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59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蒲河口那边为过冬忙的不可开交,临河大队这边也没有闲着。

  就在许大队长忙的分身乏术之时,暂代许大队长履行临河大队大队长之职的许红桦,也在带领整个临河大队的人,组织秋收。

  可惜许红桦到底太年轻,威望有限,根本指挥不动江家村和施、胡、万三个村子,好在这几个村子的生产问题,许大队长早早就安排好,现在之时秋收的收割罢了。

  江家村有大队书记,许大队长倒是不担心,施、胡、万三个小村子,许大队长从来都没有放在眼里过,他也无所谓,只叮嘱许明月和许凤台:“别的村子我不管,我们许家村一定不能乱!你们三个都是一房的手足兄弟,这个时候你们俩人一定要在后头支持好红桦,尤其是你!”他严肃的看着许明月说:“你现在是大队部的妇女主任,就要担起主任的责任来,现在许家村就以你的级别最高,你和红桦联手,哪个敢不听你的?把今年许家村的秋收事情做好,后面的事情,自有我给你们撑腰,什么都不需要你们操心!”

  这说的是以后许明月工作上的事情了。

  现在的许明月,还真离不开许大队长的支持!

  有了许大队长的话,他自己也抽空回了临河大队一趟,把秋收任务全都安排下去,施胡万三个村子的秋收工作,由他们自己村的小队长,也就是他们原来的村长负责,江家村由大队书记多操点心,大队书记虽然搞生产不在行,现在都秋收了,他总不会拖后腿。

  等安排完了临河大队的事,他又火急火燎的赶回蒲河口农场,为接下来蒲河口农场的三百人过冬做准备。

  许明月对种庄稼这一块其实不太懂,但村里自有懂的,尤其是今年秋季作物全部使用了套种技术,红薯地里套种了大豆、玉米、花生等。

  要如何收,先收哪个作物,后收哪个作物,收起来的作物杆、藤蔓,后续做如何处理,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安排。

  比如往年红薯藤都是人和猪吃的,嫩一点的藤蔓和叶子就煮在粥里面给人吃,粗的藤蔓就单独摘下来喂猪。

  玉米杆晒一晒可以当柴烧,但孟技术员的建议是,这些玉米杆、花生梗都挖个不深不浅的坑,和羊粪蛋子、鸭粪、鸡粪之类,一起埋到地里,形成天然的肥料,今冬看着是个暖冬,等秋收之后,再套种上冬小麦和大豆。

  许明月不懂,就拉村里懂种植的许红桦和老村长等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商讨,这些老梗老杆子怎么办?

  老村长就问孟技术员,田间的野蒿能不能砍了也埋在田地里当肥料。

  孟技术员听不懂,许明月来翻译。

  于是许明月就跟许大队长在的时候一样,每天起床洗漱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江家村把孟技术员‘请’到许家村来。

  不知道是不是许明月错觉,许明月明显感觉到孟技术员腿脚好了很多,可不知道为什么,他依然拄着他的拐杖,跟她走,好几次她都看到他都不需要拐杖了。

  对许明月老是去大队部抢人的事,江家村的人也不管,当初孟技术员先在江家村指导种植方式的,但江家村人仗着自己是老庄稼把式了,觉得他一个瘸子懂什么种地?加上孟技术员的话他们听的半懂不懂,根本不听他指挥,往年怎么种,他们还怎么种,现在怎么收,自然还是怎么收。

  江家村倒是因为许家村大河沟引水的事,也惠泽了江家村,使得江家村秋季作物并未减产多少。

  到这时候,孟技术员才知道,小阿锦的自来熟都跟谁学的了,许明月不装的时候,性格跟小阿锦真没什么两样啊,指挥起孟技术员来,那是一点都不含蓄,嗓门也大,做事风风火火的。

  他一句话下去,许明月已经把许红桦拉过来一顿翻译,然后开始指挥起许家村的人该怎么做了。

  许家村的人原本不应该听她的,可她的态度实在太理所当然,指挥起人来,让人不知不觉的跟着她的节奏,她怎么说,那些人就怎么做。

  当然,也和孟技术员指挥他们套种技术,真的有效果了,也有关系。

  临河大队本就以山地为主,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很少,原本在许明月的建议下,这一季的秋季作物主要就是以种植秋红薯为主,要知道,这时代玉米、小麦、水稻的产量都只有两三百斤,唯独红薯,能够达到亩产千斤。

  虽然和现代动则亩产六七千斤甚至上万斤不能比,可红薯在这个时代,和其它农作物相比,绝对是高产量了。

  加上又有孟技术员建议的农作物套种,今年秋季农作物中,除了原本的亩产千斤的秋红薯外,每亩地中还获得了套种的接近五十斤大豆的产量。

  一亩地产约五十斤大豆,整个临河大队五个村落的山下土地总种植面积大约有七百多亩,也就是光大豆多出约两万斤,其余玉米、花生、土豆等产量也有五千斤到一万斤不等。

  在这样的产量下,别说许明月指挥他们怎么收,又怎么给土地增肥了。

  许红桦和整个临河大队的人,原本因为一直不下雨而愁苦的脸上,终于绽开了笑脸,一个个因为贫穷,即使年轻也布满沟壑的脸上,脸上褶子笑的更深了。

  原本因为双抢后被征调走粮食而担忧愁苦的眼睛里,总算有了些光彩。

  他们终于不用担心,粮仓里的粮食,支撑不到来年粮食成熟了。

第59章 许大队长在得知秋季作物……

  许大队长在得知秋季作物收成了这么多粮食后, 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多出来的两万多斤大豆,上万斤的土豆、花生, 完全就是意外之喜。

  尤其是,今年秋季作物, 没有再种水稻、小麦之类, 而是全部换成了亩产千斤的秋红薯。

  这要换成水稻、小麦之类, 一亩地的产量最多三百斤,加上今年旱情影响,能有个两百多斤就不错了。

  这时候最重要是什么?

  粮食!

  不是吃的有多好, 而是要保证不饿死人!

  尤其是这都十一月份了,一场秋雨都没有下,去年这时候至少还下了两场小雨, 这让许大队长对明年的天气情况也很不乐观。

  大队书记知道现在外面旱情严重,还想把今年秋季产量向上报的高一点。

  差点没被许大队长骂个狗血淋头!

  但是他们这边种了秋季作物, 公社上面是知道的,大队书记哪次去公社开会, 不会和周书记说起这事?不说周书记了,孙主任是亲自来过临河大队的,既然来了临河大队, 又哪里有不考察的道理?

  所以秋季作物的收成, 瞒是瞒不过去的。

  问题在于, 今年外面一片灾, 都在往少了报产量,大队书记还想往高了报,许大队长就很生气。

  许大队长现在升到二十三级干部,他也不怕大队书记, 说:“要报报你自个儿村子,我们许家村该多少产量就多少产量,多的一分没有!”

  临河大队五个村子,有五个稻场,各个村子的收成都晒在各自村子的稻场上,许大队长在抓生产的时候,对许家村是抓的最紧的,其次是施、胡、万三个村子,江家村因为一些历史问题,一直是大队书记在管,在套种农作物时,执行的没有许家村和施胡万三个村子那么彻底,这也导致,许家村和施胡万三个村子,都多出来至少五千斤以上的大豆、花生之类的粮食,许家村一个村子,就有近一万斤得大豆,好几千斤的玉米、花生、土豆等,总数量加起来有两千多斤额外农作物。

  这些套种的,超出往年收成以外的粮食,具体有多少,连大队书记都不清楚。

  许大队长只往上报了今年秋红薯的产量,剩下的两万多斤粮食,都不打算往上报。

  许大队长对大队书记说:“往年这时候秋雨已经下了一场又一场,你看看今年可有一滴雨?要不是今年我们提前挖了大河沟引了竹子河的水,我们临河大队不晓得死了多少人了!自己大队的事情都还管不过来,你还想着管外面的旱情?等像七月份那样,把粮食全都拉走了,你就快活了!”

  一番话说的大队书记叹息不已。

  他无奈地说:“我也不是不知道今年的情况,可我们至少河滩上还有莲藕,还有竹子河可以引水,外面真是在饿死人了啊!”

  许大队长说:“江天旺,你想当好人,那是你自己的事,你先问问你们江家村的村民愿不愿意饿着肚子给你当好人吧?我先把话放在这,你想这么霍霍你们江家村没事,别想来霍霍我们许家村!”

  最终大队书记也是没将自己村子额外的收成报上去,只报了他们大队的秋红薯产量。

  在整个吴城下面所有的公社、大队,粮食都减产的情况下,临河大队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因为他们这里缺少水田而多山地,从而全部种了秋红薯,导致粮食产量不光是在水埠公社,乃至整个吴城都是产量最高的,真正达到了亩产千斤!

  这也使得临河大队刚收上来的秋红薯,还没捂热,就又被征调走了大半,只换来了一个‘先进大队’的荣誉称号。

  这对临河大队的人打击极大。

  哪怕还有几千上万斤的其它杂粮,也使得临河大队的人一下子消极下来,连对冬小麦的收成,都不是那么积极了。

  大队书记也知道,他这样对临河大队不太好,可还是积极动员临河大队的队员,“外面已经饿死了人!我们靠山又靠河,有这么多红薯,有挖不尽的莲藕!”他看着不管他怎么动员,都始终沉默抵抗的村民们,无奈地说:“我也知道,今年上面征调走了太多的粮食,可□□,没法子吗?国家需要我们,百姓需要我们,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死啊!”

  他举着上面派发下来的‘先进大队’的旗子,说:“乡亲们啊,上面不会忘记我们,其它地方的百姓也不会忘记我们的啊!我们每多上交一斤红薯,救活的就是一条人命啊!”

  下面开会的人群中,突然有个妇女哽咽的哭道:“我们都在勒着裤腰带喝苦菜粥、荷叶粥的时候,他们都在敞着肚皮吃,现在他们的粮食吃完了,就来征调我们的,凭什么啊!”

  “对啊,凭什么啊?我们去年这时候就开始顿顿红薯叶、顿顿苦菜粥,一天只吃两顿!你们江家村呢?顿顿红薯饭!现在你们粮食不够吃了,就分我们的,凭什么?”

  就连一直存在感不高,不太敢表达自己意见的施、胡、万三个村子,都对大队书记充满了怨气,让大队书记也苦笑起来。

  其实江家村也追随许家村,喝荷叶粥好久了,这个夏天,竹子河里的菱角菜,都被拉了上来,下面的老藤蔓就煮熟了喂猪吃,上面的菱角菜,连着叶子和浮漂一起,都切碎了煮熟了给人吃。

  就连长满了利刺的芡实叶子,都被割回来稻穗了煮熟,成了人和猪的口粮。

  要不是今年有套种出来的额外的口粮,临河大队的怨气恐怕都压不下去了。

  也因为上面老是征调粮食的事,临河大队,包括其它大队的人,都对集体种植失去了积极性,挑水灌溉真的是一件劳累的活,拼死拼活干一年,粮食他们自己吃不到几粒,何苦来哉?

  全都跑到河滩上挖莲藕、割芡实去了。

  芡实是不作为粮食主粮的,八月份种完了秋季农作物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晒了一簸箕又一簸箕的芡实米,芡实米晒干了后,就和大米、稻子一样,可以存放很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可以救命的粮食。

  这世上从来不乏聪明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今年这不对劲的天气中,预料到来年恐怕也不会是个好年,都在积极的为接下来的抗灾做准备。

  每天河圩里的人就没有断过。

  不光是临河大队,就连山里面的人,都忍不住从大山中走出来,每天挑着扁担和绳索,来到无人区的河圩,闷不吭声的挖莲藕,挑回家。

  整个河圩里,全是人,包括和对岸。

  有时候许明月也会站在堤坝上,朝远处瞧,看有没有她外公外婆村子的人。

  她妈这时候还没出生呢,她外公外婆年轻时的模样她都没有见过。

  她外婆也是个小脚,应该不会来这么远的地方挖莲藕,她外公这时候应该是小队长,也不知道在不在挖藕人的行列中。

  她一直都没有去过她外婆家,不敢去,也没打算去。

  今年这个冬天,过的死气沉沉,所有人,脸上都一点笑模样都没有,空气里充满了沉闷和忧苦。

  因为不下雨,山上的毛栗子本来就小,今年小的跟老鼠屎一样,很多毛栗子剥开,里面都是瘪的,没有毛栗米。

  砍柴的人就对毛栗子没了兴趣,全都下河去挖莲藕了。

  因为缺粮食,今年许家三姐弟,全都在河滩挖莲藕,上山砍草、刮草的活,就留给了许老太太和赵红莲婆媳俩,等她们把草砍好,摊晒在山坡上,等许凤台去一担一担的挑回来。

  许老太太每日兢兢业业的上山,用竹耙耙松针,将一颗颗掉落在在地上的栗子壳,捡回去,用来当冬天火盆的燃料。

  尤其是她大儿媳怀孕了,要是娃娃生了,小孩子的尿片、衣服,都要用火盆烤干,最少不了火盆的燃料了。

  其实最好的火盆燃料,是米糠和木屑。

  米糠现在是主粮,木屑只有木匠家有,他们自家冬天用来当过冬的火盆燃料都来不及,又哪里舍得给别人呢?

  正好今年没人跟老太太抢没有栗米的栗子壳,老太太就每天一筐一筐的往家捡,已经没人住的老房子里,被她像蚂蚁搬家一样,堆满了松针和栗子壳。

  除了每家每户必出的壮劳力去挖深水养鱼区外,整个大队不论男女老少,全都集中到了河圩里挖莲藕。

  往年还担心河圩里淤泥太深,小孩子掉下去就淹到脖子,水太冷,妇人不能泡冷水,老人身体受不住。

  今年是个暖冬,河滩靠近村落的这边已经没有什么淤泥了,地面都是硬的,直接站在地面上往下挖就行,每天河圩里,河滩上,密密麻麻全是默不吭声挖莲藕的人。

  许明月还带了个巨大的竹筐,一边挖莲藕,一边捡河蚌,从下面挖出来的各种蚌类,就扔到竹筐里。

  这时候也没人说什么河蚌又腥又老,没什么吃头了,很多见了许明月行为的人,也都默默把自家的竹筐、竹篮都拎到河滩上,晌午结束挑着一大担莲藕回去的人,顺便拎着一大篮子河蚌回去。

  还有人嫌弃河蚌太重,就干脆在河滩边,将河蚌破壳取肉,再用蚌壳当挖掘工具。

  没有工具破壳的,就用石头把蚌壳砸烂,再将里面的肉取出来,放在竹篓子里,洗洗带回去,放点盐腌制一下,就是蚌肉干。

  孟技术员看到满河滩扔的到处都是的河蚌壳,就跟许明月说,让她叫人都收集起来,磨碎了撒入田地里,就是极好的肥料,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这些事情许明月不懂,就翻译给许红桦听,让许红桦带人去做。

  许大队长还在浦河口农场,许家村现在是许红桦在管,现在没什么生产任务,许红桦说的话,江家村和同样来挖莲藕的施胡万三个村子都不怎么听,他就叫许家村的人,把那些河蚌壳全都收集了,正好冬天没事,就把河蚌壳全都聚集在一起,用石舂捣碎,再用石磨磨成粉,用大麻袋装好了,等明年春耕之前,施入田地里,当肥料用。

  许明月见跟许红桦说没有用,直接找到大队书记,跟他说蚌壳肥田的事。

  大队书记已经知道了孟技术员真的能带领他们提高粮食产量,也带着江家村和施胡万三个村子收集蚌壳。

  许明月得知赵红莲怀孕的时候,赵红莲肚子都挺的老高了。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