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71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此刻走近了操场,才发现,操场菜园子边上还都插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分别写着‘101班’‘102班’‘103班’等字样,他们这才发现,为了促进小孩子们种菜的积极性,学校操场的菜园,还被分割成了一块一块的,分给了每个对应的班级,每个班级种的菜长的也参差不同。

  接着他们就参观教室。

  教室的前门同样都有木牌,上面标着班级号,里面学生手里有书,桌上铺着的却不是纸笔,而是每人一个沙盘,老师在上面的黑板上写字,学生们在下面的沙盘上写字。

  许明月空间有许多多年积存的铅笔,可学生也多,做不到无限制供应,每个学生能分到一个本子,一个橡皮、一支铅笔,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她不可能一次性将所有文具都拿出来,给这一学年的小孩子一下子霍霍光。

  物资是有限的,而大山里的孩子们是无限的。

  上面的老校长一直在注意着座钟上的时间,见一节课的时间到了,从容且淡定的拿起了一根小铁棒,站在走廊下,对吊在走廊下的断犁头‘铛~铛~铛~’的敲了起来,清脆悦耳的下课铃声随着铁棒与犁头的撞击声,传遍了校园。

  不消片刻,已经在教室里坐了一节课的小孩子们欢笑着一窝蜂的冲出了班级,离学校大门口最近班级的女孩子们迅速了占领了这一块最大面积的空地,带头的小女孩十岁左右,她不知从哪里掏出来一卷橡皮筋,欢乐的招呼着她身后的女孩子们:“这里这里!谁要来跳橡皮筋的来这里呀!”

  她号召力强的很,很快就有一批女孩子们围了过来,很快就一起跳起了橡皮筋。

  中间走廊的位置小孩子们也没放过,有人在地上画了一道横线,他们以横线为起点,比看谁跳的远;还有蒙着眼睛在走廊里捉迷藏的。

  不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这些孩子们在年轻老师们的带领下,脸上已经没有了刚来学校时的局促不安与害怕麻木,此刻脸上全都是一样稚嫩鲜活的笑脸。

第242章 且不说魏兆丰他们参观……

  且不说魏兆丰他们参观完了学校和老知青们的宿舍, 想着去江家村的江春和家给稻子脱糠,将麦子磨成麦面,再打几个柜子, 只说叶冰澜几人来到和平大队的知青点,姑且叫知青点吧, 和平大队的知青点也是三年干旱期间死去的人留下的房子, 村里稍微好些的房子都被人占了, 能留到现在还没被人占去的房子,可见茅草房之偏僻破败。

  并排在一起的两个土坯房,一个二十多平, 一个十几平,十几平的目前住着和平大队唯一的一位男知青,两个女知青住二十多平的房间, 别看二十多平听着挺大,可里面还包含着厨房的灶台, 吃饭的四方桌,里面用一道芦苇席隔出来一个小小的空间, 放着一张缺胳膊断腿的床,这床还是后来两个女知青请吴四姐的家人来修补过的,吴四姐家是和平大队少有的篾匠, 掌握着本大队少有的用竹篾编织黄鳝笼、虾笼、鱼笼的技术, 吴四姐本人更是掌握这项技术的佼佼者, 她家里自然也有削制竹篾的刀具, 这里没有铁钉,只用木签将这些床腿重新钉在了一起,新新救救的木料钉在一起,看着十分的显眼。

  叶冰澜他们在知青点门口并没有等多久, 参与春耕的三个知青便回来吃午饭,见到三个陌生青年男女站在知青点门口,就知道他们是新来的知青了,只是忙碌了一上午,三人都没有多少说话的力气,而是疲惫的打开了知青点。

  男知青点还好说,原本只住着他一个人,再来一个男知青也才两个人,可女知青这边,一米五的床,上面已经睡了两个女孩子,最多只能勉强再塞得下一个女生,再多就真的挤不下了。

  见到这种情景,王来娣立刻表示:“没事,我和你们挤挤就行,实在不行……”她看到外面小方桌旁边还有两条长凳,她指着这两条长凳说:“我晚上把两条长凳搬到床边,我睡最外面,只要别掉下去就行!”

  她身上衣服洗的发白,城里来的知青,很少有这样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和一身黑色合身棉衣站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条件就这样,两个老知青也不能说不让她们住,见王来娣表态,她们的目光不由投向叶冰澜。

  叶冰澜倒是冷静的很,将手中的行李放在长凳上,坐下问她们:“村里还有空房子吗?你们知道哪家适合借住吗?”

  去年来的女知青说:“空房子倒是有,那间就是。”女知青指了下不远处已经倒塌了半边的土墙和茅草的小土房子,“村里无人住的房子大多都是这样子,稍微还能住人的房子都被人占了,哪里会有多余的?”顿了顿,她看着叶冰澜清丽无双的面容,垂了垂眼帘,说道:“至于借住,我劝你最好还是不要!”

  和平大队虽因为距离蒲河口很近,又有小许主任时不时的会过来问问她们下乡插队的情况,村里并没有敢明目张胆的对她们怎么样,可这一年下来,觊觎她们的人又岂是一个两个?不过是害怕蒲河口的小许主任管的严,不敢发生强抢的龌龊事,可明里暗里向她们献殷勤,和她们示好提亲的人也不少。

  只是她们才刚下乡一年,心里都还抱着过两年就能回城的想法,谁会愿意嫁在这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又不是脑子坏了?

  刚来的时候,她们也是温柔带笑的姑娘,现在两个人都冷着脸,笑都不敢再笑了,你对别人笑一下,他们就认为你和他们好上了,要过来拉她们回家洞房了。

  她不禁又看了眼叶冰澜那张白皙秀丽的面庞,内心不由的叹了口气,说:“实在不行,就把两条板凳搬过来,晚上我们横着睡,先挤一挤吧。”

  她是不在乎现在的住宿条件有多么差的,自上次招聘老师的考试结束之后,她现在每天一有空就看书做题,还买了一整套的初中课本,学习这边的教材。

  临河小学建了那么大规模,即使今年不招收老师了,可明年新生报名,必然还是需要老师的,她是一定要考上临河小学的教师岗位的。

  她看着自己粗糙的满是泥垢的手,下乡才一年的时间,她的十根手指已经冻的跟胡萝卜一样,指甲缝里永远都有仿佛洗不尽的泥土。

  可她始终记得,她是读过书的高中生,她是知识青年,她不属于这里。

  倒是另外一个女生有些不乐意,看着两人单薄的行李,脸色很臭地说:“横着睡一晚两晚也就算了,那以后怎么办?总不能一直这么睡吧?凳子这么矮,晚上脚放上去肯定要冻感冒,这里没医没药的,还有着床,横着怎么睡?”

  她掀了下床铺下面。

  这里的床板和现代的床板不同,现代的床板是平的,横着睡竖着睡都行,这里因为是高床,为了防止小孩睡在床上容易掉下来摔到,同时也为了方便垫厚厚的稻草保暖,床板是成凹字型,中间凹进去约十厘米左右,哪怕她们的床铺下面已经垫了很多稻草,又垫了一床褥子,可床板与床沿之间依然有五厘米左右深的差距,要是晚上横着睡,这块凸出来的床沿必然会硌到她们的腿。

  “白天都已经累了一天了,晚上回来就想好好睡个好觉,这床沿和床板这样,横着怎么睡?”另一个女知青拍着高出来一大截的床沿给她们看。

  先开口的女生叹气说:“可竖着也睡不下四个人,现在这情况,不这么睡怎么办呢?”她问叶冰澜和王来娣:“你们带床褥子了吧?下面再垫些稻草,再垫个床褥子,填一填应该会好些。”

  说着,两个人的目光都落到了叶冰澜和王来娣的行李上。

  叶冰澜和王来娣的行李都不多,叶冰澜只有一个编织袋,王来娣也只比她多一个包袱而已,打开来,里面是一床黑灰色的,不知道用过多少年的硬邦邦的破旧床褥。

  后面说话的女知青更是诧异的看着叶冰澜,惊叫道:“你不是吧?你插队下乡都不带被子的?”

  叶冰澜从她的编织袋中拿出一床厚实的羊绒毛毯,说:“我家人给我寄过来了,就在公社邮局,我估计明天就能到了,我明天去拿。”

  今天到公社的时候,她倒是忘记单独出去一趟,不然就可以拿出几个包袱带回来了。

  两人见她还有个这么厚实的大毛毯,倒是没再说话,毛毯虽不如她们的棉被厚实,可是盖在棉被上面,晚上也能暖和不少。

  之前说话的女知青又累又饿,去灶台底下点燃了松针,探出头来自我介绍说:“对了,我叫张莹莹,她叫李秀梅,都是去年插队来的知青,你们都还没吃饭吧?正好锅里还有早上闷的红薯粥,一起吃吧?”

  此时正值午饭时间,午饭是早上闷在锅里的红薯粥,都不用再烧,稍微添把柴,热一下就行了,只是早上煮的只够三个老知青一天的伙食,带三个新知青一起吃倒是够,只是晚饭就要重新做了。

  叶冰澜见状,也从编织袋里拿出了一个铁盒子装的曲奇饼干来打开放在桌子上,顿时一股黄油混合着奶香味弥漫在不大的土屋内:“今天就麻烦你们了,我这还有些饼干,你们不够吃的话,就吃点饼干垫一垫。”

  早上只喝了一碗红薯粥,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的李秀梅一下子就忍不住了,脸上再没有了晚上要横着睡的不乐意,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说:“这……这不太好吧?”

  嘴里说着不太好,眼睛却紧紧黏在桌上的曲奇饼干上,哪怕开了春也依然冻的通红的手已经不受控制的伸到了饼干盒里,拿了一块曲奇饼干放到嘴里,一股从未吃过的黄油混着奶香的香甜味道弥漫在口腔内,好吃的她差点哭出来。

  整整一年时间,一年时间啊,她上次吃饼干都仿佛过去好久了!这个破地方鸡不生蛋鸟不拉屎,要是没有船出去,她们连买盐都没地方买,这地方实在太穷,太偏僻了!

  李秀梅吃着这一块饼干,竟是一边吃一边抹着眼泪哭了出来,同时手还忍不住又拿了两块曲奇饼干迫不及待的塞到了嘴巴里。

  在她心里,她已经将自己的床铺让出来给叶冰澜睡了,她吃她几块饼干也没什么了吧?大不了就让她多睡一段时间好了。

  这样想着,她忍不住又拿了一块饼干,朝叶冰澜一边哭一边笑着指着床铺:“你晚上……”她捂着嘴,生怕嘴里的饼干渣掉出来,嚼了几口继续说:“你晚上就和我睡一起,没事,你盖我被子好了!”

  呜呜呜,好好吃!

  长时间缺少油水的她,突然吃到用黄油制作的香甜的饼干根本就停不下来,别说她,就连性格有些清冷的张莹莹此时闻着那香味都有些忍不住,也拿了一块放在嘴里小口而细致的咀嚼着。

  隔壁两个男知青就更不用说了,刚带着新来的郑东铺完床,正准备过来吃午饭呢,还在门外就嗅到了里面传出来的香甜味道。

第243章 “你们在吃啥呢?”两……

  “你们在吃啥呢?”两个男知青闻着香味就迫不及待的进了女知青的大屋子。

  叶冰澜说:“我的粮食还没领, 中午蹭了你们的饭,也没什么好东西分享的,就一些家人做的饼干。”

  她话音话未落, 李秀梅就惊呼起来:“这饼干是你家人自己做的?”

  叶冰澜的商超里还有很多这样的饼干,以后可能还要拿出来吃, 总不能每次都说是出去买的?今后她肯定要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公社‘邮局’取一次包裹的, 说是家里人寄来的, 总比说在供销社买的好,她在城里就已经看过了,只有侨民商店有的卖, 普通供销社里根本没有这种饼干。

  她点点头,原本清冷的唇角浅浅的绽出一抹笑来,说:“我妈平时最爱琢磨这些吃的, 她不光会做这一种饼干,还会很多其它口味的呢, 以后我妈给我寄了,我再给你们尝尝。”

  李秀梅眼睛都亮了, 张莹莹也有些期待,唯独王来娣,装作收拾着自己陈旧的被褥, 不好意思去拿桌上的饼干。

  叶冰澜招呼着新进来的两个男知青:“你们也吃呀, 我初来乍到, 以后还要麻烦你们多照顾提点了。”她喊了声还在‘忙碌’的铺床的王来娣:“来娣, 你尝尝看我妈妈的手艺。”

  实际上她妈一个商界女强人,每天忙的陪她的时间都没有,会个鬼的甜点,不过是为后面空间里面源源不断的各种食物打个铺垫罢了, 哪怕她已经打算另起一个房子,单独搬出去住,可看这里的环境,肯定不会离这里太远,今后还会和这些人打交道,哪怕单独一人居住,也难免会有被撞到的时候。

  王来娣有些纠结地两只手绞在一起抠着手指,她很想吃,可她知道,她根本没有可以还的东西。

  但她从来没有吃过这种香甜的饼干,即使家里偶尔买了水果糖,也是给下面弟弟的,根本没有她的。

  在吴刚和另一位男知青都拿了饼干吃了后,她才在叶冰澜的招呼下,顶着心里压力,伸出自己和叶冰澜比,宛如鸡爪子的手,小心地捏了一块浅黄色的饼干在手中,小小的咬了一口。

  从未感受过的香甜味在她嘴里炸开,刺激着她的味蕾,让她想再吃一点,可她只是克制着这股欲望,小心地又小小的咬了一口,感受嘴里的香甜味,不自觉地幸福的笑弯了眼睛。

  她突然觉得,插队下乡好像也没那么不好,就连这河边凛冽的寒风和山边湿寒的空气在她眼里都变得清新可爱了起来,清亮的目光不由的看向叶冰澜。

  叶冰澜原本听她们说中午吃红薯粥,是她在现代时吃的白米红薯,红白分明,香香糯糯的模样,谁知道到吃饭时才知道,里面的米粒稀薄的可怕,红薯皮也没有削,还有一些已经煮烂了的不知名的野菜。

  红薯的菊和野菜糊糊的灰,搅合在一起,乍一眼看去,有些像童话故事里女巫熬出来的魔药。

  吃午饭的时候,众人才发现碗不够,叶冰澜自己从编织袋里掏出来一个和现在的铝制饭盒差不多形状的不锈钢饭盒,不是她不想用铝制饭盒,实在是她的商超里没有类似这个年代的东西,只能用不锈钢饭盒,好在李秀梅吃饭快,一碗红薯粥很快喝完,王来娣就接过她的竹碗简单的洗了洗,继续喝粥。

  叶冰澜看着自己饭盒里的粥,迟疑了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浅浅的尝了尝,她从未吃过这样的东西,是咸的,味道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恐怖。

  那边,李秀梅还在提醒王来娣:“你最好还是有个自己的竹碗,你要是不晓得哪里有,就去四姐家,让吴二哥帮你打一个竹碗,随便给个一分钱就行。”

  山里的竹子多的是,竹碗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王来娣不懂,“哪个四姐?”

  她还以为是李秀梅的四姐也跟着一起下乡来了,嫁给了那个什么吴二哥。

  没想到李秀梅拍了拍额头笑道:“四姐名字就叫吴四姐,她还有个姐姐叫吴三姐,名字好玩吧?和平大队地少,整个大队的人几乎都以半种地半捕鱼为生,吴四姐家会篾匠活,你们要是需要什么筷子、竹篮子、竹篓、竹碗之类的,就去她家找她二哥就行了,她二哥叫吴二河,我们平时喊他吴二哥。”她指着芦苇席后面露出的一角竹箱子说道:“看到没?那就是我在吴二哥家换的竹箱子。”

  她们当初刚来时,许明月便是托了吴四姐一家多照看一下两个女知青,一年多下来,两个女知青也是和吴四姐一家关系最亲近,称呼便也亲切一些。

  叶冰澜和王来娣这才恍然大悟。

  叶冰澜又问她们:“你们知道大队书记家在哪儿吗?”

  她的话倒是提醒了李秀梅:“对了,你们还要到大队部去换粮食。”她起身说:“正好现在休息,大队书记肯定在家,我带你们去吧。”

  她刚吃了叶冰澜好几块曲奇饼干,心下有些不好意思,便积极的带叶冰澜她们过去。

  王来娣本人没有太多主见,便什么事都跟在叶冰澜后面,见叶冰澜将编织袋放到芦苇席后面的床下面,她便也将自己的行李包裹放下,赶紧跟着出去。

  李秀梅又顺便喊了声新来的男知青。

  大队书记家在村子上头,离知青点不远,主要是这个位置地势高,洪水期不容易被淹,基本上在村里地位越低的人家,距离河边就越近。

  他家主屋是个石头房子,在石头房子两边又用石头和土砖砌了两个不高的小房间,住着他两个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外面圈了个篱笆院子,里面养了几只鸡鸭。

  得知叶冰澜和王来娣来意,大队书记也没有二话,直接带两人去了大队部,给二人称了粮食。

  和平大队地少,在粮食的选择上便以红薯大豆、小麦为主,种稻子的水田比较少,能够给三人换的粮食也只有红薯和五斤水稻。

  一斤水稻只能出六两大米,也就是说,她们每个人每个月只有三斤大米,也难怪中午的红薯粥里尽是红薯和野菜,看不到几粒米。

  她早知道这个时代穷,资源匮乏,但她万万没想到,能穷困到连米饭自由都没有的程度。

  晚上她便带着一包红糖和一袋子她拆了外包装的奶粉到大队书记家,和大队书记说知青点的床住不下她们四个女知青,她要单独在知青点的边上起一间带炕的砖瓦房。

  她虽没看到过临河大队的学校,却是在蒲河口劳改农场的牢房里住过一晚的,蒲河口劳改农场全是砖瓦和水泥建成,想必这里应该是有砖瓦的。

  没想到她来和平大队的第一步,就止步在了语言上。

  现实中的知青下乡和小说中的知青下乡完全不同,她压根儿听不懂大队书记说的话!她又是悄悄过来送礼的,还不能找人来当中间的翻译。

  好在八年前这边逃荒来了不少北地人,嫁在了和平大队的北地人也有好些个,大队书记是能听懂她的语言的,但大河以南根本没有水泥砖瓦厂,想要水泥砖瓦还得去河对岸的炭山买,但现在是农闲季节,水泥厂和砖厂的水泥、砖都紧着修建堤坝用呢,尤其是现在都三月份了,很快就要到雨水泛滥和梅雨季节,不快点修建堤坝的话,假如有洪水,他们一年的庄稼就白种了,谁都承担不起这样的后果!

  像他们这里路不通又没有关系的,根本不可能买到水泥和砖。

  奈何他说了半天,叶冰澜是一个字都听不懂,还以为把事情定下了,拿了十块钱给大队书记,让他帮忙找泥瓦匠来建房。

  结果第二天,大队书记倒是带人来给她划宅基地建房了,建的却不是什么砖瓦房,而是先叫村里的孩子去山上给她捡了一堆的石头,找人拉了下来。

  后来经过村里已经熟悉本地方言的北地人翻译,她才明白,这里是没有砖瓦水泥的,只能建石头房子。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