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57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如今蒲河口常年收购草药、山货,临河大队新建了小学,开年后即将对整个大河以南的人招收学生的事,早已通过这些从大山里出来,给蒲河口、临河大队挑石头、挑堤坝的人,给传的大山里的人也都知道了。

  *

  大河以南的大山深处,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孩身上背着个装满药草的竹篓子,篮子里装着一篮子不知道是什么用途的干草,秋风刮过,冻的两个小孩脸颊通红,后面竹篓都快将她身体都遮挡住的小孩还有些怀疑地说:“大锅,这东西真的能换吃的吗?”

  前面的小男孩约莫十岁左右,晒干的草药并不重,他走在前面,眼睛还不停的向四周的草丛里打量。

  秋冬季节,一些草药就少了,尤其是草木枯黄,再想通过在蒲河口医生那里看过的草药叶子来辨认药草就困难了,好在还有一些秋冬季节的药草外形特征十分明显,还能采到一些。

  前面大些的男孩回头对跟着他完全看不出男女的小孩说:“我都换过两回了,不光能换粮食,还能换盐。”

  大山里的人,不光没有得到盐票的途经,出来一趟也千难万难,何况还有个大河挡着,没钱他们连摆渡去炭山钻碳洞的钱都没有,过不去河。

  说到盐,身后的小孩不禁露出没有门牙的笑来,眼睛亮晶晶地问:“大锅,那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淌水到炭山去了?”想到冬天河水的冰冷,小孩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冬季虽因为水位下降,露出大面积的河床,不像夏天到河对面那样需要游泳,但河滩上还是会有些地方有水,不能正常过去的,如果不走摆渡人搭的竹排桥,就得脱了鞋子淌水过去。

  前面大些的男孩说:“不用!”

  后面小点的孩子眼露希翼:“换了粮食我们是不是就能吃饱肚子了?”

  大些的男孩没说话,黢黑干瘦的脸上嘴唇紧敏着,“走吧,趁着没下雪把这些东西都换了,再冷些就不好出来换了。”

  没有一双保暖的鞋子,踩着雪地出来,脚指头要被冻坏的。

  还没入冬,他的手背和脚背就已经开始痒了。

  他们才刚出山,还站在山脚下山口的位置,遥遥俯瞰不远处那幢高大的建筑时,都不由感叹。

  他身后的小孩还是第一次出山,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房子,不由的惊叹说:“大锅,那就是蒲河口劳改场吗?”

  她在家里时听大哥说起过蒲河口劳改农场,听说蒲河口劳改农场的房子超级大,比地主家的还大,地超级多,种的全是稻子、红薯,粮食都吃不完!他们山里好多人粮食不够吃,就下山到蒲河口去挑石头换粮食吃,一年下来,家里都不缺粮食吃了,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蒲河口挑堤坝呢!

  过去他们是去炭山钻碳洞挣钱换粮食,现在是采草药去蒲河口换粮食。

  钻碳洞这事只有家里的大人能做,采草药家里老人小孩都能采,采了按照蒲河口医生教的炮制好,晒干了累积一筐后,一起带出去换粮食。

  小孩穿着用蓼叶和稻草做的草鞋,背着有她半个人大的竹筐,亦步亦趋的跟在大点的男孩身后,眼睛一直看着远处伫立在大河边的高大建筑,紧了紧自己身上的破布麻衣,忍不住又问她身边的男孩:“大锅,那房子那么大,住里面是不是就不冷了?”

  大些的男孩忍不住白了她一眼,展示自己的见识,“那是劳改农场!劳改农场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女孩眼睛睁的大大的:“种稻子的地方!”

  男孩一噎,这么说好像也没错,但他还是指着路上从山里抬石条和石头往蒲河口去的青壮们,低声地说:“看到了吗?劳改农场是干坏事的人做劳改的地方!”

  小女孩不解:“大锅,什么是做劳改?”

  男孩也不知道什么是‘劳改’,不耐烦地说:“劳改就是劳改。”他指着一些挑着石头,身边还有人举背着木仓监视的人:“他们就是劳改!”

  “哦~”小女孩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又抬头问男孩:“大锅,那阿伯姑父他们也是劳改吗?”

  阿伯姑父他们也每天挑石头出来换粮食呢。

  这话把小男孩给问住了,想了想说:“阿爸小舅他们不是劳改,住在那里面的人才是劳改!”

  一句话,说的小姑娘望着蒲河口监狱心向往之,不由用憧憬的目光看着坚固高大,完全用砖石和水泥建成的宛若堡垒般的蒲河口监狱说:“大锅,我也想当劳改!”

第217章 小男孩想说不能当‘劳……

  小男孩想说不能当‘劳改’, ‘劳改’是所有大人所避之不及的坏事,是不好的,是要免费给蒲河口农场干活、挑石头的。

  他说:“当劳改没有工分, 要挑石头!”

  小女孩吃了一惊,没有工分可不行, 没有工分就换不到粮食, 要饿死的。

  可她还是不解的看着不远处路上来来往往往蒲河口堤坝挑石头的人, 问:“那他们会被饿死吗?”

  一句话问的小男孩也疑惑了起来,看向距离蒲河口农场六七里的外建堤坝的地方,挠了挠头说:“那应该不会吧?”

  他来过蒲河口监狱两趟, 好像没听说过有谁被饿死过:“要是饿死了,谁还给他们挑石头?”

  小女孩又不解了,问他:“给饭吃, 还有大房子住,那为啥不能当‘劳改’呢?”她就想当‘劳改’。

  这话把小男孩也问住了, 只好说:“那当了劳改,就要挑石头, 一直挑,一直挑,明白吗?”

  小女孩明白了, 一直挑石头是要死人的。

  她阿爸就是在炭山钻碳洞的时候, 碳洞塌了, 就再没回来了。

  那她觉得, 还是挑石头更好点呢,阿伯姑父他们挑石头,都回去了。

  她说:“可不当劳改也要挑石头啊?”

  两人说说走走间,向着那栋伫立在竹子河边, 他们眼中无比雄伟的建筑物走去,他们走的路和挑石头的人不同,挑石头的人是把石头往河滩边正在建的河堤挑,他们则是在蒲河口监狱处换粮食,中间差了六七里路。

  小女孩对挑堤坝并不好奇,只好奇的看着对她来说无比巨大的四方形建筑,近距离站在这栋建筑前,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好高啊!

  六七米高的外墙和四座高高的瞭望塔,宛如一座巨人矗立在她面前,不远处带着木仓站着岗,目光宛如鹰隼般的民兵,警惕的盯着和他们一样带着药材来兑换粮食的人,压迫感十足!

  小女孩紧紧的跟着她大哥,宛如乌鸡爪子般的小手紧紧的抓着小男孩的麻布衣摆,在蒲河口兑换点排队等着前面的人检查他们采集来的药材,称斤两,兑换粮食。

  和他们一样带着药材来兑换粮食的人很多,更多的是在蒲河口挑堤坝、挑石头干活的人来兑换粮食,挑石头的人赚的工分最多,兑换的粮食也最多,通常都是用大麻布袋子装着满满的一担,挑了就走。

  兑换的点并不在蒲河口关押犯人常走的那个门,而是后面一个小小的,日常是蒲河口后勤部工作人员走的门,门口站着六七个带着木仓站的笔直的民兵,还有好几个后勤组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一杆大秤,旁边是一麻袋一麻袋的粮食,有细碎的糠米、红薯、粉丝、干黄豆,还有一竹筐一竹筐晒干的红薯渣饼。

  现在正是红薯收成的季节,他们这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地窖,收成的红薯皮上还带着新鲜的泥土,就一起倒入地窖中,这样大约能保存半年左右不腐坏,要是时间再长一些,红薯就要腐烂或者发芽了,所以为了让红薯保存的时间更长一些,除了保留少部分的红薯日常吃用外,剩下的红薯就要被洗成粉。

  蒲河口在第一季稻子收成后,所有的田地就种了红薯和大豆,几百万斤的红薯收上来,不洗成红薯粉根本无法保存,洗完的红薯粉渣,一部分用来混合小球藻和浮萍等物作为猪饲料喂猪,有来蒲河口挑石头的人,看不得浪费粮食,见蒲河口有这么多的红薯饼渣,就问蒲河口的后勤组人员问能不能给他们一点红薯渣饼。

  要是许明月,可能给了也就给了,可蒲河口后勤组的人,大多都是三年干旱期间逃难来的难民,对她们来说,红薯渣饼那也是粮食,哪里会白给?在问了许明月后,就把晒干的一块块红薯渣饼也放在竹筐里,当做可以兑换的粮食了。

  只是红薯渣饼是所有可以兑换的粮食中,最便宜的一种,有时候一篮子不知名的草药,可以兑换一竹筐的红薯渣饼,这样晒的干透的红薯渣饼,只需撇下一块,放陶锅里用开水煮一煮,就是一锅红薯渣粥,有这样一碗热乎乎的红薯渣粥下肚,虽不能饱腹,却也不用担心被饿死。

  所以来兑换粮食的人,大多数都愿意兑换一麻袋红薯渣饼回去,这东西又轻,不占重量,随手一提就行,混合着豆子、碎糠米一起煮,可以煮出一大锅浓稠的粥来,够一大家子吃一顿的了。

  前面排队的队伍一直在向前,哪怕有六七个工作人员,有在检查药草的,有称重的,有专门用葫芦瓢舀粮食的,可还是慢,吵吵嚷嚷的,为那多一点少一点的粮食祈求、吵嚷的。

  不多时就到了他们两个。

  他们两个并不是唯二的两个小孩,甚至像他们一样的小孩、老人都有不少,大多都是老人带着小孩的组合,很少有女人。

  山里人都怕女人出来,看到了外面的好日子,就不愿意回去了,跑了,所以都不愿意让山里的女人们出来。

  两个小孩身前是一个长木桌,木桌后面站着一位五十几岁的中老年女人,她说着一口与本地方言完全不同的普通话,“放桌上。”

  小女孩好奇的抬头看着和她,和她见过的完全不一样的女人,她说不出那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可就是让她目不转睛的看着,移不开眼睛。

  就见女人检查了一下他们竹篓中的药草。

  小男孩很紧张,竹篓中的药草炮制的并不算好,他生怕女医生会压他的价,兑换的粮食就少。

  女医生快速的翻了翻,检查完了,就倒入一旁的秤篮子中称重,让他们去旁边称重的人那里去排队,称重的人很快就秤完报了重量,同样坐在桌子前的另外一个女人很快的撕下一张类似粮票的东西,在上面戳了个章,让他们旁边的粮食兑换处兑换粮食。

  兑换粮食的人同样是两个忙碌的妇女,即使是秋冬季节,她们额上依然沁出了汗珠,动作十分麻利,嗓门也很大,说的同样不是他们熟悉的本地方言,而是用一种类似北边人的话,问他们:“要换什么?”

  小男孩连忙说:“糠米,一筐红薯渣饼!”

  糠米,就是稻子去壳时,被压碎的很多细碎的小米混合着碎米糠一起的粮食。

  这在许明月前世的小时候,这样的碎糠米是家里喂鸡的、煮猪食的粮食,在这个时代,却是这样生活在大山里面人的口粮,只因大山里面田地少,很少能种稻子,种的最多的就是冬小麦和红薯,即使是红薯的高产量,可对于田地很少的山里人来说,粮食也是不够吃的,他们甚至都不能像山外的人一样,将红薯洗成粉丝。

  小女孩头一次跟着她大哥出来换粮食,啥都不懂,别人问她要换什么,她看着大些的男孩,男孩赶紧拉着她提醒:“换糠米和红薯渣饼,这两样换的最多!”

  小女孩也忙用很土很土,土的在蒲河口已经生活了好几年的两个妇女差点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大声的说:“糠米,红薯渣饼!”

  小女孩开口说话,两个妇女才听出来这个短毛茬,黑黢黢的,只有一双大眼睛还明亮的瘦火柴杆一样的小孩是个小姑娘。

  她们笑了起来,在给她红薯渣饼的时候,还多放了几块到她的竹篓里,提过来给她背上,“红薯渣饼分量轻,这糠米你能不能提的动啊?”

  糠米里面虽有小半的碎米糠,可里面的碎米粒也不少,哪怕只有五六斤的糠米,对她这样小的小孩来说,也是有些吃力的。

  小女孩接过妇女递过来的糠米袋子,紧紧的抱在怀里。

  妇女怕把她的小身板给压塌了,还帮她提着放到旁边,问她:“你们几岁了?”

  大些的男孩替她回答说:“我十岁,她八岁!”

  妇女嗓门超大地说:“八岁啊?那能上学了,炭山对岸的临河大队你们晓得不?开年了临河小学开学,所有七到十五岁的娃儿们都可以去上学!”妇女随口问了一句:“你们爹妈呢?你们要是愿意去上学,就让你们爹妈带你们去报名!”

  妇女看着两个小孩补充了一句:“山里的娃儿上学不要钱,免费!女娃娃上学每个月发五斤糠米!”

  小女孩眼睛唰一下就亮了。

  小男孩焦急地问:“那我呢,我上学能发几斤糠米?”

  在他从小到大的教育中,男娃都是金贵的,男娃比女娃值钱。

  山里的女娃很多都被掩埋在了人们行走的山路上,有被溺毙在粪坑里,更多的被随手扔在了不远处的山里,成为野兽口中的食粮。

  能够长大的女孩子很少。

  女娃娃上学每个月都能发五斤糠米,小男孩条件反射的认为,他要是去上学,一定发的糠米更多!

  妇女看了男孩子一眼,挥手说:“男娃?男娃不给糠米也多的是人出来上学,要什么糠米?男娃没有!”

第218章 小男孩有些急了,怎么……

  小男孩有些急了, 怎么女娃上学有糠米发,他是男娃,上学反而没有糠米了?但不管怎么说, 有糠米发就是好事,尤其是舅舅在炭山钻碳洞没了, 只剩下舅妈带着表弟表妹们, 家里没有男人挣钱, 大队里地不够,粮食不够,日子很难过, 便替表妹问:“临河小学在哪里?啥时候上学?只要是女娃上学就给糠米吗?”

  被问的妇女也没有不耐烦,大声说:“要七岁到十五岁的女娃娃,来了就给糠米, 都说了年后上学,正月十五过了, 正月十六开学,在炭山正对面的临河大队许家村, 临河大队你们晓得嘛?临河大队许家村!不知道的到山外面来问问,问临河大队许家村就晓得了!”

  许多过来用挑石头的工分或者药草来兑换粮食的人,听到临河大队小学开心, 娃儿们可以上学, 尤其是头一次听到这消息的人, 都纷纷问:“为啥男娃不给糠米?男娃也给糠米我们就去!”

  妇女一听就不乐意了, 脸迅速的往下一拉:“去不去随便你们,免费的上学还挑三拣四,还求你们去不成?也就是学校新开,前三年不收学费, 往后上学都是要收学费的!你也不出去打听打听,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给你免费上学,请老师上课还要给工资呢!”

  也就是临河大队多开辟了七千多亩良田出来,不缺粮食,水埠公社又是出名富庶的公社,公社的两个领导都是出自临河大队,给老家的支持够多,不然哪里会有免费上学的好事?这么多年,除了扫盲班,她就头一次听说学本事免费还送糠米的。

  妇女不由想到她们的主任,也就是她们主任自己是女人,懂得女人的苦,才会体恤女娃娃们活着不容易,说给她们上学送糠米。

  可过来打听最多的,依然是男娃们上学的事情。

  有些山里人家,家中根本没有女娃。

  等背着竹筐,抱着糠米走到一旁了,外表完全看不出男女的小女孩才就着一口山里方言问小男孩:“大锅,女娃娃也能上学吗?”

  她家还算好的,有她和妹妹,就她知道的,很多人家女娃娃生下来就被扔到山上去了,她都见过,女娃娃生来轻贱,即使是愿意养女娃娃的家里,对待女娃和男娃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哪怕她还小,她都知道,等她长大了,是要被嫁到山外面换彩礼给弟弟们娶媳妇的。

  没有女娃们不期待长大了能嫁到山外面,山外面的田地多,还有大河,有田有地,就有粮食吃,就能吃饱肚子。

  小男孩其实也不懂,为什么山外面和山里面不一样,山外面女人能当官,女人能当干部,女娃娃上学还能送糠米。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