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紫
里面还有些能吃的皮还能剥开的莲子,这群小家伙们,就边摘边吃,或是剥开莲蓬,将自己的口袋装的满满当当。
施、胡、万三个村子的小孩子们,不敢往深水区去,就在靠岸边,晒的快干裂的河滩上摘莲子。
摘的莲子堆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船,再由大一点的小姑娘们,帮忙剥出来,把那些老的已经咬不动的失去活力的老莲子挑出来,留下那些未干燥透的老莲子,用剪刀剪开一点外壳,划着小船,往竹子河更深处去播撒。
采莲子这事过去不到三天,第一批灾民便被大货车拉到了水埠镇,又从水埠镇码头……也不叫码头,原本的码头因为水位的下降已经停泊不了船了,船现在都靠在了五百多米远的一个土墩边,这里原本是一片人工挖出来的深水养鱼区,现在却成了新的码头。
一艘又一艘的柴油船,将这些灾民送到蒲河口农场附近的河面上。
船上无数已经饿的饥肠辘辘,仿佛下一秒就能倒下的灾民,看到一望无际的残荷景象,眼里顿时爆发出生机,要不是他们很多人都不会游泳的话,恐怕会立刻跳进河中,去刨出泥底的莲藕啃食起来。
实际情况也差不多,这些人饿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在许大队长叫民兵小队的人,用一艘艘小船,把他们从大船上,拉到河滩上时,还没到表面已经晒的干燥的河滩,这些人就忍不住了,见下面水已经不深,一个个扑通跳下水,没有工具,他们就用手脚并用,一边用脚踩,一边用手抠,很快在水底扒出一节被他们扯断的莲藕来,慌忙的在河水上,几下一摆,洗去表面的泥土,都不等洗干净,就大口大口的啃了起来。
后来他们自己回忆起这段往事,都用夸张的语气说:“我当时起码一口气吃了五斤!饿的手脚都没力气了,看到吃的就往嘴里送!”
“有些等不及的,藕杆子都被啃没了,才有了点力气扒藕。”
是的,扒。
手工扒!
因为大炼钢的事,临河大队除了日常用于生产的铁锹、铁犁、铁耙等农业用具,其余都被送到大炼钢炉里炼成了铁水,他们是没有多余的铁锹的,临河大队的铁锹,还要抓紧时间挖深水区,趁着竹子河现在还有水,得赶紧把深水区挖出来,一方面是养鱼,另一方面,更是储水。
所以整个蒲河口农场,是一把铁锹都没有,全靠他们手工开发。
许大队长急的没办法,就找村里的木匠,定制了一些木锹,可制作木锹也是要花时间的,一时半会儿,根本拿不出给很多人用的木锹。
好在河泥软烂,只要扒开表面上晒干的一层河泥,下面全是温软稀烂的泥土。
河滩上不光有莲藕,这下面还有数不尽的河蚌和各种鸭嘴蚌、尖嘴蚌等蚌类。
很快就有灾民找到了可以挖河泥的好工具——大型河蚌!
这些生活在省北地区的灾民,很多根本没有吃过蚌肉,打开大河蚌,发现里面还有肉的时候,简直像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他们也不管河蚌肉老不老、腥不腥,直接就着河蚌的壳,用河边的蒿草,挖个洞一烤,还不等烤的怎么样,滋滋冒泡的时候,就一口一个,吃了个肚饱!
原本本地人嫌这东西又老又腥,不肯吃河蚌,这些外来的灾民,却误打误撞找到了吃它们的最佳方式,就是不能烧太久,烧久了蚌肉会老,这样刚烧熟,就吃掉,反而是最鲜嫩的。
很快,河滩上的各种蚌类也遭了殃!
周围的几个建设大队、石涧大队、和平大队,原本没那么急迫的,可他们中间偏偏有个仿佛身后有狼在追的临河大队,搞得他们也紧张起来,尤其是看到一船又一船的灾民被拉到蒲河口农场。
他们本就是生活在河上的人,怎么会看到河面上一条又一条的大船?
为了缓解其它地区的灾情,在蒲河口农场人口饱和,许大队长明确这里已经不缺人后,上面就像是找到了解决旱情和灾民的良药,还有一批又一批的灾民被运送过来。
这些灾民多是往那些无主之地的河滩运去,毕竟竹子河太大了,多的是杳无人烟的河滩。
但因为蒲河口就坐落在和平大队和邻市之间的位置,很多被送过来的灾民,因为不认识这里的路,在蒲河口河滩人口已经饱满后,自然的向两边寻求生路。
大部分都往邻市那边跑了,可还有一小部分,迷迷瞪瞪的寻着本能往距离他们最近的河滩跑。
因为靠着河滩,哪怕没饭吃,挖莲藕吃也饿不死的和平大队的人,看到有外地人来到他们这里挖莲藕,也都坐不住了,纷纷拿起铁锹扁担,来捍卫自己村子的河滩,驱赶那些灾民。
可这些饿极了的灾民,又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看到河滩上的残荷,第一反应就是:吃!
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原本就因为夏季吃荷叶吃的太多,影响了今年莲藕的生长,使得今年野生莲藕的产量远低于往年,这还有外地灾民来跟他们抢莲藕,这怎么行?
原本的驱赶,很快就演变成了斗殴!
可这也没法子啊,灾民在饿死的边沿,他们自己也要吃饭,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莲藕保卫战’。
打了几场,就引起了周书记他们的主意,毕竟周书记派了好几个民兵小队在蒲河口农场,在帮着许大队长维持秩序,不然仅凭他自己的五十人小队,根本维持不了如此庞大的灾民迁徙。
要不怎么说,玩政Z的人心都脏呢?许大队长自己就是临河大队的人,就更不会放这些灾民去祸祸自己大队的人了,那怎么办呢?全都往邻市的河滩驱赶。
等邻市的领导发现自己辖区内的河滩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说着省北地区口音的灾民后,他们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吴城的领导和周书记他们这群黑心肝的,到底干了什么缺德事!
第58章 邻市大领导简直暴跳如雷……
邻市大领导简直暴跳如雷, 用邻市大领导的一句话说就是:“吴城的人简直缺德带冒烟!”
此时他们还不晓得这些人是从水埠公社赶过来的,只以为是吴城的人把他们地方的灾民都赶到了他们的辖区内。
等邻市领导得知了情况,灾民已经来了。
孙主任本就是通过吴城的领导往上汇报, 市里领导又是直接到省里,省里正在为辖区内的灾民焦头烂额, 突然得到这样一个可以给辖区内灾民活命的机会, 几乎是立刻做出了决定, 迁移灾民,当然不会去跟邻市领导同志一声。
邻市的大领导们直接跟吴城上面的市领导们告状,结果上面将更多的灾□□到了邻市的无人区大河滩, 一时间,围绕着竹子河的大河滩边,全都是密密麻麻的灾民。
灾民的到来, 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本地居民带来了混乱和治安上的不稳。
有些安份的灾民还好,只在河滩边挖莲藕, 等到他们吃饱了,身上有了力气, 就难免会往有人的村庄去寻求更好的生活。
安稳点的还好,在受灾严重区域活不下去了,就带着儿女一路乞讨而来, 或是直接被上面领导用大船运送过来, 头发早已像鸟窝一般, 但好歹还是女人, 就找了当地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直接凑成堆,就成了一家人。
很多本地找不到媳妇的老光棍,或是未成家的人, 都选择这些外地乞讨来的女人,往年还要彩礼新衣服什么的,即使是灾年娶亲,没有五斤藕粉,也是娶不到媳妇的。
现在可好,直接老婆孩子齐全了。
一般能够千里迢迢被带到这里孩子,大多都是家里八、九、十岁大的男孩子,女孩子很少有被带出来的,实在活不下去了,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都是个出路。
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们也不在意她们带来的孩子,能够带出来嫁人,说明老家肯定是男人没了,孩子也回不去了,就算回得去,那么大老远的路过来了,孩子还找不找得到自己的家都说不好,这好好养大了,和他们亲儿子有啥区别?
这些灾民中,极少有带女儿一起出来乞讨的。
女人还好,男人要是进入附近的村庄,那就是灾难了。
没有一个村庄会欢迎男的灾民进入他们村庄的,发现这样的灾民,都是挥舞锄头、扁担驱赶。
本地人哪怕粮食都被征收了大半上去,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又是秋收的季节,哪怕因为旱情,今年秋季山上的毛栗子生长没有往年的饱满,可依靠着山上的栗子和河里的产出,本地人哪怕吃不饱,可也不像灾民一样,饿的皮包骨头,力气自然是要比灾民们力气大的。
邻市的人也想往蒲河口农场这边驱赶。
许大队长所在的蒲河口农场,就仿佛一个天然的屏障,将所有妄图往南边去的灾民通通挡在蒲河口靠邻市的位置。
哪怕有少部分灾民穿过了蒲河口,到达了和平大队,甚至建设大队,能够来到临河大队的灾民也极少。
原本邻市的领导知道蒲河口的位置被划到水埠公社,还不知道为什么水埠公社要抢这么一块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位置,等他们看到矗立在他们邻市交界处位置,一个用竹子搭建的门楼,上面写着‘水埠公社蒲河口劳改农场’,以及大片的河滩上,密密麻麻开挖莲藕的灾民时,才知道水埠公社和吴城的领导们,在打什么主意。
可这时候他们再肖想蒲河口河滩这么大一块可以改为农田的地,已经迟了。
好在他们的辖区内,这样露出河面的河滩也不少,虽然再也没有如此大面积大范围的了,但如果学水埠公社,也搞一些河滩来种粮食的话,也是可以的。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蒲河口位置的天然小缺口防御,现在这一块,已经由上面安排水埠公社的人,在此筑堤,一旦堤成,这里就会成为水埠公社一座巨大的粮仓。
六千多亩上等水田,对于一些大型城市来说,或许算不得什么,可对于水埠公社一个小小公社来说,多出来的六千多亩地的粮食,按照现在一亩地三百斤粮食来算,一年就能多出来三十六万斤粮食,这还只是按照一年一季的收成在算,如果再算上晚稻的话,哪怕晚稻的产量不如早稻,一年起码也能多出来五十万斤粮食产量。
只要一想到这么多粮食产量,邻市领导都要觉得呼吸不畅了。
这场浩浩荡荡的挖莲藕行动,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
原本本地居民都是要等深秋才开始挖莲藕的,也因为灾民的到来,全都加入到挖莲藕行动中,深怕他们不挖,就全被灾民们挖走了,为此还和灾民们爆发了不止一次大规模械斗。
蒲河口农场来的人最多,最密,且因为这里是有民兵小队看守组织,也是纪律最好的地方,很多挖到莲藕的人,根本就等不及,能挑担子的,就挑担子往老家赶,想赶快挑着莲藕回去,老家的老婆孩子老爹老娘,还能吃口莲藕,不被饿死。
挑不动的,就用板车,独轮车,推着,拉着回家乡。
回去后,又带上更多的家乡父老,拉着板车,带着扁担和绳索,继续来到竹子河挖莲藕。
几乎整个竹子河的莲藕都被翻了一遍。
最先翻完河滩的,就是蒲河口农场,连河滩里的各种河蚌灾民都没有放过,凡事能带回家乡的吃食,全都带走。
等这些人一走,许大队长就赶紧组织人手,用犁耙整地,将灾民们挖的坑坑洼洼的河滩,再度用老牛拉犁耙,耙平整。
原本表面有些干燥的河泥和残荷全都被灾民们翻到了泥土里,将下面肥沃的河泥都挖上来,河滩平整过后,就是现成的肥地。
本地冬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为九月下旬到十月,此时已经快十一月初,但今年因为一直不下雨不下雪,居然是个暖冬,气温明显较之往年这时候温暖不少,此时种植冬小麦也还来得及。
而肥沃的河泥,正是种植冬小麦极佳的土地。
许大队长想到今年临河大队的秋季农作物,全部套种了黄豆、玉米、花生、土豆之类,又划船把孟技术员拉到蒲河口,检查这里的土地适合和什么农作物套种冬小麦最合适。
在孟技术员的建议下,又套种了大豆。
很多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回乡的灾民,就被许大队长留下来,帮着干活种冬小麦,这些人全都是壮劳力,吃饱之后,有的是力气。
蒲河口农场现在不仅是水埠公社的重点扶持地,也是吴城的重点扶持基地。
水埠公社本就产水泥,公社对这里的支持自然是不加余力,不光是正在建的堤坝,运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水泥砖瓦,就连蒲河口农场,水泥和砖瓦也是一批又一批的运送过来。
这也和蒲河口农场最开始的定位有关。
这里既然是未来关押犯人的劳动改造农场,首先在安保上,就要保证犯人来到此处后,逃脱不了。
也不得不说,这里先天就具有关押犯人的地理条件,背靠大山,往山上走,是连绵不绝的山脉,根本没有出去的路,越往里走越危险,前面是一望无际得大河,河面面积接近三万亩地,即使圈了一部分地作为农田,至少也还有两万亩地的河面面积,犯人即使会游泳,也跑不出去。
两边东不着邻市,南不着村,只要把东南两个位置用高墙给围好了,犯人被关押在此,真的是插翅难飞。
现在的水泥厂,除了像许明月一样,走私下关系,能买到水泥外,此时的水泥厂生产出来的大部分水泥,都是不私用的,全部供给给修建堤坝和蒲河口农场的建设。
他们要在寒冬来临之前,先建造出足够灾民们居住的房屋,先将灾民们安置起来。
房屋建造这一块,许大队长把他儿子许红桦喊来,还将临河大队的泥瓦匠们都聚集在蒲河口,直接建造宛若院墙一样的横向联排砖瓦房,房间内统一用火炕砌成长条大通铺。
不用大通铺不行,虽然回去了大部分的灾民,可光是留下的灾民,就有两三百人,这些灾民是九、十月份来的,那时候天还不那么冷,他们大多都穿的衣衫单薄,靠那点衣裳,度过寒冬,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也幸亏是有这些灾民在,在建设水泥砖瓦房这一块,速度倒是很快。
本地会修建火炕的泥瓦匠不多,这些北边来的灾民中,却又不少会建火炕的人,火炕修的又快又好,基本上都一次成功。
新建的火炕暂时不能住人,灾民们也不在意,河边别的不多,一丛一丛干枯的芦苇丛,却是多的是!
他们就地取材,将河边干枯的芦苇丛砍了个遍,放在河边晒个两天,就是最好的地垫。
有手艺巧的人,就将这些芦苇编成席子,铺在地面上,晚上睡觉往上面一趟,周围都是大老爷们儿,身上火气旺的很,挤在一个狭小的可以遮风挡雨的砖瓦房内,身上盖着许大队长给他们的稻草,还真不冷。
等房子建好了,许大队长又开始领着这些灾民上山砍草、砍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此时,大河以南的山上,已经漫山遍野都是砍柴、砍草的人。
山上的归属权,基本都被大河以南的各个大队瓜分了,想要上山砍柴、砍草,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还得上面专门出文件,那片山地,专门划分给蒲河口农场,以后蒲河口农场的人冬季砍柴烧火,就在这片区域内取材。
文件都还没下来呢,许大队长就已经带着灾民和民兵小队们,上山去砍柴了。
他还不忘水埠公社的区域砍柴,反而往邻市那边去,自然引得邻市这边的山民不满。
不满他们还不敢怎么样,许大队长手下的民兵小队,手上是有木仓的!
蒲河口农场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今年的时间又太紧急,光是靠他们从山上打柴、砍草,根本不够整个蒲河口冬季取暖、做饭,毕竟两三百人呢,加上民兵小队,已经超了三百人。
这些灾民全都是上面派送过来的,他们在老家要么没了家人,要么离的太远回不去,当地不得不管,他们除了留在蒲河口农场,根本没地方去。
上面领导也不可能不管他们,柴火不够,就从炭山运煤炭过来,这时候没有手打煤球的工具,就将原始的煤炭敲碎,混合着黄泥,做成一块一块的煤饼,晒在靠近和平大队方向的河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