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紫
第61章 他们这边种莲藕的时间……
他们这边种莲藕的时间是二月份, 莲藕种植完毕,马上又是一年春耕时间。
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外面的人已经是一片绝望, 只有临河大队的人,在许大队长和老村长、大队书记的带领下, 还在奋力抗灾。
本来以为今年这一年, 和去年一样, 就这么过了。
等到二月末三月初,上面突然下发了一个文件,全省取消集体食堂。
许明月听到这个文件内容后, 愣了一下。
集体食堂确实是这一年取消的,但她没记错的话,时间不应该是下半年吗?
下半年灾情已经实在无法控制, 大食堂粮食不够,已经无法维系集体食堂的运转, 才开始全国范围内取消集体食堂的政策。
怎么他们省提前了大半年?
许明月不知外界信息,也不知道这个文件是全国性质的, 还是只是他们省。
其实许明月不知道的是,很多地方政~府早就意识到了集体食堂的弊端,尤其是在去年和今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对老百姓上工的积极性是非常大的打击, 虽然去年已经开始全国施行了工分制, 按公分去食堂吃饭, 可集体主义的食堂,对生产建设来说依然是消极的。
但因为上面的一些政Z斗争,或者其它一些原因,明明是对当下生产环境没有太大意义的政策, 依然不给取消,依然要坚持下去,而他们省,就是全国最早取消了集体食堂的省份之一。
这当然是没有经过上面批示的,而是下面的省老大和建设部部长他们私下下发的政策。
他们省由于政策下发的早,有些大食堂还剩余些粮食的,都赶紧分发下去给了村民。
这分粮也不是随便分的,是按照每家每户做工的工分分的粮食,工分多的人家自然多,工分少的人家工分也少。
许明月和许凤台两个登记工分的人,一下子被人围在了一起,全是来问工分的人。
大食堂顿时吵吵嚷嚷跟菜市场一样。
临河大队其实还好,去年秋季作物使用了粮食套种之法,多收了好几万斤大豆、花生之类的杂粮,除去上交上去的大部分红薯外,他们每家每户都还分到了不少红薯、大豆、花生、玉米,再加上他们自家还存了不少藕粉、葛根粉,对于大食堂解散,可以自己在家光明正大做些好吃的,也是乐见其成的。
终于不用吃大队长媳妇做的苦的不能入嘴的苦菜粥和荷叶粥了。
大食堂的解散,对许家来说,就是赵红莲在大食堂的临时工厨娘工作没了。
这让赵红莲感到十分可惜和忧虑。
大食堂的工作不累,她每天只是在大食堂烧烧饭,洗洗菜,就有八个工分,这不比在外面干农活要舒服的多?
现在没了食堂的工作,又到了孕晚期,干不了活,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干活的她,手里突然没了活计,她便心里惴惴不安,总觉得自己像是吃白食的一样,偏偏许凤台、许明月他们都让她在家里歇着。
不是她不想歇着,可她就没见过有哪个女人因为怀孕了,就不干活的,她内心不安。
隔壁石涧大队的大食堂也解散了,和临河大队的平和相比,隔壁的那些大队听到大食堂解散,简直晴天霹雳。
尤其是过去占大食堂便宜占习惯了的懒汉们,听说大食堂没了,都不敢相信,又听说要分粮食,都跑到大食堂的粮仓里等着分发粮食。
很多村民都以为大食堂还有许多粮食呢,等发到他们手上,连糠带菜的,一家都不到二十斤粮食,顿时就哀嚎不已:“怎么会就这点粮食?这点粮食够吃什么啊?这春耕都还没开始,靠这点粮食,全家都要饿死啦!活不下去啦!”
分到粮食的大队,都算好的,更多的是只剩一丁点存粮的大队。
每家每户分到手的粮食,还不够两个人吃。
望着空荡荡的粮仓,所有的村民和灾民们都傻眼了。
前年、去年,敞开肚皮吃,干活不好好干的是他们,现在没有粮食的也是他们。
到处都是绝望不已的嚎哭声。
活不下去,就只能去挖茅草根,扒树皮,摘树叶。
哪怕是春天到了,原本可以靠挖野菜求生的百姓,也因为不下雨,地里的野草野菜,都快被挖空了,就连山上的茅草根,都被挖尽了。
去年还只是没吃的,今年连水都快干了。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背上包袱,收拢剩下的一点粮食和水,拉着板车,向更南的南方逃荒,寻找活路。
当地政府也不管,因为不放任这些百姓逃荒,他们就要饿死渴死在当地了。
很多去年就来到南边来挖莲藕的人,回去挑着一担担的莲藕,一家人靠着这些莲藕,度过了寒冬,熬过来开春,在这次逃荒过程中,就成了逃荒人的引路人:“往南边走,南边有大河,大河里都是莲藕,大河里都是水,到了南边有莲藕吃,就不会饿死了!”
很多人就抱着这样的信念,一步一步,携着一家老小,想往南边讨个活路。
外面的事情许明月不知道,临河大队在接收到大食堂解散的消息时,也都愣了一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大食堂解散了,那锅怎么办?家里铁锅都拿去炼钢了,没有铁锅我们烧饭咋办?”
许大队长现在主要做经营蒲河口农场的生产建设,回临河大队比较少,临河大队现在主要事宜,都由大队书记在管。
大队书记说:“没有铁锅就做不了饭了?砂锅不一样能煮莲藕,熬粥?”
“可我家的砂锅都是烧水用的大砂锅,那么大的砂锅用来煮粥,那要多少米才能熬出来一锅粥啊!”
确实有不少人家藏着小砂锅,自家开小灶用,但大多数人家,真的是烧水、洗藕粉的大砂锅,日常用这么大的砂锅做饭确实不合适。
大队书记又往水埠公社打报告,要定制砂锅,又问坐落在炭山的炼钢炉炼出钢来了没有?那么多铁器铁锅投入了炼钢炉,即使炼不出钢来,炼几口大铁锅总行吧?
主要是砂锅厂不在水埠公社,一个大队要定制那么多的砂锅,要不少钱,之前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砂锅、菜刀都拿去炼钢炉,现在就不想花钱买砂锅,还想要回自家的铁锅。
炼钢炉那里有个屁的铁锅。
水埠公社倒是有钱,也没吝啬,看在去年光是一个临河大队,征调上来的粮食,就抵别的生产大队好几个大队的粮食的份上,拨了一部分钱款下来,给临河大队,村里人自己再出点钱,统一去隔壁邻市的砂锅厂,去购买中等型号的砂锅。
许大队长不在,临河大队严重缺人,大队书记就让大队部能写会算的许明月,去统计了各个村子每家每户所需的砂锅,再划船统一去邻市购买。
大食堂取消,砂锅就是每家每户必备的东西,各村各户都少不了。
需要的量多,便不是一两个人能弄回来的,于是每个村的小队长们,全都聚集在了大队部。
施、胡、万三个村子没有船,就要跟许家村和江家村借船,大队会计这一次也要跟着去。
许明月想到住在大队部语言不通的孟技术员,她连忙跑到大队部,去问孟技术员,要不要买砂锅。
“以后大食堂没了,你就要自己开伙了,没有砂锅做不了饭!”
之前他住在大队部,大队部的后面就是大食堂,他虽然没有砂锅,可吃在大食堂,洗漱有大食堂的热水,糊弄一下也行,以后他虽然还可以用大队部的大食堂,但大食堂的锅碗瓢盆肯定都被瓜分完了,他以后想要烧火做饭,肯定得自己买砂锅。
这事没有一个人和孟技术员说,孟技术员后知后觉愣了一下,问她:“我可以把粮食交给你,劳烦你帮我一起做了吗?”他说:“小阿锦以后的学费就从这饭食里面扣,不够我再交。”
孟技术员是有工资的,在临河大队也有工分。
许明月皱了下眉头,“行!不过你大砂锅最好买一个,吃饭你可以和我们搭伙,吃水你总要有个锅烧水。”她提醒了一句:“生水还是不要喝的好。”
她小时候,吸血虫病泛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孟技术员看着许明月,眼睛微微弯起一个弧度笑了一下,“谢谢,我知道。”
许明月又是丑话说在前头道:“你也知道我之前离过婚,独自一人带着阿锦生活在荒山,你来荒山肯定是不行的,你要是愿意,以后我做了饭,给你带到大队部来。”想了想又说:“或者你自己到大水沟对面去取。”
她总不能早中晚都给他带饭,哪怕他是小阿锦的老师,她也做不到,有更多的时间,她宁愿一个人躺在炕上,安静的休息一会儿,享受一会儿独属于自己的时光。
刚开始还有人传过,许明月是不是和孟技术员看对眼了,但过了这么长时间,在众目睽睽之下,许明月也一直态度冷淡的很,没有和孟技术员多说过几句话,村里人便也不再传了。
甚至还有人觉得,要是许明月和孟技术员能凑一块儿,好的很。
一个京城来的知识分子,一个离过婚的妇女主任。
许大队长的媳妇就过来探听过许明月的口风。
面对这样的试探,许明月就一个反应:退!退!退!
不是许明月受到什么情伤断情绝爱,实在是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太差了,女人生孩子,真的就是在过鬼门关,全凭运气。
她在现代时,就见过了自己身边那么多朋友、同事们在怀孕期间的各种事故,她是真的没有信心,自己如果意外怀孕,能在怀孕十个月期间,都平平安安,就算熬过了十月怀胎,还有生产那道鬼门关要过呢!
她是脑子坏掉了,才会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找个男人结婚哦!
除非他不孕不育!
第62章 不管外界因为大食堂解散……
不管外界因为大食堂解散的事, 如何吵嚷,临河大队已经组织了一条条小船,划船去邻市的砂锅厂, 去购买砂锅。
大河上不止只有临河大队的船,沿着河岸生活的村庄与大队, 都派出一条条小船, 全都是往邻市去的。
过去畅通无阻的河面, 因为河水水位一降再降,过去可以停船的地方,已经无法行船, 众人只能老远的就停下船,再下入河滩中,河滩的淤泥齐大腿深, 船上的男人就下船,像纤夫一样, 背着绳子拉着小船往河岸边走,直到拉到已经干了不能走的河滩边。
许明月跟来, 本来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单独行动,或者找一些借口,能把自己车里东西正大光明的拿出来, 谁知道船也这么难走。
二月末, 河泥还是很冷的, 这些人半身泥水, 连找个地方洗一下,都没地方,见许明月一个女人,就把船的木锚, 嵌入泥土中,对许明月喊:“你就别去了,在这里看着船,别让别的村把我们的船给划跑了,我们大老爷们儿去买砂锅吧!”
“你在船上可千万别乱跑,有事情就往河中心划,在河中心等我们就行,实在不行就去蒲河口找大队长去!”
“千万别下船,别跟着人乱跑,尤其不能进山,山里的人也不知道有多野蛮,把人拖到了山里,找都找不回来!”
大山距离他们太近了,现在又是春季,许多没有了粮食,又不能再挖莲藕的人,就想到山上找吃的,野菜也好,蕨菜也好。
在临河大队自己的山上,到处都是自己人,当然不怕什么,但若在别的大队的山上,是万万不能去的。
住在河边的人,相对来说还好些,就怕山里面的那些娶不到媳妇的人,看到你一个落单的女人,抬手就把你拉到山里,大山莽莽,真的就找不到人了。
临河大队的小队长们临走前还千叮咛万嘱咐许明月。
许明月虽然在级别上,高他们一级,但他们这些人全都是三四十岁的大老爷们儿,二十出头的许明月在他们眼里,还真就是稍微有点小聪明的小丫头。
旁边大队的妇人,听到他们嘱咐,就笑着说:“我们这么多人在这,还能让她丢了,你们就放心去吧,我保证给你看好了人!”
临河大队的人也不说话,只看了说话的妇人一眼,高声说:“船往河中心划一点,别往岸上跑!”
许明月听话的把小船划到距离岸边远一点的地方,高声喊:“你们放心吧。”
她声音清脆,哪怕戴了口罩,也能听出来是个年轻人。
她这次跟着过来,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机会将车里的一些东西在邻市出手掉,或是有没有借口将车里一些东西正大光明的拿出来用。
可看到河水水位退的连岸边都上不去,还是算了。
周围很多和她一样,留下来看船的妇人和半大小子。
有些小子调皮的,也不怕春日寒冷,直接跳到泥水里摸鱼,很多黑鱼、草鱼都钻在河泥里,一抓一个准。
妇人们怕冷,她们倒不跳到河水里,而是撑着船,来到烂泥滩,去摸河蚌。
许明月站在船头,朝周围看了一圈,看看有没有她奶奶的船。
她站在船头喊了几声:“二姐!吴二姐!”
喊了几声没人应,她就戴着草帽在船上安静坐着不出声了。
有下河滩摸河蚌的人抬起头来问她:“你是二姐什么人啊?你找她啥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