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62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许明月笑了一下,说:“我是她表姐,这不是刚解散了大食堂嘛,也不知道我表姐家情况怎么样,我们村没盐了,想问问我表妹家有没有咸鱼,想换点咸鱼。”

  她奶奶家是好几代人传下来的老渔民了,不光水上功夫十分厉害,划船,做船、编织捕鱼笼、捕虾笼、黄鳝笼、养鱼、养虾、养蟹,更是传统技能。

  她小时候家里就是承包竹子河养鱼、养虾、养蟹,还养过珍珠,可惜一场洪水,欠了一屁股债。

  摸河蚌的妇人闻言顿时失去了兴趣,一张黝黑的脸愁苦地说:“都旱成这样了,哪里还有咸鱼啊?盐都买不起!”

  临河大队的人距离炭山较近,可以去炭山换盐,这些距离邻市较近的人家,就只能去邻市换盐了。

  可盐又哪里是那么好换的,市里的供销社,买盐要盐票,他们哪里有盐票?

  妇人又问:“你是哪个大队的?你打算用什么粮食换?我家里还有一些小干鱼,你要的话我换些小鱼干给你!”

  这是明显看出来许明月年轻,脸皮嫩,以为是哪家新嫁的小妇人,想占便宜呢,想用家里的小鱼干,多换几斤粮食回来。

  许明月也不笑,板着张脸摇头:“粮食都被征调上去了,哪里还有粮食?去年我们村吃了大半年的荷叶。”

  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周围妇人的心坎上了,纷纷愁着脸说:“谁说不是呢?我们那河滩半个河滩的荷叶都被摘完了,藕针刚长好,就拔出来吃了!”

  “这都快三月份了,还不下雨,河滩都晒干了,今年还不知道会不会再生长莲藕呢!”

  “这要是不长莲藕,接下来日子还不知道怎么活。”

  明知道河滩干了,没有河水,影响莲藕生长,他们大队部也没有人说挖个大河沟,把竹子河深处的水引到河滩上来。

  她们也不说秋季种冬小麦,和春耕的事,一心只指望着河滩上野蛮生长的莲藕。

  有些说话看船的妇人,看周围人都在河滩上摸鱼摸河蚌,也坐不住了,脱了外裤,也下去摸河蚌。

  有人见许明月撑着船在水里,不往河滩靠近,还喊她:“小姑娘,你怎么不下来摸鱼摸河蚌啊?是不是你们村不缺粮食?你哪个村子的?去年你们村收成怎么样啊?”

  许明月头上戴着草帽,脸上戴着口罩,闻言说:“还小姑娘,我都三十多岁了,再过几年都能当奶奶了!”

  那些妇人就笑道:“真当我们是瞎子哦,就你还当奶奶?逗你婶子也不是这么逗的!”

  又说:“你离的那么远做什么?这河滩上就这么几个人,我还能吃了你不成?”

  她们人都陷在河滩的淤泥里,走路都困难,确实不可能拿她怎么样,她们还真没有起什么坏心思,有坏心思的人家也是少数。

  可许明月依然划着船,离她们三五十米的样子。

  那些人见许明月不说话也不靠近,也不说什么,专心摸河蚌。

  竹子河里的河蚌非常多,不多时,小船舱里就摸了一船舱的河蚌。

  有带了工具的,就当场在船上破开蚌壳,顺便在河水里清洗,减少船舱内的重量。

  竹子河的河蚌与河圩的河蚌不同,全都是比巴掌还大的河蚌,里面是真的有珍珠的。

  她们摸河蚌倒不是为了里面造型不规则的珍珠,而是河蚌肉,遇到有珍珠的河蚌,她们也不大惊小怪,很是平常的将里面的珍珠剥离出来,塞到口袋里。

  这些天然的珍珠全都长的歪瓜裂枣,几乎找不出一颗饱满圆润的,甚至连椭圆形外表没有坑的珍珠都很那见到一颗,全都是坑坑洼洼奇形怪状,并不值钱,破开的河蚌壳就随手扔在河里。

  这些珍珠她们带回去,最多也就是给家里女儿做两个耳环,连做条手链的量都收集不到。

  许明月见她们都不要河蚌壳,就将她们扔掉的河蚌壳用她帐篷窗户制作的渔网打捞上来,再河水里洗干净装在船舱里。

  有人看到就好奇地问:“你不摸河蚌,捡那些河蚌壳干嘛?这河蚌壳能当饭吃啊?”

  许明月也不隐瞒,说:“河蚌壳磨碎了施入田里,可以当肥料。”

  这话不仅没有引起其它大队的人的关注,反而哈哈笑了起来:“我在这河边生长了几十年,都没听说过河蚌能当肥料的,你听哪个说的?莫不是遭人骗了吧?”

  “技术员说的!”

  “技术员还说能带我们亩产万斤呢,我也没看到哪个大队亩产万斤!”

  说到亩产万斤这事,各个村子的妇人们,又抱怨起他们大队派来的技术员们。

  她们这里的方言哪怕是同一个县的都不一定能听懂,外面来的技术员听不懂他们的话,他们也听不懂技术员的话,加上集体制的时候,整个大队的人干活都偷懒,根本不听技术员的,该怎么种植还是怎么种植,甚至比往年种的更粗糙,加上干旱,去年的收成可想而知。

  他们不责怪自己懒惰,而是将责任全都推到上面派发下来的技术员身上。

  说到技术员,她们不由相互打听各个大队去年的收成情况,许明月就安静的听着。

  她听爷爷说过,这个年代,是真的有土匪的,三年~~灾~~害~~期间,很多人没得吃,就聚集起来去抢劫别的村子,到处都是山匪。

  他们这地,又不像河对岸,有文明,有秩序,他们这种被大河和大山隔绝的地方,尤其的野蛮。

  尤其是与邻市相隔的隔壁市,一直到几十年后,都还是犯罪集中地,各种贩、毒的,人、口、拐、卖的,黑势力的,出了名的猖狂。

  猖狂到什么地步呢?火车有路过邻市隔壁市的站口,火车上的乘务人员就会立刻喊:“前方站就是隔壁市了,都起来,别睡了!别睡了!看好自己的东西、孩子!”

  这些妇人之间说话,大多都是哭穷,哭日子有多么难过。

  这说的倒也是实话。

  说着说着,就会冷不丁的问一句许明月。

  许明月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不说话的,要实在问的烦了,她就反客为主地问她们村子的情况,比如大食堂剩的粮食,村里婚姻嫁娶的情况。

  一说到婚姻嫁娶,这群留下看船的妇人们就有话说了,喜滋滋地说:“去年下半年,我们村好几个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都娶到了媳妇,一分钱没花!”

  “往年哪年娶媳妇,不得花个十几块钱?钱就不说了,粮食总要给的吧?哦哟哟,去年来了好些要饭的,直接给口饭就跟你过日子,粮食都省了!”

  大概也是村里不缺媳妇了,这些摸河蚌的婶子们很快就对许明月失去了兴趣,开始聊起了去年过来讨饭的灾民。

  她们称呼灾民也不叫灾民,直接叫‘要饭的’。

  许明月就坐在船上安静的听她们聊天,实际上她们聊了也没一会儿,就口干舌燥,有不讲究的人,直接就着竹子河的河水就灌了两口,继续摸河蚌。

  一直到晌午时分,各个大队去砂锅厂买砂锅的人,才陆陆续续的回来。

  许明月这次去邻市,并没有找到将车里东西拿出来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将车里储存的东西卖出去的机会,她也不急,看竹子河水位,估摸着起码要等到这三年~灾~~~害过去,才能找机会把车里东西拿出来用。

  随着大食堂解散,去年秋收收到的粮食分到各家,许明月也分到了很多红薯、大豆、花生之类。

  为了将车里的豆瓣酱合理的拿出来,许明月在拿到大豆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制作黄豆酱。

  不然今后烧菜,里面放调料,都会引起别人怀疑。

  现在并不是制作豆瓣酱的季节,只能先做黄豆酱。

  黄豆酱是他们这里的传统酱,不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在她小时候,是时常看到左邻右舍在门口的大石头上晒酱的。

  许明月自然也会做。

  只是制作黄豆酱,需要面粉裹上泡发好的黄豆来晒成霉菌。

  许明月车里只有大米,没有面粉。

  去年秋收种的水稻极其少,大多数山地都用来种红薯了,每家每户分到的大米也就二三十斤,大多分的都是红薯、大豆。

  虽然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一些大米,可这点大米精贵着呢,平常哪里舍得拿出来吃?家里有孕妇和孩子的,还得炒些大米,磨成米糊,给小娃儿们添作口粮。

  许明月想要把米磨成面粉,还得低调一些行事,得去石匠家里定一个石磨,以后想吃个什么,也方便制作。

  想要定做一个石磨还不容易,不仅需要石匠到山上敲打石头,雕琢成磨,还需要去木匠家,为石磨定个木质基底,等石磨雕琢好后,将石磨固定在木质基底上,配上上面用来磨石磨的推拉杆,这样一个完整的石磨才算完成。

  当然,有驴拉磨最好,可许明月从小到大,就没在他们这地界看到过马、骡子、驴,都是用推拉杆手工磨石磨。

  许明月不需要大石磨,只需要一个可以自家用的小石磨就可以。

  弄石磨不难,难的是定制石磨,它需要时间。

  其实江家村的大队部,也就是原江地主家,就有石磨,还有好几个,其中一些小的石磨、石舂、石杵之类,都被江家村的人搬到自己家了,现在留在大队部的,只有一个大石磨。

  大队部磨面,磨粉,都来大队部的后院,用原江地主家的大石磨。

  许明月需要的面粉不多,等石磨定做好,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想了想,在端着砂锅送到大队部的时候,低声问孟技术员:“孟老师,可以请你帮个忙吗?”

  许明月的话极少,除了每天送小阿锦过来上学的时候笑着说声:“孟老师好。”接走小阿锦的时候,会笑着对小阿锦说:“和老师再见!”其余时候,除了工作,基本上没有和孟技术员私下说话的时候。

  她突然这么悄悄的压低了声音说话,他还以为有什么事,略微惊讶的看着她。

  他虽然听不懂村里的土话,可中午上课时,一些过来上扫盲班的人,逗小阿锦时说的一些调笑的话,他大致还是知道一些的。

  他们说的是:“你妈妈是不是想给你找个新爸爸了?”

  许明月却没想那么多,背过身子,用身体遮挡住大门口的光线,就着里面昏暗的光,快速的将手里的砂锅塞到他手上,这才低声说:“孟老师,能麻烦你晚上帮我把砂锅里的米磨成面粉吗?”

  孟技术员看看自己手里塞过来的大砂锅,又看看她,点了下头,“行。”

  许明月脸上绽出一抹明丽的笑来,双眸清亮,眉眼含笑:“那我明天早上过来取,回头我做成好吃的,分你一份。”

第63章 孟技术员是住在大队部的……

  孟技术员是住在大队部的, 他没有夜盲症,大队部有煤油灯,这点大米对他这个住在大队部的人来说, 不到半个小时就能磨完。

  至于他的瘸腿,许明月已经看出来, 他之前的腿上大约是绑了桦树皮, 只是藏在裤腿里, 旁人看不到罢了,她虽不知道他为什么一直拄着他的拐杖,但她也只当做不知道, 不说破。

  此时她完全没有想过,人家一个京城来的技术员,会不会使用农村的石磨。

  孟技术员还真不会使用, 而且南地和北地的石磨也不相同,但这东西并不难, 属于看过了之后,有手就会的。

  其实制作黄豆酱的面粉, 最好是小麦粉,但他们这地除了冬天种一季东小麦外,日常种小麦的人少, 主要还是水稻。

  许明月第二天早上一大早, 就挎着个菜篮子, 来到大队部, 顺手将菜篮子放在了孟技术员房间的门口不远处,然后去后院看石磨。

  她怕孟技术员将石磨处理的不干净,留下残留的面粉在上面,让人看出来。

  没想到孟技术员的细心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 石磨上面的面粉不仅被厨房的毛刷刷的干干净净,一点都不残留,事后还被他用水沟里的水清洗了一遍。

  许明月见没有残留物,这才放心从后院回到前面,回来的时候,菜篮子上面已经盖了一个白麻布了。

  许明月拎着盖着白麻布的菜篮子,就回到荒山,制作黄豆酱。

  黄豆昨晚就泡好了,五斤的黄豆泡出整整一大陶盆的大豆出来,白天只需要将黄豆煮熟,再闷煮两个小时,晾晒干,然后将磨好的面粉倒上去,将每粒黄豆都裹上面粉,再盖上白麻布,放阴凉的地方等着它发酵长霉菌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五到一周的时间,后面就是晒干,去霉菌。

  许凤莲傍晚来荒山打牙祭的时候,都知道了许明月在晒酱的事了,但他们不知道许明月是用面粉裹着黄豆在晒酱,不然他们要是知道许明月用面粉来制作霉菌,估计得心疼死。

  这个春天,很多野菜都干的生长不出来,唯独大水沟两边的野生枸杞菜,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依然生长的茂盛。

  这段时间,许明月做菜的主要食材,就是枸杞菜。

  考虑到赵红莲正怀着孕,许明月每天都在枸杞菜里打上一个蛋花,问蛋花哪里来的,就是河滩上的芦苇丛中捡的野鸭蛋。

  实际上,河滩上的芦苇丛中,不仅有野鸭蛋,还有大队部养的大鸭蛋。

  在粮食都不够人吃的年代,自然没有多余的稻谷给鸭吃,他们这里也没有喂鸭吃粮食的传统,都是捞水里的小球浮萍喂鸭子,鸭子也会自己去河滩里找吃的,鱼、虾、螺蛳、娃娃蚌,甚至是水草,都是鸭子们的口粮。

  鸭子们白天就在河滩的水里待着,经常就有去河滩抓鱼、挖莲藕的小孩、大人,在河滩或是芦苇丛中捡到大鸭蛋和野鸭蛋。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