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72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大队书记还挺乐意给她建房的,还建的十分用心,不论是墙面的石头还是屋顶的瓦片,只要叶知青给钱,他通通找人用船给她拉来,甚至还找关系给她弄来了两包水泥。

  在大队书记看来,这些知青能在乡下待几年?三年也就差不多了吧?知青点距离大队书记家不远,他四个儿子,两个儿子已经成家生了孙子孙女,还有两个过几年也要说亲了,到时候叶知青回城,空下来的房子正好可以给他儿子娶亲用!

  也因为有这个私心,给叶冰澜的宅基地还特意划在了原知青点和大队书记家的中间位置,虽按照叶知青的要求,只建一间屋子,屋子却建的不小,顶梁的柱子也用了好木料,里面的大炕更是横着睡七、八个人都绰绰有余,还在旁边给她修建了一个单独的厨房。

  叶冰澜不知道大队书记心底暗藏的私心,虽不是她理想中的砖瓦房,但从屋子面积和梁上的木料都能看得出来,大队书记找人帮她建的这个房子是真的用心了,她觉得三十块钱和红糖奶粉给的值!

  大队书记望着这个自己一分钱不花,还得了一包红糖一包奶粉建成的的水泥石头瓦片房,想到以后自己的小儿子小儿媳带着孙子孙女都能睡得下的大炕,心底也是满意的不得了。

第244章 叶冰澜的房子刚一建好……

  叶冰澜的房子刚一建好, 她就迫不及待的搬到了新屋里,王来娣也想跟着她一起住到她的新屋里,甚至她给叶冰澜干活打扫卫生都可以, 可叶冰澜重新建造房屋,除了知青点的房子确实不够她们四个人住之外, 就是为了防止被人看到她商超里拿出来的东西, 别说王来娣欲言又止, 没有将这样的话说出口,即使是说出来了,她也不会同意。

  王来娣沉默惯了, 哪怕她很想,叶冰澜没有开口邀请她,她也没有理由跟着一起住到叶冰澜屋子里。

  但叶冰澜的屋子还有个不好的点, 就是没有柴火。

  现在春天万物复苏,山上的木柴绿油油的, 很是鲜嫩,别说不好砍伐, 砍回来的鲜嫩木柴也不能马上烧,还得放在门口摊开晒上许久,他们这个地方从二月份开始, 到四月份就一直在淅淅沥沥的下雨, 不下雨的时候天也阴沉沉的, 很少有晴朗的时候, 即使晴个两三天,过不了几天就又开始下雨,哪来的阳光给她晒春天鲜活的柴草?

  不过这个问题对叶冰澜来说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她已经知道, 河对岸的炭山就有煤炭,炭山就有供销社,里面还有铁皮炉子,只是本地人不舍得花钱,也没有铁皮炉子票,用铁皮炉子和煤球的人家极少,最多就是拉一些不要钱的煤渣回来,去除了里面的石头,将煤渣用水和一和,做成煤饼来烧。

  即使这样,冬季用煤饼的人也极少,因为过去他们这里有人家冬季烧煤饼,一屋子的人都给闷死了,本地人虽不知道什么原理,却也知道,冬季不能在屋子里面烧煤饼,只有春夏秋季的时候,在屋外面搭建的炉子上烧火。

  叶冰澜手里有钱,却没有铁皮炉子票,她去吴四姐家,找了几乎每隔三五天都会出船到河面上捕鱼的吴四姐,给了她五毛钱,让她送她去了一趟水埠公社,她从水埠带回来两个大包裹。

  这两个包裹都是用大编织袋装的满满的,她说是她父母从城里寄过来的,实际上都是她从商超里拿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了两床春秋被,各种衣服、饼干、糖等,她每过十天就要去一趟水埠公社,几乎今后所有她从商超里能够拿出来的东西,她都可以借口说是家里人给她寄过来的。

  这样既展现了她家在城里的实力,也向本地人表达了,她家人一直很关心她,她如果在本地出了什么事,她家人几天收不到她的电报就能察觉,变相的用这种方式来警告和平大队的人,保护自己。

  竹子河的河水一直在涨,蒲河口和临河小学要不是有火炕,学生们穿的内裤洗了都干不了,得长毛,饶是如此,他们的衣服依然是潮潮的,每天晚上都得放在靠墙的炕尾烤着,第二天起来才干一些。

  这个季节,天已经不冷了,可学校的火炕依然在烧着,不为取暖,只为烘烤衣服被子。

  67年进入了四月份,竹子河的水位就已经完全涨到了往年的最高点,连带着许明月家门口的那条大水沟里的水都满了,小船不用再停靠在大河沟里,可以直达荒山。

  这一批新知青来到大河以南,活没干几天,尽在知青点躲雨了,知青点的茅草屋内时不时的想起滴答滴答,屋顶上的雨水落入屋中接雨水的木盆中。

  才来到这里没多久,叶冰澜就受够了这里泥泞潮湿的天气,她真是一天都等不得,不光和吴四姐定下了十天去一趟水埠公社的事情,还委托了吴四姐帮她去炭山买煤球。

  吴四姐都没有想到,钱还能这么好挣,这样一来,她每个月啥都不用干,只需要接送叶冰澜去几趟水埠公社,就能稳赚一块五毛钱。

  实际上她挣的钱还不止这么些钱,她还帮叶冰澜去炭山挑了一担煤球回来的价格是一块钱。

  运煤炭不光会脏了船,煤炭弄不好也会损伤船只,像叶冰澜这样用竹筐装煤球还好,要是纯用小船来运煤的话,那运一趟煤的钱,起码得八毛,不然谁都不舍得这样损伤自家的船。

  叶冰澜给吴四姐开的这价格也不是白开的,吴四姐除了要帮她运送煤球,还要帮她把煤球从炭山挑到船上,等到了和平大队,下了船,再给她挑到她新建的屋子。

  这事她交给别人做她也不放心,唯独对知青点的两个老知青强烈推荐的吴四姐,暂且还算信任,也只敢找吴四姐帮她做这事,除此之外,她还想向吴四姐打听关于蒲河口的情况,无奈她和吴四姐语言不通,学习本地语言又成了她下一个首要任务。

  吴四姐别的没有,就是有一身牛力气,她帮叶冰澜跑了两趟,挑了两担煤球,就赚了两块钱,喜的牙花子都露出来了,高兴地对叶冰澜说:“你以后要是有什么事,直接到我娘家喊我一声就行了,只要不下雨,我都在吴家村。”

  只要是晴天,她都要回来打鱼的。

  下雨天她就在和高顺在高家村,高顺要造船,或是给别人家修补船,她就在家用竹篾编织虾笼、鱼笼、黄鳝笼,到了五月份,就是捕捉鱼虾、黄鳝的旺季,不论是她还是她娘家,只要是下雨天,一家人坐在屋里的矮板凳上,几乎一天到晚手指在竹篾间穿梭不停地。

  一个虾笼才五分钱,她要编四十个虾笼才能挣到两块钱,编织虾笼可不是一直编就可以的,首先得把竹子从山上砍下来,再把竹子片成一条一条细长的篾丝,光是前期的活就十分的精细繁琐。

  在她娘家,通常都是她大哥二哥负责处理竹子的前期工作,她老爹、老娘在家编织黄鳝笼子和虾笼,但是在高家村,高顺每日都要造船,或是去别人家里修补船,处理竹子的前期工作都需要吴四姐一个人做,她又是个粗枝大叶的,让她编织笼子还可以,让她去一根一根的处理篾丝,对她来说就很困难,现在她嫁了人,还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拿她两个哥哥修出来的篾丝编织虾笼,她两个哥哥也都成家了,家里有两个嫂子在,她回娘家拿篾丝一次两次还好,拿多了不说两个嫂子心里不痛快,两个哥哥估计也得有意见。

  还不如帮叶知青跑跑腿呢!

  叶冰澜叫吴四姐帮她跑了几回腿后,也对吴四姐这人产生了一定的信任,不过这次不是需要吴四姐送她去水埠公社,而是又给了吴四姐两块钱,让她教她操船。

  一段时间的接触,她已经知道吴四姐的夫家就会造船,也去高顺那里定制了一艘和许明月一样的乌篷船,高顺在给她造船的时候,她就积极的跟着吴四姐学习操船的本领。

  她商场很多东西想要拿出来用,光是她自己用是肯定不行的,比如雨靴。

  她商超里的雨靴都是那种质量特别好的,一看就不是那种便宜货的雨靴,她来到这里新建了屋子,本就打眼,若再穿这里别人都没有的雨靴,她怕出事。

  她在这个时代的身份,本就是资本家的女儿,这边虽看着挺平静,貌似还没有批斗游街的事情,但这种事情谁都说不好什么时候就开始了,但很多雨具又是这里避免不了的,所以她就想着,等学会操船后,她就找时间去水埠公社,甚至更远的邻市,先找到水埠公社和邻市的黑市,再把自己商超里的一些东西放出去一些。

  比如雨靴、雨伞、雨披等物。

  市面上用的人多了,她夹杂在其中,也就不显得很特别了。

  但现在一切还只是她的想法而已,首先得把操船这项技能给学会了,还得有自己的船。

  整个和平大队,在操船这项技能上,吴四姐都是年轻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她只跟着吴四姐学了不到半个月,就基本上学会了用竹竿乘船,摇桨,划桨等一些基本技能。

  太过华丽的动作做不了,只简单的划船行船暂且是可以了。

  她自己是会游泳的,即使船翻到水中她都不怕,她需要的是一条可以随时出去的工具。

  也亏的这段时间多雨,春季淋雨很容易生病,本地又缺医少药,所以本地人雨天是不去挑堤坝的,这才让她有时间向吴四姐学习操船的技术。

  叶冰澜也没亏待她,还给了她一个对叶冰澜来说不值钱的雨披,每日在濛濛细雨中练习划船的技能。

  一个现代不值钱的雨披,对这个时代常年在河里打鱼的吴四姐来说,就是难得的好东西了,哪怕她身体再健壮,淋了雨后都难保自己不会感冒,有了雨披对吴四姐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一直到四月份,她的乌篷船才造好,吴四姐夫妻两个抬着送到了竹子河里。

  叶冰澜一收到船,就忍受不了了。

  这段时间跟着吴四姐学习操船的本事,这条河上哪里有买卖东西的地方都被她走了一遍,自然也就知道了本地的黑市在哪里。

  对于本地人来说,其实没有‘黑市’这个概念,从很久远的时候,这里还没有供销社,本地人就在码头周围摆摊卖货,后来码头明面上不给卖货了,本地人就悄悄的打游击,跑到别的地方聚集卖货,交易的方式和城里的‘黑市’一模一样,同样要交钱才能进集市卖货,同样有人放风,只是和城里不一样的事,这里的‘黑市’是在船上,且是雨天居多,因为晴天这些卖私货的人也是要干活的。

  叶冰澜身材高挑,足足有一米七,她再给自己船上五公分的厚底鞋,比这个时代大部分的男性个子都高了,再从商超里面找来假发戴上,给自己画粗了眉毛,搞了个络腮胡子,衣服里面穿上八块腹肌的T恤,垫高了肩膀,露在外面的脖子、胳膊、手全都用阴影粉涂成了和本地人很像的灰黄色,就这么操着她的乌篷船去了水埠公社的‘黑市’,卖雨具!

第245章 “阿姐!阿姐!”许明……

  “阿姐!阿姐!”

  许明月和孟福生从蒲河口回来没多久, 就听到院子外面许凤莲激动的喊叫声,差点没让许明月把脚下的盆子给踩翻,还是孟福生手快, 扶住了她的胳膊,低声说:“应该不是坏事, 你别急, 我去开门。”

  孟福生拿起盖在木盆上的毛巾擦干了脚上的水, 船上拖鞋去外面开门。

  他的腿前些年被打断后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来虽好了,可一到阴雨天气, 骨头缝里还是隐隐作痛,许明月得知此事后,就经常陪他用艾水泡脚, 活络腿脚筋脉,加速血液流通。

  许凤莲见到是孟福生来开门, 叫了声:“姐夫,我阿姐在家吗?”

  “在里面泡脚呢, 怎么这时候回来了?”许凤莲小夫妻俩在水埠公社建了房子,现在算是定居在水埠公社了,这些天又阴雨绵绵, 按道理说, 许凤莲不应该在这时候回临河大队的。

  “我找到了点好东西, 姐夫, 你关下门,我进去找我阿姐。”许凤莲手里抱着一包东西,闻言头向里面张望了一下,钻进了院子里, 迫不及待的往屋子里蹿,见到许明月,献宝似的将她带来的一包东西递到许明月跟前:“阿姐,你猜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好东西!”

  她带来的包裹真算不上小,好大一包,由于是晚上六点多,屋子里有些暗,她也没看清外面包着的东西是啥,说麻布不像麻布袋不像麻布袋,说竹筐又没有那么软。

  许凤莲直接拉开了编织袋外面的拉链,从里面拿出一双雨靴来,双眼亮的出奇:“阿姐,你看!”

  那是一双崭新的军绿色雨靴,齐膝盖的高度,上面还有一截软皮面的,有抽绳可以绑在腿上。

  许明月接过那双一看就知道质量很好的雨靴,摸到雨靴里面细软的触感,有些诧异的问许凤莲:“这哪里来的?”

  许凤莲压低了声音,凑到许明月耳边说:“听说是海市那边的货走水路过来的,都是私下悄悄的卖。”她激动的双颊都有些发红,一双大眼睛清亮如星:“我也是偶尔听到有人在河上卖雨靴,才过去看看的,这一看不得了!”

  她激动的又从编织袋里拿出来一双雨靴说:“我看船上数量不多,就赶紧抢了几双。”她压低声音说:“要不是我有铁皮炉子票和一些其它工业票,都抢不到!”

  她笑着低声说:“我也不晓得姐夫的鞋码,就买了跟大哥一样的,阿姐你快试试合不合脚!”

  她抢到雨靴回来后,一整宿都没睡着觉,脑子里想的全是阿姐拿到鞋子后高兴的神色。

  一直以来,都是阿姐在补贴她和大哥小弟,这次终于轮到她也能为阿姐做点什么了,可把她激动坏了!

  船上雨靴就那么些,她因为有皮铁炉子票,得了先手,多买了几双,由于要的多,那个船家还送给了她一个大袋子,这袋子一看质量就好得很,不知道什么布做的,不光结实还防水,她拿到雨靴除了给江建国和公公的那两双,剩下的几双她连忙用袋子装着,划船回了临河大队,给她阿姐送来。

  许明月看她这期待又激动的模样,拿了毛巾擦脚,对已经走进来的孟福生说:“福生,小莲给咱们买了雨靴,你也来试试。”她对许凤莲说:“亏了你送的雨靴,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最近老是下雨,鞋子又湿,你姐夫最近腿又不舒服了,你这靴子还真是及时雨。”

  许凤莲听许明月这么一说,更开心了,也忙叫了孟福生说:“姐夫,你也快来试试大小怎么样,我跟你们讲,我给你们买的这雨靴,特意挑的里面带羊毛的,听卖雨靴的老板说里面的内衬叫什么皮毛一体,是羊毛的,等天热了,还能摘出来哩!”

  许明月笑着叫孟福生:“福生,帮我拿双干净的袜子。”

  家里袜子就晾在堂屋竹叉上,都不用孟福生去,许凤莲已经利索的去竹叉上拿了干净袜子过来,催促许明月:“快试试暖不暖和,要是小了你和我说,我明天再去堤坝上看看那船家还来不来,来的话我再买一双!”她用右手背拍打着左手心,懊恼地说:“我当时钱带的不够,就买了六双,当时心里就只想到建国和我公爹,还有你和大哥,把我老婆婆给搞忘记了,我公公那脾性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能忘了他,都不能忘了我婆婆,我就把我的那双给了我婆婆。”

  她当时脑子里全是给她阿姐买雨靴,脑子里哪里还记得旁人?给阿姐买完了,才想到大哥的腿脚也不好,大哥那么多年在碳洞里跪着往外面背煤炭,她当时又立刻给大哥买了一双,买完大哥和阿姐的,才想起来江建国和她公公江天旺,最后才想到自己。

  当时六双就已经装满了一编织袋了,况且除了雨靴还有雨伞和雨披,想到大哥小弟下雨天还在外面干活,她就立刻给哥哥弟弟买了雨披和雨伞。

  当时钱不够,她还特地让船家等了她一会儿,她小跑着回到家,又赶忙拿了钱票来重新买的,这些雨靴、雨伞可不便宜,也就是当时围观的人虽多,但大多数都没带那么多钱,不然哪里轮得到她买这么多的雨靴?早就被人抢光了!

  许明月穿上干净袜子,试了试雨靴,踩到地面上走了走:“正好合脚,明天我和你姐夫就有的穿了。”

  许凤莲高兴的喜笑颜开说:“我就说合脚吧!别人鞋码我记不住,阿姐的我可记得清楚着呢!”

  她每年都要为许明月和阿锦做鞋和鞋垫,从棉鞋,到单鞋,到各种绣花的鞋垫。

  老太太绣花的手艺许明月是一点都不会,全都被跟在老太太身边最久的许凤莲学了去,这几年许明月和阿锦的鞋子都被许凤莲包圆了,每只鞋子、鞋垫上都绣着精美的花纹,虽不比许明月前世见过的专业绣娘精致,却已经是许凤莲能做到的最用心最好的了。

  许明月还让许凤莲少做一点:“阿锦的脚还在长,你给她做那么多鞋子明年就穿小了。”

  许凤莲毫不掩饰她对阿锦的偏爱,大大咧咧地说:“阿锦穿小了给小雨穿就是了,再不行,等我以后生了女儿,还能传下来给妹妹穿。”

  她在公社里,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脑子里头一件就是:“这件衣服我阿姐穿肯定好看!”

  “给我家阿锦带一点,她喜欢!”

  倒不是她不想着算是抚养她长大的大哥许凤台,只是大哥如今成家了,衣服这些都有嫂子打理,她一年给娘家大哥做一双棉鞋打一件毛衣也就够了,再多的,她也做不了太多,她给大哥阿姐做了鞋子,老太太那里肯定少不了吧?还有公公婆婆。

  做鞋这样的事,你要么谁都不给做,要做了,她婆家的公公婆婆肯定也少不了。

  好在她婆婆也是个贤惠人,自己就会做鞋子,她每年回去从供销社里买一双皮鞋,扯两尺花布,带一斤红糖,就足够婆婆稀罕了,还嫌她乱花钱,叫她不要买。

  她从编织袋里又掏出三把可折叠的大伞,给许明月说:“还有这个。”她神秘兮兮的问许明月:“阿姐,你猜猜这是啥?”

  许明月莫名其妙,解开雨伞的扣子抖了抖伞布:“这还能是啥?这不是伞吗?”

  许凤莲吃惊的瞪大了眼睛,惊叹地说:“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能折起来的伞,不愧是海市那边过来的东西,我以前真是听都没听过!”

  许明月也有些疑惑。

  她小时候还真没见过折叠伞,都是长柄伞,还有这雨靴,这年代的雨靴都有靴口带皮可以收口的雨靴了吗?她记得她小时候雨靴都是橡胶的,里面最多只有一层细网纱的内村。

  还是因为她小时候太穷,又是待在农村,没见过世面?

  许明月问已经穿好鞋子的孟福生:“大小怎么样?挤脚吗?”

  孟福生也是第一次穿这样的雨靴,这鞋子精致的都不像雨靴,倒像是真皮子做成的马靴。

  他在原地走了几步:“很暖和,刚好合脚。”

  许明月手里摸着雨靴靴口处柔软的皮子,光是手感来说,很像是真皮的,但眼下光线昏暗,她也看不清楚。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