的人没见到,丁书记的家属派来的丁小强已经先摸到了蒲河口。

  他其实并不知道王根生在正建设当中的养猪场挑石头,以为他在蒲河口呢,只是蒲河口的堤坝早就建设完成了,现在蒲河口的犯人全都在靠近养猪场的位置建堤坝,他便也跑到挑堤坝的地方去打探情况。

  只是到了犯人们挑堤坝的地方,自然也就看到了距离不远处的养猪场的位置,以及从养猪场到山里来来去去挑石头的人。

  他在山脚下的坟地里,隔着坟头的阻挡,朝那边看了许久,才终于看到了在人群中不时的偷着懒,挑着石头的王根生。

  王根生从小就吸他六个姐姐的血长大,哪怕是早产,小时候身体不好,被王家人精心养了这么多年,身体也早已养回来了,他身高一米七六,在这时候男子普遍一米六几的年代,他比周边人高出一截,本就比别人好认,更关键的是,丁小强永远都忘不掉,王根生带着一群红小兵凶神恶煞的去丁家村抓丁书记,号召全大队的人去批斗丁书记时,他脸上得意凶狠的神情和他的样貌。

  他的六个姐姐中,除了从小被遗弃的几个不知长大后的容貌外,剩下的三个姐姐皆遗传了他母亲王老太的清秀的容貌,唯有他,遗传了他父亲的国字脸,三角眼。

  这使得丁小强第一眼,就在人群中认出了王根生,再也错不了!

  他紧张的心口狂跳,可还是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摘了树藤编织成帽子戴在头上,蹲着身子钻入一垄一垄的红薯地里,接着青绿茂盛的红薯藤和黄豆杆的遮挡,小小的身体躲避在其中,一点一点的往前爬,直到距离上山的泥路六七十米的地方,才又趴在红薯地里,从黄豆杆里钻出脑袋,仔细的向山路看着,等待着王根生的再次出现。

  等到第二遍看到王根生,还有他周边,和他一起挑着一担一担石头的红小兵们后,丁小强终于原路向后爬,一直到爬的那些人看不到他,他才猫着身子躲到坟堆后面,悄悄的又顺着各村山脚下的路,快速的往回赶,路上饿了,就在红薯地里扒一根红薯,在草地上将泥土蹭掉,生吃红薯。

  蒲河口距离丁家村快的话要走三四个小时,他一个半大小子,需要的时间更长,他是早上一早来的蒲河口,回到丁家村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了。

  他也不耽搁,连家都没有回,就赶忙跑到山脚下的草棚里,和丁大娘说了王根生在蒲河口的情况。

  丁大娘确定了消息后心里就有了数,抬头看了眼被晚霞烧红了的天空。

  已经是傍晚,外出上工的人,很快都要回来了。

第191章 王根生在蒲河口是一天……

  王根生在蒲河口是一天比一天着急, 他鬼点子极多,什么贿赂、屎遁、装病,各种手段耍了个遍, 偏偏看守他的人是周宗宝,任他百般变化, 周宗宝始终不动如山。

  王根生急的是头发都快掉了, 他这辈子就没有这么憋屈过, 他知道他要是再不回去,五公山公社铁定要变天,他现在就只能指望着他的姐姐姐夫能帮他多撑一段时间, 等他想办法回去。

  他哪里知道,他来到蒲河口还不到一个星期,五公山公社就已经变了天, 换了人,他姐姐姐夫也一直被关在五公山公社的小房子里, 无法出去叫人来帮忙,现在即使出去叫人也无济于事了。

  陈正毛没有想到, 自己有一天能占自己老丈人的光,当上公社革委会主任的一天。

  他当初娶许红菱,纯粹是看中了许红菱的美貌, 那是十里八乡就出了名的大美人, 那时候还没有开始成立公社和生产大队, 她父亲甚至都还不是大队部主任, 只是一个村长,所有觉得他要娶一个大河以南的农村姑娘,哪怕是村长家的姑娘,都是疯了。

  如今不过十多年过去, 谁不羡慕他?又有谁能想到,十几年前他岳父还只是大河以南一个小村长,十几年后就一跃成为水埠公社一把手,掌握实权,连带着他和妻子许红菱,一个成为小公社的革委会主任,一个成为劳改农场的后勤组组长?

  他坐在五公山公社灰暗的办公室里时,还有些不敢置信。

  他身边的几个人是他从炭山家里叫过来帮衬他的堂兄弟们,他亲兄弟在水泥厂上班,他家族里也并不是每个兄弟都是正式工的,被他喊过来帮他的,自然是在家里没有正式工作的人。

  即使是在炭山,像他这样有正式工作的人也少,之前他的工作就被他老丈人调到了蒲河口,随着他老丈人的升职,他也跟着调到了水埠公社,现在又调到了五公山公社。

  他的几个堂兄弟和发小也惊叹的摸着他面前打磨的光滑平整的实木桌子,翻着桌上的笔记本和钢笔,还有办公室书架上的几本书籍,“大毛,你真当上公社革委会主任啦?我听说你老丈人在水埠公社无比的威风,你以后也跟你老丈人平起平坐啦!”

  他被旁边的一男子拉了一下,“叫什么大毛?叫陈主任!”

  “啊对对对,陈主任!是陈主任!”前面说话的人轻轻打了一下自己的脸,笑的脸颊边褶子都出来了。

  陈正毛也笑着说:“什么和我老丈人平起平坐?五公山公社什么地位,水埠公社什么地位?没有我老丈人我算什么革委会主任?别说我是靠我老丈人当了这革委会主任,就是我自己当上的,又拿什么和我老丈人比?你们怕是没吃过我老丈人的拳头。”他笑着和这些发小们说,听的人想到他老丈人沙包大的拳头,摸摸鼻子悻悻的不敢再说话。

  别看许金虎年近五十,就是一般小年轻都不敢在许金虎面前撒野。

  陈正毛又笑着说:“以后这样的话可千万别说了,被我老丈人听到我可保不住你!”

  他自己在他老丈人面前怕的都跟老鼠见到猫一样,他老人要是让他来打他发小,他肯定站他老丈人那边,大不了打完了再让他们打回来。

  他嘴里说笑,眼睛带笑的看了眼院子里站岗的民兵们,示意发小们看外面。

  别看他之前是民兵排长,这些人都是他手下的民兵,都听他的,可他和这些民兵们心底都知道,他们真正该听谁的。

  作为一个大河以东工人家庭出生,十几年前就有正式工的人,这十几年里对待老丈人一家都无比的恭敬有礼,老丈人家有什么事,他是随到随叫,别说是老丈人家的事,当初许明月一个同族之人,要建房买砖瓦、水泥,在砖瓦水泥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他老丈人一句话,他还不是乖乖的跑前跑后?

  除了是和妻子许红菱本身感情就很好外,也是因为他看到他老丈人就怕,他老丈人丝毫没有他是大河以东最富裕的炭山工人家庭出生的工人,妻子是大河以南农村出来的姑娘就自卑过,反倒是对他态度强硬的很,直接就举着沙包大的拳头说,他敢有一丝一毫对他姑娘不好,他就把他屎都打出来。

  他可一点都不敢去怀疑他老丈人只是嘴上说说。

  想到他年轻时和妻子相亲时的情况,陈正毛唇角也不由泛起一抹笑意,目光不由自主的透过窗户,仿佛穿过了茫茫大河,看到了还在蒲河口忙碌时满脸笑容精神奕奕的妻子。他身后的阳光透过打开的窗户照射进昏暗的办公室内,可以清晰的看到他明亮的眼睛都弯成弯。

  自从他跟着他老丈人去了水埠公社后,他和许红菱两人就一个在水埠公社,一个在蒲河口,虽然每周也能去蒲河口看妻子两次,到底是两地分居,不太方便,现在他成了五公山公社革委会主任,去蒲河口就不像之前在水埠公社,有现成的船往返方便。

  之前还没太觉得,此时想到妻子,陈正毛不由有些归心似箭起来。

  许红菱是几天后,水埠公社的人来蒲河口调两个排的民兵到水埠公社去,她才知道自己丈夫居然和她爹一样,也成了公社革委会主任了,那张虽略微有了些岁月痕迹,却依旧漂亮大气的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大毛都当上革委会主任啦?那他现在在五公山公社怎么样?好不好呀?哎呀,他那个性子当革委会主任,别被人欺负哦!”

  她心里是又高兴又担心,原本在蒲河口后勤组当组长,干的好好的,现在还真想去五公山公社去帮陈正毛了。

  她当初来蒲河口,本就是蒲河口农场初立,她父亲手下缺人,她刚好在家里闲着,就和丈夫一起来蒲河口帮她父亲。

  现在她父亲都调到水埠公社了,蒲河口的情况也早已稳定下来,不需要她在后勤组稳定局面,和丈夫分开这么久,她也想家,想她丈夫,想家里几个孩子了。

  一眨眼,她来蒲河口都五年多了。

  她把想法和许明月说了,许明月没想到她在这个时候辞职,她刚掌握蒲河口没几个月,有许红菱在,她事事都省心很多。

  虽说许红菱在蒲河口,可以帮许金虎掌握蒲河口的情况,但许明月本身就不是特别爱揽手下琐事的人,巴不得有许红菱在蒲河口处理内部事务,她只要主抓大方向就够了。

  现在许红菱提出想要调走,她一时间还真没有人替她。

  她妹妹许凤莲倒是可以,只是许凤莲夫妻俩现在都在水埠公社,肯定不好把许凤莲叫过来,让他们小夫妻分开。

  许明月便想到了她嫂子赵红莲。

  赵红莲嫁到许家五年多,第一胎生了许小雨,如今也四岁了,第二胎是个男孩子,按照前世排序来说,应该是她前世的大伯。

  但这个说不好,毕竟母亲人都换了,这生出来的长子长大后是不是还长她大伯那模样,性子还是不是她大伯的性子,谁都说不好,更大可能就是,可能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了。

  现在赵红莲又怀上了,等这一个出生,就是六年时间,三个孩子,基本上是隔一年生一个,这年头没有避孕措施,又将就多子多福,赵红莲这几年基本都是在怀孕生子,这在这时代十分的普遍,甚至很多人都以她这样多子多福视为有福气,反而是许明月和孟福生,结婚几年都没开怀,不少人私底下都给许明月塞过生子秘方,光是山上采的老中药,就悄摸摸的给过她不止一回。

  就连如今已经年过五十的老太太,都担心她和孟福生没孩子不长久,对孟福生就跟对亲儿子似的,以此来期望孟福生能够接受许明月不能‘生’。

  他们都默认,许明月和孟福生之间,不能生的人是她,毕竟她前一段婚姻就是有了阿锦之后,就再也没开怀过。

  很多人在心里总是默默想,她要是有了儿子,王家人就是看在她生了儿子的份上,都不会轻易休离她,她会被休,肯定是因为她生不出儿子!

  许明月确实生不出儿子,她车里有小雨伞,回回都避孕,可不就不能生吗?

  她说服不了这时代人的观念,他们也改变不了她,无所谓谁对谁错,不过都是个人选择罢了,不需要特意拿出来辩论,她的观念并不合适她们。

  只是她想招赵红莲来蒲河口帮她,就得解决许凤台和赵红莲三个孩子的问题。

  许明月不由想到了建学校。

  除了那十几个过来串联捣乱的红小兵知青不算,目前临河大队只有四个知青,但许明月知道,后面还有九年多,还会陆陆续续有知青下来插队下乡,这些知青大多都是城里度过初中、高中的知识青年,他们的体力劳动在农村或许不行,但要解决农村孩子们的读书识字扫盲的问题,却绰绰有余。

  与其让他们在农村挑堤坝、干农活,不如建个小学,人尽其用,这样知青们能少受些苦,大河以南的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机会,多认识些字,等到这十年动荡之后,以后的路也能多些机会。

  自从江地主家没了后,大河以南已经好久没有过学校私塾了。

  还有那十几个红小兵知青,一直把他们关在临河大队捡石头肯定也不行的,现在是他们之前在他们下乡的大队狠狠闹过,把该批斗的人都批斗了,即使他们失踪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两个月,他们下乡的大队估计都不会有人去知青办报告这事。

  但这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有人去吴城的知青办告了这事,这十几个知青留在临河大队也不好。

  还有分配到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几个知青,建设大队的两个男知青还好,和平大队还有两个女知青,她不能时时到和平大队看望她们,在她所不及的地方,她也怕分配到这些封建落后小山村的女知青们会出什么事。

  许明月想着,要是许红菱走了,她能不能调几个知青到蒲河口来。

  蒲河口人虽不少,能写能算的人还是太少了。

第192章 许金虎直接让他大女婿……

  许明月将要建小学的事情写在笔记本上。

  现在水埠公社的一二把手都是临河大队出来的人, 她若提出建学校,许金虎和江天旺不可能不同意,只要有他们同意, 批出凭条,就可以继续为临河大队去水泥和砖瓦厂购买砖瓦。

  临河大队和水埠公社都不缺钱, 缺的反而是这些建筑材料和各种物资。

  许金虎和江天旺两人都是坚持将家中孩子送到学校读书的人, 许金虎的最小的女儿如今还在吴城读高中呢, 江天旺的小儿子江建国也是读完了初中出来做事的,两个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不可能不同意这个提议, 只是这学校建在哪里,到时候估计两个人又要吵死了。

  前世临河小学最初便是建在许家村的,后来大约是觉得施、胡、万三个村子离的太远, 读书不便,第二次建楼房小学时, 校址便选择了正处于大队几个村子中央地带的江家村村头。

  正好许红菱要走,许明月写好自己的建设小学的计划书后, 就把蒲河口的事情暂时交给了孟福生和周宗宝,和许红菱一起去了水埠公社。

  许红菱过去是要和许金虎说,蒲河口的事情稳定了, 想要调回到大河以东的事情的。

  哪怕她没有明确说, 想和陈正毛一起, 老父亲许金虎又岂会不懂, 沉吟了一会儿说:“这样,你妹妹也高二了,现在吴城乱的很,她在学校也学不到东西了, 我让她拿了毕业证后就来蒲河口,跟在你后面一段时间,你手把手教你妹妹。”

  许金虎一共三子二女,两个女儿一头一尾,一个是长女,一个是幼女,两人差了一轮还多。

  许金虎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要不是小时候在江地主家的私塾里跟着读过书,认识字,后来当村长的人也不会是他,而是他大哥。

  之前吴城再乱,他都没想过让小女儿辍学回来,坚持让她把高中读完,可现在城里风气之乱,连他都看不下去了,刚开始批斗那些资ben家、地主、富农也就罢了,现在连高中的老师、初中的老师都不放过,学校的学生也不好好读书学习,去当什么红小兵,四处去串联,之前下来捣乱的红小兵中,很多都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被人一鼓动,就跑下来给人当木仓使。

  这些学生正处于青春热血的时候,下手不管不顾,也不怕死,要都是王根生那些人,反倒好弄,这些人有顾忌,反而是那些学生又莽又不怕死,有时候他们‘正气’的真敢碰死在你面前,还以为是为‘真理’殉道。

  他小女儿许红荷性子天真活泼,本身并不是会闹事的人,但在那种气氛下,他也怕她小女儿被其他人一蛊惑,就也跟着坐火车全国串联去了。

  在本地,在水埠公社,他还能保护她,出了水埠公社,出了吴城,他算个什么东西?小女儿真要跟人出去遇到什么事,那真是要挖了他和妻子的心了。

  把她叫回来困在蒲河口,有许红菱和许明月看着,许金虎也能稍微放下些心。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